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热解毒之凉膈散
- 格式:docx
- 大小:7.78 KB
- 文档页数:4
凉膈散的功能主治1. 强化脾胃•凉膈散是一种中药方剂,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
•凉膈散可以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凉膈散还可以增强脾胃的吸收功能,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率。
2. 清热解毒•凉膈散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帮助人体排除体内的热毒。
•凉膈散可以抑制病菌的生长繁殖,对于内外感染引发的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凉膈散还可以清除体内积聚的毒素,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病程康复。
3. 润肺止咳•凉膈散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可以缓解干燥咳嗽、痰涩等症状。
•凉膈散可以改善肺部受损的情况,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促进肺组织的修复。
•凉膈散还可以舒缓呼吸道的炎症反应,减少咳嗽的发作次数和强度。
4. 调节心情•凉膈散中的一些成分具有舒缓神经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不佳的症状。
•凉膈散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帮助人们充分休息,恢复精力。
•凉膈散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应,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5. 调节血糖•凉膈散可以提高人体对血糖的敏感性,调节血糖水平。
•凉膈散中的一些成分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可以抑制血糖的过高波动。
•凉膈散可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促进血糖的代谢和利用,有助于控制糖尿病的症状。
6. 改善免疫力•凉膈散中的一些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以提高人体抵抗力。
•凉膈散可以促进淋巴细胞的生成和活性,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凉膈散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减少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
7. 缓解疼痛•凉膈散中的一些成分具有镇痛的作用,可以缓解身体的各种疼痛。
•凉膈散可以减少炎症反应引起的疼痛,改善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问题。
•凉膈散还可以调节神经传递的功能,减轻神经性疼痛。
8. 改善皮肤问题•凉膈散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可以改善皮肤问题。
•凉膈散可以减少自由基的损害,促进皮肤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凉膈散还可以调节皮肤油脂分泌,改善油性皮肤、痤疮等问题。
凉膈散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中药方剂作为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所包含的种类包罗万象,随着现在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它也越来越熟悉,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介绍凉膈散这种方剂。
荆芥桔梗山栀元参石膏薄荷黄连天花粉牛蒡子贝母大黄各等分【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化痰利咽。
治咽喉肿痛,痰涎壅盛,膈间有火,大便秘涩。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服。
【摘录】《科正宗》卷二【处方】芒消1钱,大黄1钱,车前子1钱,黑参1钱半,黄芩1钱,知母1钱,栀子(炒)1钱,茺蔚子1钱。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膈中积热,肝经风毒上冲于目,而致睑硬睛疼,初患之时,时觉疼胀,久则睑胞肿硬,眼珠疼痛。
【用法用量】以水2盏,煎至1盏,食后温服。
【摘录】《金鉴》卷七十八【处方】当归6分,川芎6分,柴胡6分,黄连6分,龙胆草6分,防风6分,蝉蜕6分,蜜蒙花6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痘后羞明怕日,翳膜遮睛。
【用法用量】以豮猪肝1两切片,同煮服。
【摘录】《玉案》卷六【处方】连翘、栀炭、苏荷、甘草、黄芩、竹叶、枳壳、力子。
【功能主治】麻疹。
火壅血燥,秘结甚,腹胀喘促,溺涩脐突,口疮唇裂;上中二焦火炽,胃热发斑。
【用法用量】【摘录】《麻症集成》卷四【处方】当归、川芎、赤芍、防风、荆芥、玄参、栀子(炒)、黄连、石膏、花粉、连翘、桔梗、薄荷各等分。
【功能主治】咽喉肿痛,汤水难下,痰涎壅塞。
