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心律失常的急救与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3.09 MB
- 文档页数:33
严重心律失常的类型及护理严重心律失常是指可能导致碎死或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各种心律失常,包括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某些室性早搏.Q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缓慢性窦性心律失常等。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急救处理原则是:①及时终止快速性心律失常;②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去除诱因;③改善血流动力学,减慢心室率;④预防心室颤动和拌死的发生;⑤可行的电生理治疗方法电除颤、食管调搏、射频消融根治术、安装埋藏式自动转复除颤器(ICD)房室传导阻滞和缓慢性窦性心律失常的急救处理原则是:①积极治疗原发病;②提高心室率,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③预防阿一斯综合征和碎死发生;④可行的电生理治疗方法;安装临时起搏器或永久起搏器;临时食管调搏起搏。
一、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SV A)(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1. PSVT分类<1)自律性增高:房性自律性心动过速(AA T):少见.(2)折反流不伴旁路:①房室结折反流性心动过速(A VNRT):常见;②窦房结折反流性心动过速162.(SNRT):不常见;③房内折反流性心动过速(IART):不常见。
<3)折反流伴有旁路房室折反流性心动过速(A VRT)有3种折反流途径:①前向性折反流:房室系统前向传导,旁道逆行传导,QRS波群时间正常,此型常见;②逆向折反流性:旁道前传,房室系统逆传,QZtS波群宽大,为完全预激波群,此型不常见;③折反流激动:循环于多条旁道之间.2.临床表现器质性心脏病和全身性疾病均可发生室上速,但大多数病人无肯定的器质性心脏病.表现为心动过速突然发作、突然终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数秒钟,长则数小时甚至数天。
发作时患者有心悸、焦虑、恐惧、乏力、眩晕,甚至昏厥,并可诱发心纹痛、心功能不全或休克等。
症状的轻重与发作时患者的心室率、持续时间和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等有关。
3.心电图特点<1)心率在160^-220次/分,节律绝对规则.(2)逆行性P波:A VNRT的逆行性P波可能缺如,埋藏于QRS波群中或表现为QRS波群终末部位变形,A VRT的P波常在QRS波群之后.(3)QRS波群的形态与窦性相似,或因差异传导而增宽.4.诊断(1)既往有反复发作史,突然发作、突然停止.<2)可有心悸、血压低、心纹痛及心力衰竭等.<3)心电图表现是诊断PSVT的重要依据.“)注意有无预激综合征(W一P一W综合征)存在。
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措施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心率失常的病人,其临床特征为:突发性,复杂性,多变性,致死性。
心率失常,除窦性心率失常之外,常见的是室早,房颤和房早。
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室率极快而不规则的多型室速。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根据其护理原则,应注意如下几点:1 护理措施1.1 心电监护:静脉注射异搏定应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听取患者的主诉。
严密观察用药后的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心率变化及心律失常,并了解其出现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准确记录,以便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一旦发现室上速转为窦性心律,立即停止注射异搏定,以防出现严重并发症。
1.2 药物静脉注射速度及心率监测:异搏定注射过快可造成心脏停搏。
过慢血中药物达不到有效浓度,影响疗效。
故在静脉推注过程中应掌握静脉推注速度。
本院在救治患者时,医生同时在旁观察患者心率改变,患者入院时心率均在240~260次/min。
静脉推注0.9%氯化钠20 ml 加异搏定5 mg时,必须同时观察患者心律变化及听取患者主诉。
推药注射总量的50%时,要减慢速度,患者心率会有巨大变化,因此静脉给药时必须注意时间及速度,及时给予患者对症处置。
1.3 血压监测:用药前、用药中及转复后均应监测血压变化。
若患者出现头晕、色身出汗、血压下降等变化时,及时报告医生尽快处理。
1.4 心理护理:室上速发作时患者常有明显的胸闷、心悸、头晕,容易产生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减缓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安慰,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心情平静,有利于转复为窦性心律。
1.5 配合治疗:患者入院后,即给予氧气吸入,心电、血压监护,开放静脉通路,仰卧位或中凹卧位或屈膝卧位(患者多无力支持,需帮助患者扶双腿或采用摇床调整体位)。
遵医嘱抽取药物后,静脉推注药物前,告知医生同时观察患者用药。
静脉推注药物时,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神志的改变,随时准备停药。
患者静脉推注药物后,恢复窦性心律,会出现自觉心脏无力、头晕、四肢无力等状况,要和患者说明心率一下转为正常次数时,对于之前的供血状况一定有影响,已经配合医生应用其他药物(采用5%葡萄糖250 ml加入参麦60 ml 慢静脉滴注纠正血压下降,或5%葡萄糖250 ml加入舒血宁20ml慢静脉滴注缓解心肌缺血症状。
严重心律失常急救流程一、发现心律失常症状当一个人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时,应该及时发现并判断其严重程度。
常见的心律失常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头晕、昏厥等。
如果症状严重,表现为剧烈胸痛、短暂性意识丧失等,可能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
二、拨打急救电话在发现有人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症状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告诉接线员病人的症状和所在位置,并按照接线员的指示进行操作。
三、保持患者平卧位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应该将患者放在平卧位,保持舒适。
如果患者有意识,可以让他保持安静,避免过度激动或活动。
如果患者失去意识,应进行心肺复苏。
四、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患者失去意识,没有呼吸或呼吸微弱,应该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首先,用手指检查患者的气道是否通畅,然后按照30:2的比例进行心肺复苏,即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应该用力而有节奏地进行,每分钟100-120次。
五、等待急救人员到达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应该继续保持通话,告诉急救人员患者的症状和所在位置。
急救人员到达后,他们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六、急救人员处理急救人员到达后,会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
他们会监测患者的心电图,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并决定是否需要电除颤。
急救人员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心律失常的类型来决定下一步的急救措施。
七、运送患者就医如果患者的心律失常无法控制,或者出现其他严重症状,急救人员会决定将患者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在运送过程中,急救人员会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进行必要的处理。
总结起来,严重心律失常的急救流程包括发现症状、拨打急救电话、保持患者平卧位、进行心肺复苏、等待急救人员到达、急救人员处理和运送患者就医。
