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分离与测定
- 格式:pdf
- 大小:301.37 KB
- 文档页数:4
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研究禽流感是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影响禽类,但也有可能感染人类,并且一旦发生大规模爆发,将对畜牧业、禽类养殖业以及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针对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研究至关重要。
分离方法禽流感病毒分离最常用的方法是直接病毒分离法和传代病毒分离法。
直接病毒分离法是将采集来的样品(充气囊液、肠道、气管、内脏等)进行磨碎、过筛后,加入细胞培养基中,通过激活剂或其他手段激发细胞后将病毒从培养基中筛选出来。
传代病毒分离法是将直接病毒分离法筛选出来的病毒,在细胞培养基中通过不断传代,逐渐升高病毒浓度,获得目标病毒菌株。
鉴定方法病毒鉴定是确定所分离的病毒种类的一系列实验。
鉴定方法包括:病理学观察、抗原鉴定和核酸检测。
病理学观察法通常采用组织学、细胞学等方法观察病毒的组织病变和病变情况,以及确定细胞的形态变化和能力损失情况。
抗原鉴定法通过病毒对特异性抗体和特异性酶的反应来鉴定病毒的类型。
常用的抗原鉴定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分析法等。
核酸检测法是通过核酸杂交技术、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等方法来鉴定病毒。
其中,PCR扩增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PCR扩增技术可以选择病毒特异性的保守区域,扩增出目标片段,用于比对成果,确认病毒的种类和亚型。
研究进展目前,针对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成功对H9N2亚型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比对,揭示了其与其他亚型的基因组演化关系;同时,也研制出了多种疫苗和抗体,为禽流感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但是,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研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病毒分离效率低、鉴定方法繁琐、检测灵敏度低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病毒分离和鉴定的精度和效率,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总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研究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
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继续深入推进。
非洲猪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和科技都在不断进步,但是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生病依旧是一个有待克服的难题。
其中,非洲猪瘟病毒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非洲猪瘟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主要传播途径是经由活猪或者猪肉极易传染给正常健康的猪,导致肺气肿、肺炎、心包炎等严重疾病,可能导致猪的死亡。
因此,研究非洲猪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方法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
非洲猪瘟病毒的分离是指将猪体内的病毒分离出来,而分离病毒的方法又可以分为直接分离和间接分离两种。
直接分离法:直接分离是通过将病猪组织或被病原体污染的器官肝、脾、淋巴结、肾、肺等组织或体液(血、脑脊液、呕吐物、粪便、眼泪等)移植于实验动物,如绵羊、狗、猴等,通过实验动物感染研究是否具有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染性。
由于直接分离是通过移植病原体与实验动物接触而进行的,因此这种方法不仅不能直接反映出病原体的真实性质,而且过程繁琐,操作复杂,不适用于大规模检测。
间接分离法:间接分离是通过特异性试剂检测经过滤处理的被污染样品,从样品中寻找病原体。
常见的间接分离方法包括RT-PCR、ELISA、免疫荧光法等。
其中RT-PCR是通过从猪血清、猪散污、淋巴液或组织中提取RNA,然后转录为cDNA,再进行PCR扩增,最后检测特异性长度的DNA条带,确认是否为非洲猪瘟病毒。
该方法高灵敏、高特异性,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精确的病原学检测结果。
除了分离非洲猪瘟病毒,病毒的鉴定同样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
在鉴定非洲猪瘟病毒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手段是基因测序和分子生物学。
基因测序:基因测序可以识别和定位病毒基因组中的每一个功能基因和突变点,从而揭示病毒的演化和流行特征。
通过分析基因序列信息,确定病毒所含有的基因序列、编码蛋白质序列,从而比较不同品系之间或同一品系的病毒变异程度和遗传关系。