缠舌喉风,下颏俱肿,口噤,舌卷肿大,上有筋如蚯蚓之状,生黄刺白苔。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喉科紫珍集》卷上【处方】连翘、生栀子、黄芩、薄荷、桔梗、甘草、生石膏、竹叶。
【功能主治】泻火。
主疫疹。
心火上盛,中焦燥实,烦躁口渴,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血衄血,诸风瘛疭,胃热发狂,惊急搐风。
【各家论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
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升散于上;古方用大黄、芒消推荡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
予忆疫疹乃无形之毒,投以消、黄之猛烈,必致内溃,予以石膏易去消、黄;使热降清升而疹自透,亦上升下行之意也。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连翘二斤半(四十两)、酒浸大黄二十两、朴硝二十两、甘草二十两、炒栀子十两、炒黄芩十两、薄荷十两,以上共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竹叶七片、生蜜少许,水煎去滓服。
以上为宋代原方的配制和煎服法。
近代医家则常将本方改为汤剂煎服。
我在临床上常用的凉膈散处方如下:连翘12克,炒黄芩9克,炒栀子6~9克,酒军5克,生甘草3克,薄荷5克(后下),竹叶3克,水煎两次去滓,取汤沉淀,去掉泥渣,再放入芒硝6克,蜂蜜1匙,上火微沸,分两次温服。
本方主治上中二焦火热炽盛而出现的烦躁口渴、目红面赤、胸膈烦热、唇焦干裂、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身热出汗、鼻齿衄血、小儿热惊瘛疭、舌苔黄褐、脉数有力等症。
方中以连翘、芩、栀、竹叶、薄荷,升散清宣于上焦,并寓“火郁发之”的精神,火郁又可生毒,连、芩兼能解毒。
以大黄、芒硝等斩将夺关、猛利推荡之品,泻其中焦火热,使上下升降通利,胸膈之热自清。
因芒硝、大黄之力猛,恐其下降太速,膈热未能彻除,故又取甘草、蜂蜜之甘味以缓之,籍缓行而把上中二焦之火热彻底清利。
本方的组织,非常符合《内经》所说:“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的治则。
我常用此方去芒硝加生地15克、元参15克、射干10克、板蓝根10克,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初起兼有表证者,不用生地,再加荆芥10克、银花12克。
大便干秘,数日不行者,仍可用芒硝。
每取良效。
治疗上焦毒火炽盛而见牙痛齿衄、口疮赤痛、咽喉肿痛、扁桃体红肿、颈淋巴结或颌下腺肿大压痛者,我常用本方加元参20克、生地20克、牛蒡子10克、射干10克、板兰根10克、银花15克、生牡蛎15克,大便不秘结者去芒硝。
效果良好。
本方加菖蒲、远志、青黛、板蓝根、全蝎,也可用于治疗中风、肝胃火盛、神蒙舌謇、半身不遂、大便秘结的患者。
凉膈散实为仲景方调胃承气汤加连翘、栀子、黄芩、薄荷等变化而成,可见所谓时方者,常为经方变化而来,不可认为凉膈散仅为宣通肠胃的时方而轻视之,尤其是本方对《内经》大旨的运用,非常贴切,更值得深思。
凉膈散洪广祥凉膈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连翘、大黄、芒硝、生甘草、栀子、竹叶、薄荷、黄芩等药物。
方中重用连翘为君药,其味苦性微寒,入肺、心二经,具有升浮宣散之力,善清上焦、心肺郁结之热;栀子、竹叶均入心、肺二经,均具清热除烦之功;薄荷味辛性凉,气味俱薄,入肺、肝二经,能清内行气、散外透邪;黄芩味苦性寒,入肺、脾、胆经,长于清泄肺热。
大黄、芒硝、生甘草组成调胃承气汤,在《伤寒论》中主治燥实在下、而无痞满之证,本方则取其通便泻热之动。
综观本方,具有轻清宣透、清热解毒、通便泻火之功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谓本方能“治大人、小儿腑脏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黏,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并宜服之” 。
根据本方的组方特点及长期的临床实践,本方是一个“清上、泻下” 的好方子,而重在“清上” ,“泄下” 是为清上而设,全方贯穿了《黄帝内经》“热者寒之” 和“火郁发之” 的指导原则,既有苦寒泻热,又有辛凉疏散,实现轻清宣透、清热泻火以达“清上泻下” 表里同治、双向调节目的,体现了中医治外感热病的特色和优势,运用该方的组方特点,临床可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以及迁延难愈邪热内郁之内科杂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重视。
咽痛患者某,女, 34岁, 2009年4月13日初诊。
有支气管扩张病史15年,近2d出现咽痛咽干,吞咽困难,口干喜凉饮,咽痒则咳,咯黄黏痰,每日10余口,唇红,牙龈肿痛,大便正常,舌质红暗、苔黄腻,脉细弦滑,右寸浮数。
查体:咽部充血明显,滤泡大片。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咽痛(邪热内蕴证)。
治予宣肺、泄热、解毒为法。
方用:凉膈散麻合杏甘石汤加减,药用:连翘15g,生大黄10g,生栀子10g,薄荷10g,黄芩10g,竹叶6g,生麻黄10g,杏仁10g,生石膏30g,生甘草10g,金银花20g,芦根30g。
凉膈散的功能主治凉膈散的简介凉膈散是一种中药方剂,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凉膈散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能够治疗一些疾病和改善一些症状,被广大人们所使用和接受。
