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2.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3.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4.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5.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课文中运用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2.体会课文中几种结尾方法,写一写成长中的“第一次”。
3.积累有关节俭的名言,养成勤俭的好品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本单元课文,交流感悟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2.体会好的结尾都有什么特点,掌握写好结尾的方法。
3.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
1.单元回顾,激趣导入。
导语: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也能感受到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深深的感激之情。
这些情感具体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是通过怎样的句子感受到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吧。
2.教师出示本单元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预设:教师在选择展示的片段时要联系交流活动的主题——关注课文中抒情的语句,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父爱之舟》(2)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
——《慈母情深》3.学生仔细阅读片段,体会情感,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交流平台”中的句子,意识到教师所呈现的内容均为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鲜明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2)教师指名汇报交流。
交流示例:生:《父爱之舟》中的这些语句描写了作者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
可见作者的感情有时是通过场景描写表达出来的。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第一课时)(说课稿)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一、教材分析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掌握阅读问题的技巧;•能够通过阅读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求学和求知态度。
2. 教学重难点•重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难点:理解问题、分析问题。
3. 教学内容第六单元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指导教学;•活动教学;•探究性教学。
三、教学过程1. 热身阶段通过一个小小的游戏来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游戏规则是:在教室中隐藏一些物品,然后告诉学生需要找出这些物品并列出清单,时间限制为5分钟。
最后检查清单,看谁找到最多的物品。
2. 导入新课通过一道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阅读问题的重要性。
问题是:如果你有10元钱,想要买三个1元的食品和一个3元的食品,你还需要多少钱?通过阅读问题,学生可以得出答案是7元。
3. 学习与练习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如何分清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解决问题:•首先读懂问题,分析出问题的关键信息;•其次,根据关键信息来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验证和检查答案。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示范,让学生分组练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组学生可以选一个问题来解决。
然后,教师主持讨论,检查每组学生的答案,提出改进的方法。
4.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知道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熟悉阅读问题的技巧;•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养成问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求学和求知态度。
四、教学安排时间安排:1.热身阶段:5分钟;2.导入新课:10分钟;3.学习与练习:30分钟;4.总结:5分钟。
教学资源:1.小游戏所需材料;2.问题例子。
Unit 6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Section A 1a--1c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以下短语:camp, babysit, watch TV, visit my grandmother, playing basketball,relax at home, spend time with friends, exercise.2.学会日常交际用语:--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I’m 动词-ing..【重点,难点】学会使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要发生的事情。
【学习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6 minutes.1. Play an English song.2. Read the words and phrases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Step 2 自主学习:1.你能写出下列单词吗?临时照顾________ 露营,宿营________ 计划,规划________ 徒步旅行,远足__________ 向远处,离开__________ 回来__________ 发送,寄__________ 明信片__________2.你能写出下列短语吗?看电视__________ 看望我的祖母____________________ 打篮球_________________在家放松___________________ 和朋友们度过时光____________________3.试着写出下列句子:(1)你假期要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要临时照顾我的妹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她假期要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她要和朋友们一起度过时光。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这一课时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并且会化简比。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素材,引导学生探究比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现实世界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比的实际应用可能还不够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并且会化简比。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并且会化简比。
2.教学难点:比的化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合作交流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比较两支球队的实力,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两者的比较关系,引出比的概念。
2.探究比的含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比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并能够正确地写出比。
3.比的化简: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比的化简方法,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应用拓展: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1.比的含义比 = 前项 ÷ 后项2.比的化简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课时百分数的认识人教版(2)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叙述这个教案,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六单元,第一课时是关于百分数的认识。
我们将深入探讨百分数的定义、基本性质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百分数的定义,理解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难点则是理解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相关的教学PPT。
学生们需要准备一本数学书、一支笔和一张纸。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超市打折,引入百分数的概念。
2. 概念讲解:接着,我会详细讲解百分数的定义,以及它与分数、小数的关系。
3. 例题讲解:我会用几道典型的例题,让学生们理解百分数的运用。