分子生物学:该方法主要是通过PCR技术进行检测,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特异等特点。
另外,该方法还可与特异性探针结合使用,提高标本中病毒的检测率,同时还可以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病原体的分型,建立病毒分型数据库。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简介: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属于病原体的一种。
它可以寄生于宿主细胞中,并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繁殖。
为了进行研究和控制病毒的传播,科学家们需要对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
本文将介绍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一、病毒的分离病毒的分离是指将病毒从混合物中单独提取出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病毒分离方法:1. 细胞培养法:这是一种常用的病毒分离方法。
首先,将病毒样本接种到细胞培养基中培养,待病毒感染细胞后,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病毒颗粒的释放等现象,进而证实病毒的存在。
2. 动物接种法:这是一种直接将病毒样本接种到实验动物体内的方法。
通过观察动物是否出现病征,如发热、无食欲等,可以初步判断病毒的存在。
3. 超速离心法:这是一种利用离心的原理将病毒从样本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通过对病毒样本进行一系列的离心操作,可以使病毒沉积于管底,从而得到纯净的病毒悬液。
二、病毒的鉴定病毒的鉴定是指确定分离的病毒属于哪一种或某一类病毒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病毒鉴定方法:1. 电子显微镜观察法: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大小等特征。
这种方法可以给出病毒的直接信息,帮助科学家们确定病毒的种类。
2. 免疫学方法:通过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等,检测病毒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
根据反应结果,可以初步鉴定病毒的种类。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基因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对病毒样本进行基因分析,进一步确认病毒的物种。
这些技术可以检测病毒的基因序列,通过与已知病毒的序列进行比对,鉴定病毒的种类和亲缘关系。
结论: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是研究和控制病毒传播的重要步骤。
通过适当的分离方法,可以有效地将病毒从样本中提取出来,并通过鉴定方法确定病毒的种类和特性。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是研究和治疗病毒相关疾病的基础,也为疾病的监控和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注意,为了确保实验室安全,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应在合适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并且遵循相关的实验规范和操作流程。
新城疫病毒的分离与分子生物学分析新城疫病毒是一种高致死性的病毒,可引发严重的肺炎和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自2002年首次在广东出现以来,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导致了大量感染病例和死亡事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分离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来研究和控制该病毒的传播。
分离新城疫病毒的方法主要包括病人呼吸道标本、血液和尿液等样本的采集和处理。
采集样本的过程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以确保样本的纯度和完整性。
一旦获得样本后,需要进行初步的分离和纯化,通常采用细胞培养和血清学检测等方法。
细胞培养可以帮助检测新城疫病毒的生长和增殖情况。
以Vero细胞(一种绿猴肾细胞)为例,将样本接种在细胞上,若出现细胞变形、聚集等现象,则说明可能存在病毒污染。
除了细胞培养,还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来初步诊断新城疫病毒感染。
检测方法包括免疫荧光抗体(IF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
然而,这些方法只能用于初步筛查,无法确诊新城疫病毒感染。
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以明确是否存在新城疫病毒的感染。
分子生物学分析包括核酸检测、基因测序和病毒进化等方面。
其中核酸检测是最常用的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荧光PCR、基因芯片等。
