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保国寺
- 格式:docx
- 大小:50.16 KB
- 文档页数:5
保国寺导游词9篇保国寺导游词1保国寺是我国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北宋木结构建筑,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保国寺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费市灵山山腰幽谷中,相传东汉光武帝时骠骑将军张意的儿子中书郎张齐芳弃官隐居于此。
东汉时山上原有寺叫灵山寺,也叫骠骑将军庙,唐会昌五年寺宇被毁,广明元年(880年)重建,僖宗李儇赐保国寺匾额,此后改名为保国寺。
大雄宝殿建筑风格特异,巧夺天工,是保国寺建筑之精华。
大雄宝殿是寺内主建筑,重檐歇山式,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其面阔三间(11.91米),进深三间(13.35米),成纵向长方形。
大雄宝殿气势雄伟,全部结构皆用斗拱裼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不用一钉而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的重量。
保国寺作为浙东名刹,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科学艺术价值,也是欣赏自然胜景之地。
交通:保国寺离市区仅15公里,乘332路公交车可直达。
保国寺导游词2保国寺位于宁波北郊,寺院的大殿始建于东汉,重建于北宋时期,已有千年历史,是江南地区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构建筑。
如今的保国寺内已无香火,主体建筑被开辟成了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有大量的图文资料介绍唐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还能看到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史展等展览。
因为寺院建在小山上,周围有大片的香樟树,还有好几处小亭子,来爬爬山感觉也很不错。
进入景区后,沿着略带坡度的石板路往上走,道路两边是繁茂的香樟树,遮阳效果不错。
步行大约几十米,会看到一座很窄的桥——仙人桥,它是古人进寺的必经之路。
站在桥上看下面灵龙泉溅入底下的溪坑,角度尤佳。
走到路的尽头,有一岔路,往右去往望日亭,往左则是叠锦台。
望日亭在象鼻峰上,小亭子里有石桌可以小憩,也是登高望远的好地方。
那边比较远,也略难走一些。
因此通常会先往叠锦台方向,游览沿路的保国寺建筑,后面如果时间宽裕,再由寺院附近的步道去往望日亭。
叠锦台类似观景台,有些桌椅和吃饭的地方,食物有荤有素。
宁波保国寺作为长白山地区著名的佛教文化遗产,宁波保国寺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该寺座落于宁波市江北区梅山街道梅山路276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周围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本文将从保国寺的历史、建筑特色、佛教文化内涵等方面对该寺进行全面介绍,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座优秀的佛教文化遗产。
一、保国寺的历史宁波保国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
据史料记载,当时此地名为梁山,为晋灵帝泰始年间的土地。
唐代以后,该地开始兴建庙宇,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佛教胜地。
宋代时期,此地已有众多的佛教文物、佛像、经文等,被誉为“东海第一名山”。
据保国寺供奉的石刻所载,该寺始建于南朝梁代的大同三年(527年),时为梁朝南海王萧宝夤的第八代子孙萧岿所创立。
唐代天宝三年(744年),保国寺被封为“大广智妙禅寺”。
随着时间的推移,保国寺不断兴旺,且屡经战火洗礼,于是多次修葺重建。
特别是明代万历年间,保国寺迎来了新的发展,佛教文化更加繁荣。
二、保国寺建筑特色作为一座汲取了多代人智慧的佛教建筑,保国寺建筑的特色非常鲜明。
寺庙总面积为4594平方米,正殿高19米,建筑风格属于中国传统的寺庙建筑风格,分为前殿、中殿、后殿、东西厢房等部分。
从建筑材料使用到建筑风格,保国寺都体现了中国传统佛教寺庙的特点。
正殿采用了华丽的巴比伦风格,门额上有金丝鸟羽装饰;殿内供奉着如来寶燈、观音菩萨、普賢菩薩等佛像。
