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旅游客源地与旅游需求
- 格式:ppt
- 大小:632.00 KB
- 文档页数:43
1、旅游客源地的特征(了解):旅游逐渐成一种社会时尚或人们生活需要中的一部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逐步增加;一定事情内产生的旅游人次较多或出游率较高。
2、旅游客源地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客源地旅游者的需要是目的地旅游产品供给的前提条件;客源地旅游需求的规模会对目的地旅游经济产生直接影响;客源地旅游需求的特点会对目的地旅游供给结构产生影响;旅游客源地旅游企业对目的地旅游经济产生影响。
3、旅游需求:指人们为了满足外出旅游的欲望所发生的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
4、旅游需求的类型(熟悉):(1)无需求:有一些人不愿意参加旅游或不能旅游;(2)替代需求:指一种旅游活动需求被另一种旅游活动需求所替;(3)转移需求:由于超额预定的原因,需要旅游的地点发生变化5、有效旅游需求产生的条件:(1)客观条件 1.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个人收入中扣除应纳个人所得税和日常衣、食、住、行所必需的生活消费开支以及必要的社会消费开支后的余额);2.闲暇时间:外出旅游所需的时间;3.便利条件(可以不考虑)(2)主观条件:人们具有出游的动机6、旅游需求的主要特征:旅游需求的指向性(时间指向性、地域指向性、);旅游需求的整体性;旅游需求的敏感性;旅游需求的多样性(人们在旅游地选择、旅游方式、旅游等级、旅游时间和旅游类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
)7、旅游需求的规律:反映的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产品价格、旅游者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地相关性与变动关系。
8、旅游需求弹性:指决定和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的变化会引起旅游需求量相应的变化的之间的关系。
9、旅游需求弹性系数:指测定决定和影响旅游需求因素的变化引起旅游需求变化程度的尺度。
10、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与总收入之间关系:当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时,降低产品价格可能增加总收入;当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时,适当提价有可能增加总收入。
11、旅游需求的测量指标:旅游人次、旅游者人次、一日游游客人次、游客人天数、旅游支出、出游率、出游频率、旅游者人均停留天数、游客人均支出。
第一章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1 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什么是旅游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旅行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的。
它是旅行活动采用商品交换形式所形成的游客同旅游经营者之间的需求和供给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引起的旅游行业同政府和社会经济中其他相关行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1.1 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什么是旅游经济活动?游客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旅游行业旅游经营者投资/缴税政府旅游经营者供应/需求其他相关行业旅游经营者进出口贸易境外1.1 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原始社会:经商旅行(末期)/游牧迁移特权阶级的旅游时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探险/科考/宗教/商业资本主义(初期):仍是极少数人的个别行为1.1 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产业革命为旅游及其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为人们出外观光,度假旅游奠定了经济基础快速的交通运输为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旅游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完善,服务质量的改进和舒适程度的提高(例:旅店旅馆酒店)1.1 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两个时期:19C.末二战结束二战以后今1.1 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19C.末二战结束初步发展时期新科技的应用交通运输变革旅游人次增加旅游支出增长人均收入提高纳入政府职能显露社会经济作用成立旅游行业组织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二战以后今(蓬勃发展)收入增长经济基础世界经济开放良好社会环境工时缩短充裕的时间(59天115天)交通现代化便利条件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作用旅游经济活动的性质整个旅游活动中存在两种问题:1、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活动中存在经济问题2、旅游经营者在满足游客需求过程中存在经济问题性质:1、旅游经济是一种受客源地需求推动的敏感经济(客源地旅游需求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导致旅游经济的敏感性)2、旅游经济是一种受目的地供给约束的波动性经济(旅游目的地的接待能力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3、旅游经济是一种受主客文化差异影响的跨文化经济(旅游消费者的多样化决定了旅游产品的跨文化性)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1、综合性,旅游消费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要满足需求融合的产业越来越多,趋于综合性。
《旅游经济学》教学大纲(Tourism Economics)一、编写说明本课程为3学分,总课时51学时,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考核课程。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探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教学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基本部分,包括客源地和旅游需求分析、旅游消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供给分析、旅游市场、政府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业组织研究、旅游经济与影响衡量等内容的介绍、阐述和分析;二是提高部分。
