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三章 2 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32
化脓性脑膜炎护理常规
定义: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护理措施:
1、加强保护,防止损伤:
(1)卧床休息,取侧卧位。
室内空气新鲜,光线柔和,保持病室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加床栏保护,防止坠床。
(2)观察生命体征,颜面及瞳孔的变化,如出现烦躁不安,呕吐、抽风、昏迷、呼吸不规则,提示颅内压增高,应配合医生紧急处理·.
(3)惊厥时应采用急救措施,镇静止惊、吸痰、给氧,牙关紧闭者用开口器撑开口腔,用舌钳将舌拉出,防止舌咬伤或舌后坠而窒息。
并给予口腔护理。
(4)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5)频繁呕吐的患儿,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流人呼吸道造成窒息,必要时给予吸出。
(6)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儿必要时吸痰。
2、保持正常体温:
(1)观察体温波动,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
(2)高热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退热剂。
(3)合理准确地使用抗生素,及早采用静脉注射给药。
行
腰椎穿刺,留取脑脊液送细菌培养加药敏(应在使用抗生
素前进行),以明确病因,指导用药。
3、保证足够营养:
提供足够的人量及水量,给予富有营养、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昏迷或呕吐频繁不能进食者,应给静脉营养,详细记录出入量。
4、预防继发感染:
加强皮肤、口腔、眼部及臀部护理。
昏迷患儿要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防止坠积性肺炎。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常规、概述是由各种化脓性的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时小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临床表现以发热、呕吐、头痛、烦躁、嗜睡、惊厥、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为主要特征。
二、主要症状1.感染性全身性中毒症状:发热、面色灰白、烦躁不安2.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进行性意识改变,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昏迷、昏迷。
3.颅内压增高:持续性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畏光等,婴儿表现易激惹、双眼凝视、惊厥等。
4.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最常见。
三、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
2.潜在并发症颅内增高。
3.有受伤的危险与惊厥发作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机体消耗增多有关。
5.焦虑与疾病预后不良有关。
四、治疗要点早期用药、联合用药、坚持用药、对症处理、治疗并发症及支持疗法外,主要采取抗生素进行病原学治疗。
五、护理评估1.评估有无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感染史。
2.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卤门有无隆起或紧张、患儿有无头痛、呕吐、惊厥、脑膜刺激征等。
3.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脑脊炎检查等。
4.评估家长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及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家长及患儿有无焦虑或恐惧。
六、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面色,神志,囱门等变化,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2.维持正常体温:高热患儿要卧床休息,每4小时监测体温1次。
当体温超过38℃时,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处理,以减少大脑的消耗,防止发生惊厥。
3.防止外伤,意外:惊厥发作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给予口腔保护以免舌咬伤,拉好床档,避免躁动及惊厥时受伤或坠床。
及时清理患儿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造成误吸。
4.保证足够营养供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易消化,富营养的流质饮食。
七、健康指导1.向家长介绍化脓性脑膜炎的有关知识,使家长了解病情。
指导家长对化脓性脑膜炎的观察,以便于早期发现问题,早就诊。
及时给予康复治疗及出院后的康复指导。
2.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及护理1.早期病情观察:新生儿出现频繁的呕吐、拒食、嗜睡等症状时,应高度怀疑化脓性脑膜炎的可能。
护士应密切观察婴儿的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定期记录。
2.婴儿的环境:病房需保持安静、干燥、通风良好,并定期进行消毒。
避免有任何可能引起感染的物品进入病房,如生水、脏衣服、食品等。
3.隔离措施: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属于传染病,需要进行严格的隔离措施。
患儿应单独隔离,使用专用床位。
护士进入病房前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戴上口罩、帽子、手套和穿上防护服。
4.静脉输液: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情严重,常需静脉输液治疗。
护士需掌握准确的输液操作方法,保持输液通畅,并密切观察输液反应。
5.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护士需要定期测量和监控婴儿的体重、尿量和血压,以及补充适当的液体和电解质。
