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语言的差异追溯中西哲学的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9
CAIXUN 财讯-143-浅析中西方哲学差异□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刘 莎 / 文自古以来,中西方哲学的探讨话题各有千秋,但作为哲学这一门学问,其定义无非是中西相通的。
哲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那么哲学研究中,把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独特性的区分特征也是中西哲学对比研究中的一个好方法。
本文试图从形而上学的对比研究中,分析中西方哲学的差异特征。
形而上学 差异性 中西对比所谓哲学,就是用简单的话语来体现出隐含深层的意义,让人们去思考和体会。
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在哲学的众多分支中,形而上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地位尤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哲学唯一真正与其它学科相区分的特征。
和所有的比较研究一样,中西形而上学的比较研究,要么是自我取消,要么是自我发展,而中西形而上学比较研究则是自我取消的。
即,这两种形而上学之间要么不存在差异,要么存在差异,但是这些差异都是微不足道的。
现有的任何一种研究,如果旨在证明中西形而上学比较研究为自我发展式的研究,则必将遭遇失败。
形而上学只有一种,它在中国和西方各自发展,通常所谓的“中国形而上学”,或者不是形而上学,或者是形而上学,却不够成熟。
对于不是形而上学的“中国形而上学”来讲是没有形而上学的价值的。
在有些人看来,中国是没有形而上学的。
这一派可以说是激进主义者,它最为臭名昭著的代表,大概莫过于就是黑格尔和他的追随者。
在哲学史的课堂上,黑格尔虽然以“中国哲学”为名谈到了中国的思想,但是,他的态度却几乎是反讽的。
首先,黑格尔“中国无哲学论”的说法流传甚广,他认为,“东方哲学是宗教哲学。
”针对看似最没有哲学味的孔子,黑格尔的结论是,孔子的教训“是一种道德哲学”。
黑格尔对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东方哲学的正面态度鲜少有人提及。
如果黑格尔并不认为中国没有哲学,那么主张中国无形而上学的学者试图以黑格尔的相关论述来作理据,就是失败的。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西方的哲学或形而上学为范本。
中西语言哲学的不同特征作者:郐英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4年第11期【摘要】语言哲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发生的“语言的转向”的重要结果,如今已经成为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学科。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语言哲学观和西方语言哲学思想的梳理和比较,认为中国的语言哲学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特色,在“像思维”和语境分析方面开辟出新的语言哲学研究之路。
【关键词】语言哲学对比特征进路一、语言哲学概念解析语言是所有人都有的,同时只有人类才有。
希腊人把人定义为“会说话的动物”。
培根说:“人们以为心智指挥语言,但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语言控制着人们的心智。
”自古以来,喜欢反省、思辨的人大多被丰富而有趣的语言现象所吸引。
柏拉图曾说:“语言这个题目也许是所有题目中最大的一个。
”语言是一种心灵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而且,在所有心灵活动和社会现象里,语言是最系统的,最适合成为系统思考的对象。
语言哲学研究虽已有百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但到目前为止对语言哲学这个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众所公认的定义。
从“语言哲学”这个名称的外延来看,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现代西方各个哲学流派普遍关注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
至于这个用语的内涵,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理解。
塞尔曾建议区分philosophy of language和linguistic philosophy,前者研究语言的普遍性质,后者研究特定语言中的特定词语的用法,回答某些特定的问题。
维特跟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一切哲学都是‘对语言的批判’”。
那么,中国的语言哲学又在哪里呢?有学者认为,中国哲学虽然与语言有过遭遇,却未曾深入语言分析。
这种情况与中国语言哲学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是密不可分的。
二、中西语言哲学不同的发展过程与特征哲学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在中西方哲学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在西方哲学中,古代的本体论中心、近代的认识论中心以及现代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垒都未对语言予以特别的关注,到了现代哲学转向才开始关注语言问题,致使语言成为“显学”。
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与对话哲学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石,是一种探究人生、世界和宇宙本质的学科。
中西方哲学思想积淀深厚,其中包含着转变人们对世界和生命的认知方式的根本思维模式。
虽然中西方哲学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通过对话交流,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和多元的视角。
一、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中西方哲学思想在传统背景、思维方式以及问题关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从传统背景上看,中西方哲学思想的起源具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哲学以古希腊哲学为基石,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奠定了理性主义的基础。