整个建筑结构布局合理,古色古香,独具匠心的装饰和陈设充满了传统的佛教文化气息。
三、保国寺佛教文化内涵保国寺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和建筑价值的佛教建筑,更是一座传递人文精神的文化遗产。
从广义的意义上讲,保国寺代表着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精髓,它的存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
保国寺秉承佛教文化内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互相体贴、关爱的精神,尤为注重人文关怀。
它是建筑在山上,但要落实服务于群众的理念,从上至下,与村民亲密连结,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生命之力。
保国寺,位于宁波江北区洪塘镇北的灵山山腹中,距市区15公里,至今已有970多年历史。
它由山门、天王殿、大殿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1.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0.6万余平方米。
保国寺名闻遐迩,是以其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而令人叹为观止。
保国寺最初由山门、天王殿等建筑组成。
现存大雄宝殿(或称无梁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一0一三),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善的北宋木结构建筑。
其结构独特,气势恢宏。
清康熙二十三年增建了四周重檐,成为重檐歇山顶形式。
保国寺大殿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大殿平面的主要特点是进深大于面阔,呈纵长方形,这在同时代的佛殿建筑中极为罕见。
整个大殿的全部结构皆用斗拱之间的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不用一枚铁钉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50余吨的重量。
在大殿前槽天花板上,还巧妙地安排了三个与整体结构有机衔接的镂空藻井,用天花板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梁架,下面不容易看到,故被称为“无梁殿”。
无梁殿除建筑风格独特外,还有虫不蛀,鸟不入,蜘蛛不结网,灰尘不上梁之奇。
唐僖宗赐“保国”匾额,遂名“保国寺”。
寺内建筑有天王殿、大殿、方丈殿、东西厢房、钟楼、鼓楼、藏经楼等。
大殿气势雄伟,面宽、进深各三开间,平面呈纵长方形。
前槽巧装三镂空藻井,制作工整,别具一格,时所罕见。
藻井低而供佛像空间高旷,对比强烈。
大殿皆以斗栱榫卯承托,斗栱粗壮古朴。
佛座后嵌有《造石佛座记》。
天王殿主体建筑五开间,重檐歇山顶。
后有净土池,南宋绍兴年间所辟,池上方镌刻“一碧涵空”字样。
保国寺建筑多为清代建筑。
一九八三年迁入明代厅堂三间,一九八四年迁入唐代经幢两座,现在保国寺已成为一个拥有唐、宋、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的木构建筑群体。
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五幢建筑,东西轴线分别为钟楼、鼓楼、客堂等附属建设。
保国寺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费市灵山山腰幽谷中,相传东汉光武帝时骠骑将军张意的儿子中书郎张齐芳弃官隐居于此。
宁波十大著名景点介绍宁波,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众多著名景点。
在这里,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宁波十大著名景点的独特魅力吧。
一、天一阁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的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有着400多年的历史。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古籍善本,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场所。
二、鼓楼鼓楼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始建于唐代,是宁波城市的历史象征。
