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备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提升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能力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高考考生来说,提升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由于现代文阅读的特点与传统文学不同,许多考生在这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提升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一、加强对现代文阅读特点的理解现代文阅读相较于传统文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简洁明了、语言生动、信息量大、条理清晰。
首先,高考语文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题目往往以短文的形式呈现,篇幅较短,因此,考生需要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重点细节;其次,现代文的语言表达通常较为生动,采用了许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就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现代文的信息量往往较大,篇章结构也相对规整,考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因此,考生在提升现代文阅读能力时,要加强对现代文特点的理解,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二、积极扩大阅读量阅读是提升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提升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考生应该积极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包括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社会实践报道等。
通过多元化的阅读,考生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对现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对文字的感受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高考备考期间,考生还可以选择一些与高考相关的优秀现代文阅读材料进行阅读,这样能够更好地适应高考的考试题型和要求。
三、注重答题技巧的培养在高考语文中,阅读理解题是提升现代文阅读能力的主要考查形式。
考生在答题时,除了要对文章内容有较好的理解,还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
首先,考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抓住文章的重点和中心思想,尤其是通过题干信息的提示,找准答案的依据;其次,考生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将选项与文章进行比较,逐一排除错误选项;此外,考生还应该注重练习,通过做大量的模拟题和历年真题,熟悉各类题型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四、注意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强,在平时的学习中,考生应该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技巧在高考语文中,现代文阅读题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分值较高,而且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很多考生在面对这类题目时,常常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
其实,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就能有效地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一、整体感知,把握主旨在阅读现代文时,首先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体裁、结构和写作思路。
同时,要注意捕捉文章的关键语句,如标题、开头、结尾、段落的中心句等,这些语句往往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
例如,议论文的论点通常会在标题、开头或结尾明确提出;记叙文的主旨可能隐藏在叙述和描写中,需要通过分析人物、事件来总结;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和主要特征一般在开头就能找到。
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比如,是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只有对文章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为后续的答题做好准备。
二、仔细审题,明确要求在答题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清楚题目所问的内容和要求。
有些题目可能会直接提问,如“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某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有些题目则可能比较含蓄,需要考生仔细揣摩。
例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某一现象的看法”,这类题目不仅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同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制条件。
比如,“从文中找出”“根据第X 段”“结合全文”等,这些词语都会对答题的范围和方向产生影响。
三、带着问题,回文定位明确题目要求后,要带着问题回到文章中,找到与题目相关的内容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
在回文定位时,可以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人名、地名、时间等信息,快速准确地找到答题的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分布在文章的不同段落,这时就需要考生进行整合和归纳。
比如,对于“文中多次提到某物,有何作用”这样的题目,就需要考生将文中关于该物的描写全部找出,然后分析其在结构上、内容上的作用。
浅谈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策略与答题技巧作者:郎建斌来源:《新高考·高三语文》2012年第11期高考复习备考阶段,考生任务重、压力大,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复习的时效性差,学生努力了、付出了,往往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更是如此。
这就导致学生普遍不愿意做现代文阅读题,甚至很多考生在复习这一专题时纯粹就是应付。
不过,相较于文学类文本中的小说和散文等,实用类文本在文本解读方面更容易一些,体现在高考上,更多的学生在做选做题时更愿意选实用类文本,甚至有些学生从高三开始复习到模考,直到高考从来都没有做过一次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备考时,考生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复习更应该有所侧重。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发现,考生在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点意识差,表现为答不到要点上或是遗漏要点;二是规范意识差,表现为不能根据分值去分条作答,书写潦草混乱,卷面不够整洁,甚至有的同学会答错题号,混淆答题的区域;三是答题语言啰唆、不精炼,不能根据文本概括出自己的答题语言,只会照搬照抄原文;四是解答时随机性强,平时复习时总结的一些答题技巧用不上,答题时经常“想当然”。
考生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一是本身存在不良的答题习惯,二是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答题时仅仅限于把一些方法规律告诉考生,没能指导考生通过实践去认真领悟和反思。
我曾调查过一些考生的高考答卷情况,发现高考时他们很紧张(时间和心理上),甚至具体答的是什么内容,考试结束后他们已经想不起来了。
考生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明确考纲要求考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 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现代文阅读(1)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考纲解读】2011年“考试大纲”规定:“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具体要求: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体验】(2011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备考方法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也是能力考查的关键点。
其难度大,分值高,成为高考语文考测之鼎言。
因此,考生格外重视,“寸土必争。
”但让考生备感困惑的是—科学类文章与文学作品的阅读究竟有什么差异,如何解题。
