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老师“文化自觉”与《伯牙鼓琴》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精选7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篇1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人教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学习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知识链接】余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
《苟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
流水的故事。
《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
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现在的琴曲《高山》。
《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
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于期》。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一.激情导入,揭题1. 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2.读题解题:介绍伯牙后说说“绝、弦”是什么意思?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这是一则文言文,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提示学生注意断句停顿,读出节奏。
关于深度学习的几个经典案例作者:章师亚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20年第10期【摘要】虽然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观照下的机器学习的一种,但在学科教学领域也越来越被重视和强调。
学科教学领域的深度学习可视作教学的“准确度”,或者说学生学习的“深度”和“效度”。
案例分析既可以破解深度学习的密码,也可以获得深度学习的要诀。
【關键词】语文教学深度学习案例近年来,“深度学习”已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成为风靡全球的热词。
虽然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观照下的机器学习的一种,但在学科教学领域也越来越被重视和强调。
基于“深度学习即准确度”的基本观点,我们可以把学科教学领域的深度学习视作教学的“准确度”,或者说学生学习的“深度”和“效度”。
为此,笔者把观课的更多视角投向了“深度学习”,并搜集到了一些关于深度学习的教学案例。
现呈于此,以飨读者。
【案例一】《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很远的街口,有一个男孩正在放风筝。
线实在太短了,他的风筝只能飞过屋顶。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
‘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
’小男孩说完就扯了扯胡子,他确定足够牢固,就剪了一段用来放风筝。
”教学时,教师以“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
‘。
’鸟太太说完。
”为句式让学生进行仿写。
学生写的句子基本上是这样的:“这绳子应该很牢固,就是不知道够不够长。
”鸟太太说完就拿了把尺子来量了量,她确定绳子够长了,就剪了一段来晾小鸟的尿布。
“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粗。
”鸟太太说完就量了量胡子,她确定够粗了,就剪了一段用来晾尿布。
“这绳子够粗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长。
”鸟太太说完就量了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确定够长了,就剪了一段绑在两棵树之间,晾小鸟的尿布了。
……显然,仿写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学生所犯的还是低级错误:绳子(胡子)是明摆着的,它的粗细、长短一眼就能看出,还存在“就是不知道够不够长”“够不够粗”的问题吗?于是,教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引导学生重回文本,与文本深度对话。
核心素养培养导向下的小学文言文教学:以《伯牙鼓琴》教学为例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人和学者的智慧成果。
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化育人的教育背景下,文言文的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那么,文言文教学该走向何处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核心素养放在了首要位置,倡导语文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做好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导等一系列的学科育人工作。
由此可见,教师应立足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设计和组织小学文言文教学活动。
《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一篇,讲述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文化语境下的高尚友情和人际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领悟文言深意,教师要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索和梳理《伯牙鼓琴》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可立足跨学科的视域,将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历史等多个学科关联起来,为学生搭建多元融合的感官支架,以此调动他们的课堂学习热情,进而顺利地导入课堂。
以《伯牙鼓琴》的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提前下载古筝曲《高山流水》、搜集相关图片,制作一个图片、音乐和文字相结合的微视频。
课堂导入环节开启后,教师播放微视频,随着舒缓、悠扬的古筝曲响起,学生的注意力便可集中在课堂上。
