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 路(前后,左右)教案 沪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3
沪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路(前后,左右)》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物体沿着前后左右方向上的移动方法,能够准确地描述物体沿着前后左右方向上的移动。
2.增强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1.左右方向:通过示范和举例,使学生理解左右的概念,并训练学生在左右方向上的观察能力。
2.前后方向: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前后的概念和前后方向上物体的移动方法。
3.左前右后方向:通过组合左右和前后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左前右后的概念和左前右后方向上物体的移动方法。
4.左后右前方向:同样是通过组合左右和前后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左后右前的概念和左后右前方向上物体的移动方法。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前后和左右的概念,能够准确描述物体在前后和左右方向上的移动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左前右后和左后右前的概念,能够准确描述物体在这些方向上的移动方法。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物体移动的方法,以此理解前后左右的概念。
2.演示法:教师进行物体的移动或图形的绘制示范,让学生通过演示理解左前右后和左后右前的概念。
3.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物体移动时的合作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语言环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今天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
第二步:观察前后左右方向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提问,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的移动方法,并了解前后左右的概念。
第三步:掌握左右方向教师用示范和举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左右的概念和左右方向上物体的移动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第四步:掌握前后方向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前后的概念和前后方向上物体的移动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第五步:掌握左前右后和左后右前方向通过组合左右和前后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左前右后和左后右前的概念和左前右后,左后右前方向上物体的移动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左与右一、教学目标1.了解左右的概念,认识左右方向;2.能够区分、确定物体的左右位置,并进行简单的描述;3.开发孩子的左右模式思维,提高孩子的方向感和空间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左右概念的传授和模拟操作训练;2.教学难点:如何让孩子具备将左右概念转化为具象化的空间位置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1.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内容:•左右的概念和定义;•左右的区分和方位描述;•左右的操作模拟及训练。
2. 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堂表现课堂开始,教师通过自我介绍及询问孩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通过询问孩子认知的左右、示范孩子跳左脚、右脚,来引入左右的概念。
第二步:感性认知通过实物展示、教师模拟、游戏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性体验和掌握左右的概念。
可以选择儿童最为熟悉的自己身体的左右、方向标识、地球公转等事物进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多元化感受。
第三步:讲解定义和反复练习在学生建立起感性认知的基础后,可以进一步解释和讲解左右的定义和区分。
为巩固和提高学生对左右概念的掌握,教师可以辅以多种模拟操作和互动游戏训练,以巩固和提高学生左右的认知。
三、教学方法结合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和对数学感性认知的要求,采用感性认知、模拟操作、互动游戏等多种方法,帮助孩子全面理解并掌握左右的概念。
四、教学评估通过学生作业提交、口头表达、实物操作等多种方式,对一年级学生掌握左右概念和运用能力进行评估。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与指导,注重巩固与提高,通过审视与反思,不断优化授课方式与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左与右》数学教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与描绘自身躯干上的左右位置关系及他人身体上的左右位置关系。
2、认识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判断和观察的能力,渗透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有用的生活数学,体验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依据照片说出物体所处的左右位置。
教学难点:说出面向学生的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
教学媒体:软件、课题、卡片制作:左、右。
课前学生准备:1、你写字拿笔的手是(左手/ 右手)。
2、你吃饭拿碗的手是(右手/ 左手)。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初步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1、你的左手和右手分别可以做哪些事情?区分左手和右手。
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很大,可以做很多事情。
找一找、摸一摸自己身体上还有哪些这样的好朋友?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左手、伸出右手、抬起左脚、抬起右脚、摸摸右耳朵、摸摸左眼睛。
小卡片认语文字:左、右,你是怎样区分这两个字的?2、摆摆说说、理解左边与右边。
(1)教师说学生操作:拿出橡皮、学具盒、数学书、文具盒、铅笔。
把书放在中间、把橡皮放在最左边、把铅笔放在最右边、把学具盒放在橡皮的右边、把文具盒放在铅笔的左边……(2)学生说说:最左边是什么?最右边是什么?什么在什么的左边?什么在什么的右边?同桌讨论:尝试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的位置关系。
(3)同桌合作,自由摆放,互相说,及时交流。
3、联系教室真实场景,强化对左右位置的认识。
(1)说说自己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2)指定某个学生,说出他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4、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个本领。
出示课题。
二、实践活动,体验“相对”,加深理解。
1、判断实物的左右(1)师:老师有一只手套,哪位小朋友可以告诉我它是左手的,还是右手的,为什么?(出示实物)生1:只要看大拇指在哪里就知道了。
生2:我用自己的手放上去试试,哪只手放得对就是了。
生3:我看它和我的哪只手大拇指朝一个方向的,就是这只手。