而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分野则可以追溯到孔子、老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儒家、道家、墨家的优越性。
从思维方式上看,中西方哲学思想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
西方哲学倾向于通过逻辑思维、理性推理等方式来解决问题,重视因果关系、证明和辩论。
而中国哲学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更加强调对整体的把握与感悟。
在问题关注上,中西方哲学思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哲学在20世纪以来更加注重的是科学、技术、文明的发展,关注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而中国哲学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并强调个体对整体的义务和责任。
二、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对话尽管中西方哲学思想存在差异,但对话可以为思想的碰撞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首先是在认识论方面的对话。
中西方哲学在认识论上有不同的观点,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立。
通过对话,可以为彼此提供不同的视角,帮助双方更加全面地认识问题本质。
例如,西方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理顺逻辑思维,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则可以提醒西方哲学思想的合宜与和谐。
其次是在伦理学方面的对话。
中西方哲学思想在伦理学上有着不同的关注点,例如西方哲学强调自由与权利,而中国哲学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通过对话,可以促进双方对伦理问题的全面思考,提供更加多元的伦理观和价值判断,进而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好的伦理指导。
最后是在宇宙观方面的对话。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哲学作为人类智慧的重要结晶,承载着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与探索。
东西方哲学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发展等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哲学理论与方法上,也渗透在文化价值观与伦理道德层面。
本文将深入探讨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以期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一、哲学起源与发展背景###1.1 东方哲学的兴起东方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几千年的古代中国和印度。
那时,哲学往往与宗教、道德和政治生活紧密相连。
在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等,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思想关心的是人的伦理道德与社会关系,强调的是“和谐”、“中庸”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种以伦理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使得东方哲学更偏向实用性和实践性。
在印度,佛教、印度教等宗教性质的思想体系涌现,对人生、轮回、解脱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相关的哲学观点。
这些零散而多样的宗教思想交融,使得印度哲学在整体性和内心体验上的独特性显得尤为突出。
###1.2 西方哲学的发展西方哲学则主要起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开创了理性思考的传统。
希腊哲学强调逻辑推理与辩证法,将自然规律视为理解世界的基础,追求知识与真理。
这种对个体理性的重视使西方哲学具有一种探索绝对真理的倾向。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中世纪时期的人们又引入了信仰作为理解现实的一部分。
文艺复兴时期启发了人们对个人存在及理性的重新审视,而近代以来,以笛卡尔、康德为代表的哲学家进一步推动了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注重个体意识、批判性思考以及科学经验。
##二、核心观念上的差异###2.1 对“自我”的理解在东方哲学中,“自我”的观念往往是模糊而宽泛的。
诸如儒家强调“仁爱”,道家倡导“无为而治”,强调个体如何融入社会、承担家庭责任。
同时,佛教则认为“自我”是无常和幻觉的,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个体自我,达到宁静与解脱。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是以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普遍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完善。
而在外国哲学思想中,对于人类存在之意义的探究、对于世界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常常是核心问题。
以下是几个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1、思维方式差异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道”“德”“理”等概念不仅用语言表达,也常常通过形象比喻来解释抽象概念。
比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中的天、人、道、中等词汇,具有极高的图像性,表达出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思想常常依赖于逻辑推导和分析,倾向于采取精准、理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人的内心世界被描述成潜意识、意向性和自我。
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所不具备的。
2、个人价值观不同在中国哲学中,个人通常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考虑的,而是通过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传承和继承来实现自我完善。
因此,中国传统哲学更强调个体内在的信仰、情感和道德准则。
