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超人》教学指导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16
2024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匡超人》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的第五章第一节《匡超人》。
本节选自清代杰出小说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儒林外史》,主要讲述了匡超人从一个纯朴的青年变成一个虚伪狡诈的官僚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及作者吴敬梓的文学成就。
2. 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讽刺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提高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欣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匡超人》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儒林外史》原著、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故事,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关注。
2. 讲解:分析小说背景、作者简介、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讽刺手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阐述其讽刺意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及现实意义,每组派代表发言。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匡超人形象分析2. 黑板右侧:《儒林外史》讽刺手法3. 黑板中央:小说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匡超人》中的人物形象,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小说的基本知识,对匡超人形象的理解是否深入。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儒林外史》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吴敬梓的文学成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讽刺手法,提高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欣赏能力,同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虚伪与真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重点: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3. 例题讲解: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阐述其讽刺意味。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匡超人》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章《聊斋志异与清代小说》的第五节《匡超人》。
该章节详细讲述了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匡超人的故事,通过匡超人的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理解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2. 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中讽刺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匡超人形象的理解以及小说主题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儒林外史》原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清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匡超人的故事,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阐述小说主题。
3. 例题讲解:选取小说中的一段讽刺性描写,进行分析解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匡超人形象的特点,讨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匡超人故事梗概。
2. 黑板右侧:小说主题及讽刺手法。
3. 中间部分:例题讲解及课堂讨论重点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匡超人》中的讽刺手法,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讽刺手法,并联系实际,给出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说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讽刺手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儒林外史》全文,深入了解清代社会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学会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小说中讽刺手法的分析”。
3. 教学过程:“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环节。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匡超人》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中的《匡超人》章节。
该章节详细讲述了清代的短篇小说家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中的经典人物匡超人的故事。
通过分析匡超人的形象与经历,揭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世态炎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匡超人》的故事情节,分析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2. 掌握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如讽刺、夸张等,并学会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匡超人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小说中的讽刺手法。
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深入剖析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匡超人》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清代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学习《匡超人》打下基础。
2. 讲解:详细讲解《匡超人》的故事情节,分析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如贪婪、虚伪、自私等,以及这些特点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以匡超人的言行举止为例,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并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主要内容:匡超人性格特点:贪婪、虚伪、自私社会现象:官场腐败、人性丑恶讽刺手法:讽刺、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匡超人》中的讽刺手法,结合具体事例进行阐述。
2. 答案要点:讽刺手法:如对比、夸张、反讽等。
具体事例:匡超人为了巴结权贵,极尽谄媚之能事;对待亲人和朋友却冷漠无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匡超人》的理解程度,以及讽刺手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清代小说,如《红楼梦》、《聊斋志异》等,进一步了解清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学成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匡超人性格特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