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各期心电图表现有何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08 例动态心电图表现
张晓梅;吴宁;郑奕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
【年(卷),期】2008(023)016
【摘要】@@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人流感病毒、腺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以心悸、胸闷、眩晕、晕厥、呼吸困难等为主,早期确诊困难,因此动态心电图长时程对室性期前收缩(PVS)记录的准确性正被儿科医生广泛关注.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们对108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小儿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1166)
【作者】张晓梅;吴宁;郑奕
【作者单位】武汉市妇女儿童保健医疗中心心电图室,湖北,武汉,430016;武汉市妇女儿童保健医疗中心心电图室,湖北,武汉,430016;武汉市妇女儿童保健医疗中心心电图室,湖北,武汉,43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清心解毒汤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08例 [J], 罗新民;郭鲜贞;王昃睿
2.211例小儿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表现 [J], 陈宝容
3.小儿心肌炎心电图表现为心肌梗死1例报告 [J], 覃月和;潘革
4.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表现为心肌梗死23例分析 [J], 宋金钟
5.心电图表现酷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20例临床分析 [J], 高见书;汪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病理改变和心肌炎症状。
心力衰竭可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等;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室性逸搏、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肌病理改变可表现为心肌炎、心肌病变、心肌坏死等;心肌炎症状可表现为发热、乏力、胸痛、心悸等。
2.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可以检测心肌炎的发作,它可以检测心肌损伤的程度,以及心肌炎是否发生。
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心肌炎的特征,如ST段改变、T波改变和心肌梗死等。
此外,心电图检查还可以检测心脏的功能状况,以及心肌炎的活动性。
血清学检查可以检测出肌酐、肌钙蛋白、乳酸脱氢酶、肌红蛋白等可能与病毒性心肌炎有关的指标。
此外,也可以检测出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白介素10的水平,以及血清抗体水平,以确定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心肌酶学检查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检查方法。
它可以检测出心肌细胞内的特定蛋白酶,以及两种主要的心肌酶:肌钙蛋白(CK)和淀粉酶(LDH)。
此外,还可以检测出其他蛋白酶,如肌红蛋白(MB)、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Cr)。
心肌酶学检查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因为它可以检测出心肌细胞内的特定蛋白酶,以及心肌细胞内的损伤程度。
此外,心肌酶学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并且可以用来监测治疗的效果。
:5. 心脏彩超检查:心脏彩超检查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发现心肌炎的病变,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变部位,从而确定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心脏彩超检查还可以检测心脏的功能,以及心脏的大小、形状和结构等,以便进一步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分析【摘要】深化心电图检查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的辅助作用。
在病变性质及病理改变的类型和程度不同的情况下,使心电图检查发挥更大优势。
【关键词】病毒;异位心律;st-t改变【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652-02心肌炎在病理上的主要改变是心肌实质或间质的炎性细胞浸润及变性,散在的坏死区域与纤维区域交替相见。
病变弥漫且较严重者,常可同时累及心脏传导系统,从而在临床心电图中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
一、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基本概况1952年首先在南非发现新生儿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
引起心肌炎的病毒种类很多,其中以柯萨奇b3病毒最多见,并以心肌炎为主要表现。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通常认为在病毒感染初期,病毒直接侵袭心肌细胞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出现心肌坏死、变性及细胞浸润,但严重的慢性持久性的心肌病变却是免疫介导的。
根据九省市(上海、湖北、广州、福建、云南、北京、陕西、甘肃、黑龙江)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协作组两年(1978年7月至1980年6月)对部分地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情况的调查,其中少数病例经病毒学检查为柯萨奇b组病毒。
echo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及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
二、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改变的类型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特点是多样性、多变性和易变性。
一个患儿可以有多种改变,但不一定同时出现。
常见的心电图改变有以下几类:1、st-t改变在小儿心肌炎各项异常心电图中,这类改变较为常见,出现也最早,可于发病后24小时内出现。
常见的改变有st 段偏移,t波平坦、双向或倒置。
st-t改变普遍出现于各个导联,少数重症患儿st段抬高与t波融合成向上的单向曲线。
st-t改变随病期的早晚、病情的轻重而演变。
早期重症患儿st段偏移显著,形成单向曲线,数日后以t波改变为主。
需要指出的是在判断st-t 有无改变时必须仔细观察,前后对比。
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浅析发表时间:2016-05-11T09:46:27.2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4期作者:陶硕秋王凯祁宏[导读] (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内蒙古赤峰 024000)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改变以各种心律失常最常见,心电图改变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一个重要条件。
陶硕秋王凯祁宏(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目的:了解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改变。
方法:收集2005年7月至2011年6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心电图的变化。
结果: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共10例(90.9%),包括2例窦性心动过速(18%),室性早搏4例(36%),室性心动过速2例(18%),房室传导阻滞2例(18%)。
