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教案5月5日 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9
6《春》教案课前预习:了解作者朱自清及本文背景资料。
划出课文中遇到的生字词。
相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
“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2.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地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造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奋发努力的崇高理想。
3. 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
4. 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教学过程:导入:春天是一屡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阵阵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的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是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希望、梦幻和理想……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憧憬和欣喜,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吧!检查预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亮润泽。
朗润—湿润:都有“润泽”的意思,前者还有“明朗”的意思,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后者有潮湿的意思,表明事物的干湿程度。
水涨zhǎng起来:涨: 水位升高。
赶趟tàng儿:凑热闹。
散sǎn在草丛:零碎的;散(sàn 分散)“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吹在脸上,没有一丝寒意。
语出南宋释志南和尚《绝句》,全诗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杨柳风:春风。
酝yùn酿niàng: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黄金分割比值的问题和有关行程问题,本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利润的问题。
二、分组合作、探究新知[师]假如你是新华商场的经理,现在这个商场要销售某种冰箱,经市场调查,发现有如下问题,那么你该如何处理呢?(多媒体展示例2)[例2]新华商场销售某种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500元,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多少元?[师]同学们来分组讨论讨论,注意:要理清进价、销售价、利润之间的关系:(分组讨论)[生甲]本题的等量关系是:每台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销售冰箱的数量=5000元.如果设每台冰箱降价x元,那么每台冰箱的定价就是(2900-x)元,每台冰箱的销售利润x)台,这样就可以列出一个方程,为(2900-x-2500)元,平均每天销售冰箱的数量为(8+4×50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师]好,大家来帮甲同学求出解.[生乙]解:设每台冰箱降价x 元,根据题意,得 (2900-x -2500)(8+4×50x)=5000. 解这个方程,得x 1=x 2=150.所以,每台冰箱降价150元. 2900-150=2750元所以,每台冰箱应定价为2750元.[生丙]进价、销售价和利润之间的关系为:利润=销售价-进价.当销售价为x 元时,每天售出的冰箱数应为(8+4×502900x- )台,这时每台冰箱的利润为(x -2500)元,则每天的总利润为(x -2500)(8+4×502900x-)元.因为商场计划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每天为5000元,所以就可得到方程; (x -2500)(8+4×502900x-)=5000. [生丁]我们组通过列表的形式,也找到了等量关系,即 设每台冰箱的定价为x 元,则列表如下:[师生共析]由此我们得到这个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 每台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销售冰箱的数量=5000元。
初一语文第六单元教案(精选2篇)初一语文第六单元篇1教学目标:1、探究课文内容,领悟田忌转败为胜的道理。
2、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着力于调动学生探究课文内容和进行语文实践的兴趣,使读写有效结合,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学生事先绘制文中有关的人物和马匹的画像。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确定研究主题:1、课前两分钟播放二胡演奏“赛马”及和课文有关的赛马画面,营造学习氛围。
2、师: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十分喜爱一项活动—赛马。
你瞧,这就是赛马场。
今天来这里赛马的是齐国的大将田忌,他和齐威王约定在这里进行一次赛马。
读了课文,你知道故事主要讲些什么?(指各生简答)3、师:记得上节课有位同学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是谁呀?(指各说)(点击课题及有关问题)*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4、确定研究主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讨学习方式,自主合作研究:1、师:你喜欢用什么方式学习研究?(指各自由谈)①小组学习交流,讨论问题,可以使学习很有趣味。
②独立阅读研究,可以使自己有独立的见解。
③可以先自己单独钻研,理清思路,然后和小伙伴交流交流,听取一些他人的意见、看法。
④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找出关键句、重点词体会体会,做一些。
2、师:好,用你喜欢的方式去学习研究吧!(学生自主合作研究,师巡视,随机指导)三、呈现学习成果,综合训练提高:(一)自由汇报学习研究成果(走学生思路,按学生交流顺序,随机引导学生感悟“败”与“胜”的原因。
)1、鼓励—学习小组用自绘的“田忌”“齐威王”和六匹战马的图片,在实物投影上合作演示两次赛马的情况,随机出示相关的两句话。
*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
Δ(在学生合作演示中,教师要适当发挥指导作用,一要提醒学生对人物和每匹马的等级以及每一局的胜负结果要有明确交代;二要允许学生在演示中可能出现的不熟练,不准确,不协调,建议他们再试一遍;三、对两次赛马的转“败”为“胜”,要随机引导他们作一些必要的分析。