一、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备考一般来说,科学文章的设题采用的是选择题,分值为12分,侧重对信息的把握和准确理解,然后提取和概括重要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推断,由已知事物来判定未知事物,因而对抽象思维能力地考查更深入了。
备考中,考生出错的老出错,满分的回回是满分,究其原因,存在两个“过多”:一是过多地与作者的观点较劲;二是过多地与文章的表达较劲。
忽略了题干的“根据文意”、“依据作者的观点”、强词夺理地要融入“小我”。
从根本上混淆了科学文章与文学作品的阅读区分。
复课中,我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易忽视的问题,总结了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方法。
(一)、设题特点:高考科学类文章阅读常在以下敏感点上设“陷阱”:范围的大小(要注意整体或部分)、数量的多少、程度的高低、可能与必然、肯定与否定、已然与未然(尤其是设想与现实)、时间上的先与后,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
其设置“陷阱”的方法有: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因果颠倒等。
(二)解题策略;在比较中,要注意一些关键词,尤其是一些限制性词语。
1、凡、一切、全、都等词语出现时,要看是否夸大范围或以篇概全。
2、已经、正在、将要、也许、可能等词语出现时,要看是否犯了已然、未然、或然、必然混淆的毛病,即要注意是已经发生的还是没有发生的;是可能发生的还是必然发生的。
3、所以、而、导致、引发等词出现时,要看是否乱用因果,违背逻辑。
4出现了只要……就……时,要看是否把必要条件变成了充要条件。
另外,作为考生,面对此类习题时还需要细心的心理品质,少问为什么,多问是什么。
平时训练,就应从上述角度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这样,才能在高考实战演练中稳操胜券。
二、文学作品的阅读备考在文学作品鉴赏方面,散文当仁不让成为历年高考取材的主力军。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一1、词语理解型:(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3、筛选整合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
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
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
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2)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如何读懂散文一、掌握散文文体知识1.散文的基本概念现代文学中,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2.散文的文本特征(1)形散神聚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形散”是指:①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
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
“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常见的线索:①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②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③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2)意境深邃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散文阅读方法第一步,关注标题(对象)①明示写作对象或内容;②提示阅读线索;③明示或暗示文章的主题。
第二步,概括内容①标记各段落序号;②概括各段落内容。
第三步,梳理思路1.把握线索①寻找作品的线索;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③注意文中议论、抒情句。
现代文阅读试题设问角度及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学科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面对这一考点,教师的训练切入方式多种多样,但多采用仅以选文所设置的习题为训练主体,而没有采取以文章为训练主体的错误的训练思路,花费时间很多,但收效甚微。
笔者以为,现代文阅读教学,应该“以文为本”,即把每一篇文章读透,讲透,依据高考常见的命题角度尽可能多地训练,揭开现代文命题的神秘“面纱”,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下面,笔者根据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常见的命题角度对文章进行命题、解答,旨在让考生了解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方向,远离题海战术,从根本上提高考生的解题能力。
内容角度(一)文章主旨【应试必备】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示例1】(2006年全卷I第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①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②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示例2】(2007年湖北卷《日月行色》第4题)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1)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美丽、淳朴、灵性。
(2)本文通过描写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淳朴的爱情之美。
(总结方法:以小见大,窥一斑见全豹)【示例3】(2007年安徽卷第3题)文章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点加以概括本题是对思想感情的把握,也属于把握主旨的范畴,这样的题可从作者对所描写景物的情感或喜爱、或憎恶、或忧伤等来把握。
本文作者描写风时“风是乡村的”“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在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永远不老的只有风”“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寂寞”等语句里,可以体察出作者对乡村、对故乡、对父亲、对自然、对生命的情感。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方法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方法一、古诗鉴赏答题技巧:瞻前顾后,前后融通。
古诗鉴赏最大的难点,在于我们对于诗意把握的不准确,或是难以进入。
读懂一首诗,答题就会变得相对容易。
但是怎么才能读懂一首诗呢?就是要注意:瞻前顾后,前后融通。
因为整首诗意思是关联的,密切交融的整体。
前面读不懂可以靠后面读,后面读不懂可以靠前面帮助。
二、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自我语言为肉,材料语言为骨。
这个技巧是针对开放性题目来说的。
开放性题目现在成为了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以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为例来说明。
你读完文本后有怎样的感悟?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
同学们看到题目以后,容易直接凭自己的直觉和印象答题。
这样就没有“自我语言为肉,材料语言为骨”。
应该首先看一看跟题旨最重要的材料语言是什么,进行摘录。
在答题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但是不能脱离材料核心。
关键的地方还要引述*的话。
万万不能因为是创新题目,谈自我感受,抛开文本,凭着直觉写下去。
三、作文审题的关键:理清层次,直击要害。
要想写好一篇高考作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题旨要在高考题目要求的范畴内。
如何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呢?就是理清层次,直击要害。
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学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考备考如何备考现代文阅读高考备考阶段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个紧张而关键的时期。
其中,备考现代文阅读是考生必须要重点关注和妥善准备的一个方面。
本文将给出一些建议,帮助考生高效备考现代文阅读。
1. 理解题目要求在备考现代文阅读过程中,首先要仔细阅读并理解每道题目的要求。
这包括题目中的关键词、所提问题的重点和隐含意思等。
只有充分理解题目,才能确保针对性的阅读和准确的答题。
此外,还需注意题目所要求的回答形式,如是选择题、填空题还是简答题等,以便做好相应的备考准备。
2. 掌握文本解读技巧备考现代文阅读要注重掌握解读技巧。
首先,要通过阅读文章的题目、导语和段落开头等内容,预测文章的主旨或关键信息。
同时,要学会扫描和略读,快速获取文章结构和主题发展线索,培养快速定位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其次,要注重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善于利用上下文信息推测词义。
此外,还需学会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手法,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
3. 积累相关知识和背景备考现代文阅读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和背景。
考生应该积累一些文学常识和背景知识,了解一些现代文学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等信息。