凉膈散的成分凉膈散主要由以下中草药组成: - 薄荷 - 黄芩 - 三七 - 鳖甲 - 牡蛎 - 甘草 - 雷公藤凉膈散的功能凉膈散具有以下功能主治: 1. 清热解毒:凉膈散中的薄荷、黄芩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火热引起的一些症状,如口干舌燥、咽喉红肿、牙龈肿痛等。
2. 消炎止痛:凉膈散中的雷公藤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风寒引起的一些症状,如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
3. 凉血祛瘀:凉膈散中的三七、鳖甲等成分具有凉血祛瘀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一些症状,如瘀血痛经、淤血瘀块等。
4. 安神定志:凉膈散中的甘草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等症状。
5. 健胃消食:凉膈散中的牡蛎具有健胃消食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胃肠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
凉膈散的使用方法凉膈散通常以口服剂型出现,一般每次口服5-10g,一日2-3次,视具体病情而定。
凉膈散使用时一般需要与医生咨询,以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用法。
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凉膈散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孕妇、哺乳期妇女使用凉膈散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
- 对凉膈散中的任何成分过敏的人禁止使用。
- 使用凉膈散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 使用凉膈散期间应避免饮用酒类。
总结凉膈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凉血祛瘀、安神定志和健胃消食的功能主治。
在使用凉膈散时,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在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根据具体病情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用法。
注意:本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使用中药前请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凉膈散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中药方剂作为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所包含的种类包罗万象,随着现在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它也越来越熟悉,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介绍凉
中药方剂作为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所包含的种类包罗万象,随着现在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它也越来越熟悉,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介绍凉膈散这种方剂。
荆芥桔梗山栀元参石膏薄荷黄连天花粉牛蒡子贝母大黄各等分【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化痰利咽。
治咽喉肿痛,痰涎壅盛,膈间有火,大便秘涩。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服。
【摘录】《科正宗》卷二
【处方】芒消1钱,大黄1钱,车前子1钱,黑参1钱半,黄芩1钱,知母1钱,栀子(炒)1钱,茺蔚子1钱。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膈中积热,肝经风毒上冲于目,而致睑硬睛疼,初患之时,时觉疼胀,久则睑胞肿硬,眼珠疼痛。
【用法用量】以水2盏,煎至1盏,食后温服。
【摘录】《金鉴》卷七十八
【处方】当归6分,川芎6分,柴胡6分,黄连6分,龙胆草6分,防风6分,蝉蜕6分,蜜蒙花6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痘后羞明怕日,翳膜遮睛。
【用法用量】以豮猪肝1两切片,同煮服。
【摘录】《玉案》卷六
生活常识分享。
《凉膈散》加减治疗小儿高热症《凉膈散》出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是清火,消暑,润燥的常用方剂。
功能主治:凉膈泻热。
凡证属于上、中二焦邪热炽盛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之。
笔者近年来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小儿高热症数十例。
疗效满意。
方药组成:川大黄、朴硝、栀子、薄荷、黄芩、连翘、甘草。
加减用药:热毒盛者,加金银花、黄连,以清热泻火解毒;口渴饮冷水者,加天花粉、生石膏、生地,以清热生津;有表证而无汗者,加荆芥、金银花;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者,加柴胡、青蒿;咽喉疼痛者,加射干、马勃、牛蒡子;咳嗽甚者,加桑白皮、前胡、枇杷叶;有高热惊风者,加地龙、僵蚕。
