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
- 格式:ppt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65
第六章教育内容1.教育内容的一般知识2.教育内容的制约因素3.德育4.智育5.体育6.美育第一节教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一、教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识记)★★★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所要完成的项目及其过程。
它既是教师教的项目和过程,也是学生学的项目和过程。
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
教育内容如从内容的角度看,就是指教育所要进行的价值观、心智、体能等方面的培育等等,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德、智、体、美诸育。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目的是活动的主导因素,教育内容、方法等都不过是教育目的实现的手段。
一般说来,除了教育目的的纵向和直接的规定之外,教育内容的确定还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社会状况及其发展一定的社会发展是一定教育形态及其发展的物质基础。
所以,社会状况及社会发展对教育内容的影响极大。
社会生产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之一,就是要求教育内容要与社会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这一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安排必须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的劳动者素质培养的需要,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在意识形态或价值观上塑造合格社会成员的需要;二是教育内容的安排又必须能够使教育对象具有对所接受的教育内容进行反思、批判和创新的能力,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2.文化与科技发展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教育也传递文化、孕育新的文化,是文化演进的中介。
教育要完成传递和孕育文化的使命,就必须努力在教育内容中不断吸收已有文化的精华。
这样,教育对象个体就可以通过对教育内容的把握,继承特定文化中的价值智慧、生存经验等等,实现“文化化人”的目标,在承接文化的同时开创文化的未来。
3.教育对象的实际教育活动实质上是在教师指导情境中教育对象的特定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整个教育活动取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学习效果就是教育效果。
学与效果的取得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因素相关,也与教育内容如教材的选择和编排有密切的关系。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可以定义为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心理现象(个体心理)1。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第二节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心理学代表人物:W。
冯特和E。
B.铁钦纳2、机能心理学代表人物:W.詹姆斯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华生s- r刺激-反应4、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5、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柯勒、考夫卡、韦特海默6、精神分析代表人物:西格蒙特。
弗洛伊德(潜意识)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二、心理学研究方法1。
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法:搜集单个被试各个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三、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没有人脑,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主观能动性。
3、人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一、什么是知觉㈠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㈡知觉与感觉的关系: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知觉的基础知觉的直接反映整体感觉的深入一、感觉的基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用来度量的感觉性的大小的指标叫感觉阈限。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模拟题一3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模拟题二3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32、学生应尽的义务与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同步练习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5、简答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可以帮助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问题(2)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可以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可以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2、简述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3、简述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第六讲相关关系课时安排:6课时教学课型:理论课,课堂同步练习教学目的要求:理解相关分析的意义与条件;熟练掌握积差相关法的基本思想与分析方法;熟练掌握等级相关、点二列相关、二列相关及φ相关的使用前提与分析方法;能应用各种相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重点——积差相关的意义与应用;难点——各种相关方法的选择应用教学方法、手段、媒介:讲授、教材、板书、多媒体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第一节相关与相关系数 (2)第二节积差相关 (8)第三节等级相关 (14)第四节质与量的相关 (22)第五节品质相关——φ相关 (25)本章小结 (28)学习目标:1.理解相关分析的意义与条件2.熟练掌握积差相关法的基本思想与分析方法(重点)3.熟练掌握等级相关、点二列相关、二列相关及φ相关的使用前提与分析方法(难点)4.能应用各种相关解决实际问题问题导入:在学校、社会及家庭教育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涉及事物关系的问题,譬如学生品德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个体的智力水平高低与成绩的关系,学生身高与体重的关系,各科成绩之间的关系,人的兴趣爱好与学科成绩的关系,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教育经费投入与教学效果的关系等等。
对这些问题的解释需要借助相关分析的方法进行说明。
客观世界涉及事物关系的问题比比皆是。
然而,我们在前几章所处理的数据均属单—变量范围的,即分析一种变量及其取值的分布情况与特征,属单变量的分析。
而涉及事物的关系的时候,至少要有两个变量,分析或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量数称相关量数。
第一节 相关与相关系数一、事物的关系与相关量数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因果关系:这种关系说明的是事物之间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是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必然关系,即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在前果在后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
二是函数关系(共变关系):这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共变关系,其特点是函数与反函数可以互换位置。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一、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概述1.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是指为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界定清晰)、无结构的问题(界定含糊)。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特征:(1)目的指向性;(2)认知操作系列性;(3)情境性;(4)经验性。
问题解决的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指认识到问题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它是问题解决的初始阶段和前提。
(2)分析问题。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分析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在收集相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关键,为解决问题指明方向。
(3)提出假设。
对问题进行分析之后,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步骤,它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以适应问题的解决。
(4)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检验假设有两种方法:直接检验(实际操作)、间接检验(思维活动)。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的影响。
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2.已有的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愈系统、愈概括、愈活化,就愈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否则对问题解决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能力取决于个人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其性质和组织结构。
有研究表明,优等生的知识总量显著多于差生,并且其结构趋于更加合理。
3.定势和功能固着。
定势(心理定势)是指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
定势常常意识不到,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不能以一种新奇的方式去看待熟悉物体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