此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在视听融合的情境中初步还原文本的意境,如“伯牙席坐琴前专注地弹奏,子期在旁边凝神静气地听曲子”。
至此,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也有所拉近。
除了视听融合的情境之外,教师还可以创设故事情境,以“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历史典故为素材,编创课堂小故事,如:春秋时期,有一位精通音律、拥有高超琴艺的人,叫俞伯牙。
一天夜里,俞伯牙趁着月色弹起琴来,忽闻岸上传来拍手称绝的声音。
他一抬头看见一位樵夫,这便是锺子期。
此后,俞伯牙以“知音”代称锺子期,二人谈天说地、喝酒谈心,并约定每年的中秋节都要相会。
“知音文化”的知音——《伯牙绝弦》评析执教: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罗才军评析: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曾经评过钱锋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绝了”相叹。
再评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知音”相赠。
知音是关系的产物,没有关系就没有知音。
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
知音不仅指向人人关系,也不妨衍而化之,由人人关系,推及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宇宙乾坤的关系。
就教学而言,知音也是一种值得建构的新课堂文化。
语文教师,成为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学生的知音,乃至自我本色的知音,岂非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巅峰状态。
一、做文本的“知音”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伯牙绝弦》这个文本的知音。
为执教《伯牙绝弦》,才军细读此文,沉入语词,玩索不已,几达“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
我细读过他为此写就的长达7000余字的《伯牙绝弦》文本细读,可谓研精阐微、识见卓荦,深得文本的个中三昧。
如: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
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
具体想来,原因有二。
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
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
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
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
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
……很为这类细读感动。
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在我看来,《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的一“志”上。
在点评中,我已强调,“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
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
用当下一个时髦的语词来说,就是“愿景”,它是生命修炼的第一要义。
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
《伯牙鼓琴》说课稿一、文本解读《伯牙鼓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
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
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十大文本解读策略策略一:裸眼素读通俗地说就是直面文本。
《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如是说:我们要尽可能“忘记”或“悬置”阅读知识、技巧和经验,用全部感官拥抱、直面文本,如实地去触摸文本的每一个字词句,获取文本呈现的原始信息,珍视原始信息带给读者的第一感觉。
王崧舟老师告诉我们:直面文本,你得慢慢读,要一字一字盯着读,不贪多,不求快,对所读的文字要“猛施功夫,理会子细”,始终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和警觉,就像林黛玉进贾府那样。
只用在敏感和警觉的状态下,你才能做到今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策略二:基于体式王荣生先生倡导依据文本体式,确立教学内容。
所谓“文体”通俗地说就是体裁,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如下文体:童话、寓言、儿歌、古诗、儿童诗、故事、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议论文等。
解读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切入。
第一,文体内容。
每一种体式都有其特定内容。
诗歌是以点状之象抒情,散文多以景、事来抒情,小说是以完整故事关照社会。
诗歌写一个片刻情绪,散文是生活片段的感受与感悟,小说是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寄寓。
第二,文体思维。
每一种体式都有不同的思维特征。
小说的虚构、寄寓,散文的虚实,诗歌的联想、想象、变异。
在解读文本时我们可以遵循不同文体的思维进行思考和深入解读。
第三,文体形式。
不同文体在结构、语言、手法上都有不同的风格,如诗歌强烈的情感,注重对词语的推敲;散文的意境呈现;小说对事件的叙述,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等。
在文本解读时,既要关注文体的特点,又要找到这个文本的“这一个”。
策略三:把握结构把握结构是文本解读的重要策略。
一般来说,文本结构涉及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表层结构。
一般指文本的线索和脉络,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
第二个层次为深层结构。
它涉及的往往是语言文字背后的思维模式、文学母题、神话原型。
如《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的结构就是:出现困境,挑战困境,解决困境。
第三个层次为超验结构。
它属于文本的形而上的层次,比深层机构更抽象,包括审美、宗教、信仰等,这是文本的最高层面。