在急救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冷静,按照正确的流程进行操作,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减少后遗症。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心脏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和控制心律失常的风险因素。
这样才能保持心脏健康,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性。
恶性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恶性心律失常指的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和室速。
这类心律失常往往突发且持续不断,严重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如果不迅速进行抢救和治疗,可直接导致心脏骤停和猝死。
因此,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应采取紧急、快速和有效的措施。
对于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首先要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这包括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维持循环功能等。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快速反应: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急性疾病,因此,护理人员应迅速反应。
在发现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启动心肺复苏和急救设备。
2.紧急除颤:对于室颤和室速,即使在没有检测到脉搏的情况下,也应立即进行除颤。
通过电击恢复正常的心脏电活动,恢复心脏泵血功能。
3.确保氧供:失去心脏的有效搏动后,患者的氧供将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应将氧气供应给患者,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
4.监测心电图: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可能的心律失常。
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恶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给予药物治疗:除颤以后,为了稳定心律,医生可能会给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利多卡因等,抑制心肌细胞的异常兴奋。
6.密切观察: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进行密切观察。
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恶化的情况。
7.记录和报告:护理人员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护理过程和生命体征监测结果,及时报告给医生,以便医生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心理支持和教育。
在紧急情况下,家属往往会感到恐慌和焦虑,护理人员需要通过沟通和解释,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患者目前的状况,并提醒他们尽快寻求医疗帮助。
在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员还需要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进行紧密合作,如医生、急救人员等,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自己的护理水平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心律失常急救急救措施心律失常是指心搏率、心律或心电图异常,严重时会影响心血管功能,引发心源性血管性休克和猝死等危急情况。
因此,发生心律失常时及时进行急救措施至关重要。
下面是心律失常的急救处理方法。
急救前的准备1.静心宁静:发现人员出现心律失常时,立即让其平静下来,避免情绪激动或惊恐加重病情。
2.立即拨打120:通知急救中心派遣救护车前往现场,增加抢救时间。
3.记录病情:快速记录患者的病史、病情和药物过敏等方面的信息,协助医生处理急救过程。
急救措施1.身体位置:将患者放到水平位置,保持呼吸道开放,避免阻塞。
2.CPR恢复心动:若患者没有意识和脉搏,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术(CPR),在救护车到达之前进行恢复心动。
3.即使心跳存在也需进行人工呼吸:在患者有意识和脉搏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为心肺功能提供氧气。
4.能够呼吸但无意识:若患者仍有心跳但无意识,应立即侧身将其抬头抬起让其处于安全状态,切勿让其仰卧以避免窒息。
5.气胸处理:出现气胸的情况下,及时处理气胸,逐步恢复对肺部的支持,避免窒息。
急救后的处理1.注意观察:急救之后,仍需注意观察患者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再次恶化的情况。
2.安静休息:让患者好好休息,保证睡眠早期回复,避免发生令人感到不适的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
3.对症治疗: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案因人而异,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定制性的治疗方案。
总结在心律失常的急救过程中,应尽快送医院治疗,并在救护车到达之前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尽快恢复患者的心肺功能。
而在急救之后,也应注意休息和对症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希望本文能够提供心律失常急救方面的实用知识,保障我们和家人的健康安全。
常见心律失常及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判断与急救常见心律失常及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判断与急救一.心律失常的分类1.:激动起源异常窦性心律失常:①窦性心动过速;②窦性心动过缓;③窦性心律不齐;④窦性停搏。
异位心律:1)被动性异位心律:①逸搏(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②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2)主动性异位心律:①过早搏动(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②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③心房扑动、心房颤动;④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2.:激动传导异常传导障碍:如①窦房传导阻滞;②房内传导阻滞;③房室传导阻滞;④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等。
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二.窦性心律失常的判断及急救1.窦性心动过速判断:(1)临床: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频率超过100次/min常见于:1).健康人在吸烟,饮茶、咖啡、酒,体力活动与情绪激动等2).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休克、心肌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亦经常引起窦性心动过速.(2)心电图表现:显示窦性心律的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R间期0.12~0.20s急救:①让病人大声咳嗽。
②嘱病人深吸气后憋住气,然后用力作呼气动作。
③手指刺激咽喉部,引起恶心、呕吐。
④嘱病人闭眼向下看,用手指在眼眶下压迫眼球上部,先压右眼。
同时搭脉搏数心率,一旦心动过速停止,立即停止压迫。
但切勿用力过大,每次10分钟,压迫一侧无效再换对侧,切忌两侧同时压迫。
青光眼、高度近视眼禁忌。
同时口服心得安或心得宁片。
⑤针对原发病因,必要时可应用镇静剂或β-受体阻滞剂。