一、教材分析《上中下,左中右》这一课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几何部分的内容,对于物体位置的认识,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前面的课上学生认识了左与右,这节课是在一维空间的基础上增加到二维空间的认识,即上中下,左中右。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学会了辨别左与右,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对学生解决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甚至很多学生都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因此,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应提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探究数学的生活情景,给学生机会在实际情景中感知、操作、认识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学习数学。
三、课程导图课时学案设计【过渡语:有位小朋友想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他给我们画了一幅图,帮助我们找到他的房间,你能看懂吗?看懂了什么?】3.讨论:把房子画成这样的方块图,你能看懂吗?看懂了什么?生:(1)一个方块代表一间房间。
上面的3块就是房子上面一层的房间,左边的3块就是房子左边的房间……(2)涂了颜色的那块就是这个小朋友的房间。
【过渡语:这座房子里的每一间房间都有它的位置,我们来认识一下。
】4.师生共同构建房间的位置(1)观察并思考:横着看,这些就是房子里……竖着看,这些就是房子里……(2)引导学生说出上面一层的房间,中间一层的房间,下面一层的房间。
引导学生说出左边的房间,中间的房间,右边的房间。
5.对照实物图,在简图上完成练习(书上P49)【过渡语:现在你能知道邀请我们的是谁了吗?你是怎么找到的?】(1)圈一圈:谁住在里?a.思考:涂颜色的方块是谁家?怎么找到的?(示范第一幅图)生:涂颜色的方块在下面一层的左边,是小玲家。
b.三位学生报结果,全班核对。
【过渡语:你能帮小巧在方块图里画出她的房间吗?画在哪里?】(2)涂一涂:这些小朋友住在哪儿?涂上颜色。
a.思考:小巧的房间画在哪里?(示范第一幅图)生:小巧的房间画在上面一层的左边这一块里。
b.一位学生的作业投影展示,全班核对。
左与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左右的概念,并能正确地辨认方向。
2.培养学生精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左右配合协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过程中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在游戏中感知、思考和了解左右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左右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左右配合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感知、领会和运用左右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拿出一个木头的三角木棒,让学生把它拿在手里,让学生感觉它的大小和形状。
然后老师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木头的三角木棒。
”老师再进一步问:“它的哪一边是左边,哪一边是右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左右的概念。
2. 游戏环节(1)左右挑大橘子游戏目的:让小朋友根据老师的指令,迅速找到大橘子。
游戏规则:老师准备好两种大小的橘子,然后将其中一个放在左边,将另一个放在右边,或者将两个放在同一侧(左边或右边)上。
然后,老师开始指令小朋友:“找一个大橘子,它在左边”、“找一个大橘子,它在右边”、“找一个小橘子,它在左边”……每个指令的时间限制为5秒钟。
小朋友听到指令后,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并拿起正确的橘子,拿起正确的橘子得一分,拿错的扣一分,时间到后,得分最高者为胜利者。
游戏结束后,老师请小朋友来整理橘子,并归纳讨论在游戏中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2)左右比拼快游戏目的:培养小朋友们的左右配合协作能力。
游戏规则:老师拿出两个木棍,一个放在自己的左边,一个放在右边,小朋友们围成一圈排队依次经过老师面前,每个小朋友要快速地拿出与老师相反的那个木棍。
拿错或漏拿扣一分,拿对的得一分,时间到后得分最高的为胜者。
(3)左右塞物游戏目的:让小朋友们锻炼左右配合协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过程中的注意力。
游戏规则:老师将左右两边各放一个圆形硬币,要求小朋友迅速把左边的硬币拿起来,放在右边,右边的硬币拿起来,放在左边。
上、中、下、左、中、右(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我所教授的是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教材,本节课的主题是“上、中、下、左、中、右”。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材的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包括:上、中、下、左、中、右六个方向的认知和运用。
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这六个基本方向,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1. 让学生掌握上、中、下、左、中、右六个基本方向。
2. 培养学生运用方向感进行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学生对上、中、下、左、中、右六个方向的区分和运用。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六个方向进行观察和描述,并能够合作完成任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方向板,图片,卡片。
学具:每人一张方向板,一张图片,一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站在教室的不同位置,描述自己的位置和周围同学的位置。
2. 讲解方向概念:用方向板演示上、中、下、左、中、右六个方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3. 举例讲解:用图片和卡片举例,让学生描述图片或卡片的位置,巩固方向概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每组合作完成一幅“上、中、下、左、中、右”的画作,画作中要包含各种物品,并标明每个物品的位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上中下左中右七、作业设计1. 请用六个方向描述一下自己的房间布局。
答案:我的房间布局如下:床在左中,书桌在右中,衣柜在上,电视在下。
2. 请用六个方向描述一下学校的布局。
答案:学校的布局如下:操场在左下,教学楼在右中,图书馆在左中,食堂在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六个方向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运用方向描述物品位置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课后,我可以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方向概念。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方向概念,如在家庭、学校、商场等场所,描述物品的位置,提高学生的方向感和观察能力。
沪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上、中、下、左、中、右》教案及反思教案:主题:上、中、下、左、中、右年级:小学一年级下册教材:沪教版数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上、中、下、左、右的概念。
2. 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上、中、下、左、右的概念。
3. 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位置关系,例如“手表在右边,书包在左边”。
教学重点:1. 理解上、中、下、左、右的概念。
2. 运用上、中、下、左、右的概念。
教学准备:1. 教材:沪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 教具:图片、卡片、玩具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并向学生提问:“你手上的卡片在哪里?”2.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用手指指向上、中、下、左、右的方向。