结论: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改变以各种心律失常最常见,心电图改变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一个重要条件。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 心电图【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127-02 病毒性心肌炎可造成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损伤,病变程度各不相同,临床表现多样,心电图对心肌炎诊断的敏感性高,观察及监测心电图的变化会有重要发现[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7月至2011年6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心肌炎患者,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14~39岁,这些病人有病毒性心肌炎的典型临床表现,且符合1999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并多次描记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
1.2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III度房室传导阻滞、I度房室传导阻滞。
2.结果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1例心电图正常。
心律失常共10例(90.9%),包括2例窦性心动过速(18%),室性早搏4例(36%),室性心动过速2例(18%),房室传导阻滞2例(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各1例)(18%)。
心肌炎的判定标准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第一部分:病史与体征在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异常心脏表现,如重度乏力、胸闷、头昏等症状。
医生检查可能会发现:心尖第一心音明显减弱、舒张期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等。
第二部分: 感染后3周出现心脏相关异常上述感染后3周内新出现下列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改变。
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或束支阻滞。
多源、成对室性早搏,自主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动过速,阵发或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或心室扑动或颤动。
二个以上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1mV 或ST段异常抬高或出现异常Q波。
第三部分:心肌损伤的参考指标病程中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或肌钙蛋白T( 强调定量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 明显增高·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腔扩大或室壁活动异常,和(或)核素心功能检查证实左室收缩或舒张力功能减弱。
第四部分: 病原学依据。
在急性期从心内膜、心肌、心包或心包穿刺液中检测出病毒、病毒基因片段或病毒蛋白抗原。
病毒抗体阳性,须根据不同检测方法进行判断;病毒特异性lgM阳性(按各实验室诊断标准,需在严格质控条件下)。
如同时在患者血中检测出肠道病毒核酸,则更支持患者有近期病毒感染。
对同时具有上述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中任何一项、第三部分任何两项,并且在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心肌疾病后,临床上可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如果同时具有第四部分中第一项者,则可从病原学上直接确诊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如果仅具有第四部分中第二、三项者,在病原学上只能拟诊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如患者同时伴随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或不伴心肌梗塞样心电图改变、心源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低血压或心肌心包炎等一项或多项表现,可诊断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如仅在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少数早搏或轻度T波改变,医生一般不会轻易诊断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对难以明确诊断者,医生会安排长期随访,有条件时会建议做心内膜心肌活检进行病毒基因检测及病理学检查。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改变特点分析及护理体会作者:付丽丽高瑞华单金凤来源:《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第29期付丽丽高瑞华单金凤高密市妇幼保健院,山东高密 261500[摘要] 目的分析并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本病的护理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12月儿科收治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60例,均应用日本光电6511型心电图仪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于入院当天行心肌酶谱检查,观察并比较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的检出率,对心电图改变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患儿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在患儿病毒性心肌炎治疗过程中给予标准化护理措施,包括实施心理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呼吸道感染,督促卧床休息,加强饮食护理及给予出院健康指导等。
结果 60例患儿心电图出现异常者47例(78.3%),其中室性期前收缩者26例,房性期前收缩者11例,窦性心动过速者6例,房室传导阻滞者2例,Q-T间期延长者2例。
心肌酶谱改变者35例(58.3%),其中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者18例,心肌肌钙蛋白升高者17例。
阳性检出率比较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
所有患儿经积极治疗1周后痊愈者46例(76.7%),好转14例(23.3%)。
结论心电图改变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价值较高,治疗中给予标准化护理措施对促进患儿病情恢复有利。
[关键词]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儿科[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10(b)-0182-02病毒性心肌炎是常见的儿科心脏疾病,早期可自觉临床症状,严重者出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本病可存在心律失常及心电图异常等表现,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指标[1]。
为此,我们对我院儿科确诊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电图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心电图改变在本病诊断中的价值,并对本病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为我院2012年1—12月儿科收治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共6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心血管组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6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改变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方法:对我院2004年4月~2008年4月住院的6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电图进行观察,采用日本光电6511型心电图仪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