结合热点和难点,选准旅游经济领域中的前沿性课题,找出空白点,师生互动,进行前瞻性或适时性的讨论和研究。
提高部分内容每一届教学都会有所不同。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教学旨在丰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掌握经济知识进行旅游科学研究的能力。
通过学习,要求研究生掌握旅游经济的理论专业知识,能将课程中所学的旅游经济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研究实践,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从而支撑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大纲的教学体系旅游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教学内容涉及面广、体系完整。
为适应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本大纲的教学体系力求在全面兼顾旅游经济理论一般内容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进行热点、难点问题的构建和讨论,使学生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基础知识掌握与分析能力培养的均衡。
二、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旅游与旅游经济一、基本概念界定二、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二节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体系结构一、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三、旅游经济学的体系结构第二章旅游客源地与旅游需求分析第一节旅游客源地一、旅游客源地的概念及类型二、影响旅游客源地需求规模的因素三、旅游客源地的经济作用四、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互动关系第二节旅游需求的涵义与层次分解一、旅游需求的概念和特点二、旅游需求的层次分解第三节旅游需求规律一、旅游需求的基本规律二、旅游需求弹性第四节旅游需求的预测与衡量一、国内外旅游需求模型二、旅游需求指标三、旅游需求调查与预测第三章旅游消费第一节旅游消费的概念、作用与特点一、旅游消费的概念二、旅游消费的作用三、旅游消费的特点第二节旅游消费结构一、旅游消费结构的概念及分类二、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因素三、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化第三节旅游消费行为决策一、旅游消费行为概述二、旅游消费行为决策模型三、旅游消费的特点第四节旅游消费效果一、旅游消费效果的含义及分类二、评价旅游消费效果的原则第四章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供给分析第一节旅游目的地的概述一、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和类型二、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和合作三、博弈论视角下的旅游目的地竞争与合作第二节旅游供给的概念与特征一、旅游供给的概念二、旅游供给的构成三、旅游供给的特征第三节旅游供给规律与弹性一、旅游供给规律二、旅游供给的影响因素三、旅游供给弹性第五章旅游企业经营第一节旅游企业一体化经营一、旅游企业一体化经营的原因二、旅游企业纵向一体化三、旅游企业横向一体化的第二节旅游企业跨国经营一、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基础二、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障碍三、旅游企业跨国经营实践第六章旅游市场:旅游供求的调节器第一节旅游市场概述一、旅游市场的概念二、旅游市场的类型三、旅游市场的特征四、旅游市场的功能五、旅游市场机制第二节旅游市场竞争与合作一、旅游市场竞争要概述二、我国旅游市场竞争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旅游市场合作:规避旅游市场恶性竞争的有效途径第三节旅游市场均衡一、旅游供求关系二、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均衡第七章政府与旅游经济发展第一节市场失灵与政府之手一、旅游市场失灵的存在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第二节政府干预、政府失灵与失灵规避一、政府干预与规制行为二、政府失灵现象三、重新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四、旅游经济活动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规避途径第八章旅游产业组织研究第一节旅游产业与旅游产业组织一、产业与旅游产业二、产业组织与旅游产业组织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演变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第三节旅游产业组织研究一、旅游产业组织研究的总体框架二、旅游产业组织实证研究的具体框架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第四节旅游产业组织优化研究一、旅游产业组织优化目标研究二、旅游产业组织政策研究第九章旅游产业组织实证研究第一节旅游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一、旅游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二、旅游产业产品差异化分析三、旅游产业进入和退出壁垒分析第二节旅游产业市场行为分析一、旅游企业定价行为分析二、旅游企业广告行为分析三、旅游企业一体化行为分析第三节旅游产业市场绩效分析一、旅游产业配置效率分析二、旅游产业平等状况分析三、旅游产业技术进步分析第十章旅游经济影响与衡量第一节旅游经济影响分析一、旅游对客源地的经济影响二、旅游对目的地的经济影响第二节旅游经济影响衡量一、旅游乘数的概念二、旅游乘数效应的发挥机制三、旅游乘数效应发挥效果的衡量与计算四、旅游乘数的类型五、旅游乘数理论的局限性六、旅游漏损第三节旅游卫星账户一、旅游卫星账户(TSA)概述二、旅游卫星账户(TSA)在中国的实践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考核方式: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或期未考试。