病案举例:许某,男,5岁。
因高热于2010年7月20日来我院就诊。
其母代诉:近5天来因感冒而反复高热,体温稽留39~40.5度。
经肌注柴胡注射液及口服头孢克肟干混悬剂、布洛芬混悬液、溴己新片等西药及一些中药治疗。
热仍不退。
症见高热、无汗、神昏渴饮、面红唇赤、咽痛咳嗽、腹胀食少、小便黄少、大便二日未解、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数有力。
体温:40.2度;白细胞计数偏高;胸片:急性支气管炎;咽部充血明显。
中医辨证:外感风热入里,邪热内遏。
治宜清热泻火。
方用凉膈散加减:连翘10g 生山栀8g 薄荷(后下)8g 黄芩10g 淡竹叶10g 生大黄(后下)6g 芒硝(另包冲服)5g 牛蒡子8g 野菊花10g 前胡10g 桑白皮8g 枇杷叶10g 桔梗6g 甘草3g冷水侵泡20分钟,水煎,少量频服,1日1剂。
隔日二诊:服上药后,患儿周身微汗出,解大便3次,质稀带少量泡沫,热度渐退,神志安定,咽痛、咳嗽减轻,体温降至38度。
但仍纳差。
前方去大黄、芒硝、野菊花,加生地8g天花粉10g 山楂10g 建曲10g。
水煎服,2剂后热退身凉,诸症顿消。
体会:小儿为纯阳之体,所感热病最多,且传变迅速。
故宜迅速清解热势,防止高热惊厥的发生。
《凉膈散》加味治小儿一切脏腑积热。
为治中、上焦邪热炽盛而设。
具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之功。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热解毒之凉膈散
凉膈硝黄梔子翘,黄苓甘草薄荷饶。
竹叶蜜煎疗膈上,(叶生竹
上,故治上焦。
)中焦燥实服之消。
组成:连翘四两,大黄(酒浸)、芒硝、甘草各二两,梔子(炒黑)、黄苓(酒炒)、薄荷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加竹叶、生蜜煎。
连翘、薄荷、竹叶以升散于上,梔、苓、硝、黄以推泻于下,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
加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
凉膈散,是一类方,是个常用方,这个方是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上的。
从这个方使用的证候,针对的证候是一种邪郁中上二焦。
有的说他胸膈郁热,胸膈郁热是偏上了,所以在中焦、上焦,中上二焦,是热郁胸膈,是一种郁热。
所以用这个方的标准不像,不必要有明显的身热,可以有发热,也可以不发热。
蓄聚在局部之热,从中医的热形式,从症状反映出来,并不是单从体温。
那作为热郁之后,有可能化火,热郁在胸膈,它化火就向上可以到头面,所以说它邪郁中上二焦生热化火。
那作为表现出来的证候,它这个热郁胸膈,胸膈烦热,这是常见。
胸膈烦热,烦躁了,热郁在胸膈。
化火向上,可以引起面赤唇焦,口舌
生疮,这个上部不仅是热,是火了,有一种化火上炎。
同时由于胸膈是心所居的部位,所以有一定的热扰心神表现。
如果热邪化火向上灼伤血络,可以咽喉肿痛,可以吐血、衄血,所以它有这种影响心神,可以有咽肿、咽痛,这类有热毒的一个特点了。
当然作为一种大便秘结和不爽,是一种伴见症,兼见的症状,兼症。
那它在用这个方的一个指针来讲,有没有大便秘结都能用。
有大便秘结说明一个热不仅郁于胸膈,也影响到整个胃肠,胃肠燥热。
如果没有大便秘结,这个方使用也是一种清上泄下并行;有大便秘结是上下同治。
所以从适用来讲,有没有大便秘结都可以使用。
归纳起来,这是热证郁在局部,可以蕴集成毒,同时化火上炎,那部位主要是中上。
所以从这个方的治疗,它实际上也是扬汤止沸、釜底抽薪结合。
它是清上泻下同治的,所以功效泻火通便和清散上焦的郁热了,清散中上二焦郁热结合的,所以叫清上泻下。
这个方方解里边,连翘用量最大,连翘这个药,张元素说这个连翘有三大作用:一个清心热。
第二个,清上焦,上焦包括头面。
第三个,外科常用。
张元素说它治痈疡,痈疡是外科的肿毒,后来叫它疮家圣药。
这三个方面在这里都要符合,治痈疡它解毒力量好,疮家圣药,这是有热毒证了。
它质地较轻,善走上焦,所以认为它能够清、能透散,所以清热解毒和透散相结合的,用
量较大,解毒力量强。
银花、连翘要清热解毒为主,必须用量大,所以这个方里,作君药用量最大。
下面臣药分两组:黄苓、梔子联合擅长于清上焦,所以很多方里基本结构,黄苓、梔子相配的, 都往往用于胸膈、胸胁以上,这类配伍方法,这是能够清热解毒,能够引热从小便排出,用来协助连翘清解;大黄、芒硝,是用来釜底抽薪,清热泻下,以中上二焦热邪从下排出,所以从大小便都结合排出热毒。
薄荷和竹叶,在这里它有清散作用,增加连翘这清散透邪,对郁热易散了,竹叶还能保护心神,清心、保护心神。
甘草,它有保护胃气,防止这些苦寒药物伤胃。
用蜜来煎服了,少量白蜜煎,它一个有缓和作用,也协助甘草保护脾胃,这药比较苦寒;第二个,它有润肠通便作用,能够引热下行。
所以凉膈散这个方它体现了一种治法,体现了一种中上二焦的热毒从下窍排出,它不仅仅有泻下作用,它还有利水作用。
所以历来把这个方作为“以泻代清”的一个治法的代表性方剂了,以泻代清,釜底抽薪。
因为像从宋以后,到后世很多医家都认为,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所以这个方是一种两者结合的方法。
配伍特点是清上泻下并行,以泻代清。
在运用方面,它对于辨证要点胸膈烦热,面赤唇焦,上部热象。
热邪伤津,可以烦躁、口渴、神昏、苔黄、脉数,所以邪热在上。
当然
由于它又有散结作用,像连翘这些有散结作用。
这个方治疗头面、咽喉这一类的热毒引起的,或者出血、或者热毒引起的红肿热痛,包括像咽痛,包括扁桃体炎,这些都有比较好的效果。
在随证加减方面, 上焦热毒壅盛的,如果它反映出气分之热突出,可以加桔梗、加石膏, 桔梗是为了使它更好作用于上部,石膏作为清气分之热,像这种口渴明显的,清气分之热比较适宜。
这是凉膈散,凉膈散是常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