枣庄市中小学语文、英语阅读与写作内容目标和能力目标中小学语文小学语文一、阅读目标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2.提高师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促进学生成为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人才。
3.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
4.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5.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第一学段(1—2年级)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3.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4.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1.对诵读产生浓厚兴趣。
在诵读过程中,能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
2.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
3.能主动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学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1.在诵读中,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能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能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
扩展阅读面。
3.能主动积累和运用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背诵优秀诗文60 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二、写作目标一年级(拼音习作):1.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通顺的句子;2.观察简单的图画和事物,练习写话;3.能通过写字条或卡片形式简单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愿望;4.会写贺卡和简单的留言条。
七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主题与教学目标本单元的主题是“探险与科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相关作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想象力和科学思维。
以下是本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并正确运用。
能够理清课文的思路,概括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并掌握不同文体(如小说、科幻故事等)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勇敢、坚毅的品质。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幻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选取了《伟大的悲剧》《太空一日》《带上她的眼睛》等经典作品。
《伟大的悲剧》讲述了斯科特探险队在南极探险的悲壮经历,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毅力。
《太空一日》则是杨利伟亲自撰写的关于他太空飞行经历的文章,让学生感受到航天探索的艰辛与伟大。
《带上她的眼睛》以科幻的形式,表达了对人性和人类未来的思考。
这些课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的阶段,但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重点字词和文学常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如模拟探险场景、科幻故事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时课题: §3.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授课人:枣庄市第六中学 李佰伟 课型:新授课上课时间:3月31日星期日第1、2节课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 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2.能根据具体情景,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模型思想。
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
4.通过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关系培养学生批评辩证思想体会关系式的优缺点,培养环保意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找问题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2、根据关系式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难点:根据关系式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法与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完成助学知识梳理内容,提前熟悉公式为本节课顺 利学习储备知识基础。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1.知识储备(1)如果△ABC 的底边长为a ,高为h ,那么面积ABC s =__________. (2)如果梯形的上底、下底长分别为a 、b ,高为h ,那么面积S 梯形=. (3)圆的半径为r,则圆的面积S=____ ____ 。
(4)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 ,高为h ,体积V 圆柱=___________; (5)圆锥底面的半径为r ,高为h ,体积V 圆锥=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正方形的周长C=________;面积S=________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知识储备,学生恢复记忆,为学习新知扫平障碍,搭建知识的桥梁,大大节约时间,为学生顺利学习本课知识作了有利的保证。