4. 随堂练习: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们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提问和解答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百分数的定义、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关系,以及相关的例题和练习。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计算出结果。
答案:例如,超市某种商品打8折,原价是100元,那么打折后的价格是80元。
打8折可以表示为8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百分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以及他们能否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去寻找更多的例子,深入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六单元第1课时周长冀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周长。
2. 培养学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1. 周长概念的理解。
2. 周长计算方法的掌握。
3. 周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直尺、圆规、量角器等测量工具。
3. 纸质图形(如三角形、矩形、圆形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形的边长,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边长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周长的概念。
2. 讲解周长概念:向学生讲解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周长是一个图形边界线的长度。
3. 讲解周长计算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不同图形的周长,如三角形、矩形、圆形等。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周长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周长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周长的概念:图形边界线的长度。
2. 周长的计算方法:不同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设计:1. 请学生测量家中或学校的物品,计算其周长。
2. 请学生绘制一些图形,并计算其周长。
3. 请学生解答一些周长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2. 学生在计算周长时,是否掌握了正确的方法?3. 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4.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5.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难点周长概念的理解:周长是指一个图形边界线的长度,也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是部分数量占整体数量的百分之几,以及如何读写百分数。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和小数的基础知识,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百分数这个概念,学生可能刚开始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加深理解。
在导入环节,我会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表示的是部分数量占整体数量的百分之几。
2.让学生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2.难点: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是部分数量占整体数量的百分之几,以及如何读写百分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百分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地感受百分数的意义,加深理解。
4.练习巩固: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百分数。
2.练习题: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3.黑板:准备好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商场打折、考试分数等,引导学生认识百分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如何读写百分数。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加深对百分数概念的理解。
18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班级:_______课时:_______课型:______一、学情分析本课编排了三首七言古诗,其中《浪淘沙(其一)》《江南春》是唐诗,《书湖阴先生壁》是宋诗。
学习古诗不仅要学习古诗的内容,还要挖掘诗中蕴含的哲理,以及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初步了解诗的意思,但对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无法把握。
教师需要重点指导。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目标生字,并着重讲解第一、二首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默写《浪淘沙(其一)》。
2.会写“涯、莺”2个生字,借助注释和插图感知古诗意境。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导朗读,运用结合注释、插图等方法理解《浪淘沙(其一)》,自主学习《江南春》。
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熟读成诵,体会写法,领略诗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谈话分享:今天,我们要学习古诗《浪淘沙》(其一)。
在学古诗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同学们搜集到哪些关于黄河古往今来的图文资料以及名诗?2.图文并茂:教师展示黄河的图片,开展课堂讨论并引入到本次的古诗学习,板书诗题。
(二)学法导读1.学法提示: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们说一说学习古诗的方法。
(指名说)(1)抓题眼、解诗人。
(2)析诗意、知背景。
(3)引意境、导诗情。
(4)吟诗句、诵诗文。
2.朗读欣赏: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了解。
3.自主朗读: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朗读诗句,划出节奏。
(2)同桌互读,读出韵律。
(3)反复朗读,体悟诗情。
4.自主学习:抓题眼,解诗人。
(1)了解作者刘禹锡。
“浪淘沙”怎样理解?相互交流资料。
(2)借助注释、典故、查字典等方式说说诗意。
(3)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在空白处标上对诗句的批注。
5.走近诗人:刘禹锡。
(三)理解诗句1.词意解析:教师讲解前两句诗。
明确“九曲”“万里”“浪淘风簸”的意思。
2.随诗识字:涯;拓展识记方法和形近字辨析、组词等。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26~27页。
数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和特征,能识别这些形体。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搭一搭、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从实物抽象出图形。
(2)感知平面与曲面,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闯观念,感受数学的美和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
突破方法:学生自主体验。
难点: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知道各自的名称。
突破方法:集体探究。
毅法与学法教师:引导探究法。
学生: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
教学过程一、刨设情境,激发兴趣投影一组建筑物的图片:天安门、赵州桥、鸟巢、水立方。
描述:这些壮美的建筑物都是设计师和建筑工人的杰作,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你们羡慕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我们来做一回小小建筑师,造一幢你喜欢的房子,好吗?二、动手探索,体会领悟(1)搭积木。
描述:取出你们的积木,小组合作搭一搭。
(注意哪些容易搭牢,哪些不容易搭牢)小组完成后推荐一个展览作品,并说明用了怎样的积木块拼搭的。
(2)分一分。
描述:我们的小设计师真棒!如果老师请你们把这些积木分分类,你打算怎样分呢?小组合作分一分。
(学生合作探索,边分边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讨论:你们把它们分成了几类?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学生交流分的结果及想法)(3)识形体。
引导:我们来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积木(一起感知长方体),我们把这一类形体叫做长方体(出示立体图形),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积木。
学生自己认识长方体的名称和图形,取出相应的积木。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另外的正方体、圆柱、球。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动手拿~拿、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相互试一试。
(教师检查学生交流情况)(4)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玩了积木,你能告诉大家你从积木中得到了什么新知识吗? (顺着学生的回答得出课题认物体,并渗透美育)三、深化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