《电讯技术》专题资料《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与技术的新发展》已出版
- 格式:pdf
- 大小:66.83 KB
- 文档页数:1
卫星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应用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通信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早期的电报、电话到现在的互联网、移动通信,人们对于通信的需求和期待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随着地面通信技术的日益饱和,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天空——卫星通信技术。
卫星通信技术是一种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而进行的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卫星通信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为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卫星通信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低轨道卫星星座的建设成为了卫星通信技术的新趋势。
相比于传统的高轨道卫星,低轨道卫星具有更低的传输延迟、更高的信号质量以及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目前,美国SpaceX公司的“星链”计划、亚马逊公司的“柯伊伯”计划等都在积极推进低轨道卫星星座的建设。
这些计划旨在通过数千颗甚至数万颗卫星组成的庞大网络,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高速、低延迟的宽带接入。
其次,高频段通信技术的应用也为卫星通信带来了新的突破。
传统的卫星通信主要依赖于C、Ku等低频段,但随着频谱资源的日益紧张,高频段通信技术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例如,Ka频段具有更宽的带宽、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更强的抗雨衰性能,可以满足未来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高速率业务的需求。
此外,Q、V等更高频段的开发也在逐步推进,为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再次,激光通信技术的兴起为卫星通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激光通信是一种利用激光束作为载波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具有极高的传输速率、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极低的功耗。
近年来,随着激光器、光学天线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激光通信在卫星领域的应用逐渐成熟。
例如,欧洲航天局的EDRS系统、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LUCAS系统等都已经实现了卫星间的激光通信试验。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激光通信有望成为卫星通信的主流方式。
当然,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第一章:引言卫星通信技术是一种将信息传输到地球周围轨道上的人造卫星,并利用卫星之间的通信链路,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的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卫星通信技术成为人们互联互通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第二章:卫星通信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卫星通信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当时美国在冷战期间研发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随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卫星通信技术逐渐商用化,并迅速发展起来。
现如今,卫星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通信、导航、气象、农业等领域。
第三章: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卫星通信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蓬勃发展。
现代卫星通信网络能够提供广播电视、互联网接入、移动通信等多种服务。
无论是城市还是偏远地区,卫星通信技术都能实现全球覆盖。
另外,卫星通信技术在军事领域、航天探索以及救援行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章:卫星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通信需求,卫星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以高通量卫星为例,通过利用多波束、高频段、大带宽等技术手段,提高了卫星通信的容量与速度,实现了更快速的数据传输。
另外,卫星通信技术的创新还包括新型卫星的研发、可重用火箭的应用以及智能终端设备的优化等方面。
第五章:卫星通信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卫星通信技术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卫星通信技术的部署与投资成本较高,对后续维护与升级也需要大量资源的支持。