时间:2分钟教师出示答案不必花太多时间!2复习巩固n 1 2 3 4 5 6 7m 4 5 6 7 8 9 10(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说一说m是怎样随n而变化的?(3)你能否将m用n的代数式表示出来?【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练习巩固表格表示变量之间关系,并且使学生明确第一行是自变量,第二行是因变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体现了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思想。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首先我们来感受一下数学美的魅力。
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和谐性,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它在建筑、艺术、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金分割在建筑上的应用:在艺术上:自然界中:那么你知道黄金分割的近似值0.618是怎样求出来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0.618的由来。
学生欣赏图片,获得美的享受,对黄金分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一)【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恰当设未知数,并根据黄金比确定等量关系,从而求出黄金比的数值,并检验根的合理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如图1,点C 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C 和BC,如果,AC BCAB AC=那么点C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AC 与AB 的比称为黄金比.那么黄金比如何计算呢?那问同学能够写出黄金比的关系式。
生:(板书)由,AC BCAB AC= 得AC 2=AB ×BC 。
师:那利用这个关系式我们怎样展开计算呢? 生:我们可以利用方程来解决: 设AB= 1,AC=x,则,BC=1- x ∴x 2=1×(1- x)师:那下面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解一下这个方程。
(安排一生板书,巡视学生解题的过程,发下问题及时点拨。
)生:(板书)x 2=1×(1- x ) 即x 2+ x-1=0 解这个方程,得1x 2x =(不合题意,舍去) ∴1 2.236 1.2360.61822x -+≈== 所以,黄金比0.6180.61811AC x AB =≈=师:步骤非常的完整,特别是注意到了根据实际的问题情境检验根的合理性。
本题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了黄金比的问题,解题关键通过设元,把几何问题方程化,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要认真体会。
本节主要研究几何和现实生活中的题材。
三、学习重点:师爱浓浓难点:热爱尊敬老师四、课前准备制作课堂教学中所需课件,三张任课班级老师的照片,教师与学生在一起的生活照片,赞美教师的歌曲,配乐诗朗诵(找两名同学准备好)五、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前预习1、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尊敬老师?2、我们应怎样尊敬老师?3、搜集古今中外有关尊师的小故事和尊师爱师的名人名言4、去自己老师所在的办公室,观察、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情况环节二:课堂探究(一)导入新课展示课件1:歌曲、图片欣赏(图片是由本校师生一起参加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实验课、制作课、元旦艺术节时的若干照片,歌曲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词: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小时候我以为师:同学们,歌曲中赞美的人是谁?生(齐):老师师:认识图片中和同学们在一起的老师吗?他们在做什么?生(齐):认识。
生1:和我们一起劳动生2:和我们一起实验生3:和我们一起讨论问题生4:和我们一起演节目……师:通过刚才听到的,看到的,同学们有何感想?(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师:同学们每天和老师朝夕相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陪伴,离不开浓浓的是爱。
老师像红烛,照亮了知识的路程;老师像一把金钥匙,把无知的我们领进知识的宝库;老师用知识的甘露孕育鲜美的硕果,用心灵的清泉滋润理想的花朵。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老师,体验浓浓的师爱。
(板书:我爱我师)展示课件2:学习目标(要求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师:让我们带着目标迎接今天的挑战吧!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二):合作探究师:课前预习任务完成的同学请举手。
(教师及时点评完成情况)请拿出预习案,把你的预习情况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请提出来。
(找1——2 个学生把预习内容1到黑板上展示出来,并进行鼓励性评价)1、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尊敬老师?(1)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指导者(1)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指导者师: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你遇到过很多老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些老师都教给了我们什么?(小组内展开热烈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参与)展示课件3:给本班上课的三位老师的照片(班主任语文老师,地理老师、体育老师)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平日的学习感受,谈一谈你从这几位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生1:语文老师教会了我如何说话和写作,培养了表达能力;学会了欣赏文学作品,提高了文化素养,丰富了个人的思想等等生2:我从地理老师那里知道了四大洋、七大洲,探究了宇宙的奥妙,了解了地理与气候、资源、工业、农业、人口、物产、经济等之间的关系……生3:认识了数学,学会了运算和数形结合,学会了很多的定理、公理和公式,培养了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师:老师用渊博的知识和创造性的劳动,帮助我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培养了我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交给我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把学习的金钥匙教导我们手里,引导我们学习。