而在西方哲学中,对于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等主题的关注常常成为了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这一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传统对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
3、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同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万物归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相互关联,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
传统哲学中天、地、人、物等因素都同等重要。
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闭于宇宙与人的关系的核心观念。
在西方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对抗和统治为准的。
例如,在启蒙哲学的理念中,自然被看作是顺应科学法则的一种机器,人类则是自然的主宰者,有权支配和改变一切。
综合来看,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在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对自然的认识上有很大差异。
因此,我们在探究这些哲学思想差异的同时,也应该从中寻求共同之处,理解人类思想的多元性,建立起开放而有尊严的文化交流和口头一体化。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中西哲学是世界上两大哲学传统之一,它们在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下展现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
在英汉语言比较的视野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哲学的异同之处,探究两种哲学传统在语言层面上的差异对哲学思维和世界观的影响。
本文将就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展开探讨。
英汉语言在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英语是一种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语法结构相对复杂,词汇量丰富,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偏重逻辑推理和论证,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而中文是一种属于汉藏语系的语言,语法结构相对简单,词汇量较为丰富,表达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偏重于象征性的表达和修辞手法,重视意象和联想。
这种语言结构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西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表达。
在中西哲学中,逻辑思维和推理是相当核心的内容。
西方哲学强调逻辑推理和辨证思维,重视严密的论证和推理过程,注重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而中国哲学则更加注重对整体的直觉和感悟,强调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和直觉认识。
这种差异反映在语言表达中,英语在哲学论述中更加偏重于逻辑论证和辨析,语言表达更加清晰明了,逻辑严密;而中文在哲学表达中更加注重意象和联想,语言表达更加诗意和隐晦。
这种差异既反映了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区别,也体现了英汉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表达风格。
在哲学思维和世界观上,中西哲学也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西方哲学以逻辑思维和辩证推理为主要特征,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独立认识和理性分析,强调个体的理性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东方哲学则更加注重对整体的感悟和内在体验,强调对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具有一种内省的、追求心灵和谐的思维方式。
这种差异可以在英汉语言比较的视野下得到更好地理解,英语表达的清晰明了和逻辑严谨更加适合于西方哲学对真理和理性的追求,而中文表达的意象和联想更加符合东方哲学对整体和心灵的追求。
中西哲学在语言层面上也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
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中西哲学都具有对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的探讨,都有着丰富的词汇表达和深刻的思考。
浅谈中西方语言哲学比较08汉语言文学马星20081010273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成果最为卓著的一个哲学流派。
加强对语言哲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研究对于哲学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哲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特指语言学哲学,是对意义,同义词,句法,翻译等语言学共相进行哲学思考,并且对语言学理论的逻辑地位和验证方式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是科学哲学的特殊分支,与物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等并列的学科。
其二:语言哲学,包括基于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任何一种概念的研究。
举例来说,亚里斯多德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罗素的特称描述语理论,莱尔关于心灵概念的著作,都在这类研究的范围之内。
最后,语言的哲学,是对关于语言本质,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等内容的哲学性质的论著。
语言哲学的研究以逻辑实证主义、言语行为理论、生成语言学这三条线索进行。
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以下9个方面:语言的本质;西方哲学发展中的语言转向;涵义与指称理论;语言的意义和证实;“图像论”、“使用论”与语境;行为反应论与言语行为理论;语言的表达与理解;自然语言句法分析;逻辑分析方法。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