鼓楼的建筑风格典雅古朴,是游客领略宁波古韵的好去处。
三、保国寺保国寺位于宁波市江北区,始建于梁朝,是我国南方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保国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
四、东钱湖东钱湖位于宁波市鄞州区,是宁波著名的旅游胜地。
湖水清澈,碧波荡漾,四周山峦环抱,风景如画。
游客可以在这里游览湖光山色,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五、溪口古镇溪口古镇位于宁波市奉化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的古镇。
这里的古建筑、民俗风情和美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六、雪窦山雪窦山位于宁波市奉化区,是佛教名山。
山上有众多的佛教寺庙,如雪窦寺、千丈岩等,是朝圣者和游客的好去处。
七、月湖公园月湖公园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是一座以月湖为中心的风景名胜区。
公园内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八、天封塔天封塔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始建于唐代,是宁波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塔身高耸,雄伟壮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九、宁波博物馆宁波博物馆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是一座展示宁波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博物馆。
馆内藏品丰富,是了解宁波文化的好去处。
十、九龙湖九龙湖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是一座风景优美的湖泊。
湖水晶莹剔透,四周山峦苍翠,是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以上就是宁波十大著名景点的介绍,它们各具特色,丰富了宁波的旅游资源。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宁波的美丽风光。
在未来的日子里,不妨走进这些景点,亲身感受宁波的魅力吧!。
【宁波】保国寺:“千年古建,江南一绝”宁波保国寺大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为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保国寺位于宁波江北区洪塘镇北的灵山山腹中,距市区15公里。
在灵山、马鞍山之间的山坳中,古木掩映,保国寺在此屹立千年。
作为浙东名刹,保国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艺术价值,也是欣赏自然胜景的绝佳之地。
游客中心,也叫“涵秀阁”进门后先沿着石块路面的斜坡上去,不久后就是台阶了。
沿途经过仙人桥、揽翠亭和灵龙泉,再左转见到“同登解脱门”,就到了真正的保国寺山门前。
“聚龙隐溪亭”登上中途的“叠锦台”内山门,即原保国寺的山门“东来第一山”东首经幢,建于唐开成四年西首经幢,建于唐大中八年进了保国寺山门,是天王殿“山岙藏得古招提,宫殿岿然结构奇”“升斗昂栱人巧极,祥符千载永留名”保国寺大殿“鸟不栖,虫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成千古之谜“一碧涵空”在建筑学上,保国寺的地位甚至不亚于北京故宫。
但在当地百姓眼中,它还有更为神奇之处,那就是以大殿木结构为主的建筑里,虽然历经了千年,殿宇的木质柱梁却总是不腐不裂不蛀。
在别的古寺中经常能见到的鸟窝、灰尘、蜘蛛网,在这里却很难见到,甚至因此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钟楼和鼓楼1954年8月,三个正处于暑期实习的学生偶然发现了这个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榫卯木结构和穹顶建筑,1961年,保国寺被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保国寺精华之所在——大雄宝殿保国寺的历史价值及其不解之谜,主要还在于其独特的建筑构造上。