这些方法依靠特异性引物或探针在样本中扩增病毒RNA或DNA并定量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新城疫病毒的感染情况。
基因测序是了解病毒的遗传特征和进化过程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新城疫病毒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可以了解其基因型及变异特征。
此外,还可以通过比对不同病毒的基因序列,研究新城疫病毒的进化和传播规律。
例如,近年来新城疫病毒在中国境内的基因型已有较大的变异,有些甚至与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发现的菲律宾地鼠疫病毒比较相似,进一步增加了疫情的复杂性和危害性。
总之,通过分离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可以深入研究新城疫病毒的生物学特征、进化和传播规律,进而为预防和控制该病毒的传播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技术孙建宏,刘景利,张从禄①(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①摘要:禽流感病毒的诊断一般是通过鸡胚分离病毒,检测其血凝活性,并应用琼脂扩散试验或其他试验确定其是否为禽流感病毒,再进一步进行亚型鉴定、致病力测定。
如果是H5或H7亚型,还应采用PCR等方法对血凝素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测定。
①关键词:流感病毒;分离;鉴定①禽流感(Avianinfluenza,AI)由正黏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的流感病毒引起。
该病毒的血清型分为15个HA亚型和9个NA亚型。
禽流感病毒可感染各种家禽和野禽,但多数呈亚临床感染。
一些H5和H7亚型可引起高致病性禽流感,可使鸡群100%死亡。
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传播快、危害大,有的血清型可感染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疾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①禽流感病毒的诊断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测。
目前一般是通过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试验检测病毒或是检测感染鸡的抗体进行鉴定。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RT-PCR方法日臻成熟,也逐渐成为一种常用的诊断技术。
文章对这些禽流感的诊断技术分别做一些介绍。
①1禽流感病毒的分离①样本可采集死禽样本或活禽样本。
死禽样本一般采集肠内容物或泄殖腔拭子、鼻拭子、咽喉拭子以及内脏组织(气管、肺、气囊、肠、脾脏、肾、脑、肝脏和心脏等);活禽样本可采集气管拭子、泄殖腔拭子。
由于采集棉拭子时幼禽容易受伤,所以还可取粪便。
①采集的拭子放入1.0mLPBS(pH7.0~7.4,含抗生素)的离心管中,静止作用30min。
对于泄殖腔拭子和粪便,用过滤器过滤除菌,上清液作为样本。
内脏样本应无菌取样,放于灭菌的玻璃研磨器,用PBS配成100g/L的悬液,加入1/10体积的抗生素,将处理过的样本移至离心管内,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接种。
①采集或处理的样本在2℃~8℃条件下保存应不超过24h;如果需长期保存,需放置-70℃条件,但应避免反复冻融(最多冻融3次)。
动物生产 592023.6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于 柳(大连市金普新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大连 116100)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是一种高致病性传染性疾病,其病程短、发病急、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临床症状为抽搐、痉挛、角弓反张等症状。
此病毒主要危害1月龄内的雏鸭,周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严重制约着养鸭业的发展。
本文对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进行综述,为此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1 病毒分离与鉴定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常用鉴定方法是分离培养病毒。
动物培养、细胞培养和鸭胚尿囊腔接种是3种病毒分离方法。
在细胞培养中,国外研究者报道此病毒可在鸭胚(鸡胚)肾细胞、鸭胚(鸡胚)成纤维细胞和鸭胚肝细胞中生长增殖。
鉴于不同毒株毒力强弱与对不同细胞适应性存在的差异,该病毒在细胞上会产生轻微病变或不发生细胞病变。
通常情况下,病毒初代分离使用鸭胚,连续传若干代之后易增殖。
死亡鸭胚的主要特征为皮肤水肿、出血、侏儒症、肝脏水肿呈绿色。
在传代中,病死率升高,死亡特征显著。
采集死胚尿囊液,采用中和试验和电镜技术等方法进行鉴定。
2 血清学方法2.1 中和试验检测鸭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最可靠、最经典的方法时中和试验。
此方法可在鸡胚、鸭胚、雏鸭进行固定血清—稀释病毒。
研究者发现,在56℃条件下,被检血清灭活半小时,将病毒与血清的混合液在接8日龄鸡胚前37℃水浴40分钟,检出率可明显提高。