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
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一生两个阶段的哲学体系。
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
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中西方语言差异总结三篇【篇1】中西方语言差异总结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的影响1.思维立足他方与己方的差异。
中国人善于换位思考,习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注重对方的感受。
出于礼貌,或者想跟人套近乎,中国人总是愿意说些关心人的话,如你一定累了,好好休息一下吧(Youmustbetired.Haveagoodres)t 。
然而,这却可能让西方人误解为你对其身体状况表示担忧。
西方人很喜欢别人夸自己年轻、强壮,如果质疑其健康状况,他们是会很介意的。
西方人思维一般都是立足自身,直接谈自己的意愿或感受。
好多英语国家的服务员招呼顾客时,经常用CanIhelpyou(我能为你做点什么?),这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2.思维方向顺序与逆序的差异。
中国人偏重顺序思维,汉语对与时间和空间有关的各因素排列,一般都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个体,句子以时间和事理为线索,按照实际的时序及事序来安排。
而西方人习惯逆序思维,英语句子虽然也可遵循时间先后顺序,但不总是如此。
它可以打破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有着丰富的形态变化,句子呈句尾开放式。
3.思维表达婉转与直接的差异。
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西方人习惯于逻辑思维。
在语言上,中国人在说明问题时会运用比喻、暗示的方法,让人们产生联想,以达到某种寓意。
而英语正相反,它比较直接,直奔主题,然后加上修饰成分,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后面,状语一般放在动词之后,尽管偶尔也可以状语前置。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日常用语的影响1.在称呼方面中国人比较注重礼节,会根据对方的身份、与自己的亲疏关系以及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称谓,以示敬意。
但是在西方,不管是在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都喜欢用名字称呼别人。
2.在致谢方面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中国人认为对家里人或者好朋友的帮助是one sownobligation,noneedtothankorbethanked,彼此根本不必说谢谢,说了反而显得生分。
而西方人对家人或者朋友的帮忙都习惯说谢谢, Thankyou 几乎用于一切场合,在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
从中西语言的差异追溯中西哲学的差异尚杰【专题名称】哲学原理【专题号】B1【复印期号】2009年02期【原文出处】《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5期第9~15页【英文标题】The Differ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in Ligh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作者简介】尚杰,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732)【内容提要】汉语与西方文字的差异,即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根子,在于由对待判断系词“是”而导致的两种不同的思想制度。
透过西方文字的“being”,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本体”和附属于本体的属性或形式的学说。
化为形式逻辑,则是以同一律为基础的三大逻辑规则。
Being不但是哲学与逻辑统一的基础,也是宗教、科学的基础,又是以主体-客体或文化-自然为代表的各种范畴一一对立的基础,总之,being标志着一种“垂直的逻辑”思维模式。
汉语中的“是”从传统使用中就没有严格的形式逻辑意义上的系词效果,而是一种横向的类比思维,也就是把不一样的事物说成是一样的。
在传统上称之为“兴”,即所谓“象征”。
在效果上,汉语思维传统属于一种“横向的逻辑”思维传统,它模糊西方意义上的学科界限。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 is that of thepictograph (or ideograph) and alphabetic language. Such a differenceis rooted in two different ideological systems, which is derived fromthe copula "shi". The Western word "being" can be dated back to the"ontology'" of Aristotelian metaphysics and its attached attributesor forms. In terms of formal logic it includes three logical laws basedon the law of identity. "Being" is not only the base of unity ofphilosophy and logic but also the base of religion and science.Furthermore, it is the base of various opposite categories, which arerepresented by subject-object and culture-nature. In a word, "being"involves a thinking mode of vertical logic. Strictly speaking, theChinese word "shi", in its traditional use, does not have a copulaeffect according to formal logic. It represents a horizontal analogousthinking, that is, saying different things as the same. This is called"xin (兴)" which means "symbolization". In effect, the tradition ofChinese language thinking belongs to one of "horizontal logic", whichdissolves the division of Western disciplinary boundaries.【关键词】中西语言/系词/横向的逻辑/垂直的逻辑/思想制度Chinese and Westernlanguage/copula/horizontal logic/ideological system中图分类号:B0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38(2008)05-0009-07一近一百年以来,以书面语为主的汉语乃至口语,在强调“语法”(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西方语言学色彩)的时候,在“原生态”的汉语中补充了大量西方语法成分。