郭黛姮说,保国寺是典型的宋代木结构建筑,在宋代出版的我国最早的建筑学规范性书籍《营造法式》里,就借鉴了很多保国寺的建造经验,正是因为其独特构造,才能使其在多雨潮湿、台风频繁的江南能够完整地保存至今。
保国寺大殿呈一个纵向的长方形,整个大殿显得既长且空,全部结构不用一枚铁钉,全凭精巧的榫卯使斗拱层层相衔,就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了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50余吨的重量。
宁波的建筑风格保国寺简介:保国寺位于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洪塘镇的灵山之麓,距市区15公里,始建于东汉世祖时期,初名灵山寺,此即保国寺的前身。
唐会昌五年寺宇被毁,广明元年(880年)重建,僖宗李儇赐”保国寺”匾额,此后改名为保国寺。
保国寺并不是以其宗教寺庙闻名于世,而是因为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寺内的大雄宝殿(又称无梁殿),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存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唐代经幢、观音殿、净土池等殿宇古迹。
保国寺古建筑群占地面积1328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寺外28公顷自然山林。
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保国寺建筑历史: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
据《寺志》载: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初名灵山寺,此即保国寺的前身。
唐武宗时,灵山寺被废。
唐武宗会昌二年至五年(842年-845年),官府便下令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
据统计当时拆毁大寺四千六百余所,小寺四万余所。
灵山寺在这次灭法活动中被废。
唐广明元年复寺,并赐名保国寺。
唐广明元年(880年),宁波国宁寺僧可恭,应施主之要求,前往长安上书朝廷,请求复寺,获得批准,唐僖宗李儇赐额保国寺。
保国寺在唐创建之时的建筑至今未能存留。
保国寺在唐创建之时,规模不大,再加上唐代晚期佛教发展缓慢,社会客观条件不够理想,寺院建筑未能存留至今。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德贤”复过灵山,见(保国)寺已毁,抚手长叹,结茅不忍去”。
由此出任寺院住持,迎来了保国寺的第一次中兴。
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年-1161年)僧仲卿建法堂。
僧宗普开凿净土池、栽四色莲花。
当时仲卿与宗浩还曾建十六观堂,在法堂西,后废。
南宋时期的这些建设项目保留至今的只有净土池。
法堂位置犹存,但建筑已几经重建了。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官方曾赐”精进院”额,表明它在当时的佛教寺院中已有一定地位。
宁波保国寺大殿的价值与千年保护宁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余如龙保国寺作为一座目前我国南方地区保存建置完整的古建筑群,保留着唐至明清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有汉代(骠骑井)、唐代(经幢)、宋代(无梁殿)、明代(迎熏楼)、清代(天王殿、观音殿、钟楼、鼓楼)、民国(藏经楼)等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遗产,其遗迹遗产之丰富在我国古代建筑群中实属罕见。
而其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的大殿结构独特、精湛绝伦、气势恢宏,是我国古建遗存的重要范例和南方木构建筑的“标本”。
其所代表的我国古代建筑技艺和人文内涵,代表着唐宋时期的鼎盛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国寺大殿构造特点大殿位于寺院核心部位,自北宋1013至今已有1000年,现存建筑为面宽五间、进深五间,从平面看,核心部位面宽、进深各三间的部分为宋代所建,其四周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所添加的部分。
添加的建筑下檐未能四面环绕,后部仍为单檐。
平面及立面——大殿俗称祥符殿,当心间宽5.8 米,次间宽3.05 米,通面宽11.9米,通进深13.36米。