2.2 间接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通过不断改进可用于检测血清中存在的各种病原抗体,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相比,此方法操作简便、迅速、设备要求不高。
我国研究者将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同中和试验进行比较,检测阳性结果符合率达85%。
2.3 乳胶凝集试验研究人员使用提纯浓缩的抗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致敏乳胶建立了快速检测抗原的反向乳胶凝集试验法。
结果显示,抗体致敏乳胶未出现自凝情况、特异性强、可重复,安全可靠。
并且,通过竞争凝集的原理,采用提纯浓缩的抗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致敏乳胶结合待测血清抗体,建立了乳胶凝集试验检测法,此方法对抗原纯度要求不严格,避免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难以纯化的情况。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毒是一类微小的病原体,其特点是不能自主繁殖,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完成复制过程。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治疗病毒引起的疾病,研究人员需要对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
本文将介绍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一、病毒的分离方法1. 细胞培养法:病毒通常寄生于宿主细胞内,通过培养宿主细胞,可以将病毒从样本中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适用于许多病毒,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2. 动物接种法:某些病毒只能在特定宿主动物中复制,通过向实验动物接种疾病样本,可以使病毒复制并分离出来。
例如,用小鼠进行实验可以分离出小鼠肝炎病毒等。
3. 组织切片法:对于某些病毒,它们会引起组织的明显病变,此时可以取得感染组织的切片进行病毒分离。
例如,用患病动物的脑组织切片进行病毒分离,可用于研究狂犬病病毒等。
二、病毒的鉴定方法1. 电镜观察法:电子显微镜(TEM)可以观察到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通过观察病毒的颗粒形状、大小、壳结构等特征,可以初步确定病毒的种类。
2. 免疫学方法:根据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免疫反应,可以采用免疫学方法进行病毒鉴定。
包括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可以检测病毒的抗原或抗体存在。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对病毒的基因组进行检测和鉴定。
这些方法对于那些无法用传统手段鉴定的病毒,如新型冠状病毒等,具有重要意义。
4. 勒芒氏法:这是一种用于病毒核酸的立体构建鉴定方法。
勒芒氏法根据病毒核酸在Denhardt液中染色的不同程度进行鉴定。
在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时,研究人员需要注意采取适当的实验室安全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和意外暴露。
此外,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是一个复杂的科研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实验技术和方法,推动疾病防控工作的进展。
总结起来,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是关键的实验工作,它们为了研究病毒的性质、传播途径以及寻找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持。
病原体分离与鉴定实验技术病原体分离与鉴定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其结果对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病原体分离与鉴定实验技术。
一、细菌的分离与鉴定1. 样本采集与处理首先,我们需要从患者的体液、组织或病灶中采集样本。
常见的样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液、伤口分泌物等。
采集后,样本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离心沉淀、过滤等,以获取纯净的菌种。
2. 培养与分离将经过处理的样本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并进行适当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等控制。
通过观察培养的菌落形态、色素、气味等特点,选择单个菌落进行分离。
3. 形态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菌体的形态特点,如形状、大小、结构等,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分类。