课时课题:第四章§4.2 全等的图形授课人:枣庄市第六中学李佰伟课型:新授课新授课间时:2014年4月29日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情境和图案,经历观察、发现和实践操作重叠图形等过程,了解图形全等的意义和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了解图形全等的特征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经历“感悟图形的全等——应用图形的全等——创造图形的全等”,带动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3.让学生积极参与图形全等的探究过程,从中体味合作与成功的快乐,建立学习好数学的自信心,体会图形全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和识别形状相同的图形。
难点: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简单的说理和计算。
教法与学法指导: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认识全等图形,观察图形得出全等图形;第二环节:探索全等三角形概念及特征;第三环节:练习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欣赏图片。
六达标检测检测成果。
让学生的思维经历由浅入深的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手脑并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教具准备:画图工具。
学生课前准备复写纸,及铅笔、直尺和练习本及方格纸。
一.认识全等图形,归纳全等图形的概念教师用一体机投影一组平面图片及问题组:图1教师:投影问题1.观察图1、图2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图2学生认真观察两幅图2分钟后举手回答:学生1:第一幅图都是形状相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第二幅图都是形状相同的带有龙虾的邮票。
学生2:第一幅图的大五角星与大五角星大小相等,小五角星大小也都相等;第二幅图的龙虾大小也相等。
教师:投影问题2:怎样来验证它们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呢?小学我们学过吗!学生思考1分钟后举手回答:学生3:小学学过!可以通过平移让两幅国旗重合,可以通过平移让两幅龙虾的邮票重合,即它们的大小相等形状相同。
教师鼓励:很好!完全正确。
教师:投影问题3:下面还有一幅图3、4它们中的图案是否也现状相同大小相等呢?你怎么验证它们?图3 图4学生观察图3、图4,认真思考2分钟后举手回答学生4:它们是全等图形,图3可以通过旋转和平移使它们重合;图4 是一个剪纸工艺应用折叠或翻折使4只小鸡重合。
通过上面的图形你能给出一个概念归纳一下吗?同学异口同声它们都是全等图形!【设计意图】设置有趣的生活图片,一组是通过平移变换两个图形重合,一组是通过旋转、折叠变换使两个图形重合。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全等图形有一个感性认识。
学生亲身实践,促使学生学习主动化,从而引出本课的研究内容:图形的全等、全等图形的特征,在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
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给出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从中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亲身经历了感受全等的过程,而且气氛热烈。
事实上,同学们通过观察都能说出一些生活中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例子,这就为下一环节图形全等的定义打好基础。
教师:下面我们来学习全等图形板书课题§4.2 全等的图形教师:通过上面的四个例子,哪一个同学给全等图形下个定义 学生5:通过过翻折、旋转或平移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教师:把五边形ABCDE 用复写纸印出 一封闭的图形把两张纸叠在一起,用剪刀随意剪出一个图形那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 学生6:这两个图形都是五边形,它们全等。
教师:很好!那么怎么简单的表示它们的关系呢!它们的对应点分别为/A A --;/B B --;/C C --;/D D --;/E E --。
因此五边形ABCDE 与五边形/////E D C B A 全等可以记作五边形ABCDE ≌五边形/////E D C B A它们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AB 与//B A ;CD 与//D C 等等且它们相等; 即AB=//B A ;CD =//D C 。
对应角为∠A 与∠/A ;∠B 与∠/B 等等,且它们相等即∠A=∠/A ;∠B=∠/B 。
【设计意图】用复写纸印出任一封闭的图形把两张纸叠在一起,用剪刀随意剪出一个图形等例子体现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再加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脑、嘴、手动起图5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去伪存真、明晰全等图形概念及性质学生合作交流(议一议)教师:1.观察下面两组图形,它们是不是全等图形?为什么?与同伴进行交流。
图6 图7学生活动:结合全等图形概念说理结果为:图6两个图形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图7两个图形面积相同,但形状不同。
所以它们都不能重合,都不是全等图形。
归纳全等图形的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全等,它们的形状与大小一定相同。
思维训练1.观察下图中的两对多边形,其中的一个可以经过怎样的变换和另一个图形重合?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左面通过旋转、平移。
右面的图形通过翻折、平移得到。
2.如何在方格纸上画全等图形?图8图9学生活动快乐完成感受成功的喜悦!所有的同学都能够完成【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全等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第一题通过方格纸画图形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第二题通过格点画生活中的图形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为我们美好生活提供更好工具!三.探索全等三角形知识讲解教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比如,在图10中,△ABC 与△DEF 能够完全重合,它们是全等的。
