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细菌的鉴定程序和思路-NXPOWERLITE
- 格式:ppt
- 大小:185.02 KB
- 文档页数:23
临床常见细菌的手工鉴定和结果判断一.细菌的鉴定步骤1、鉴定的概念:将一个未知的菌株按其生物学特性,经过与所有已知菌种进行比较后划归到一个已知菌种的分析过程。
2、对待鉴定的菌种要明确已经获得纯化培养或者该菌种在血平板上生长良好,有单个菌落可以进行生化试验。
(我们这里一般都是预先纯化培养)3、对待鉴定的菌种进行革兰染色,观察形态(G+c,G–b,G–c,G+b),做触酶,氧化酶实验,然后按科,属,种逐步鉴定。
要注意对待鉴定的菌种选择一个合适的鉴定系统,临床常见细菌的快速简单的鉴定系统我们都已经设计好,参考鉴定质控单。
4、按鉴定质控单的要求填写好病人XX,年龄,性别;标本类型,标本编号,送检日期等。
另外最重要的是要填写好该菌种的菌落形态以与有无溶血。
5、复习革兰染色,触酶实验,氧化酶实验。
⑴.革兰染色:是细菌鉴定过程中最常用最基本最重要的染色方法。
首先要将待鉴定的细菌涂片,固定(目的:杀死细菌,改变⑵.触酶实验(H2O2实验):a.原理:具有过氧化氢酶的细菌能催化双氧水生成水和初生态氧,继而形成氧分子出现气泡。
b.方法:一般用玻片法,就是挑取菌落在洁净的玻片上涂开,滴加3%过氧化氢数滴,观察结果(立即有大量气泡产生者为阳性,不产生气泡者为阴性)。
要注意不能在血平板上进行实验,这样易出现假阳性;另外陈旧菌落要是进行实验可能会导致假阴性结果;还有不能在接种针或环上进行实验。
c.阳性对照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性对照用链球菌;试剂要避光置4℃冰箱保存。
d.应用:绝大多数含细胞色素的需氧和兼性厌氧细菌触酶实验阳性,链球菌属阴性。
临床常见细菌鉴定实验中我们一般用于区别葡萄球菌属(+),微球菌属(+),链球菌属(-)。
⑶.氧化酶实验(Kovac实验):a. 原理:氧化酶又称细胞色素酶,是细胞色素呼吸酶系统的最终呼吸酶。
酶并不直接与试剂(1%盐酸四甲基对苯二胺)起反应,而是首先使细胞色素c氧化,然后氧化型细胞色素c使对苯二胺氧化,出现深兰色反应。
简述一般细菌鉴定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在微生物学领域,细菌鉴定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细菌鉴定一、标本的处理:1、先按标准操作规程(SOP)对标本进行接种(一般种普通血平板和选择性麦康凯平板;真菌-沙保弱;链球菌-巧克力平板,CO2温箱;结核菌-罗氏;粪-SS)。
一般细菌置于35℃培养24h;真菌置于30℃培养2、后将标本涂片,进行革兰染色,判断是革兰阴性或阳性,杆状,球状,短杆,球杆及弧状。
二、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光滑与否,边缘,大小,是否有溶血环等初步判断所属菌属。
三、生化鉴定(最主要的依据)定向实验(最重要两实验)API微生物鉴定系统生理生化鉴定:根据微生物对各种生理条件(温度、pH、氧气、渗透压)、生化指标(唯一碳氮源、抗生素、酶、盐碱性)代谢反应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转化成软件可以识别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与已知的参比菌株数据库进行比较,最终对未知菌进行鉴定的一种技术。
生物梅里埃API试剂类型•API 20E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API 20NE非发酵菌鉴定•API STAPH葡萄球菌及微球菌常用5种•API STREP链球菌鉴定•API CORYNE棒状杆菌•API 20C AUX酵母菌•API 20A厌氧菌•API LISTERIA李斯特菌•API CAMPY弯曲菌属•API CH芽胞杆菌/乳酸杆菌三、药敏试验(辅助鉴定及指导临床用药)最常用的纸片扩散法即K-B法。
原理:该法是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滤纸片贴在已接种了测试菌的琼脂表面上,纸片中的药物在琼脂中扩散,随着扩散距离的增加,抗菌药物的浓度呈对数减少,从而在纸片的周围形成浓度梯度。
同时,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的菌株不能生长,二抑菌范围外的菌株则可以生长,从而在纸片的周围形成透明的抑菌圈,不同的抑菌药物的抑菌圈直径因受药物在琼脂中扩散速度的影响而可能不同,抑菌圈的大小可以反映测试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物对测试菌的MIC呈负相关。
结果分为敏感S、耐药R及中介I。
利用某些菌对某些药物天然耐药进而辅助鉴定结果正确与否,如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碳青霉烯类)天然耐药。
细菌鉴定流程
细菌鉴定流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样品收集:根据需要鉴定的细菌类型和来源,选择适当的样品收集方式。
样品可以是细菌培养物、体液、食物等。
2. 培养:将样品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根据细菌的生长条件需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富含寡营养物的普通培养基、特殊选择性培养基等。
3. 盱衡生长:根据细菌类型和特性,观察细菌的生长状况,如菌落形状、颜色、大小等。
4. 形态学鉴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学特征,包括细菌的形状(球形、杆状、螺旋形等)、大小、菌落或细胞的结构、芽生等。
5. 生化鉴定:进行一系列生化试验以确定细菌的生化特性,如氧需求、发酵产物、酶反应、代谢产物等。
6. 免疫学鉴定:通过免疫学方法,如血清学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细菌对特定抗体的反应性,以确定细菌的免疫学特性。
7. 分子生物学鉴定: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聚合酶链反应)、序列分析