6.合理饮食: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食欲下降,护士应根据患儿的情况合理分配饮食,确保其营养摄入。
7.神经系统护理:及时清洁患儿口腔、鼻腔和眼睛,防止感染蔓延。
保持患儿的室内光线柔和,并定期翻身、协助患儿完成日常护理。
8.疼痛管理: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常伴有头痛和疼痛,护士可以采用物理疗法如冷敷或热敷来缓解婴儿的不适。
9.维护皮肤完整性:长时间卧床容易出现皮肤破损,护士应帮助改变体位,定期翻身、按摩和清洁皮肤,保持婴儿皮肤的健康和完整。
10.心理护理: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过程长期而痛苦,对婴儿和家属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护士应定期与家属进行心理沟通,提供情感和心理支持。
总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需要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
护理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严密的观察、隔离措施、合理的饮食和药物管理,以及心理支持,可以帮助婴儿尽快康复。
化脓性脑膜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化脓性脑膜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是小儿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
【护理常规】1.休息与运动急性期卧床休息,缓解期和恢复期可床上被动运动或床边活动。
2.饮食护理根据患儿的体重及营养状况,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流食或半流食,保证能量供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根据患儿的意识状态及年龄,采取适宜的营养供给方式,口入者避免呛咳及呕吐,鼻饲者按鼻饲护理常规操作,遵医嘱应用静脉营养者,按静脉输液常规操作。
3.用药护理静脉用药时,根据患儿年龄、病情及药物性质调整合适的输液速度,必要时泵控制速度;静脉应用甘露醇时要快速滴入,20%甘露醇 250ml需50min内静脉输入完毕,避免药物外渗。
注意观察抗惊厥发作和抗病毒等药物的不良反应。
4.心理护理加强沟通,解除患儿及其家长的焦虑及恐惧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
5.病情观察与护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神志、囱门、瞳孔改变,警惕抽搐、脑水肿、脑疝及呼吸衰竭等发生,备齐抢救药品及器械,加强巡视、密切观察、详细记录,以便及早发现,给予急救处理。
(1)精神异常的护理:向患儿介绍环境,以减轻其不安与焦虑。
去除环境中不利因素,为患儿提供保护性的看护和日常生活的细心护理。
加强幻觉患儿的安全管理。
(2)昏迷的护理:床头抬高30°以上,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及静脉回流;2h 翻身、叩背 1 次,意识清醒的指导按正确方法将痰自行咳出;对于意识障碍的用吸引器及时吸出痰液,痰液黏稠可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后吸出,避免压疮和坠积性肺炎;密切观察瞳孔及呼吸,防止因移动体位致脑疝形成和呼吸骤停;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必要时人工辅助呼吸及吸痰;胃肠能耐受者,应尽早给予鼻饲,保证热量供应,否则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3)瘫痪的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增强患儿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加强生活照护;指导家长掌握协助患儿翻身及皮肤护理的方法;患肢压疮的预防及保持瘫痪肢体于功能位置;病情稳定后,及早督促患儿进行肢体的被动或主动功能锻炼,活动时要循序渐进,加强保护措施,防碰伤。
儿科疾病护理常规——化脓性脑膜炎疾病护理常规
六、化脓性脑膜炎疾病护理常规
1.概念:
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凡见到婴幼儿发热伴有意识状态改变,易激惹,及外周循环不良者,均应注意出外本病。
2.护理:
3.出院指导:
(1)药物:遵医嘱继续服用药物。
(2)饮食:普食。
(3)运动与休息: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注意休息。
(4)特别指导:对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窦炎、皮肤感染者,应及时彻底治疗,防止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
附:常见护理问题:。
护理学基础知识: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措施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措施是儿科护理学考试中要求理解性记忆较高的内容,中公教育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1.高热护理:保持病室的温度在18℃~22℃,湿度50%~60%。
鼓励患儿多饮水,患儿发热时,降温的方法可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降温后30min测体温一次,并记录。
2.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少量多餐,每日4~6次。
餐前餐后,要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
观察患儿进食和呕吐情况,必要时,给予静脉输液补充热量。
3.心理护理:加强患儿心理护理,鼓励患儿及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情况,介绍病情、治疗和护理,取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及信任。
4.药物治疗:滴注脱水药,应在30min滴完,主要作用降低颅内压力,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发生。
同时,抗生素应按药物血浓度周期给药,保持血浆中药物的浓度,减少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
5.病情观察:每15~30min巡视病房一次,每4小时测生命体征并记录。