探究:1. 准备一些图片和物品,例如书、笔、纸等。
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将物品放在不同的位置上。
2. 引导学生描述物品的位置关系,例如“书放在桌子上面,笔放在桌子下面”。
拓展: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站在不同的位置,例如上、下、左、右,然后让他们描述自己的位置关系。
2. 教师通过图片、卡片等教具,继续引导学生描述物品的位置关系,同时让学生自己想象并描述。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上、中、下、左、右的概念,并向学生强调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回答一些与位置相关的问题,例如“你的手在你身体的什么位置?”“你的课桌在你的左边还是右边?”等。
反思:这节课在上、中、下、左、右的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观察、实践、描述等。
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上、中、下、左、右的概念。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和描述实践,培养了学生在语言、逻辑和观察等方面的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了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描述物品位置关系时,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
因此,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适时增加一些听说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左与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沪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p46-47。
教材分析:“左与右”是《沪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学习内容。
教材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了适合学生又便于操作的情景,例1是判断自身躯干上的左右位置,左手、右手,左脚、右脚…这样安排,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经历“左、右”概念形成的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了基础。
例2也是从学生的自身实际来考虑,我的左边是xxx,我的右边是xxx,让学生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的联系点,例3根据其他物体为参照物来确定左右位置。
通过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来安排认识左右位置关系,初步建立空间中物体的左右相互位置。
这样编排符合小学一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目标:1、能理解与描述自己躯干上的左右位置关系。
2、能理解与说出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关系。
3、能理解与说出以其他物体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关系。
教学重难点:从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确定左右位置过渡到以其他物体为参照中心确定左右位置。
教学过程:一、引入阶段1、观察“左”与“右”,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哪个是左,哪个是右?师:在我们的身体上也有许多左与右,比如我们的双手是一对好朋友,在吃饭时,一般用右手来拿筷子,(小朋友伸出你拿筷子的手,这一只是我们的右手,而另一只手则是左手。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你的左手、右手?预设:一般用右手写字、用右手扔羽毛球、用右手点鼠标......(学生如果思考方向有错误时提示:你们一般用右手做什么呢?)2、认识左与右师:像左手、右手这样的好朋友,我们身上还有好多好多,你能指一指、说一说吗?(学生交流)二、探究阶段(一)、创设情境,感知自身的左右机器人游戏,感知身体左右师:我们就来做个机器人游戏,老师和你们一起参加。
我做遥控器,发口令,小朋友们做机器人,比一比哪个机器人做的又快又准。
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路前后,左右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建立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运用“前、后、左、右”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能运用这些词汇描述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前、后、左、右”描述物体位置,建立空间观念。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小卡片(写有“前、后、左、右”字样)3.小奖品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拿出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前”,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2.学生回答后,老师再拿出“后”、“左”、“右”三张卡片,让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意思。
(二)新课1.老师出示课件,展示一幅教室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品位置。
2.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在这幅图中,黑板在老师的什么方向?桌子在黑板的什么方向?3.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用“前、后、左、右”描述其他物品的位置。
4.老师再出示一幅图片,展示同学们在操场上站队的情况,引导学生用“前、后、左、右”描述同学们的位置。
5.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描述对方的位置,巩固“前、后、左、右”的用法。
(三)巩固练习1.老师出示一张卡片,上面画有一个小动物,让学生用“前、后、左、右”描述小动物在教室里的位置。
2.学生回答后,老师再出示一张卡片,让学生用“前、后、左、右”描述小动物在操场上站队时的位置。
3.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抢答游戏,看谁用“前、后、左、右”描述物体位置最快、最准确。
(四)拓展延伸1.老师出示一幅地图,让学生用“前、后、左、右”描述地图上的物品位置。
2.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在地图上找到我们的学校吗?请用“前、后、左、右”描述学校在地图上的位置。
3.学生回答后,老师再提问:如果我们要去学校,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六)课后作业1.让学生用“前、后、左、右”描述家里的物品位置。
路(前后,左右)
教学目标:
1. 认识平面图及平面上的前后左右的相对位置。
2. 认识平面的路径,并能通过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描绘出所走的路径。
3. 尝试设计路径,知道从同一出发点到同一目的地有不同的路径,并能通过比较,从各种不同路径中选择较合理的路径。
4.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并获得平面图和客观空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表达等能力。
5. 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按要求描绘出所走的路径,根据路径寻找目的地。
教学难点:
正确的描绘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面上的前、后、左、右。
1. 创设情景,导入学习。
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公园里去玩,进了公园后你们想到哪里去玩?这里有一张公园导游图,(出示导游图)你们看得懂吗?
