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五四爱国运动2
- 格式:ppt
- 大小:937.50 KB
- 文档页数:27
人教版历史科教材高一(上)第五章第二节《五四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五四运动的原因、运动的经过、影响。
分析归纳“五四精神”。
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2)通过列表分析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革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让学生感受八十五年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2.难点:五四运动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对比法:通过列表对比,结合史实使学生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导入与亮标(2分钟):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从184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在屈辱面前,中国人民没有低头,反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抵抗,请同学们列举出来”(在学生们列举出后,教师总结),指出“这一系列抗争都失败了,但到了20世纪初,中国人民最后选择了共产党,最终把中国人民的抗争引向了胜利,而这一切都开始于“五四运动。
”亮标:一.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重点)二.五四运动的经过三.五四运动的意义(难点)同时点出重难点:重点是五四运动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难点是五四运动的标志性意义。
一、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14分钟)学生自学与合作探究(9分钟)学生阅读课文第1——4自然段,思考并探讨 “如果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不是五四运动就不会发生?”学生回答。
各小组相互补充。
教师精讲(5分钟)五四运动的发生有其必然性的,是当时国际与国内政治、经济、阶级、思想各方面大变动的产物。
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韩君一、教材1、教材地位及作用《五四爱国运动》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中的第16课。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它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同时,它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本课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2、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确定及依据【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根据课程标准,制定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结果以及五四精神。
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分析比较的能力以及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导学提纲自学深思、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环节掌握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
(2)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景,重点讲解五四运动的背景。
(3)通过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加深对五四运动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这样才能获得独立自主的外交。
(2)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的主人。
时代变了,但当代青年学生仍应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我们国家的繁荣而奋斗。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五四精神确立依据:课标要求学生掌握“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且五四精神可以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教育。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确立依据: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比较复杂,要求对国际、国内状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对这块内容比较难以理解。
二.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虽然在初中就较为系统的学习过本课的内容,但学生素质比较一般,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同时也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方法,以此来提高他们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五四爱国运动说课稿高一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历史五四爱国运动说课稿高一五四爱国运动说课稿内容的教学设计遵循“问题——发现”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准备用1课时完成。
准备从五个方面来阐述:1.教材简析本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五四爱国运动是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节课采用“问题——发现”教学法,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和伟大意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目标分析知识目标: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巴黎和会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五四爱国运动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原有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比较,五四爱国运动同以前的反帝反封运动相比有哪些不同,提高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加深理解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的主人翁,爱国是学生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3.过程分析提出问题→阅读课本及资料→分析理解→得出结论→练习巩固新课导入:故事导入请班级的团支部书记上台谈谈自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问题1: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是否可以避免?为什么?问题2:五四运动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依据是什么,结果怎样?问题3: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问题4: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在哪里?4.教法分析4、教法分析针对高一学生对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和意义等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运用浅化机制和问题——发现教学法原理,采取“提出问题——阅读课本及材料——分析理解——得出结论”的方法,由浅入深地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史料,“论从史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一步一步进入其历史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教学重、难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问:五四青年节的由来?直接引入五四爱国运动。
(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内容比较生疏,掌握故起来有一定难度,故先讲解学生熟悉的过程,在通过过程来分析背景和意义。
)在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先来简单的回顾一下近代史上中国所受的屈辱和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录像)对,的确,中国4万万同胞在1915年的5月忍耐程度走到了尽头,帝国主义没有料到,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的较大发展和新文化运动洗礼后的中国,已不再是八国联军侵华瓜分时的中国了。
中国人民已不甘心接受这个失败,于是,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二:讲授新课(一)、五四运动的爆发和经过导火线——中国的外交失败关于中国的外交失败,我们补充一些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作战,虽未派一兵一卒直接参战,但派出了20万华工作战争后勤工作。
所以,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
中国各界对和会寄予了极大的希望。
当时中国派出了陆征祥、王正廷、顾维钧等五人的代表团参加会议。
在会上,提出了一些正义的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日本打战时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各种特权等。
那一位同学能回答一下签“二十一条”时的情况?日本入侵山东是怎么回事?主宰会议的帝国主义强国不仅蛮横拒绝了中国代表的要求,而且对中国的要求作了以下处理:对前两项内容,和会“以不在和平会议的权限之内”为借口不予讨论;对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德国在山东的各项权利,虽然讨论了,但日本借口“二十一条”中有明文规定,段祺瑞政府有同意的复文,坚持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