密切观察患儿的神志、瞳孔的变化,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嘱患儿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发生。
6.健康教育:告知患儿家长预防化脓性脑膜炎的方法,应积极锻炼身体,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接种疫苗。
对恢复期的患儿,应积极进行各种功能训练,减少或减轻后遗症。
【例题】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给予的饮食护理,正确的是( )。
A.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B.高蛋白、高脂、高维生素饮食C.低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D.低蛋白、高脂、高维生素饮食E.低蛋白、高脂、低维生素饮食【答案】A。
解析: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给予的饮食是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儿科化脓性脑膜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护理常规】
1.体位:绝对卧床,昏迷患儿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时误吸。
2.饮食:神智清者给予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
3.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意识、瞳孔变化、前囟张力、有无颅高压表现;观察肢体活动情况,有无颈抵抗、有无呕吐等,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观察有无脱水表现,监测血电解质变化,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4.体温监测: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若体温超过38.5℃时,应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防止惊厥。
5.药物治疗:遵医嘱及时准确给予足量有效抗生素治疗,颅压高者定时静推脱水剂,烦躁不安者适当给予镇静剂。
6.基础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昏迷患儿做好眼部、口腔、皮肤护理,做好“三短六洁”。
治疗护理集中,避免声光刺激,出汗后及时更衣,注意保暖。
7.安全管理:保证患儿安全,防止坠床发生,防止舌咬伤。
做好皮肤护理,每2h翻身1次,及时清除大小便,必要时使用气垫床。
【健康教育】
1.加强卫生知识宣传,预防化脓性脑膜炎。
凡与流感嗜血杆菌性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接触的易感儿均应预防性服用利福平(20mg/kg,共4d)或磺胺嘧啶。
在流行地区采用脑膜炎双球菌荚膜多糖疫苗实施预防接种。
2.及时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情、治疗护理方法,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3.对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及恢复期的患儿,应积极进行功能训练,指导家长根据患儿不同情况给予相应护理,促使病情尽快康复。
化脓性脑膜炎护理常规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
多见于婴幼儿。
【临床表现】1、神经系统①颅内压增高婴幼儿可出现前囟饱满或隆起、颅缝增宽、脑性尖叫、两眼凝视;年长儿表现为头痛,喷射性呕吐。
生命体征改变,如血压升高、脉率减慢、呼吸由快到慢而不规则等。
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出现呼吸节律及瞳孔的变化。
②脑膜刺激征阳性颈项强直,布鲁金斯基征、凯尔尼格征阳性。
③意识障碍出现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嗜睡,甚至昏迷。
④惊厥局部或全身性抽搐。
2、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新生儿可出现体温下降或波动不稳。
3、常见并发症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脑性低钠血症、脑室管膜炎及脑实质或脑神经损伤如肢体瘫痪、眼球运动障碍、耳聋、失明等。
【预防及治疗原则】1、治疗原则主要是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氨苄西林等控制感染和对症处理。
2、预防保持室内卫生;加强体格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对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应及时治疗。
【护理评估】1、评估有无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感染史。
2、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囟门有无隆起或紧张、患儿有无头痛、呕吐、惊厥、脑膜刺激征等。
3、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等。
4、评估家长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及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家长及患儿有无焦虑或恐惧。
【护理问题】1、调节颅内压能力下降与颅内感染有关。
2、体温升高与感染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呕吐、腹泻及意识障碍不能进食有关。
【护理措施】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
腰穿后去枕平卧4—6 小时,昏迷患者取平卧头侧位或侧卧位,防止呕吐物流入气管内造成窒息。
2、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应鼻饲,注意食物的温度,注入速度宜缓慢,以防呕吐。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备好氧气、吸痰器、开口器、压舌板和急救药品。
4、密切观察病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面色、神志、瞳孔等。
注意观察是否有脑水肿、脑疝的发生,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