旅游经济学(专)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本大纲制定的依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是广播电视大学开办二十年后又一新的办学形式,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和探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深入发展服务的。
本课程以西方经济学及经济数学等相关基础学科为理论基奠,系统介绍了旅游经济活动产生、发展的原因、条件和各阶段的不同特征,旨在使学员掌握旅游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并熟悉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方法。
培养目标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从事旅游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和实务的人才。
二、本课程的任务旅游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教学使学员掌握旅游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决策思路,为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相关学员提供理论依据。
三、教学对象具有高中以上文凭的从事旅游经济、酒店管理工作的成人学员。
四、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有关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进行。
了解:要求学员对有关内容知道是什么,对其中关系到旅游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创立、人物、事件要把握;能够正确加以表述;掌握:要求学员对有关内容能够理解为什么,把握决策思路;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有关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正准确地应用。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专科)、经济数学基础。
后续课程: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的专业课。
六、教学环节1.音像课:这是广播电视大学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体,是学员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
本课程采取录像教学媒体,它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文字教材为基础,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典型案例,以重点讲授或专题形式讲述本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学习思路和方法,帮助学员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2.面授辅导:这是广播电视大学学员接触教师、解决疑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弥补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缺少双向交流的有效途径。
面授辅导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南,结合录像讲座,通过讲解、讨论、座谈、答疑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游客源地与旅游需求1.旅游客源地的经济作用答:(1)旅游客源地是旅游目的地存在的前提条件。
(2)旅游客源地的社会性因素决定着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的特点。
(3)旅游客源地的旅游消费行为因素也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2.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之间的互动关系答:(1)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经济距离是制约两地之间互动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2)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文化距离是制约两地之间互动关系的又一重要因素。
(3)影响两地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制约因素还有货币汇率。
(4)政治因素也是影响两地之间互动关系的制约因素。
3.旅游需求的内涵答:旅游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愿意并能够以一定货币支付能力购买旅游产品的数量。
简言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
对旅游需求的涵义主要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和把握:(1)旅游需求表现为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欲望。
(2)旅游需求表现为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能力。
(3)旅游需求表现为旅游市场中的一种有效需求。
4.旅游需求的特征。
答:(1)整体性。
大多数旅游者在决定去某地旅游时,都不只考虑某一方面的旅游产品或服务,而是将多种有关的旅游产品或服务综合起来进行考虑。
(2)高层次性。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随着低层次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人们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为了满足高层次社交、自尊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就会激发人们的旅游需求。
(3)多样性。
我们所说的是个体需求的市场总和旅游需求是个体需求的市场总和,而不是各个个体的需求。
(4)主导性。
旅游需求是在外部刺激影响下,经过人的内在心理作用而产生的,是人类各种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
(5)复杂性。
旅游需求的复杂性,一方面是受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所决定,即人们对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的认知、态度、情绪、偏好及学习过程是复杂的。
(6)季节性。
旅游需求季节性的成因一方面同目的地的气候对旅游环境的影响有关,同时,也与旅游客源地的气候条件、假期分布和人们外出旅游的传统习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