4. 生理生化鉴定细菌具有各种代谢特点,可通过测定其对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产酶能力、产气或产酸能力等特性,进行病原菌的初步鉴定。
5. 血清学鉴定血清学鉴定是通过观察病原菌与抗血清或其他特定蛋白质结合反应,来确定病原菌的种属或亚种属。
该方法常用于鉴定沙门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1. 细胞培养法病毒的分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细胞培养法。
将待测样本接种于合适的细胞系,并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细胞的病变以及病毒是否复制等现象,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2. 核酸扩增技术核酸扩增技术是近年来病毒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病毒的核酸序列,从而进行病毒的鉴定。
3. 血清学检测病毒感染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的抗体。
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定病毒的抗体,从而进行病毒鉴定。
三、真菌与寄生虫的分离与鉴定1. 样本采集与处理对于真菌和寄生虫的分离与鉴定同样需要采集患者的组织、分泌物等样本,样本的处理与细菌类似,需要消毒、离心等步骤。
2. 培养与分离将样本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并进行适当的培养条件控制,如温度、湿度等。
自然环境中常见病毒的分离与鉴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环境中常见的病毒进行研究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为一旦这些病毒被暴露出来并对人类造成危害,便会对社会和人类的健康带来重大的影响。
因此,对这些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便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
一、病毒的分离如何将病毒从自然环境样品中分离出来是病毒学研究的一个难点,因为病毒具有很小的尺寸,同时活性和稳定性也很低。
常见的病毒分离方法包括通过细胞培养法、动物实验、PCR和免疫学检测等手段。
1、细胞培养法细胞培养法是常用的病毒分离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将携带病毒的样品接种到适合的细胞上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后,根据细胞死亡或出现病变的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病毒的感染。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适宜的培养条件以及消耗很长时间,对于一些病毒来说不是很适用。
2、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比较可靠的病毒分离方法,其原理是将携带病毒的样品接种到动物体内,通过观察动物的症状、组织病变以及病原体分离和鉴定等指标来确认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伦理和操作等方面的限制,不适用于所有病毒的分离。
3、 PCRPCR是一种用于扩增病毒DNA或RNA的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引物特异性酶切靶标DNA或RNA,通过不断进行反复循环来扩增病毒的核酸,从而达到病毒检测的目的。
但是,PCR技术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风险,需要注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是通过检测病毒的抗原或抗体来确认病毒是否存在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具有灵敏度高、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但是其针对病毒抗原或抗体的特异性要求也比较高,需要对病毒样品进行精确的处理和筛选。
二、病毒的鉴定病毒鉴定的目的是要对分离出来的病毒进行分类、鉴别和确定病毒株的特征,从而为病毒研究和疫苗设计提供依据。
常见的病毒鉴定方法包括电镜、免疫电镜、PCR、序列分析等。
1、电镜电镜是病毒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原理是利用高电压下加速电子的运动,从而通过对病毒粒子的形态和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和比对,从而确定病毒属、种和型等分类信息。
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
病毒的分离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病毒的特性和行为,为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在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时,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操作,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进行样本的采集和处理。
