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题整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题整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题整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题整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是指能够运用广泛的结构良好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教师。其特点有专家水平的知识特点,高效和创造性的洞察力。

2.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3.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围绕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1、最近发展区由教学创造;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

4.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又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以注意障碍和(或)多动为主要症状的身心疾病。(多动症儿童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仅仅出现注意障碍,有的则会活动过度,而有的儿童这两个问题都会出现。注意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涣散,对所有的事物或活动包括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均无法集中注意力;活动过度主要表现为冲动、多动、情绪不稳定、控制力差、无法安静下来等等。)

5.依恋:依恋是指婴儿对熟悉的人(父母或照顾者)所建立的亲密情感联结,进而对其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如追随、寻求与依恋对象的身体接触等。

6.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阅读书籍和资料,独立地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发现学习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学习者要具备善于发现学习和训练有素的认知能力。

7.有意义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是认知-同化的过程,即是将新知识纳入原先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得到改组,一方面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使原先的知识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同化是有意义学习的内在机制,因此,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又称为“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8.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指一种包摄性较广、概括性较强、最稳定、最清晰的引导性材料,通常是新概念的上位概念。根据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前者的作用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后者的作用在于比较新旧知识,增强两者的可辨别性。

9.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总体上呈倒U形关系,且受学习任务难度的影响,该规律被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具体地说,学习动机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学习,当动机保持在最佳水平时,则可以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过低时,个体对学习活动态度冷漠,学习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

10.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人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一种动作或智力活动的方式。(程序性知识一般具有下列特点:第一,程序性知识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系统。第二,构成程序性知识的动作系统应该是一个有目的的合理系统。动作系统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为了最终的目的服务的,并且步骤之间是协调的。第三,程序性知识是后天经过学习获得的,而非遗传的。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是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根据程序性知识的性质和特点,将其分成动作性程序性知识和智慧性程序性知识。)

11.心智技能:心智技能又称为智力技能,是直接调节智力活动的一种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也可以定义为,在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言语,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心智技能有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动作对象的观念性;第二,动作执行的内潜性;第三,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12.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贮到长时记忆中去,通过在所学信息和原有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使新信息变得更易于理解。很多记

忆术都采用了精细加工策略。

13.元认知: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元认知指向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以认知过程本身作为认知对象。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种成分。

14.定势:定势又称心向,是指心理活动的准备的状态,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比较固定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因此,定势本质上反映了刺激的时间序列模式如何影响问题解决。

15.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概念是德国心理学家登克尔首先提出的,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是往往只看到某种事情的通常功能,而看不见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心理上的功能固着,实际上与刺激物呈现时的空间集合有关,功能固着的程度还与最初看见它的功能的重要性有关,早期功能越重要,功能固着越明显,功能通融越困难。功能固着影响人们的思维,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研究的方法:

皮亚杰:皮亚杰及其同事主要从三方面研究道德认知的发展规律:(1)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使用;(2)有关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3)儿童的公正观念。

在研究方法上,皮亚杰主要采用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

科尔伯格:该理论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道德观念发展阶段,强调道德发展与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之间的关联。

在研究方法上,科尔伯格主要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如海因滋偷药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印刻现象的基本观点和代表性人物:

遗传决定论:网上: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书上(P37):在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方面,遗传在心理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遗传学家高尔顿;

环境决定论:网上: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

印刻现象:即小鹅、小鸭等把在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包括动物、人)当做是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跟随行为。小动物的其他行为也有类似情况。这说明动物某些行为的形成有一个关键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有关行为就不能形成。劳伦兹将这种现象叫做“印刻”,印刻发生时期就叫做关键期。关键期的基本特征是他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如小鸭的跟随行为典型地出现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超过这个时间,“印刻”现象就不再明显。

3、原理的掌握与应用:

遗传、环境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首先,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水平;其次,在遗传所规定的范围内,儿童的发展水平是由环境决定的。但是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征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征或行为的遗传基础。此外,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受遗传的制约作用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则更多受环境的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提出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维果茨基的教学心理学思想:(可参考书56页)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个性是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自我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其发展经历几个既连续又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成功地完成发展任务,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如果发展任务没有成功地完成,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首先,埃里克森探讨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重视教育对发展的作用。认为适当的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而不适当的教育将阻碍个体的发展,因此,儿童时代的教育环境对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其次,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的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任务,掌握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就可避免出现心理危机,使发展达到理想的境界。这有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发展。具体如下:

主动感对内疚感(学前儿童):教师应允许儿童在学校的功课上尽量自己做决定,以培养儿童对自己的肯定。教师在举行班级活动的时候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建议,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勤奋感对自卑感(小学生):教师应注意和表扬学生的成功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鼓励学生对比自己前后的成绩,让学生看到自己取得进步的过程,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中学生):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如扮演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或者作家),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人是如何获得成功的,以使学生获得对同一性的正确认识。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理论: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也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并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道德观念发展阶段,强调道德发展与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之间的关联。在研究方法上,科尔伯格主要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如海因滋偷药。

教育价值:

首先,学校道德教育应符合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它不能超越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进程,应当符合儿童道德发展的实际水平,否则,儿童不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

其次,学校应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在道德教育过程应首先注重人的主体性,从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机会。再次,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提问,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作用,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以促进其道德思维。

最后,教师应该知道对任何一种道德发展理论均不能全盘接受。教师应注意性别和文化对学生对道德推理的影响,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