2.窦性心动过缓判断:(1)临床: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1).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与睡眠状态2).颅内疾患、严重缺氧、低温、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疽,以及应用拟副交感药物、胺碘酮、β阻滞剂、普罗帕酮、钙拮抗剂或洋地黄等药物3).窦房结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亦常见窦性心动过缓(2)心电图表现: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O次/min(3)急救:①如果急性的可以给以心前区叩击②窦性心动过缓可以安装起搏器3.窦性静止或窦性停搏判断:(1)临床:过长时间的窦性停搏可令病人出现晕眩、视朦或短暂意识障碍,严重者甚至发生抽搐(2)心电图表现:1)为在较正常PP间期显著长的时期内无P波发生,或P波与QRS波群均不出现,长的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2)长时间的窦性停搏后,下位的潜在起搏点,如房室交界处或心室,可发出单个逸搏或逸搏性心律控制心室(3)急救:心肺复苏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判断:(1)临床:1)病人出现与心动过缓有关的心、脑等脏器供血不足的症发作性晕眩, 视朦,乏力,晕厥,如有心动过速发作,则出现心悸、心绞痛等症状.(2)心电图表现:①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②窦性停搏与窦房阻滞③窦房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同时并存④心动过缓一心动过速综合征⑤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等急救:①心率缓慢显著或伴自觉症状者可试用阿托品、舒喘灵口服。
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与护理【摘要】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脏疾病,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在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及时的急救措施、药物治疗和心脏除颤是至关重要的。
护理要点包括保持患者安静、监测心电图和血压、维持呼吸通畅等。
持续监测是确保患者病情稳定的重要手段。
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与护理对患者的生存率有着显著影响,因此重视这些措施的实施至关重要。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着重于加强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对于患有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积极进行抢救与护理,是保证他们快速康复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恶性心律失常、抢救、护理、急救措施、药物治疗、心脏除颤、监测、患者生存率、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恶性心律失常的概述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特点是心脏节律异常,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和猝死。
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颤、室速和室扑等多种类型,其中室颤是最危险的一种,因为它会导致心脏停止跳动,没有有效的跳动,就无法有效地输送氧和营养到身体各处,导致严重的后果。
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很多,包括心肌病变、电解质异常、药物毒性、心肌梗死后遗症等。
患者可能出现心率不齐、心悸、胸痛、晕厥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发生心脏停跳。
及时进行急救和抢救是关键,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脏除颤和持续监测等手段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保持环境安静,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安慰。
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与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开展更多的研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1.2 恶性心律失常的危害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和治疗,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恶性心律失常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脏功能受损:恶性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的节律紊乱,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
【心血管内科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配合要点】心血管内科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和治疗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在临床工作中,心血管内科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配合要点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心肌梗死1、急救要点:心血管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工作中,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情况。
急救人员在接诊心肌梗死患者时,应第一时间解除疼痛和抢救生命。
首先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保持供氧;其次要及时进行静脉通道建立,补液并联合进行抗凝等治疗;在临床急救中应注意相关心电监护,及时观察心电图的变化。
2、急救配合:在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协作,配合默契,共同实施相关急救措施。
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要紧密,确保急救过程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3、临床护理: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救之后,需要进行临床护理,包括心电监测、心功能支持和局部心肌再灌注等方面的治疗,同时要注意治疗后的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工作。
二、心力衰竭1、急救要点: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内科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另一个常见病症。
在急救过程中,首先要对患者出现的急性呼吸困难、气息急促等症状进行及时评估,然后进行有效的吸氧、呼吸支持及药物治疗等。
2、急救配合:医护人员在急救心力衰竭患者时,要配合紧密,确保医疗措施的连贯性。
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病情的不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临床护理:心力衰竭患者在急救之后,需要进行有效的临床护理。
包括心功能评估和支持、充分的营养和康复训练,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等。
三、心律失常1、急救要点:心血管内科急危重症患者中,心律失常也是一个常见的临床情况。
在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通过密切的心电监护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识别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并进行有效的治疗。
2、急救配合:在心律失常的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协调配合,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和病情变化,紧急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治疗方案。
3、临床护理:心律失常患者在急救之后,需要得到系统的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