其次,卫星通信技术在天气条件恶劣、地形复杂等情况下容易受到干扰。
此外,卫星通信技术的频谱资源也面临竞争与限制。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的推动,卫星通信技术的前景仍然非常广阔。
未来,随着5G技术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技术将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并能够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更多便利与机遇。
结论总之,卫星通信技术凭借着其全球覆盖、高速传输的特点,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通信手段。
卫星通信技术的进展与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卫星通信技术在各个领域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效率。
本文将探讨卫星通信技术的进展与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一些展望。
首先,我们来了解卫星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卫星通信是通过地球上的卫星与接收器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技术。
这种通信方式具有全球覆盖的特点,能够满足各种需要高效通信的领域,比如电视广播、移动通信、军事通讯等。
卫星通信技术主要由三个组成部分组成:卫星、地面站和用户终端。
卫星负责接收和转发信号,地面站用于与卫星之间的通信和控制,用户终端则是用户与卫星之间的接入点。
近年来,卫星通信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
一方面,卫星的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经有数百颗卫星在轨道上工作。
这使得卫星通信技术能够实现更广泛的覆盖,并且提供更高质量的信号传输。
另一方面,卫星通信技术的带宽也不断提高,可以支持更多的数据传输和更高的速度。
这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卫星通信享受到高清的电视、快速的互联网和可靠的移动通信。
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最常见的应用是电视广播。
通过卫星传输,电视频道可以实现全球覆盖,并且提供高质量的信号。
这使得观众可以在任何地方收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
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移动通信。
通过卫星通信,人们可以实现全球漫游,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保持与他人的通信联系。
这对于国际商务和旅游产业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军事通讯也是卫星通信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卫星通信的覆盖范围广泛,可以满足军队在世界各地进行远距离通信和定位的需求。
军队可以通过卫星通信实现实时的战略指挥、情报收集和交流,大大提高了军队作战效率和反应速度。
除了上述应用领域,卫星通信技术还在气象预报、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卫星通信,气象台可以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气象数据,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和风险预警。
科学研究方面,卫星通信技术为天文学家提供了观测宇宙的重要工具。
在资源勘探方面,卫星通信可帮助勘探人员进行遥感图像分析和数据传输,提高勘探效率和发现资源的准确性。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卫星通信技术正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项技术在传输信息、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跟踪人员和物品、以及监测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其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卫星通信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60 年代初期,当时美国和苏联开始发射通信卫星。
这些早期的卫星主要用于传输电话和电报。
不过,它们在军事和政治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20 世纪 70 年代末,人造卫星可以轻松完成数字通信,用于传输数据和文件,这为现代互联网奠定了基础。
在 1990 年代,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GPS)开始开发。
GPS 让人们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定位自己的位置,也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短信或者其他应用传输数据。
此外,GPS 还提供了准确的时间标准,这使得各个行业和应用领域也能受益。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技术在速度、传输质量、连接数和覆盖范围方面均有了显著提高。
无论是在海上、山间、森林、沙漠或其他偏远地区,卫星通信技术都能为人们提供可靠的信号和服务。
二、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1. 通信卫星通信技术最显而易见的应用是提供全球范围内的通信服务。