进深大于面宽,原因是扩展了前部的礼佛和使用空间,于天花(板)以下用月梁,梁间做出藻井平棊,平闇,后部由四内柱围合的空间设佛坛,此处梁架彻上明造,四内柱两侧空间,随着外檐斗栱层层出跳,由低到高,对中部设置佛像空间起着烘托作用,营造了隆重的空间氛围。
梁额构架——大殿构架皆为宋代原物,中间的两缝作厅堂式构架,前、后内柱不同高,前内柱直达上平槫下的平梁端,后内柱仅达中平槫下的三椽栿端部。
为了承托山面出际之槫、枋,在次间中部另设梁架一缝,仅置一平梁及蜀柱、叉手。
前檐柱与前内柱间做平棊、平闇、藻井等天花装修,三椽栿作月梁,露明于天花(板)以下,其上另有草架。
构架中部的三椽栿、后部的乳栿均为彻上明造。
梁架构造——前部檐柱与前内柱之间的三椽栿一端伸入前檐斗拱,另一端插入前内柱。
乳栿上设劄牵,劄牵一端插入内柱,一端入中栌斗,与一组置于乳栿上的斗栱相交。
介绍宁波保国寺的老话
保国寺是中国的佛教名刹,始建于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4年),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
保国寺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大榭开发区保国禅寺路,保国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名刹。
保国寺山门外有一条长长的石砌甬道,直通山门。
门楣上刻着三个斗大的字“宝积门”。
宝积门里是天王殿。
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十大员外菩萨,殿内还供奉着四大天王和韦陀菩萨等。
进了大门,走过一条长长的走廊,便来到了天王殿。
天王殿内有一尊高4米多的大铁铸的毗沙门天王像,神态威严,双手握着宝剑,一手指着南方。
毗沙门天王是佛教护法神之一,代表着佛国世界的安定和昌盛。
穿过天王殿,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前的广场。
广场四周有六根高达20米、直径2米的大石柱。
石柱上有一副对联:“天中建佛国,南海塑弥陀”;“地涌千寻塔,宝刹撑摩天”。
—— 1 —1 —。
( 浙江导游词)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YB-BH-036164宁波保国寺导游词Ningbo Baoguo temple tour guide宁波保国寺导游词保国寺,是宁波郊区灵山之麓的一座寺院,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江南幸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宁波保国寺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宁波保国寺导游词保国寺是我国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北宋木结构建筑,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保国寺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费市灵山山腰幽谷中,相传东汉光武帝时骠骑将军张意的儿子中书郎张齐芳弃官隐居于此。
东汉时山上原有寺叫“灵山寺”,也叫“骠骑将军庙”,唐会昌五年寺宇被毁,广明元年(880年)重建,僖宗李儇赐“保国寺”匾额,此后改名为保国寺。
大雄宝殿建筑风格特异,巧夺天工,是保国寺建筑之精华。
大雄宝殿是寺内主建筑,重檐歇山式,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其面阔三间(11.91米),进深三间(13.35米),成纵向长方形。
大雄宝殿气势雄伟,全部结构皆用斗拱裼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不用一钉而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的重量。
保国寺作为浙东名刹,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科学艺术价值,也是欣赏自然胜景之地。
交通:保国寺离市区仅15公里,乘332路公交车可直达。
详细资料:保国寺历史悠久,据传东汉建武年间,有骠骑将军张意与其子中书郎张齐芳爱这里山清水佳,隐居于此。
佛教传入,舍宅为寺。
因在灵山上,初名灵山寺。
唐会昌五年(845)灭佛,寺毁。
唐广明元年(880)重建,改名保国寺。