读出精彩传承文化 ——浅谈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的教学设想发布时间:2021-06-22T16:08:54.87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6期作者:陈媛秋[导读] “文言”是与“白话”相对而言的陈媛秋源城区高莲小学广东河源 517000摘要:“文言”是与“白话”相对而言的。
“文言”是指我国先秦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口头语言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记载和传承形式。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文言文的出现提前至一年级,但不是课文,作为课文出现在三至六年级,篇目数量也大幅增加(14篇),选文类型更为丰富,体裁有神话、寓言、传记,也有简明的议论,还有语录体。
教学时,既要准确解读教材,理解文本,又要熟悉文言文体的特点;既要了解本单元的整体联系,又要关注文言文的独立性。
关键词:通读;悟读;练读;延读“文言”是与“白话”相对而言的。
“文言”是指我国先秦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口头语言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记载和传承形式。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文言文的出现提前至三年级,篇目数量也大幅增加(14篇),选文类型更为丰富,体裁有神话、寓言、传记,也有简明的议论,还有语录体。
面对统编教科书的显著变化,如何准确理解文言文,又如何组织并实施文言文的教学?以下略作阐述。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里有句话说:“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文言文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是难以理解,而引导学生大量诵读不失为好办法。
一、抓住文眼,通读文言文的教学,尤其在起始阶段,要遵循统编教科书编写中低起点、有发展的原则,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好奇心,消除心理上的隔阂。
所有的文言文第一环节要抓住文眼通读,这是由文言文本身的文字句法、章法的结构特征所决定的。
通读的基本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我曾经执教六年级下册的《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篇幅稍长,要读通、读顺,对于基础不够好的孩子来说,显得佶屈聱牙,古奥难懂,所以在通读这个环节,我抓住文眼“对话”,第一遍范读,第二、三遍领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语文中的文化味王崧舟一、语文的重要性对中小学生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一般成年人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离开语文很有可能寸步难行对民族来说,语文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对中国人来说,语文就是我们的母语精神家园我们应该要重视语文。
最中国最有文化最后魅力的就是中国古典诗词,语文中最璀璨的明珠二、带上这些思考中国古典诗词该怎么读?我们该怎么重新解读被误读的古诗词呢?为何读诗索然无味?我们带着什么目的读古诗词呢?如何学让更多的人爱上语文呢?三、从误读《泊船瓜洲》说起学语文,第一要紧的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观念,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学古典诗词更是学中国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传承了非常丰富的中国文化,对其要有敬畏之心,不然闹笑话。
思考:这首诗的审美情感到哪里去了?文化意蕴到哪里去了?四、再看一首诗《江雪》教师逆向追问:天这么冷,学那么大,渔翁真的在钓鱼吗?触及了诗歌的内涵与文化底蕴,教师介绍柳宗元的生平事迹、政治状况,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如此孩子们触到了诗言“志”。
学好语文,习得文化五、再读《泊船瓜洲》——明月文化严羽: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诗应该形象地读,感性地读,充满想象力地读。
诗的逻辑不是知识的逻辑,而是情感的逻辑。
明月文化:明月不仅是自然的明月,也是心灵的明月明月不仅是天上的明月,也是人间的明月明月寄托中华民族许多特殊的情感,思乡、怀人举例:曹丕《杂诗》仰看明月光绵绵思故乡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明月被拟人化了,离人的知己,思念亲人南北朝谢庄《月赋》明月成了两人之间交流感情的中介,传递相思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里的月亮浸润包含着对故乡的无限思念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妻子,明月夜,短松冈。
——诗歌中的人与情王崧舟一、从《枫桥夜泊》切入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密集的意象,集中在“愁”字上。
江枫怎么解?边界和底线是什么?“以诗解诗”才能解出诗的内涵与意境。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王崧舟(优秀7篇)王崧舟《慈母情深》课堂实录篇一片段一:师: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体会?生:母亲是一个极其瘦弱的人。
生:母亲脊背弯曲,这说明她很累。
生: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有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
生:母亲的手指龟裂。
这是表明母亲在工作的过程中是很辛苦的。
〈课件出示补充材料〉母亲工作的地方是一间不足两百平方米的厂房,里面摆着七八十台缝纫机,厂房阴暗、潮湿、破旧,正值酷暑炎夏,但不能开窗户,每人头顶上还亮着一盏灯泡。
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出来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师: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谈一谈你的体会。
(生自由朗读课文及补充材料)生:说明母亲身体不好。
生:这表示母亲已经工作了很长很长时间。
生:说明母亲她常年劳累的结果。