样本的选择和采集是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的第一步,科研人员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样本来源,如血液、组织、分泌物等,并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采集和处理,以避免样本受到外界污染或损坏。
其次,进行病毒的分离。
病毒的分离是指将样本中的病毒与其他细胞或微生物分离开来,以便进行后续的培养和研究。
常用的方法包括离心、过滤、离心梯度离心等,科研人员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要求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
接下来是病毒的培养。
病毒的培养是指将已经分离出的病毒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进行增殖和繁衍,以获取足够的病毒量进行后续的研究。
常用的培养方法包括细胞培养、动物体内培养等,科研人员需要根据病毒的特性和研究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并严格控
制培养条件,确保病毒的生长和繁殖。
最后,是对培养得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和纯化。
病毒的鉴定和纯
化是研究病毒特性和行为的重要步骤,科研人员需要借助于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对培养得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和纯化,以获取纯净的病毒制备物进行后续的研究和应用。
总之,病毒的分离培养是研究病毒学的重要手段,科研人员在
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重要的
科学依据。
(一)病毒的分离病毒分离的一般程序是:检验标本→杀灭杂菌(青、链霉素)→接种易感的动物→出现病状鸡胚→病变或死亡细胞培养→细胞病变→鉴定病毒种型(血清学方法)无菌标本(脑脊液、血液、血浆、血清)可直接接种细胞、动物、鸡胚;无菌组织块经培养液洗液洗涤后制成10~20%悬液离…(一)病毒的分离病毒分离的一般程序是:检验标本→杀灭杂菌(青、链霉素)→接种易感的动物→出现病状鸡胚→病变或死亡细胞培养→细胞病变→鉴定病毒种型(血清学方法)无菌标本(脑脊液、血液、血浆、血清)可直接接种细胞、动物、鸡胚;无菌组织块经培养液洗液洗涤后制成10~20%悬液离心后,取上清接种;咽洗液、粪便、尿、感染组织或昆虫等污染标本在接种前先用抗生素处理,杀死杂菌。
1.细胞培养用分散的活细胞培养称细胞培养(Cell culture)。
所用培养液是含血清(通常为胎牛血清)、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的平衡溶液,~。
细胞培养适于绝大多数病毒生长,是病毒实验室的常规技术。
原代细胞培养(Primary cell culture) 用胰蛋白酶将人胚(或动物)组织分散成单细胞,加一定培养液,37℃孵育1-2天后逐渐在培养瓶底部长成单层细胞,如人胚肾细胞、兔肾细胞。
原代细胞均为二倍体细胞,可用于产生病毒疫苗,如兔肾细胞生产风疹疫苗,鸡成纤维细胞产生麻疹疫苗,猴肾细胞生产脊液灰质炎疫苗。
因原代细胞不能持续传代培养,故不便用于诊断工作。
二倍体细胞培养(Diploid cell cultune) 原代细胞只能传2-3代细胞就退化,在多数细胞退化时,少数细胞能继续传下来,且保持染色体数为二倍体,称为二倍体细胞。
二倍体细胞生长迅速,并可传50代保持二倍体特征,通常是胚胎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如WI-38细胞系)。
二倍体细胞一经建立,应尽早将细胞悬浮于10%二甲基亚砜中,大量分装安瓿贮存于液氮(-196℃ )内,做为“种子”,供以后传代用。
目前多用二倍体细胞系制备病毒疫苗,也用于病毒的实验室诊断工作。
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临床呼吸道病毒感染标本的采集、处理及送检原则。
2.掌握病毒滴度测定—红细胞凝集试验原理。
3.熟悉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鸡胚尿囊腔接种技术。
4.熟悉鸡胚尿囊液收集方法;红细胞凝集试验操作方法、结果观察及病毒滴度判定。
二.实验原理1.病毒分离是流感诊断最常用和最可靠的方法之一,流感监测最主要的目的为:及时发现并抓住有意义的流感病毒新变种,尤其大流行株,用于诊断试剂的制备、疫苗的生产及疫情预报,因此,在流感诊断中任何方法都不能完全替代病毒分离这一方法,通常多用鸡胚来分离流感病毒。
2.3.血球凝集试验原理: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脑炎病毒等)能选择性地凝集多种哺乳类动物和鸟类的红细胞,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简称血凝现象。
这是由于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是糖蛋白成分,红细胞表面有糖蛋白的受体,流感病毒血凝素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上,从而发生红细胞凝集。
三.实验步骤1.标本采集→杀灭杂菌→接种→鉴定病毒类型2.培养:(1)取孵育10~12d鸡胚,在检卵灯下画出气室界线,于胚胎附近无大血管处画出标记作为注射入口。
(2)将卵置于卵架上,消毒标记处,用无菌剪刀尖在标记处打一小孔。
(3用灭菌注射器吸取流感病毒液0.2ml,由小孔刺入0.5cm后,进行注射。
(4)注射后,用无菌胶布封孔,置35度温箱孵育。
(5)每日在灯下检视鸡胚情况(若鸡胚在接种后24h内死亡为非特异性死亡,应弃之)。