这项技术可以让人们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短信、视频聊天和数据传输等方式来进行远程通信。
卫星通信技术可以在平原、山谷和海洋等地方提供信号,以及在灾难和紧急情况下提供重要的信息传输。
卫星通信技术还可以为航空和航海等行业提供高度可靠的通信服务。
它可以监测天气和航空器的飞行情况,并保持空中交通的高效和安全。
同时,它还可以为海洋监测、搜救和渔业管理等行业提供服务。
2. 互联网服务卫星通信技术是为数不多的可以为偏远地区或没有可靠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地区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的方式之一。
卫星互联网通信技术可以通过卫星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连接以及地面基础设施的支持提供网络连接,从而达到信息传输的目的。
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摘要卫星通信系统实现了对地球表面全方位“无缝隙”覆盖。
本文以卫星通信系统为研究对象,简要地阐述了卫星通信系统的定义和特点,详细地分析了卫星通信系统发展至今的现实状况,深入地探讨了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以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在通信进入了高速传播、大容量宽带和多媒体个性化的移动时代,卫星通信成为了无线通信中最特殊的通信方式之一。
但是建立在无线电微波通信系统基础上的卫星通信系统依然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开发问题和应用难点,需要在通信技术上找到关键的突破点。
1 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卫星通信系统是一种把卫星作为信号中继站来接受和转发多个地面站之间微波信号的通信系统。
一个完整的卫星通信系统是由卫星端、地面端和用户端这三个部分组成的。
在地球上空作业的卫星端在微波通信的传递过程中起的是中转站的作用。
包含了星载设备和卫星母体的卫星星体在空中接收地面站的电磁波,放大之后再发送到另一个地面站。
设立在地表之上的多个地面站是连接卫星系统和地面公众网的固定接口和传送点,由地面卫星控制中心、跟踪站、遥测站和指令站等部门构成。
人们连接网络的用户端通过地面站传送出入卫星系统的微波信号,形成庞杂而宽泛的通信链接。
卫星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很广,在卫星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任意地点都能够顺利进行通信,不会因为距离的变化而影响通讯信号的好坏。
卫星通信的电磁波主要在大气层以外的区域传播,微波传递的性质较为稳定。
所以卫星通信的工作频带宽,通信质量好。
即使部分在大气层内部传播的电波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也仍然是一种信号稳定性和通讯可靠性很高的通信系统。
但是,运行在高空轨道上的卫星在同时进行双向传输时,传递速率会延迟到秒级,电磁波的精确度也会有所下降,用于语音通话时会出现明显的中断现象。
卫星在高空上的位置是按照预定轨迹运行的,因此,卫星始终处于一种运动状态,然而卫星通信系统中的线路连接都是无线链路,管理微波接收和微波传递的控制系统相当复杂,不易操纵和操作。
卫星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与应用卫星通信技术是一种通过人造卫星传输信息的技术,这个领域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发展。
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全球化社会的通信需求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卫星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
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这个里程碑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卫星时代。
随后,美国也成功发射了自己的卫星,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来研发和推广卫星通信技术。
卫星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卫星通信系统变得更加可靠和高效。
现如今,全球范围内有数百颗通信卫星在轨运行,涵盖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二、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卫星通信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卫星通信技术在电视广播和电视直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卫星,电视信号可以全球传输,人们可以在世界各地收看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节目。
其次,卫星通信技术在航空和航天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航空公司使用卫星通信技术来提供乘客舒适的飞行体验,包括无线网络和娱乐系统。
而在航天领域,卫星通信技术是实现宇航员与地面控制中心之间实时通信的关键。
另外,卫星通信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军事部队使用卫星通信来进行指挥和控制,实现战场上的快速反应和实时资源调配。
此外,卫星通信技术还可以用于危机管理和救援行动,帮助救援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除了上述领域,卫星通信技术还在海洋、能源、交通等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船舶可以使用卫星通信技术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能源公司可以通过卫星通信技术实现远程油井监测,交通局可以利用卫星通信技术提供准确的GPS导航。