其中顶点A ,D 重合,它们是对应顶点;AB 边与DE 边重合,它们是对应边;A ∠与D ∠重合,它们是对应角. △ABC 与△DEF 全等,我们把它记作 “△ABC ≌△DEF ”. 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AB CDEF图10问题探究1 三角形中还有高线、中线、角平分线等特殊的线。
在 图11 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画出一组对应的高,一组对应的中线,一组对应的角平分线,每一组线段有什么样的大小关系?你是如何知道的?与同伴交流。
ACA /B /C /DEAB CA /B /C /DE图11学生交流得出:全等三角形对应的高、角平分线、中线分别对应相等即全等三角形的 对应线段相等。
对应角相等。
2.如图,已知△ABC ≌△A ’B ’C ’,在△A ’B ’C ’中指出D 点的对应点D ’,你是如何确定这个点的?与同伴交流。
AB CA B CA /B /C /DE图12在△A ’B ’C ’中找出E 点的对应点E ’,找出线段DE 的对应线段D ’E ’, 对应线段DE 与D ’E ’有什么大小关系?与同伴交流。
交流结果:大多数同学可以画出学生作图可以用圆规在//C B 边上截取//D B 等于BD ;在//A B 边上截取//E B 等于BE【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并指出其中的对应角和对应边. 三角形中还有高线、中线、角平分线等特殊的线的性质。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经历了制作、拼图、变换的过程,能准确地找到对应边和对应角,并能正确解题,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四. 课堂小结一.教师提问:(1)什么是图形的全等?(2)全等三角形有何特征?学生活动:学生畅所欲言。
二.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何收获呢? 三.教师总结1. 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三角形全等可以记作:△ABC ≌ △ A ′B ′C ′ 注:符号“≌”表示全等,读作“全等于”2.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对应线段也相等。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总结性提问的问题包括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对这节课进行评价,学会反思。
并留有一定开放性的作业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要领:提问时遵循了学生的思维规律,并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学生的实验与思考,对全等特征进行验证,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五.达标检测(限时10分钟)【师】为了检查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否掌握了,我们来完成下面检测题: 1.找朋友:请找出图中全等的图形。
2.速度大比拼:下图可以看着是由哪几种全等图形拼凑而成的?看看谁找的速度最快。
3.如图:△ABC ≌△AEC, ∠B=30°, ∠ACB=85°,求出△AEC 各内角的度数.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题!4.如图:△AOD ≌△BOC,写出其中相等的角。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题!5.如图,若△ABC ≌△EFC,且CF=3cm,∠EFC=64°, 则BC=_3_cm,∠B=_64°你还能求出哪些边的长度,哪些角的度数?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题!ADCBO6.沿着图中的虚线,分别把下面的图形划分为两个全等图形(至少找出两种方法),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提示第6题,学生的方法有如下几种:设计意图这里设计了道题,前面两道题既有趣味性,又复习了本节课的内容。
3、4、5题学生能根据图形位置的变换准确的找到对应边和对应角,并能充分地理解和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第6题是一个动手实验的题目,是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思想。
裁剪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进行全等图形的识别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起到激励的作用.实际教学效果:可以在适当的机会展示学生的作品,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兴趣。
六.布置作业,课堂延伸(1分钟)【师】为了更好的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BAEFC【必做题】请同学们把课本第95页到96页知识技能第2题、问题解决的第4、6题。
【选做题】做助学第76页第巩固训练3第78页第12题。
【设计意图】复习课后分层布置作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学生认真研读教材,夯实双基,只会离成功更近一步。
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实际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使教师认识到;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装的生活和实际,教师最精彩的表现应该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大多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得到的,作为本章第二节课,教科书紧紧抓住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国旗等这些实物图片与学生熟悉的几何图片的大小、形状切入课题来研究图形的全等,使学生对图形全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知识容量、思维难度不是很大,同时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为主线,从而促进了知识和思维的发展。
其中里面渗透了数型结合的思想方法,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学会了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和基本技能方法。
不足之处:在做一做的操作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应付,没有真正去理解,和配合老师练习。
在坐标法作图时,学生跟不上节奏。
没有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
补救措施:课后找他们辅导有针对性的解决,找到他们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