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2海底森林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2
《海底森林》教案
一内容结构
本文是一部长篇科幻小说的节选,节选部分故事情节简单、人物活动集中,文章脉络清晰,可以根据文中有明确的时间和地点变换的语句,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第112 段),在海底森林中漫步和休息。
第二部分(第1319 段),继续前行到最深的海底,走到海底森林的边缘开始返程。
第三部分(第2032 段),海底狩猎和遇到的危险。
第四部分(第3334 段),从海底回到船上。
综观全文,文章虽然很长,但行文线索非常明晰,抓住重点语句能很快地把握课文的内容。
二景物描写
在作者生活的年代,是没有办法观察到海底动植物生活的情况的,作者凭借合理的想象,用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细致地描写了。
《海底森林》教学设计一等奖1、《海底森林》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字词2、欣赏神奇美丽的环境描写,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在多种形式的品读中合作探究,感受能把“科学和文学结合得非常巧妙”的艺术魅力;2、进一步学习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与价值观:1、体会非凡的想象力2、体验人物形象之美。
教学重点:欣赏神奇美丽的景物描写教学难点:体会非凡的想象力,教学方法:诵读品析法,讨论辨析法,点拨训练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背景音乐,深海图片,及教师简短的导语,引入新课)面对大海,一代枭雄,军事家,诗人曹操抒发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感慨面对大海,著名诗人海子写下了:面对大海,春暖花开美句大海总是给人太多的悠远的遐思和神秘的吸引。
二、明确全文学习要点1、神奇多姿的环境描写2、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3、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4、丰富奇特的'想象三、揭示本文学习任务1、感知梳理2、品读赏析四、阅读助读资料展示(1)作品,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年-1905年),于1828年2月8日,生于法国南特。
他的家族有航海传统,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他日后的写作。
童年时期,他曾私自出走到一艘商船上,企图随船出海,但被发现送还父母,从此更被严看管;他为此向父母保证以后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
他一生创作了上百篇科学幻想和探险小说其中有64部长篇科学幻想小说,两部中短篇集。
他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科学幻想小说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
此外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从地球到月球》《十五岁的船长》《天边灯塔》等。
(2)对的评价“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
”“科幻小说之父”。
“科学时代的预言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
(3)《海底两万里》故事梗概,1866年,人们发现海中有一个比鲸还大的怪物,它接连不断地撞沉了好几艘海船,引起人们极大的震动和恐慌。
第22课《黄生借书说》1新设计《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把握课文的论证思路。
2、研读重点语段,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阐明道理的方法。
3、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认识到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并懂得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习课文构思严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阐明道理的方法,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4.1.1新设计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黄生借书说》一文,翻译了课文,积累了常见的文言词语,下面检查一下上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大屏幕展示检测题)一、课前检测、夯实基础: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1)汗牛塞屋。
使……出汗,动词(2)必高束焉,庋藏焉。
收藏(3)子孙弃者无论焉。
不必说,更不用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管(4)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等待(5)家贫难致。
得到(6)辄省记。
熟记(7)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借(8)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值得珍惜今义:惋惜2.结合语境解释加线字的含义:吾不得而见之矣代词,它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助词,的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代词黄生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翻译下列句子: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读的。
(1)子不闻藏书者乎?你没有听说过收藏书籍的人吗?(2)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不只读书是这样,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3)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这以后,我便感叹借书来读的人用心专注,而自己年轻时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呀。
通过检测,我看出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
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和作者一起谈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上展示的学习目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这几个目标。
二、自主学习、感知课文: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诵课文,然后回答问题:(师诵读,生听读)请同学们回答问题:(请这位同学回答,其他学生听答纠正)1、本文中作者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观点,这个观点是用双重否定句句式表述的,运用此句式的好处是把作者的观点表述得极其鲜明有力把它转换为肯定句:书只有是借的才能好好地读2、划分结构层次:(横线处用课文原句填写)第一部分( 1-2 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也”观点。
海底森林学教案学习目标:1.注文中幻想与现代科学的对接2.受作者描绘的幻想的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观3.随人物的行踪,把握小说情节4.养自己在科学基础上的想象力,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积极探索大自然的豪情学习重难点:1.理“我”在海底森林中惊险奇妙的经历,体会作者的细想感情2.受小说“把科学与文学结合得非常巧妙”的艺术魅力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航1.走进作者儒勒·凡尔纳:法国小说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
他出生在法国南特市一个律师家庭,从小酷爱科学,也极爱幻想。
他喜欢旅行,尤其热衷于航海生活。
后来在大仲马的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充满奇异的幻想。
代表作为科学幻想小说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此外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从地球到月球》《十五岁的船长》《天边灯塔》等。
凡尔纳的作品已被译成五十四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了解作品《海底两万里》这部作品叙述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
这事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