保国寺并不是以其宗教寺庙闻名于世,而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年前就以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保国寺的精华——大雄宝殿或称无梁殿,它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江南古建之瑰宝宁波保国寺发布时间:2010年10月03日来源:不详作者:余如龙173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江南古建之瑰宝宁波保国寺余如龙千年古刹几度中兴保国寺,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北13公里的灵山。
灵山为四明山之余脉,又称贸峰。
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保国寺古建筑群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具有多个历史时期建筑的显著特色而有别于其他古建筑。
据清嘉庆《保国寺志》载,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灵山,后合宅为寺,初名灵山寺,即保国寺的前身。
然其所经历的“汉魏六朝远不可考”。
到了唐代,唐武宗会昌二年至五年(842年~845年),官府下令拆毁寺宁,灵山寺在这次火法活动中被废。
此后过了35年,唐广明元年(880年),国宁寺僧可恭,前往长安上书朝廷,请求复寺,获得批准,并赐名保国寺。
保国寺在庸创建之时,规模不大。
宋真宗时期在浙江四明山区的寺院中灭台宗传人知礼,宣教著书,思想活跃,于天禧四年(1020年)被赐以法智大师称号。
其门下有“南湖十大弟子”,传承本宗教理。
原来保国寺家的则全号叔平,尤得法师嫡髓。
据记载,叔平精于禅学,旁及儒书,多所著述,被“南湖十大弟子”推为首领,朝廷赐号为德贤。
在宋真宗人中祥符四年(1011年)德贤“复过灵山,见(保国)寺已毁,抚手长叹,结茅不忍去”,山此出任寺院住持,迎来了保国寺的第一次中兴。
德贤与弟德诚及徒众“鸠工庀材,重修寺院”“赤手营造山门、大殿”,并得到附近乡里及邑令、县尉等人的支持,经过六年致使“山门、大殿恶鼎新之”。
其中大殿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建成,由于大殿的结构形式“甚奇,为四明诸刹之冠”,因此叔平人师被尊为保国寺开山鼻祖。
北宋时期保国寺还有一项重要事件,就是在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官力赐该寺“精进院”额。
所谓“精进”是佛教衡量修行的标准之一,保国寺得到精进院的赐额,表明它在当时已经具有一定的地位了。
自此之后,精进院之名被载入史册。
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保国寺开凿净土池、栽四色莲花。
评分:_________SHANGHAI UNIVERSITY课程论文COURSE PAPER论文题目《宁波保国寺古建筑考察》学院美术学院专业油画系学号 12123563学生姓名高程课程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语言—《营造法式》打印日期 11月4号保国寺历史宁波保国寺历史悠久。
坐落在宁波市西北角13公里处的灵山之中。
保国寺原名灵山寺,初建于唐,会昌五年(845)灵山寺被毁。
于广明元年(880)重建,赐名保国寺,宋代中相符四年(1013)僧得贤德诚主持保国寺,天禧年间,明道年间又重建。
这期间一直被修缮,直到民国九年1920年,《保国寺志》称五次建置。
其后寺庙逐渐颓败,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后。
新中国成立后,保国寺虽然已经丧失了寺庙的用途,青灯不续,香烟断灭,但是仍对其进行很多维修,保护。
保国寺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善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在中国建筑史上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这点我在游览过程中深刻的体会到了,很多学生装的人独自前来,还有人做笔记,有人画图,这些一定是对建筑有所涉及的人吧。
保国寺主要建筑保国寺建筑群拥有唐宋明清四个朝代的建筑痕迹。
主体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
其中最具研究价值的是大雄宝殿。
头门,亦作外山门,为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三开间,通面阔8.1米,进深8.3米。
头门进去后是一石阶路,曲折向上,台阶周围是古树遮阴,幽静怡人,沿路我看到了响台阶,灵龙泉,最后才看到保国寺的山门。
据说从宗教意义上,寺观区是朝拜佛祖或尊神的圣地,是从“尘世凡界”通向“净土”的转化处所。
这需要一个过渡阶梯。