结果: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的心电图改变是心律失常,占发病率的91.7%,低电压占28.3%,传导阻滞占21.7%,ST-T改变占35.0%,Q-T间期延长占3.33%。
60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出院时心电图检查有明显改善。
结论:虽然心电图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对提高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指导用药、估价心肌受损程度及预后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
标签: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改变本文对我院2004年4月~2008年4月住院的6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电图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
年龄50 d~13岁,平均6.8岁。
所有病例均经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后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全部病例均符合1999年昆明会议所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
1.2 方法采用日本光电6511型心电图仪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走纸速度25 mm/s,增益10 mm/mV,发病第5天进行初次心电图检查,个别患者加做右室及后壁。
多次心电图检查为同一种心律失常者按1次计数;≥2种心律失常、同时或先后多次出现者按多次计算。
2 结果2.1 心电图异常情况2.1.1 心律失常6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心律失常55例,占发病率的91.7%。
窦性心动过速32例,窦性心动过缓7例。
阵发性室上速1例,心室颤动1例,心房扑动1例。
各类早搏共36例,其中,房性早搏4例,交界性早搏1例,室性早搏31例(≥5次/min的频发室性早搏28例,呈联律的8例,1例为多源性、多形性早搏)。
2.1.2 低电压低电压也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见症状,本组病例发生低电压17例,占发病率的28.3%,主要表现为肢体导联低电压8例,胸导联低电压5例,广泛导联低电压4例。
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特征缪慧玉;林文珍;欧阳静娥;侯建萍;王在钰;邱亮华【期刊名称】《安徽医学》【年(卷),期】2016(037)010【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VMC)患者心电图改变特征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58例VMC患者,其中重症VMC 16例,回顾性分析其心电图改变尤其是重症VMC心电图特征。
结果58例患者均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其中最常见为ST-T改变,其次为早搏;重症VMC主要表现为ST段抬高、III度房室传导阻滞、酷似心肌梗死或伴QRS波电压降低。
结论 VMC患者心电图常出现异常改变,尤其是重症VMC心电图表现复杂、多变,常见为ST段抬高。
【总页数】3页(P1236-1238)【作者】缪慧玉;林文珍;欧阳静娥;侯建萍;王在钰;邱亮华【作者单位】350025 福建福州福州总医院心内科电生理室;350025 福建福州福州总医院心内科电生理室;350025 福建福州福州总医院心内科电生理室;350025福建福州福州总医院心内科电生理室;350025 福建福州福州总医院心内科电生理室;350025 福建福州福州总医院心内科电生理室【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和AMI的临床及心电图特征分析 [J], 陈源2.超声心动图及其多参数评分在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诊疗中的价值 [J], 王熙;李渊;宋建平;胡珺婷;陈璐;韩震;徐桂冬3.1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及肾衰竭患者的护理 [J], 张伟;吴允东;江海娇;李坤坤4.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分析 [J], 林鹏翔;陈德森5.1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 [J], 白慧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疑难心电图案例: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精解患者女性,32岁。
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该心电图的诊断是什么?有何依据?应与哪些心律失常相鉴别?心电图V3窦性P波和QRS波群均规则出现,频率各为80 次/分和50次/分,P波与R波无固定关系,但均各自按其固有频率发放激动,心房率快于心室率,故可确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QRS形态有3种:①R1呈rS型,S波宽大,QRS时间达0.12秒,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R4形态同R1。
但QRS时间<0.12秒,为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②R2、R5呈Rs型,s波略粗钝,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
③R3、R6呈R型,R波顶端错折,QRS时间达0.12秒,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这3种形态的QRS波群按一定的顺序周而复始规律性出现,故考虑逸搏发生于阻滞区以下的房室交接区,并在顺传中伴有左右束支不同步、不等速的传导阻滞。
R1激动沿右束支顺传,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左束支顺传速度较右束支慢0.04秒以上,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R4左束支顺传速度较右束支慢0.04秒以内;呈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R2、R5激动顺传过程中右束支较左束支慢0.04秒以内,呈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R3、R6激动沿左束支顺传,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右束支的顺传速度较左束支慢0.04秒以上,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接区性逸搏伴左、右束支不同步、不等速传导阻滞,右束支呈3∶2文氏型传导,左束支呈3∶2传导(即3∶1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阻滞)。
鉴别诊断:本例尚需与多源性室性逸搏及室性融合波群鉴别。
室性逸搏频率应在40次/分以下,且不同源的逸搏其频率也会有所变动。
病毒性心肌炎各期心电图表现有何特点?
发病1个月以内的早期心肌炎心电图改变常见有3类:(1)房室传导阻滞,占40.3%(多为Ⅰ度阻滞),(2)期前收缩,占38.9%(室性早搏较多);(3)ST—T改变,占33.3%(个别可见到异常Q波及单项曲线)。
另外,尚可有束支传导阻滞、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及房颤、交界性心律、左室高电压、心房大等。
慢性期心肌炎心电图改变除与急性期类似外,特点是各房室肥厚较多,占44.7%,而急性其未见左室肥厚者,说明心室肥厚是慢性期的重要表现。
后遗症期心肌炎心电图改变的种类少,程度轻并相对稳定。
一般只有1-2种改变。
主要是期前收缩,但既无症状亦无心功能改变,治疗往往无效。
其次亦可有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
总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和慢性期心电图改变常具多样性、多变性和易变性特点,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变化小,程度轻。
转归特点是,期前收缩约1/2-4/5消失,房室传导阻滞约1/2-2/3消失,ST一T改变90-100%恢复。
心电图长期不恢复可以是慢性期或后遗症期心肌炎的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