2. 认识平面上的前后左右。
师:①从图上看,公园里有什么?引导得出:“XX在左面,XX在右面,XX在前面,XX在后面。
”
②我想去亭子,应该怎么走?我想去XX,应该怎么走?……
3. 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师:①用双色片代替自己在平面图上走一走(一生演示,其余自练)
②把双色片放在大门位置,听口令:
(1)向左X格、向右X格、向前X格、向后X格;
(2)先向左X格,再向前X格;先向前X格,再向右X格。
③在这张图上,哪里是左?哪里是右?哪里是前?哪里是后?
4. 学看平面图
师:(出示图)
①在这张图上,这里是什么位置?(在图上标出前、后、左、右。
)
②图上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上出示花圃、游船码头、儿童乐园、养马场的标记)二、认识、描述路径。
师:小巧、小亚、小胖也在这儿玩,这些点代表他们所在的位置。
1. 根据路径,语言描述。
(1)出示图题1。
①小亚录音:我想去花圃,我是这样走的:你们能不能用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走几格,说说我是怎样走的?
②小亚请你们用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走几格来说说她走的路线,(板书:前后,左右)可以数一数、说一说;也可以用双色片走一走,再说一说。
(2)生操练,师巡视。
(3)反馈交流:根据反馈情况,引出“起点格不要数。
”
2. 根据描述,画路径,找目标。
(1)出示题3/1。
①小亚录音:现在我把走的路线告诉你们,向右2格、向前4格、向右1格、向前2格。
猜猜看,我去了花圃?游船码头?还是儿童乐园呢?
②学生讨论、猜测。
③验证:画一画、走一走,圈出目的地。
(2)根据小胖、小巧说的路线,找找他们去了哪里?
①出示题、学生练习题3/2、3。
②生操练,师巡视。
③反馈交流。
三、设计、选择路径。
1. 设计路径:
①小巧录音:我想去游船码头,可是我迷路了。
小朋友们,能帮帮我吗?
把剩下的路线画出来,并记录下来。
②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③反馈交流。
(对不同的路线加以肯定)
④如果你是小巧,你认为还可以怎么走?
⑤学生练习,完成练习纸第4题。
(要求:画出路线并做好记录)
⑥反馈交流:还有其它设计吗?
⑦师小结:只要能到达目的地,各种各样设计都可以。
2. 选择路径。
①师:老师从小朋友的设计中选了几种,画在一张图上,(出示)你想走哪一条?为什么?(同桌讨论)
②交流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最近的路线走。
3. 巩固提高。
①小胖也想请你们帮他设计,他想到儿童乐园去。
②请你先设计一种路线,并记录下来。
如果你还有其它路线就在下面的图中画出。
③生练习,师巡视。
④反馈交流:(展示学生作品)从这里出发到儿童乐园还有好多路可以走,课后大家还可以设计。
四、总结归纳,完整课题
师:今天玩的开心吗?在玩的时候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路)
五、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1. 出示学校平面图。
(师介绍)
2. XX在校门口,XX在教室前,XX在操场边。
他们都想到歌唱室,该怎么走呢?大家来设计一些路线。
学生练习后展示、交流。
3. 回家后自己出题,自己设计。
如:从校门→→→食堂、从操场→→→教室,可以怎么走?怎样走最近?明天我们来评一评,谁是最佳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