就是石阶梯了。
它就像一支前奏曲,起着由俗入清的的过渡作用。
山门,是悬山式建筑,三开间,通面阔七米,进深四米。
山门前有一对石狮雄。
山门上高悬一匾,上书:东来第一山这是1594年题书的。
山门进去以后有一个有一空地,东西分别都有一经幢,经幢是古代宗教时刻的一种,柱身多刻陀罗尼或其他经文和佛像等。
立经幢的目的是为驱除一切恶道孽障,做功德,祛灾难。
这两座经幢都是唐代遗物,非常有研究价值。
进门以后,就是天王殿了,它始建于1013年。
经两次大修后毁于火,现存建筑是清代末期建造的。
天王殿是重檐歇山式建筑五开间。
出了天王殿就是净土池了,明代御史颜鲸“一碧涵空”四字月入眼前。
气势磅礴有力,周围的树叶一起烘托出蓝天碧池阳光。
台基后面的大雄宝殿也就这样引入眼帘。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大雄,是佛的德号,佛有大力,能降四魔。
大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只不过宋代建造时是单檐的,清朝又增加了下檐。
整体非常雄浑大气。
进入大殿时,完全被他的气势所震憾。
这可能是因为大殿的进深大于面阔,呈纵长方形,这在同代建筑中不多见,这是为了便于佛事活动;。
同时你可以看到柱子有明显的侧脚,这也是极为罕见的,侧脚就是中国古人为了使建筑看上去更雄伟更庄重而进行的对柱子倾斜度的改造,四面的柱子朝中间倾斜。
同样有利于抗震抗台风。
保国寺就是因为这样才显得尤为特殊。
因为现存有侧脚的建筑已经不多了。
大殿正中间一块被栅栏围起的石版。
上面凹凸不平,这块石板保留了一千年。
你可以想象以前的精美。
宋代的殿内一共是进深三间,面阔三间。
当然经过扩建现在是进深七间,面阔六间。
最旁边有清代修建的外檐。
窗户上已经布满了灰尘和蜘蛛网,但是殿内梁上却无丝毫灰尘,蜘蛛网,檐下也没有鸟巢,没有蚊虫。
这又是一大奇迹,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木材是黄桧木,有刺激气味所以鸟兽不靠近,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特殊的建筑结构而产生的声波振动的风流驱逐了鸟雀虫类。
大殿建造年代比《营造法式》成书年代早了90年,今天我们看它的许多结构做法、斗拱做法乃至装修作法,都与《营造法式》所提及的问题同出一辙,有的甚至成为《营造法式》做法的孤例。
下面介绍一下保国寺的主要特色。
藻井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
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因和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藻井相似而得其名,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和装饰手法。
身处大殿,抬起头可以看到大殿天花板上三个精致的斗八藻井。
斗八藻井的用材为七等材。
这与中国早期建筑的藻井是在大了很多,因为这是大木材等斗拱的。
以中间的最为华丽繁复。
木头虽然已经斑驳沧桑,但岁月流过的痕迹赤裸裸这样展现出来实在是让人心动。
藻井是有扩大回声的功能,站在下面讲话很响亮。
藻井呈半球形在天花板上凹进去,藻井的结构都是用木头一层层相嵌进去的。
能在宋代建筑上同时用三个斗八藻井实属罕见。
藻井上还有隐约的油彩。
当然藻井在古代五行中属水,水克火,火克木,因此在木结构建筑中添置藻井其实也是一种迷信,希望能免去火灾。
保国寺大殿的藻井风格简洁、粗犷,与《营造法式》小木作藻井相对照,正处在从大小作工种向小木作工种转换的时期,故藻井尚属大木作工种,这一点恰恰被《营造法式》的编著者所吸纳。
大藻井的构成大藻井的构成:大藻井下部为八角井,其做法是先由平棊方围合成方井,然后于四角加四条抹角方构成八角井,于八角井各角置一小栌斗;自小栌斗口出隐刻于木方上的泥道栱及华栱一跳,此华栱被其下一条更短的假华栱承托,但这条短华栱并未入小栌斗,仅插于平棊方的八个交角处,甚为特殊。
上一条华栱跳头承令栱,令栱身长向作圆弧形,以承圆井,令栱的齐心斗承阳马,八条阳马皆作弧形,汇于顶端的六角形短棱柱,此即为《营造法式》所谓之明镜。
阳马之间有弧形木条围合成圆环,使藻井整体成穹窿形。
阳马间所施木条上下共八道,每道宽度小有变化,从下上望可见遮挡在天花以上部分的草架。
大藻井圆井直径185厘米,穹窿部分高90厘米(4-49,50)。
小藻井:做法与大藻井相似,只是将八角井的高度提高到平棊方上的斗栱之上,阳马上间用木条置五道圆环已达顶心,直径缩小为128厘米,穹窿部分高度为75厘米。
瓜棱柱保国寺的红色瓜棱柱有三种样式,全瓜棱式,半瓜棱式,四分之一瓜棱式。
宋代建筑中,瓜棱柱在南方十分常见,但保国寺这样保存完整的木质瓜棱柱独此一例。
其他都是砖石所制。
保国寺瓜棱柱有包镶做法,它是国内已知最早的拼合柱实例,也是宋代拼合柱实例的孤例。
大殿的瓜棱柱是内檐柱高于外檐柱的。