三、卫星通信技术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尽管卫星通信技术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卫星通信设备的成本较高,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个重大障碍。
卫星数据链—卫星通信应用的新领域卫星数据链一卫星通信应用的新领域李子木陈艳丽肖永伟(海军驻石家庄地区通信军事代表室石家庄05008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研究所石家庄050081)摘要卫星数据链作为卫星通信的一种新型应用,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重视.首先介绍了数据链在现代战争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几种传统的无线数据链;然后针对英国,美国开发卫星数据链进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简单的分析,最后提出利用卫星数据链构建一体化数据链的构想.关键词卫星数据链LinkTADILSTDLS—TADILJJRE中图分类号TN9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114(2005)05—00495—071引言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是高速,精确,全方位;各种火力能够精确打击,因此,从作战指挥到对武器控制之间,特别需要高速,有效的神经网络来适应上述新特点.在目前众多的通信和指挥控制密切结合的技术手段中,表现突出,具有潜力的技术手段之一,就是数据链.与一般通信系统的最大不同是数据链不但提供通信信道(无线通信设备),还提供规定格式的数据和控制报文(无线通信规程和应用协议),直接连通特定的指挥控制,武器控制系统;使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系统,可实时接受和发送各种信息和指令,实现端到端的控制.通过数据链,可以将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控制,预警探测,电子对抗等信息系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构成立体分布,纵横交错的信息平台,为上至指挥部,下至基本作战单元,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使战场成为对己方单项透明的战场,从而大大增强整体作战效能.2传统的无线数据链简介随着作战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及北约自20世纪5O年代末开始陆续开发并使用了一些战术数据链,美国称作战术数字信息链(Tac. ticalDi~tMInformationLink),北约国家称作Link. 数据链种类很多,美国及北约国家现役使用的数据链主要包括:Linkl1(TADILA,1961年),Linkl1B (TADILB),Link4A(TADILC)和UIlI【16(TADILJ,8O年代至今),并且软件和硬件的功能在不断改进完善;近年来,北约还正在开发一种新型数据链一Link22.另外还有一些特定用途的数据链,如通用数据链(CDL)(美国防部制定其作为图像和信号情报采集系统中使用的标准),战术通用数据链(TCDL)(可与CDL,用于无人机通信),导弹数据链(MBDL,用于防空C2单位控制地对空导弹)等.uIlI【11(TADILA)用于在舰船之间,舰船与飞机之间,舰队与海军陆战队之间,舰队与岸基之间双向交换监视情报.网络以点名呼叫的轮询方式工作,工作频段为:HF(230MHz)和UHF(225400MHz),传输速率为1.8kbps.工作在HF频段时,可以完成超视距信息交换.unk4A(TADILC)是一种半双工或全双工用于空中管制平台与被管制飞机的通信链路,供所有航母上的舰载飞机使用.其信息标准采用V/R 系列,工作于UHF频段,传输速率3.8kbps;在组成上除了没有保密器外,其余与Linkl1相同.运作方式上采用控制/应答协议和时分多任务结构. Linkl6(TADILJ)是一个通信,导航和识别系统,在功能上是Linkl1及Link4A的总和,支持战术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C4I)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Linkl6的无线传输与接收部分为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rI1Ds)终端或替代者——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MIDS)终端,工作在2oo5年第314t-:l~6期无线电通信技术399601215MHz频段,工作方式为时分多址(TDMA), 提供保密,抗干扰的话音和数字数据交换.系统采用伪随机码直接序列扩频,R—S纠错码,快速跳频,密钥保护编码和信源编码等措施,提高了抗突发干扰,抗随机干扰能力和安全保密性,Linkl6 信息标准为J系列.美军在新型武器上均装备了Linkl6,并尽量以Linkl6作为跨网络传送信息的骨干链路.由于Linkl6可同时支持固定信息格式和可变信息格式,因此被美军定为三军联合作战时的通用数据链.Linkl6的缺点是必须经过中继,才能作远距离,跨视距信息传递.Link22是北约对Linkl1的改进型,是一种抗电子对抗的超视距战术通信系统.link22有两大设计目标:一是取代Linkl1,二是与Linkl6兼容.因此,它采用了由Linkl6衍生出来的信息标准,以及Linkl6的结构和协议.所不同的是Link22同时采用了跳频式的HF和UHF作为通信介质, 克服了linkl6必须中继才能跨视距通信的限制. 因此美军也在积极发展Link22数据链.3卫星数据链发展概况目前无线数据链的通信链路大部分采用UHF和HF频段,尽管HF频段可以达到超视距的目的,但是与卫星通信的与距离无关比相差很远,通信质量也差,因此国外在90年代初也已开始研究卫星数据链.英国皇家海军在1991/2年进行卫星数据链可行性研究,利用卫星载体传输Linkl6号链路的信息格式,以解决Linkl6的JTIDS/MIDS的视距限制.