等,检测细菌的DNA或RNA序列,以确定细菌的基因特征和亲缘关系。
8. 数据分析和鉴定:根据样品收集、培养、观察、试验等结果,综合分析得到的数据,确定细菌的鉴定结果。
可以参考细菌鉴定手册或数据库,进行对照确认。
这些步骤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实验操作和分析,以确保细菌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不同类型的细菌鉴定流程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流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细菌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细菌鉴定是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步骤来确定细菌菌种的过程。
以下是常用的细菌鉴定方法和步骤:
1. 收集样品:从目标环境或感染部位收集细菌样品,如血液、尿液、唾液、食物等,以便后续实验。
2. 培养:将细菌样品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和环境来促进细菌的生长。
3. 纯化:将单个细菌菌落分离出来,并通过连续的传代培养使其得到纯化,以避免不同细菌种类的混杂。
4. 形态观察:观察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如菌落的形状、颜色、大小等,以及在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如形状、大小、结构等。
5. 染色:将细菌样品进行染色,如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等,以便观察不同细菌的染色特征。
6. 生理生化试验: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如代谢产物的产生、酶活性、氧需求等,以确定细菌的代谢特征。
7. 耐受性检测:测试细菌对温度、pH值、氧气和抗生素等环境因素的耐受性,以进一步确认鉴定结果。
8. 分子生物学分析: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序列分析等,通过对细菌的基因组或特定基因进行分析,来确定细菌的物种。
9. 鉴定结果:根据以上步骤的结果和参考文献,将细菌归类到已知的菌属或菌种中,最终得出细菌的鉴定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细菌鉴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需要准备鉴别试剂和设备,以及具备相关实验操作的技术和经验。
临床上鉴定病原菌的流程
临床上鉴定病原菌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 临床表现与病史:医生首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包括症状、体征和患病时间等。
2. 采集临床样本: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合适的临床样本进行采集,常见的样本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组织活检等。
3. 样本处理和预处理:采集到的样本需要进行处理和预处理,以去除干扰物质,并提高病原菌的浓度和纯度。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离心、滤液、稀释等。
4. 细菌培养: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到含有合适营养物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创造繁殖菌的适宜环境。
不同病原菌有不同的培养条件和时间,常见的培养方法包括血平板法、McConkey平板法等。
5. 菌落鉴定:根据菌落的外形、颜色、形态等特征进行初步鉴定,通常利用肉眼观察菌落的特征。
6. 生化试验:对初步鉴定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确认,采用生化试剂进行特异性生化反应,通过观察反应结果来确定菌株的身份。
7.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对鉴定出的病原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确定其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以指导临床用药。
8. 分子生物学检测:对部分病原菌,尤其是难以培养或培养时间较长的病原菌,可以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检测,如PCR、DNA测序等。
9. 结果报告与解读:将实验结果整理并进行报告与解读,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性的诊疗意见。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鉴定病原菌的流程会根据临床病情、样本类型、病原菌特性等因素有所差异,上述流程仅为一般步骤的参考。
细菌鉴定的方法和步骤细菌鉴定是确定或确认细菌属种的过程,它是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助于了解细菌的特征、生态习性和其对人类的影响。
下面,我将介绍细菌鉴定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一、准备实验室条件和材料在进行细菌鉴定之前,需要准备好实验室条件和所需的材料。
实验室应具备洁净、无菌环境,预防细菌污染。
所需的材料包括培养基、培养皿、平板、显微镜、油浸物镜、背景颜色固定剂、染色试剂、耗材等。
同时,实验人员需要佩戴实验手套和口罩,保证操作的无菌性。
二、选择适当的培养基不同的细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生长出不同的菌落,因此选择适当的培养基是细菌鉴定的关键。