柱子下面的柱础也很有特色。
柱础。
是古代建筑构件一种,俗又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
古代人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湿腐烂,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
因此,对础石的使用均十分重视。
保国寺大殿共采用了须弥、石鼓、覆盆等三种样式柱础斗拱另外一个重头戏就是斗拱了,大殿内檐外檐所用的斗拱的用材符合《营造法式》中大木作制的五等材21.5x14.5厘米。
遵循《营造法式》中“殿小三间,厅堂大三间则用之”的规定。
下昂尾之上压着蜀柱,前后檐当心间施补间铺作两朵,次间施一朵。
柱头和转角铺作的栌斗为圆形带瓣斗,补间栌斗为方形讹角斗,而且一边是木质,一边是石质。
这些都符合《法式》中的规定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泥道拱,下昂前段昂尖平出23,1分,耍头用足材长23.8分,《法式》中则规定“造耍头之制,用足材,自枓心出,长25分。
”如此符合《营造法式》的还有很多。
斗栱里转跳东侧为四跳,而西侧为五跳。
是不对称的,这也是一个特色,中国古代历来讲究对称美学,为何在这里却不使用?斗拱是由斗和栱组成的。
一般的斗拱底座称“栌斗””上面接“华栱”然后在叠加“散斗”“交互斗”“齐心斗“等等。
如此便是在斗和栱之间不断交替,因此称作斗拱。
古语有云:“桁梧复叠,势合形离”,讲的就是斗拱结构的组织特征。
当然斗拱还包括昂,升。
昂有下昂,插昂,上昂。
保国寺中有经典的重抄双下昂单栱造。
升也称“蚂蚱头”“耍头”是起升起作用的垫木。
另外说一下斗拱的作用,第一,承重,分散力;第二,建筑物出檐深远,保护檐柱,建筑物看起来更美观,壮观。
第三,、榫卯结合的结构消耗了地震的能量,斗拱虽松却不散。
看看保国寺至今屹立不倒,虽经受几次破坏却还存留就知道其伟大之处了。
其他特色大殿的阑额做成月梁形式。
这也十分少见,而且前檐阑额和部分内额全都有卷刹。
卷刹是一种在柱与梁或额交接的地方呈弧形的一种承重构件。
他扩大了木结构之间窄小的接触面积,使其更稳固。
大殿正门口内,阑额上的“七朱八白”彩绘简洁质朴而颇有古风,是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中丹粉刷饰屋舍的方法之一。
“七朱八白”就是把阑额的立面之广分为五份(广在一尺以下的)、六份(广在一尺五寸以下的)或七份(广在二尺以上的),各取居中的一份刷白,然后长向均匀地分成八等份。
每份之间用朱阑断成七隔,两头近柱处不用朱侧阑断,隔长随白之广。
还有蝉肚棹幕用在了前檐阑额上,它的形状像蝉的肚子因此得名。
这也是众多古建筑中唯一符合《营造法式》之大木作的要求的。
在其他建筑中均未出现。
大殿屋檐的瓦片是滴水檐,可以更好的防止雨水对木头的侵蚀。
屋脊的正脊上有神兽。
大殿侧面有垂鱼做装饰。
保国寺大殿在梁架构造、纵向构架,梁额断面、大殿的举折和用柱方面都很有特点。
它不仅真实地保着宋代遗构,同时还保留着宋代的木装修,尤其是大殿天花装修集平棊、平闇、藻井于一身,不仅在宋代建筑中,而且在早期《营造法式》成书以前的建筑中也是仅存的一例,而其藻井形式确实江浙地区有代表性的作法。
科学性大殿另一个光辉之处在于其科学性。
十九世纪初,英国科学家汤姆士扬研究木梁受力状况时指出,木梁断面高宽比为2:1是最强,高宽比为3:1时刚性最好,1:1时稳定性最好。
而在此之前西方科学家并未意识到这点。
但中国早在11世纪就有这样杰出的木匠和技术也着实为人惊叹。
大雄宝殿的木梁高宽比为3:2,是现存木结构建筑中唯一符合《营造法式》中“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份,以十分为其厚。
”的规定的。
正好介于最高强度和刚度之间。
可以达到最佳的受力效果,同时拥有最高的出材率。
大殿逛完不需要很长时间,但是这个过程中我心情一直是很愉悦的,因为见到了古代中国建筑的遗物,因为被他震撼,被他折服,吸引,陶醉。
无论是层层叠叠的巨大斗拱还是藻井,甚至歪斜的柱子,红漆。
都充满了历史的美感和科学的美感。
唐宋木构不愧为中国古建筑的最高峰。
直到今天保留下来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已然不多,但不能忘记,若不是朱启钤发现了丁氏手抄本《营造法式》,并加以重视,开设了中国营造学社,收拢了像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罗哲文等,这样的人才,并进行无数次实地考察,寻找,研究,整理,甚至在抗日战争时期个别也没有停止研究。
中国建筑史就不完善,中国更多遗构也会被破坏,因此,更加应该感谢这些伟大的前辈们。
(全文完)2012.11.1美术学院高程学号12123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