师:你还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读:立刻立刻立刻)〈课件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师:作者几次呼唤自己的母亲?自由读,你体会到了什么?生:作者三次呼唤自己的母亲。
生:这说明作者在意自己母亲的一举一动。
生:他很吃惊。
生:作者很多次呼唤自己的母亲。
因为母亲太辛苦了。
师:请你们带着自己的体会,深情呼唤母亲。
(生齐读)片段二:师:母亲的双手都干过什么?生:母亲为我们烧过饭。
生:母亲为我们洗衣。
生:母亲还为我们(体会:龟裂)〈课件出示补充材料〉母亲是一位临时工。
父亲去了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评析】阅读教学要求学习主体的情感投入,要求学习主体去仔细体会语言形式所反映的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生活景象等,去感受语言形式的表现功能,去领悟情感,与文本、作者实现视界的融合、心灵的碰撞,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家园。
本课的教学片段设计从读文悟情入手,充分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生情,在读中体会。
通过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知道在享受母爱的同时还要关心母亲。
读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心得体会桥下六小李银双一提起王崧舟老师,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深邃睿智的眼睛,他语文味十足的《枫桥夜泊》,他所提出的“诗意语文”的理念,还有他在小学语文教学这条路上不断探索的热情与执著。
近期,忙碌之余,我潜心阅读了《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一书,除了惊叹,更多的是敬佩。
我惊叹于他课堂中的那种神韵,那种高超的课堂智慧,那种引领的策略,更敬佩他丰厚的文化底蕴,视语文教育为生命的忘我境界。
整本书以“诗意语文”为核心,通过一堂堂生动的课例,向我们深度剖析并完美诠释了王老师对于诗意语文的理解:“诗意语文,不必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也不必要求学生苦苦追寻“准确、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才是诗意语文的旨趣所在。
”整本书细细阐述的诗意语文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概念,那就是——语感。
这也是整本书读完对我触动最大,感受最深,思考最多的地方。
诗意语文认为,语感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原点,是一种以精神直觉为内核的,裹挟着人的情感、想象、理性、意志乃至潜意识的精神形态和机制,是沟通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枢纽。
就语文教育而言,诗意语文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促进其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仔细梳理,自己的启发与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语感,诗意语文的原点语感,简言之就是一种对言语的感觉。
这种感觉对学生而言,有则有,无则无;强则强,弱则弱;敏责敏,钝则钝。
因为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移植,也不能粘贴,语感只能从自己的心灵深处慢慢地滋生起来,只能由学生自己通过各种言语实践来获得,来积淀,来实现。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并遵循学生语感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课文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感训练平台,还学生以自主发展语感的时间和空间。
那么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至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言语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协助者。
观王崧舟名师《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观后感观王某某名师《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有感樟树小学胡某某今天,我有幸观看了王某某名师《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的视频,让我受益匪浅。
我认识到文言文是我国优秀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认真透彻地遵循课标要求,一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的语言文化,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二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三是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教师的点拨,能理解大意,积累语言。
四是领会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
但是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生爱学、易学,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王某某名师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落脚点不应放在教懂、学懂上,而应让学生通过初次接触文言文,就对文言文感到新奇并产生兴趣,由此而摒弃畏难情绪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入文章的情境之中。
以读为本,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熟读、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学习现代文某某,学习文言文更是这样。
首先,通读。
目的在于读通课文,读好节奏,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要采用灵活的读书方式,可以教师范读,师生对读,生生对读,比赛读等,通过诵读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产生灵魂与灵魂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其次,悟读。