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有助于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4. 多做模拟训练备考现代文阅读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模拟训练。
通过做一些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可以熟悉考试的题型和答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还可以通过做题积累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弥补。
5. 注重阅读能力的提升备考现代文阅读不仅要重视技巧的掌握,还需要注重阅读能力的提升。
考生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好文章、名著和现代文学作品,拓宽自己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同时,还可以参加一些阅读讨论和写作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6. 多进行自测和总结备考过程中,考生应该经常进行自测和总结。
可以通过做一些练习题、写一些文本概括等方式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
2012高考语文试卷分析:词类活用主要有几种情况4.词类活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原属于甲类事物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可以临时用作乙类词,或词性未变,但临时具有一种新的语法功能,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多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数词、代词有时也可以活用,所以,词类活用又叫做“实词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活用a.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
b.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如:邑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d.名词作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动词活用a.动词用如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b.动词用如使动词,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c.动词用如意动词,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形容词活用a.形容词用如名词,如: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b.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如:山多石,少土。
c.形容词用如使动词,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d.形容词用如意动词,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4)数词的活用数词活用作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
5.文言翻译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到以下四点:(1)译文要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误解,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所谓“达”,就是无语病,做到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所谓“雅”,就是译文的用词造句要讲究文采,做到文笔优美。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以体现原文的造句特点;直译有困难的地方,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对词语或句子结构进行灵活的翻译。
(3)恰当补充与删减。
文言文在一定的条件下常省略的一些成分,翻译的时候,这些成分要及时补充出来。
文言语句中的一些语气词、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部分,翻译时要不吝删掉。
(4)正确调整语言顺序。
在翻译中,凡是原文语序与现代汉语一致的语句,其语序要遵循不变;凡是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的语序,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如倒装句的翻译。
近三年山东高考考点对照及2012高考备考第一部分山东高考语文考点解说一、高考试题分析(一)近几年山东卷考试说明有多少个考点(高考考什么)《考试说明》规定考查34个考点。
必考内容26个考点,选考内容8个考点。
说明一下,在试卷中,必考内容一般考查19个考点,选考内容一般考查5-6个考点,考点排列顺序也与《考试说明》所列不一致。
试卷中的考点顺序大致如下。
1.必考内容26个考点语言文字运用(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前5个考点(共9个考点)(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5)辨析并修改病句(六种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章)6个考点(以选择题形式呈现):(6)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7)理解文重要句子的含意(8)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9)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10)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11)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古代诗文阅读(浅易古代诗文)10个考点:(1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1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6)筛选文中的信息(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18)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9)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0)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语言文字运用(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后4个考点(共9个考点)(22)扩展语句,压缩语段(2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24)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9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25)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2012高考备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教学参考
1013 0710
2012高考备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提高现代文阅读效率,并非一日之功,但探求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章是大有裨益的。
笔者试以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为例,谈谈解答此类试题的几种方法和技巧。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
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
其次还要看文章的、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
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
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3、检索范围,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
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当然,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答题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
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
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
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
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衬、对比、反复、排比、象征。
∙ (1012 132100)
∙ (1012 110527)
∙ (1012 105719)
∙ (1012 104604)
∙ (1011 094838)
∙ (1011 070237)
∙ (1010 105551)
∙ (1010 075311)
∙ (1010 074723)
∙ (1009 10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