这种补充,是一种对照的结果,无形中写作或说话以西方语言的语法为标准——从而对汉语来说,不啻一种伤筋动骨的改造。
语言的西化意味着思维方式的西化,意味着破坏中国人原汁原味的心理联想习惯。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还有能力说原滋原味的汉语?当我们以西化的语言去叙述中国思想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还是“中国思想”?中国人大都会说“两种中国话”,一种是家乡话或方言;另外一种,是上学后学到的“官话”,也就是通常所谓“普通话”。
其实,还有另外“两种中国话”:一种是表面上符合逻辑语法的汉语;另一种则是在“表面上”背后活跃着的中国人古老的心理活动习惯——这两种情形是冲突的,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忽略了这样的冲突。
这种忽略的结果是极其有害的,因为它极大地妨碍了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
简单地说,我们既不能完全具有那种清晰的语法或语言能力(汉语的天性使然),同时又压制了我们古老的心理习惯,从而难以形成创造性的精神能力。
无论从哪个方面说,理论上的自觉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把这样的自觉理解为一种抵抗能力,就是公开与“逻辑语法”对抗的能力:当我们的汉语说某某时,往往并不是在说某某,而是说别的什么。
在表面上,汉语里也说“是”,但西方语言中的being不仅是语法的骨架,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逻辑的构架,是思维的界限——只要能被说出来的含义或意义,其中必须要有to be 或者not to be。
准确说,to be和not to be共同组合起来,才是通常所谓“有”或“存在”。
为什么being既可以翻译为汉语的“是”也可以翻译为“存在”呢?因为“是”就是回答“存在”的,“是”本身就是思维的对象,即关于“什么”的问题。
说话就意味着说“是”(“是”本身已经包含了对判断词“不是”的认可,这从逻辑上很容易理解)。
总之,being决不单纯是语言本身的问题,它是逻辑、哲学、科学之根。
正是在以上意义上,being的问题是一个本体论问题。
为了理解的方便,我们这里可以用一个转化,即把本体论问题转化为认识论问题。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存在意义上的being 同时就是认识的对象。
Being式的思维,也就是一种对象式思维,一切反映、模仿、再现、重复等等问题,都是从这里来的。
我把这样的思维或逻辑称为“垂直型”的。
这意味着它将形成一大堆围绕being才会存在的西方式的问题——但是,对我们来说,一定要清楚,这些问题是西方人自己的问题,是在西方语言或思维背景下才提出来的,它的重要性,仅仅是针对西方精神传统的。
这就暴露出我们国内学术研究(不仅在哲学研究领域)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我们没有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能提出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是跟着西方人跑——我们忘记了自己的语言传统。
换句话说,当我们复兴自己的语言传统时,就会形成自己的新思维,也就提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
不同的语言,在描述所看见的同样自然现象时,说出来的是不同的话,不仅是语言的物质要素(声音和笔画)不同,而是心理图像不同——在传统方面,就汉语与西方语言而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汉语只是用词与词的次序(即“关系”)表明西方语言中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即在这种关系中西方语言一定要用being连接,但是汉语却没有必要使用“是”。
①汉语中的“是”可以被很多其他的词语取代。
在汉语使用过程中,即使表面上有“是”字,其含义绝没有西方语言中的being那样蕴涵深意,更类似于类比而不似形式逻辑的同一律。
汉语中的“是”字被总结为“系词”,是西方文法传入中国之后的事情,因此,这样的归纳非但不精确,甚至带有牵强和幻想的成分。
从根子上说,“to be”乃具有名词性质(本体性质)的系词,而汉语中的“是”字本身在其意义演变中几乎涵盖了各种各样的词性,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即使汉字“是”在字面上的翻译完全对应西方语言的being,也就是具有“指示代名词”(或者名词)性质的系词,也还是与西文中的being不在同一个语言层次上:我们是在使用系词“是”,但从来就没有一门在元语言层次(也就是本体论层次)上把“是”本身当作思考对象的学问——这门学问叫形而上学或哲学。
当西方语法把这个本体论意义上的“是”说成系词时,它还意味着逻辑上的精确性。
在这样的意义上说,哲学是元思考,语法是元语言,逻辑是元推论。
但是,由于从根本上说(主要指being的元含义),汉语思考不是一种对象性质的思考,或者说不是一种超越的思考,不是反思的思考,不是跳到“判断”之外考察“判断”本身的思考,汉语的思想世界也就从来很少达到“为了某某而某某”的精神境界(为了语言而语言,为了思想而思想,为了艺术而艺术),这个境界严格讲是宗教的,或者说形而上学“上通”宗教,“下达”科学理论。
宗教、哲学、科学这三者的创造性,都来自“为了某某而某某”或“回到事物本身”——也就是无前提性或无条件性的思考——也就是纯粹性。
西方以哲学作为精髓的思维传统,一直以being本身(回到事物本身)作为思考对象,这种积累使思维变得越来越抽象复杂,以至于从汉语的思维习惯根本难以进入,因为西方语言思维所解释的不是按照汉语思维习惯所想到的精神境界。
以亚里士多德和海德格尔、德里达为例:亚氏形而上学之秘密,在于依附于“是”(通向逻辑)的形而上学(通向本体),而对汉语思维更困难之处,在于其作为属性的所谓“十个范畴”(时态、位置等等)其实是对附属于本体的各种样式或“形式”(被称作属性)本身的思考,这些所谓“样式”也属于纯粹性之列。
而海德格尔和德里达对亚里士多德代表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批判,仍旧像笛卡尔批评形而上学、胡塞尔批评笛卡尔一样,属于“纯粹性”的反思范围,也就是发现“更纯粹”的“事物本身”。
在这个过程中,海德格尔和德里达就像当年的康德一样,发现了更多的“形式”因素——我们应该清楚,对这些所谓“形式”的思考,不过类似于以上从使用being的层次“上升”到思考being本身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