坚决反对逐字逐句的教学,坚持四大原则:1.放过。
古今义相同的,课本上有注释的不讲。
2.突出。
古今义不同的,不同语境有不同意思的着重讲。
3.深化。
与文言文中心有关,尤其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词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
4.分离。
将不同文本中的文言常识提取出来进行辨析。
以前的一个同事王老师说要上研究课,想让我给她的《伯牙鼓琴》把把关。
她很用心,不但课件设计精美,还录了微课视频。
备课首先是文本解读,不看任何资料,素读文本,细读文本。
这篇课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课文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看来钟子期不是偶尔听伯牙弹琴,而是经常听他弹琴。
“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泰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真是个好听众啊,他不只听,还不吝啬自己的赞扬。
“方”、“少选”写出了他能快速通过琴声了解伯牙的心意。
这两句用通感的写法,把耳听的琴声可视化。
这段还出现了高山和流水两个意象,言为心声,琴声就是心声。
心里装着高山流水的人,绝非庸俗之人。
可见钟子期欣赏伯牙的,不仅仅是他琴声,也是他的人品。
就这样伯牙在春花秋月里,通过琴声诉说着自己的志向,钟子期清风明月间,通过静静的聆听,陪着自己的朋友。
突然有一天,“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终止其死后,伯牙做了一个决绝的决定,破琴绝弦,并立志终身不再弹琴。
因为他谈到了皎皎明月已无人理解;它弹出徐徐清风,已无人知晓;它弹出袅袅炊烟,已无人欣赏。
这该有多么寂寞呀!人来到世间,来到这个茫茫宇宙中,最难摆脱的,就是孤独感。
因此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唱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绝唱。
因此柳宗元写出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千万孤独。
因此,岳飞写出了“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凄凉心境。
因此才有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知道了这些,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了。
这篇课文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知己”这一文化意象,主要的写法是把声音可视化的通感写法。
解读了文本,还要看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
这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单元的主要目标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语文中的文化味王崧舟一、语文的重要性对中小学生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一般成年人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离开语文很有可能寸步难行对民族来说,语文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对中国人来说,语文就是我们的母语精神家园我们应该要重视语文。
最中国最有文化最后魅力的就是中国古典诗词,语文中最璀璨的明珠二、带上这些思考中国古典诗词该怎么读?我们该怎么重新解读被误读的古诗词呢?为何读诗索然无味?我们带着什么目的读古诗词呢?如何学让更多的人爱上语文呢?三、从误读《泊船瓜洲》说起学语文,第一要紧的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观念,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学古典诗词更是学中国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传承了非常丰富的中国文化,对其要有敬畏之心,不然闹笑话。
思考:这首诗的审美情感到哪里去了?文化意蕴到哪里去了?四、再看一首诗《江雪》教师逆向追问:天这么冷,学那么大,渔翁真的在钓鱼吗?触及了诗歌的内涵与文化底蕴,教师介绍柳宗元的生平事迹、政治状况,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如此孩子们触到了诗言“志”。
学好语文,习得文化五、再读《泊船瓜洲》——明月文化严羽: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诗应该形象地读,感性地读,充满想象力地读。
诗的逻辑不是知识的逻辑,而是情感的逻辑。
明月文化:明月不仅是自然的明月,也是心灵的明月明月不仅是天上的明月,也是人间的明月明月寄托中华民族许多特殊的情感,思乡、怀人举例:曹丕《杂诗》仰看明月光绵绵思故乡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明月被拟人化了,离人的知己,思念亲人南北朝谢庄《月赋》明月成了两人之间交流感情的中介,传递相思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里的月亮浸润包含着对故乡的无限思念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妻子,明月夜,短松冈。
——诗歌中的人与情王崧舟一、从《枫桥夜泊》切入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密集的意象,集中在“愁”字上。
江枫怎么解?边界和底线是什么?“以诗解诗”才能解出诗的内涵与意境。
聚焦核心素养感受艺术之美——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单元说明】根据“双线组元”这一统编教材编写特点,第七单元导语页的上面写着“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
”这突出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艺术之美”。
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课文之外,单元内与艺术有关的内容还有很多。
“口语交际”以“聊聊书法”的形式,分别从名家故事、作品欣赏、学习感受和练习益处四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习作为“我的拿手好戏”,内容选择包括文艺类、手工类、生活类和游戏类,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不同形式的拿手好戏,既让艺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也降低了学生习作的难度。
