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微创手术临床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119.00 KB
- 文档页数:12
脑出血临床路径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5-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辨证论治本病的发生,病情有轻重缓急的差别,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重者常波及有关脏腑,所以临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
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ICD-l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颅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1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心肌酶谱、血脂,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脑出血(急性期)临床路径一、脑出血(急性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二)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颅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疾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脂;(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头颅MRI、CTA、心肌酶谱、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出血病情危重者如呼吸、循环功能不全,多脏器功能不全等需转入lCU,转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脑出血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1.急性起病。
2.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1.一般治疗:监测命体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检测控制体温。
2.加强血压管理,避免血肿扩大3.控制血糖水平。
4.脑出血病因检查及治疗。
5.防治并发症: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痫性发作,预防深静脉血栓。
6.选择适宜药物治疗。
7.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8.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0-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200)(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自身免疫抗体、肿瘤指标、出凝血指标等;(2)头颅MRI,MRV、CTA、MRA或DSA。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高渗盐水、甘油果糖、速尿和白蛋白等。
2.降压药物: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选择静脉降压药物或口服降压药物。
3.抗菌药物: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根据患者情况及药敏结果选择适宜抗生素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临床护理路径在微创治疗脑出血脑疝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微创治疗脑出血脑疝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微创治疗脑出血脑疝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干预组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达标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出院时干预组患者焦虑及抑郁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出院后5个月随访,干预组患者整体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显著改善微创治疗脑出血脑疝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clinical effect of clinical care path for cerebral hemorrhage cerebral hernia treated by minimally invasive. Methods Selected 60 case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cerebral hernia treated by minimally invasive were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rmal nursing,and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clinical care path nursing intervention. Clinical effec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Score of disease related knowledge of family member of interven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and reaching the standard rat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1).SAS and SDS scores of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on discharge (P<0.01). Followed-up at 5th month after discharge,the recovery of interven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1). Conclusion Clinical care path for cerebral hemorrhage cerebral hernia treated by minimally invasive can improve clinical nursing efficacy,and improve prognosis.[Key words] Clinical care path;Cerebral hemorrhage;Cerebral hernia;Minimally invasive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致命性脑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
脑出血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1.急性起病。
2.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1.一般治疗:监测命体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检测控制体温。
2.加强血压管理,避免血肿扩大3.控制血糖水平。
4.脑出血病因检查及治疗。
5.防治并发症: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痫性发作,预防深静脉血栓。
6.选择适宜药物治疗。
7.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8.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0-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200)(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自身免疫抗体、肿瘤指标、出凝血指标等;(2)头颅MRI,MRV、CTA、MRA或DSA。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高渗盐水、甘油果糖、速尿和白蛋白等。
2.降压药物: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选择静脉降压药物或口服降压药物。
3.抗菌药物: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根据患者情况及药敏结果选择适宜抗生素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脑出血临床路径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1、急性起病,2、伴的局灶症状和体征者(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1、一般治疗:监测生命体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检测控制体温。
2、加强血压管理,避免血肿扩大。
3、控制血糖水平。
4、脑出血病因检查及治疗。
5、防治并发症;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痫性发作,预防深静脉血栓。
6、选择适宜药物治疗。
7、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8、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CTA(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高渗盐水、白蛋白和速尿等。
2、降压药物: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选择静脉降压药物或口服降压药物。
3、抗菌药物:对上尿管的病人若在没有合并明显肺部感染及尿道感染的情况下可预防给予奎诺酮类(依诺沙星、左氧氟沙星)若合并感染根据药敏情况选择用药。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脑出血临床路径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并发症。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出血病情危重者需转入ICU或NICU,转入相应路径。
2016 年版)、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 :I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 年)1. 急性起病。
2.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 年)1.一般治疗:监测命体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检测控制体温。
2. 加强血压管理,避免血肿扩大3.控制血糖水平。
4.脑出血病因检查及治疗。
5.防治并发症: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痫性发作,预防深静脉血栓。
6.选择适宜药物治疗。
7.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8.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标准住院日为10-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 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 必需检查的项目:(1200)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 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自身免疫抗体、肿瘤指标、出凝血指标等(2)头颅MR, MRV CTA MRA或DSA 七)选择用药。
1. 脱水药物:甘露醇、高渗盐水、甘油果糖、速尿和白蛋白等。
2. 降压药物: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选择静脉降压药物或口服降压药物。
3. 抗菌药物: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根据患者情况及药敏结果选择适宜抗生素药物。
4. 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脑出血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1.急性起病;2.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3.头颅CT或MRI证实脑内出血改变;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1.一般治疗:监测命体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检测控制体温;2.加强血压管理,避免血肿扩大3.控制血糖水平;4.脑出血病因检查及治疗;5.防治并发症: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痫性发作,预防深静脉血栓;6.选择适宜药物治疗;7.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8.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标准住院日为10-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1.必需检查的项目:1200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自身免疫抗体、肿瘤指标、出凝血指标等;2头颅MRI,MRV、CTA、MRA或DSA;七选择用药;1.脱水药物:甘露醇、高渗盐水、甘油果糖、速尿和白蛋白等;2.降压药物: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选择静脉降压药物或口服降压药物;3.抗菌药物: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根据患者情况及药敏结果选择适宜抗生素药物;4.缓泻药;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八出院标准;1.患者病情稳定;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九变异及原因分析;1.脑出血病情危重者需行手术治疗,转入相应路径;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呼吸机辅助呼吸,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3.既往其他系统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二、脑出血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28天。
脑出血微创外科干预临床路径研究
一.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
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
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既往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
或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4.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5.幕上血肿≧30ml,>25ml中线结构移位脑
室受压明显。
6.幕下血肿≥10ml。
7.基本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
瘤卒中等非高血压脑出血因素。
二. 每位进入并完成路径病人补助科研费用600.00元。
三.微创外科干预方法:1.硬通道微创血中穿刺。
2.软通道微创血中穿刺。
3.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
四.进入路径病人均采用表格统计管理。
五.选择治疗方案: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成人自发脑出血治疗指南》AHA/ASA2007版。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
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防止应激性溃疡
7.微创手术。
8.每日尿激酶冲洗2-4次,共3-5天。
9.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
10.改善脑循环功能
11.早期康复治疗。
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七.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
艾滋病等);
(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或
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八.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及《成人自发
脑出血治疗指南》AHA/ASA2007版执行。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
〔2004〕285号)执行。
一般应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改善脑循环功能
7.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
九.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十.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出血病情危重者需转入ICU或NICU,转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
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
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脑出血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
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5.住院期间血肿增加,脑疝需转为开颅手术。
6.昏迷时间长,需气管切开,费用增加。
二、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ICD-10:I61.902)
行微创钻孔引流术(ICD-9-CM-3:01.2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