常用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等。
根据需要鉴定的菌株特性和需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三、样品采集和拮抗在开始鉴定之前,需要采集样品并进行扩培。
样品来源可以是病人的体液、环境中的土壤、水源、食品等。
样品采集最好是在无菌环境中进行,避免外来的细菌干扰结果。
四、制备纯培养物为了获得纯种细菌,需要将样品进行拮抗并分离。
拮抗是指将细菌分离成单独的菌落,并在新的培养基上获得单个菌种的纯培养物。
常用的方法有稀释再悬浮平板法、分离斑点法、筛选法等。
通过将菌落接种到培养基上,经过单菌的选择和培养,最终得到纯种菌株。
五、观察菌落特征观察菌落形态是进行细菌鉴定的重要步骤之一。
菌落特征包括菌落大小、形状、质地、边缘、颜色等。
通常使用肉眼或显微镜对菌落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菌落的特征。
六、进行染色处理染色是细菌鉴定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细菌细胞壁的性质,通常使用革兰氏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等常规方法进行染色处理。
通过染色,可以初步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染色特性。
七、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将已染色的细菌样本放置在显微镜下,使用油浸物镜进行镜片调焦。
观察细菌细胞的形态特征,如形状(球形、棒状、螺旋形等)、大小、连杆性等。
此外,还可以观察细菌细胞的结构、附属结构(如鞭毛、菌毛等)以及内部结构(如胞浆、核质等)。
微生物细菌鉴定流程近年来,微生物细菌在医学、环境科学、食品安全等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准确、快速地鉴定微生物细菌的种类,对于疾病的防治、环境污染的监测以及食品质量的保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以人类的视角,为你详细介绍微生物细菌鉴定的流程。
第一步:样本采集鉴定微生物细菌的第一步是采集样本。
样本的选择和采集方法直接关系到鉴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常见的样本包括血液、尿液、粪便、食品、土壤等。
采集样本时要注意避免污染,使用无菌工具进行采集,并妥善保存以保持样本的完整性。
第二步:样本处理在样本采集后,需要进行处理以提取微生物细菌。
处理方法根据不同的样本类型而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食品样本,可以进行均质化和稀释,以增加微生物的浓度。
对于血液样本,可以进行离心和沉淀,以获得血浆或血清。
第三步:培养和分离经过样本处理后,接下来需要将微生物细菌培养和分离。
培养是指将样本中的微生物细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生长。
培养基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和特性来确定。
分离是指将不同的细菌分开,以便后续的鉴定。
分离可以通过涂布法、滴定法、稀释法等多种方法进行。
第四步:形态学观察在分离细菌后,需要进行形态学观察。
形态学观察包括观察细菌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这些特征能够提供一些线索,帮助鉴定细菌的种类。
第五步:生理生化测试除了形态学观察外,生理生化测试也是鉴定微生物细菌的重要手段。
生理生化测试通过对细菌的代谢、酶活性、生长特性等进行检测,来推测细菌的种类。
常见的生理生化测试包括氧需求性测试、碳源利用测试、酶活性测试等。
第六步:分子生物学鉴定在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测试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分析微生物细菌的DNA或RNA序列,来确定其种类。
常见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包括PCR、测序等。
第七步:鉴定结果分析最后一步是对鉴定结果进行分析。
根据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结果,确定微生物细菌的种类。
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流程
1、标本收集
实验室诊断流程的第一步是收集所要检测的标本,如尿样、血样、痰样或细胞等。
收集的标本必须是新鲜的,并必须完好无损。
2、分离或培养病原菌
获取的标本中可能含有多种病原菌,因此,需要进行培养及分离的工作来获取纯种的病原菌。
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分离或培养出的病原菌必须是纯种的,以便于进一步的诊断。
3、鉴定病原菌
获取纯种的病原菌后,检测人员需要对病原菌进行鉴定。
检测病原菌通常采用生化组分分析、菌落形态分析、系统发育分析、菌属认定或DNA测序等技术,确定诊断标本中疑似病原菌的种属、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的抗药性基因组布局等。
4、鉴定病原菌的抗药性
实验室鉴定的病原菌抗药性有助于医生选择更有效的抗药药物。
常用
的抗药性检测方法有ANTIBIOTIC DISCS试验和电泳膜扩散试验。
这些检测方法对不同的病原菌菌株,针对不同的抗生素,采取不同的实验条件,预测目标病原菌对一定抗生素的敏感性及耐受性。
5、细菌致病性诊断
在检测病原菌的抗药性后,为了更加准确地诊断病原菌的致病性,还需要采取更多的检测措施。
通常采用血清学检测或抗原免疫检测的方法,对标本中的抗原物质进行测定。
6、诊断报告
在进行完上述所有流程之后,检测人员最后会将检测结果写入报告,包括受检者的个人信息,标本收集、分离及鉴定流程,诊断结果及抗药性等内容,以便医生根据报告判断需要提供何种治疗方法,制定出更为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