“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里与戏剧有关的词语、“日积月累”中与艺术相关的成语也都紧扣“艺术”专题,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或在欣赏艺术时能够灵话运用这些词语,也是有趣的体验。
本单元提出了一个指向阅读策略的阅读训练目标设定“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此处向学生介绍了一种阅读艺术类内容文本的策略,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声情并茂的画面。
“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高级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与发挥。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不同。
本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本单元的“想象”二字,同样既有想象,也有联想。
对于想象能力的培养,小学低段就已经开始,中段和高段也继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要素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该要素与本单元在主题,以及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上都存在联系。
在内容上,与艺术之美主题相关,鼓励学生写自己在艺术方面的特长,例如跳舞、唱歌、画画等。
在写作方法上,学生可以从《月光曲》《京剧趣谈》等课文中借鉴写作技巧,即如何把艺术的美写出来,如何把重要内容写具体。
听王崧舟《文化自觉背景下文言文怎么教》讲座有感“在文化家园支撑下,浸润着的人生才是诗意的人生。
”这是王崧舟老师展示在广大小语老师面前的教学特色,人们称其为“诗意语文”。
听王老师的课,你会感觉语文课就是一种艺术,听他的课,就是一种享受。
《湖心亭赏雪》《枫桥夜泊》《两小儿辩日》《慈母情深》……我们从他的课里感受汉民族文化中的“风花雪月”,徜徉在他营造出来的文化家园里,体会我们这个民族文人的悲欢离合,家国情怀。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他用自身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老师的“文化自觉”。
疫情期间,我们停课不停学,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今晚听了王崧舟《文化自觉背景下文言文怎么教》讲座,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王老师用他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丰厚广博的文化素养告诉我们教好小学语文,至少你必须是一名读书人。
听这些特级教师的课,你会发现真正能让学生浸润语文学养、让老师们击节称赞的好课,往往不是各种技巧与方法、模式流派所能带来的,而是语文老师本身给予的。
那课堂上的分分秒秒,语文老师已经不是自己,而是“语文”本身。
孙绍振老师曾说:“学生不爱上语文课,主要因为老师并不比学生高明多少,讲不出他不懂的东西。
”孙老师所批评的,正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问题所在——缺乏应有的语文学养。
王老师讲座的第三点告诉我们要从三个维度来实践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文化自觉:第一是从文字层面上来玩味关键字眼的文化内涵;第二是从文章层面上侧重揣摩思维训练的模式;第三是从文学层面上贵在贯通核心意象的文化脉络。
我想,要想真的实践这三个维度,就必须多读书,做一个“多读、多背、多思、多写”的读书人。
多翻阅当下好书,这些书反映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声音与思想,能促使我们形成独立的思想,看各种时文评论,让各种观点在我们的脑海里碰撞,从而得到审美能力和审美追求的提升。
当我们回到课堂,就有了一定的文化视野,不会只关注词汇、语句,不仅仅做一个教参的“搬运工”了。
当我们滋养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时,我们面对一篇文章,才能做到不借助教参先独立备课,自己读懂文本,找到文眼,揣摩出文本情感与脉络,在脑子里形成初步的教学策略。
《菘舟细讲文本》节选
王崧舟
【期刊名称】《最小说》
【年(卷),期】2022()1
【摘要】内容简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仅影响着语文教学设计,也影响着语文教学实施和评价。
但学术性的、原初性的文本解读不同于指向教学目的的教材解析,教师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做到深广而不艰涩呢?王崧舟老师对处于教学链条之端的课文文本解读提出了自己的十大策略:分析矛盾、把握结构、知人论世、观照语境、同中辨异、文化自觉、潜入思维、擦亮语言、契合文体、回归课程。
每个策略都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作为案例进行具体阐述,每个策略都后附与其相对应的教学设计,让整本书兼具理论性与实操性,为一线小语教学提供了参考。
【总页数】4页(P93-9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设计;小语教学;教材解析;知人论世;教学目的;文化自觉;原初性
【作者】王崧舟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细品台词描摹人物——《威尼斯商人》(节选)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2.王菘舟《孔子游春》片断评析
3.荷花“冒”出来了——特级教师王菘舟执教《荷花》语感训练赏析
4.诗意,语文的生命所在--浅析王菘舟的“诗意语文”
5.追求诗意的语文——听特级教师王菘舟的课有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自觉”与《伯牙鼓琴》
把握结构:
结构虽然是一种形式,但是结构本身也在彰显文本的肉涵与魅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结构是一种更高级的内容。
案例:《伯牙鼓琴》
突转式结构:
1.突然的转变,凸显知音的偶然性;
2.反常的结局,凸显知音的稀缺性;
3.强烈的冲突,寄寓知音的高贵性。
文化自觉:
费孝通
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知音文化的滥觞:
人生难得一知己,
千古知音最难觅。
——[现代]华雨实《知音》
只有将个体置手历史、文化、民族、国家的整合中,才有其价值,也才不会冷漠、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