目前卫星战术数据链(SrI1DL)已成为皇家海军舰艇系统需求的一部分.并打算与MIDS/ JTIDS/Linkl6一同实现,装备于航母,驱逐舰,护卫舰上.美国海军也已对Linkl6号链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命名为卫星战术数据链(S-TADILJ),并已使用卫星战术数据链A(S—TADILA)承载Linkl1的数据.使用卫星或陆地链路进行Linkl6 号链路扩展的方法也正在开发研究中,称为JTIDS范围扩展(JRE).3.1英国海军的STDL解决方案英国海军的STDL采用了单一SHF频段的TDMA卫星通信多址方式,主要解决数据链受视距限制问题,其系统主要工作模式为:网络模式, 广播模式,组链路模式.网络模式:装备STDL设备的1组单元,使用通用调制解调器(UM)的TDMA操作模式,根据分配的时隙,使用Linkl6格式标准发送和接收信息,预计2004年可以投入使用.组链路模式:一些分散的组之间使用STDL互联,组内使用linkl1,Linkl6或Link22交换信息.组之间使用STDL.组间交换的方式有2种:①TDMA方式,将时槽分成2个发送单元,该方式必须使用通用调制解调器(UM);②使用2个卫星信道,提供全双工的通信.广播模式:在这种模式中,1个STDL单元发送信息,其它保持静默接收.发送UM单元工作于连续访问模式,以便于在广域范围内广播.采用Linkl6号链路,(增加了一些STDL特殊信息:sTMs),并使用与Linkl6不同的定时和坐标锁定信息格式,如使用测地坐标锁定信息J27.0,因为它不需要使用R1T进行时间同步;STDL保持1个实时数据链路,但容量和速率可能会减少,每帧最大STDL时槽数是32(19.2kbps),可以支持16个STDL发送单元,每帧发送时槽数决定于集合速率,STDL要求所有的时槽分布在1帧内.同1个用户的多个时槽必须相邻,TDMA的时槽结构和时槽分配决定于通用调制解调器(UM)系统网络实现计划(NIP).另外,Linkl6的卫星单元测试信息J0.1应答J0.6,J0.6通信控制信息,通过基带控制和业务交换(BCTE)用户端口发送;其它Linkl6的信息按照规定的协议通过STDL电路发送;除J0.*系列(不包括J0.1和J0.6),J1.*系列,【TI’同步信息,非c信息,J12.*信息外,在STDL上使用的信息格式包括所有Linkl6号链路的协议,Linkl6 当中的精确成员定位与识别(PPu)(J2.*系列)信息在STDL中是PLI.在STDL系统网络设计中,岸上设备包括军用卫星通信系统,卫星计划部门,岸上功能管理器,临时系统计划计算机,网络实现计划,网络控制终端.舰上设备包括:网络终端(NT)(以后将被通用调制解调器代替),网络终端计算机(NTC),NTC是一个数据链前端处理器处理,类似于美国海军数据链中C2PMODEI_5系统,网络终端和网络计算机之间为ISO8802.3协议.RAD10c0MMUNICA T10NSTECHN0LI)GYV oI.31No.620o53.2S-TADILJ解决方案美海军1994年实施一项研究计划,主要为指挥控制处理器(C2P)开发卫星数据网关,以验证JTIDS距离扩展(JRE)的可行性,这个计划是为了满足在1个网络中支持多达16个平台和目标监视轨迹更新率为20s的需求,同时还要求JTIDS/Link16和S-TADILJ之间无缝和不中断的数据交换.美国海军开发的卫星战术数字信息链路J(简称S-TADILJ),工作在UHF频段,采用近实时DAMA传输体制,可以提供以下功能:连续的连通性,没有JⅡDS或Linkl1的距离限制;使用C2P数据转发和并行操作模式,保持1个无缝连接,通用的目标监视画面;支持多达16个平台的网络报告协议(改进的令牌传递协议).在S-TADILJ中,动态指定卫星TADIL网关单元(STGU),发射顺序并分配发射时隙.所有STGUs都从卫星TADIL网关控制器(STGC)接收时隙表(TSL),第1个STGU当读出排列在STGC 网络头(NetworkHeader)中的32bit字时,不进行DAMA处理延迟就立即发射.每一个STGU按照TSL的顺序发射,直到TSL结束,TSL的顺序取决于各单元应答信号质量,信号质量最好的(误码率最低)在第1位,信号质量最差的在最后.3.3JI解决方案通过JTIDS中继与非视距内的单元进行通信时,时隙的数量将翻倍,当更多使用JTIDS的系统运行并要求向联合数据网络传送监视信息时,问题将更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空军决定实施JⅡDS距离扩展(JRE)计划,利用卫星网关连接远程的JrI1DS网络.该计划得到了陆军,海军和导弹防御组织的支持.JRE的目的是提供1种不同于MIDS/JrI1DS的J系列Linkl6号链路的信息交换媒体以达到超视距通信的目的,主要的作用:大范围分散力量的操作;向司令部提供有关后方梯队的描述;避免MIDS/JTIDS由于多跳造成的容量饱和;克服在战术形式不需要配置的时候,提供专用的空中MIDS/JTIDS中继;提供没有空中中继时的地面和水面单元之间的Linkl6数据通信.JRE网关必须能够支持多种介质,如陆地线路,HF电台和卫星系统.4结束语根据国外数据链的发展情况看,卫星通信由于具有覆盖面广和与距离无关等特性,是解决目前数据链受距离限制的最好手段.国外在未来10年内将有大量的卫星数据链装备.根据目前卫星通信和数据链发展情况,卫星数据链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未来,利用卫星信道可以构建一体化数据链.一体化数据链大体可分为3个层次,其中最底层是陆,海,空各军兵种本身的为1个区域服务的数据链;中层数据链的功能把各区域数据链联成统一的数据链;上层为利用卫星信道构建的远距离数据链,把数据链联成国家范围内的数据链体系,在统一的网络管理下工作.这就解决了在大的战场区域和前后方之间的统一协调问题.一体化数据链系统具有良好的可升级能力,较强的抗摧毁能力,灵活的组网方式以及分布式资源共享等优点.值得强调的是卫星数据链与以往的卫星通信系统不同的是:必须设计具有多种报文处理,交换,编辑,分配的数据处理系统.参考文献[1]吕海寰等.卫星通信系统[M].中国通信学会主编.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4.[2]王煜.面向未来的数据链一通用数据链研究[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4,30(2):62~64.作者简介:李子木男,(1964一),海军驻石家庄地区军事代表室.主要研究方向:军用卫星通信.2O惦年第31卷第6期无线电j|L信技术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