3.鉴定:(1)取小试管9支(或采用塑料凹孔板),于第一管加入生理盐水0.9毫升,其余各管均加入0.25毫升。
(2)于第一管注入羊水或尿囊液0.1毫升,充分混匀,吸出0.75毫升,于第二管注入0.25毫升,其余0.25毫升弃入消毒液中(切不可乱弃)。
从第2管起对倍稀释至第8管。
(3)各管加入0.5%鸡RBC 0. 25m1,摇匀后室温静置60分钟。
30分、45分、60分各观察结果一次,以阴性对照红细胞沉积结果为准。
第二十九讲病毒的分离与测定
教学目的:掌握病毒效价的测定方法
教学重点:噬斑法、终点法
教学难点: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课时分布:1学时
教学过程:
一、病毒的分离与纯化
1、病毒的分离
病毒的分离是将疑有病毒的样品经处理后,接种于敏感的宿主,经培育后,通过检查其特异性病理表现或其它方法以肯定病毒的存在。
(1)标本的采集与处理标本应含有足够量的活病毒;加入抗菌素除细菌;研磨或超声波处理破碎细胞,让病毒充分释放出来;标本处理后立即接种,否则冷冻保藏。
(2)标本接种与感染表现接种实验宿主(动植物、细菌)、鸡胚或细胞(要求:操作简单、易于培养、产生的感染结果易判定)。
噬菌体以噬菌斑为标记;动物病毒产生致细胞病变效应;植物病毒致敏感质感植物出现坏死斑或枯斑。
2、病毒纯化
通过分离得到的是病毒感染的宿主机体、组织或破细胞后的抽提物,或感染的宿主的体液、血液和分泌物,或培养液,须将杂质成分除去。
(1)病毒纯化的标准: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感染性;纯化的病毒毒粒应具有均一性。
(2)病毒纯化的方法毒粒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可利用蛋白质提纯方法纯化;毒粒具一定的大小、形状和密度,可离心提取。
二、病毒的测定
在谷氨酸、抗菌素、酶制剂等生产中,经常出现不正常的发酵现象。
发酵缓慢、发酵液含菌数下降、菌体畸形、耗糖缓慢或停止,镜检时发现有云雾状碎片,严重时以致倒罐。
1、病毒的物理颗粒计数
(1)电镜下直接计数
(2)血细胞凝集试验许多有包膜的动物病毒能在一定条件下凝集一定种类的脊椎动物红血球,凝集量与病毒浓度成正比。
此外,可根据病毒的抗原性质,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利用分光光度计对病毒进行定量。
但灵敏度较低,多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总之,该方法测得的是有活力与无活力病毒数量的总和。
2、病毒的感染性测定
测定的是因感染所引起宿主或细胞发生某一特异性病理反应的病毒数量。
病毒感染单位:能引起宿主或宿主细胞一定特异性反应的病毒最小剂量。
病毒效价:指单位体积病毒悬液的感染单位数目。
(1)噬菌斑的测定
噬菌斑:噬菌体感染敏感细胞后,通过复制使宿主细胞裂解,释放大量噬菌体,扩散到周围的细胞中,继续侵染,从而在有噬菌体的地方形成一个透亮无菌近似圆形的空斑。
它是phage存在的一种指示性指标。
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物变清。
一个phage产生一个噬菌斑,故可根据在固培上形成的噬菌斑数测得phage的效价。
通常是将噬菌体悬液分别与高浓度的敏感细菌以及半固体琼脂均匀混合后涂布在较高浓度的营养琼脂上,培养后计算噬菌斑数便可算出噬菌体效价。
①双层平板法
底层培养基10ml 上层培养基4ml、凝固
指示菌0.2 ml、检样0.1 ml
→32℃16-24h
测定前,事先配制含2%和1%的琼脂底层培养基和上层培养基,将铺成平板,用无菌吸管吸取一定量的指示菌和被测样品与上层培养基混合,冷到45℃迅速倒在底层平板上铺平,凝固后恒温培养16—20小时,如有phage存在,则在双层琼
脂的上层出现透明无菌的圆形或近圆形的噬菌斑。
该法在phage的检查和定量测定中普遍采用,常用于phage效价测定,效价=平均phage斑数×稀释倍数÷取样液量
②单层平板法
用无菌吸管各吸取指示菌、检样于灭菌培养皿中,将冷到45℃的单层培养基倒平皿,并与指示菌、检样混匀,32℃、12小时观察,也可直接将三种混合再倒平皿。
指示菌混匀32℃12h观察
检样0.1ml
该法简便、省料,但难以准确定量。
③平板点滴法
单层培养基15ml 培养3-4h长出菌落点滴 32℃6-8h 观察溶菌斑
指示菌0.2 ml
接种环沾取检样分别点菌落,有phage则会使所点菌落溶解。
该法简单、快速,可初步判断待测试样的效价。
④平板交叉划线法
检样
噬菌斑
指示菌
若有phage存在,则会在交叉处出现噬菌斑。
动物病毒的噬斑测定与噬菌体的噬菌斑测定类似,所不同的是以单层细胞代
替细菌。
植物病毒采用枯斑测定即用金刚砂破坏植物表皮与细胞壁并与一定量的植物病毒混合摩擦植物叶片进行接种,一产生坏死斑的数目来测定病毒样品的效价。
(2)终点法
不能用噬斑法或坏死法测定的动、植物病毒可用该法定量。
方法是取等体积的经10倍或2倍稀释的病毒系列稀释液分别接种同样的实验单元(如某种动、植物、鸡胚或细胞培养)经一定时间,以实验单元群体中的半数(50%)个体出现某一感染反应所需的病毒剂量来确定病毒样品的效价称半数效应剂量,并以实验单元群体中的半数(50%)个体出现某一感染反应的病毒稀释液的稀释度的倒数的对数值表示。
半数效应剂量有不同的表示:半数致死剂量指使半数试验宿主死亡的病毒剂量;半数感染剂量指使半数试验宿主发生感染的病毒剂量;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指使半数组织培养物遭受感染发生细胞病变的病毒剂量。
三、病毒的鉴定
1、根据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围及感染表现鉴定
2、根据病毒的理化性质鉴定
3、血细胞凝集性质鉴定许多病毒能吸附于一定种类动物的红血球细胞表面产生凝集现象。
不同病毒所凝集的血细胞种类、凝集温度、pH不同。
4、血清学鉴定
5、分子生物学学方法
3、毒粒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