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潜水船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
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
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
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颂于世。
这部作品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所有特点。
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炉。
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
海底森林(河大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海底森林(河大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海底森林(河大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在我们普遍意义上认知的森林里,大多都是陆生植被,然而你是否想过,海底也存在着广袤无垠的“森林”——海底森林。
海底森林是指分布在海水底层的、类似陆地森林的生态群落。
它们生活在海底平原、海丘、海山、海沟等海洋生态系统的不同区域内。
海底森林的植物并非是我们常见的树木,而是一些藻类,如海藻、蓝藻等。
这些海藻既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地球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九年级学生更好地认识海底森林,我们设计了以下课程教案:第一课:介绍海底森林的概念和特点1.引入:先让学生谈谈他们对森林的认知和理解,再让他们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个“森林”搬到海底,会是什么样子?2.概念解释:通过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海底森林的概念、特点和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同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海底森林的形态和美丽景色。
3.知识扩展:讲解海底森林的组成部分——海藻,让学生对海藻的特点、种类和生长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解和研究。
同时,让学生集体讨论海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课:探究海藻的种类和生长环境1.引入:第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海底森林和其中的海藻,但是你知道吗,海藻种类有很多,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各种海藻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吧。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海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生长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逐渐掌握海藻的种类、特点和生长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3.知识拓展: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进一步了解海藻的种类、生长环境、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进行海藻分析和展示。
第三课:探究海藻的生态功能和应用1.引入: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海底森林和其中的海藻。
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海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
《海底森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字词2、欣赏神奇美丽的环境描写,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在多种形式的品读中合作探究,感受作者能把“科学和文学结合得非常巧妙”的艺术魅力;2、进一步学习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非凡的想象力2、体验人物形象之美。
教学重点:欣赏神奇美丽的景物描写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非凡的想象力,教学方法:诵读品析法,讨论辨析法点拨训练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背景音乐,深海图片,及教师简短的导语,引入新课)面对大海,一代枭雄,军事家,诗人曹操抒发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感慨面对大海,著名诗人海子写下了:面对大海,春暖花开美句大海总是给人太多的悠远的遐思和神秘的吸引。
二、明确全文学习要点1、神奇多姿的环境描写2、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3、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4、丰富奇特的想象三、揭示本文学习任务1、感知梳理2、品读赏析四、阅读助读资料展示(1)作者作品,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年-1905年),于1828年2月8日,生于法国南特。
他的家族有航海传统,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他日后的写作。
童年时期,他曾私自出走到一艘商船上,企图随船出海,但被发现送还父母,从此更被严看管;他为此向父母保证以后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
他一生创作了上百篇科学幻想和探险小说其中有64部长篇科学幻想小说,两部中短篇集。
他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科学幻想小说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
此外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从地球到月球》《十五岁的船长》《天边灯塔》等。
(2)对作者的评价☐“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
”☐“科幻小说之父”。
☐“科学时代的预言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
(3)《海底两万里》故事梗概,1866年,人们发现海中有一个比鲸还大的怪物,它接连不断地撞沉了好几艘海船,引起人们极大的震动和恐慌。
课前预习
1、课文节选自------ ,作者------ 是------(国别)小说家。
请你写出一两部他的作品------。
2、常识填空:
海底森林的拥有者名叫------ ,他们去海底森林乘坐的潜艇叫------ 。
3、课文记叙了“我”在海底森林里的所见所闻,描述了那里奇异的景观。
你觉得哪些内容最吸引你?请加以概括。
课堂练习
1、、在回鹦鹉螺号的路途中,作者写了三件事,请加以概括。
⑴
⑵
⑶
2、、凡尔纳出版第一本小说前,被十五家出版社拒绝,他差点把书丢进火炉中。
但他最终成功了,写了六十多部科幻作品。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3、你还读过凡尔纳的哪些作品?知道作品中的人物吗?
课后复习
读选文,回答问题:
我注意到,这里植物界的所有产物与土壤只有很肤浅的联系。
它们没有根系,只要是固体,不管是沙、贝壳、介壳或卵石,都可以支撑它们。
它们不需要它们提供营养,只求有个支撑点。
这些植物自生自灭,其生命的源泉就是那支撑和滋养它们的海水。
它们大都不长叶子,而是奇形怪状的叶带,色彩也不丰富,只有玫瑰红、胭脂红、青绿、暗绿、浅黄、灰褐等颜色。
我在这里看到的不是鹦鹉螺号潜艇上风干的标本,而是犹如开屏争艳的孔雀彩贝、朱红色的瓷贝、伸展着可食用的嫩芽的片形贝、纤细柔软高达15米的巨大海藻、一束束茎长在顶端的海草、以及其他许多无花的深海植物。
一位风趣的博物学家曾经说过:“有趣的反常,奇怪的环境,动物在那里开花,而植物则无花可开。
”
在如同温带树木一样高大的各种乔木植物之间,在它们“潮湿”的阴影底下,长满了鲜花盛开的荆棘丛,一排排植形动物树篱上像花一样盛开着花纹弯曲的斑纹脑珊瑚、触须透明
的淡黄石竹珊瑚和草坪般丛生的石花珊瑚,还有像蜂鸟一样成群结队地穿梭于“树枝”之间的蝇鱼也赶来点缀这个梦幻般的仙镜,而颌骨上翘,鳞甲尖利的黄色囊虫鱼、飞鱼、单鳍鱼等则像沙锥一样,围在我们左右戏水。
必做题引号的用法主要有如下几种:A、表引用,B、表否定、讽刺,C、表强调,D、表特殊含义。
说说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1、⑴一位风趣的博物学家曾经说过:“有趣的反常,奇怪的环境,动物在那里开花,而植物则无花可开。
”()
2、⑵在它们“潮湿”的阴影底下,长满了鲜花盛开的荆棘丛。
()
3、⑶像蜂鸟一样成群结队地穿梭于“树枝”之间的蝇鱼也赶来点缀这个梦幻般的仙镜。
()
4、一位风趣的博物学家曾经说过:“有趣的反常,奇怪的环境,动物在那里开花,而植物则无花可开。
”句中“动物在那里开花”的意思是,“而植物无花可开”的意思是。
5、摘出原文中的语句,说说海底森林中植物的特点。
选做题 1、“在它们‘潮湿’的阴影底下,长满了鲜花盛开的荆棘丛”中“荆棘从”是指。
2、概括选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