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的改革样本——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305.75 KB
- 文档页数:4
有关成都市锦江区城乡统筹考察报告篇一:关于成都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关于成渝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旅游的考察报告11月16日-20日,赴成都、重庆就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考察学习。
期间,先后实地考察了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两江新区北碚区块水土组团、重庆农谷、和谐天香、台湾农民创业园、成都市双流县规划展览馆、三星镇南新社区、籍田镇地平村、锦江区三圣街道“五朵金花”以及重庆“山城”夜景、成都双流县黄龙溪古镇、青羊区“宽窄巷子”和锦江区“锦里”的城市旅游。
通过实地考察,交流,学习成渝,思考淳安,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进一步明晰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旅游的思路和重点。
一、城乡统筹发展方面(一)成都、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成都、重庆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主要做法概括起来就是“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
1、推进“六个一体化”。
成都市通过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大刀阔斧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全方位构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提出“四性”的规划建设原则:发展性,突出产业支撑和持续增收;多样性,确定多样形态避免千村一面;相融性,注重与环境和生产生活相融;共享性,让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
通过“六个一体化”,形成了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超越了社会公平的范畴。
以双流为例,按照“生态田园城市”、“全域双流”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综合考虑形态、业态、文态、生态等要素,在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统筹编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实现了城乡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全域覆盖。
双流县在西部率先实现了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镇村全覆盖和光纤电视“十元通”,推行城乡公交“一元通”,24小时内帮助解决工作,从20XX年开始免除农村高中学生学杂费,从今年起全面免除高中学生学费,群众幸福指数高。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对策摘要:城乡统筹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战略决策,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对成都市近年来城乡统筹发展实践探析,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为成都市现阶段城乡统筹良性发展献言献策。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对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决策。
成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大型中心城市。
2003年以来,成都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始了以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统筹城乡发展化解“三农”难题的创新实践,在深化城乡统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探索城乡协调发展道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显著成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做法(一)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个集中”需要城乡一体的市场基础,对市场化配置资源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
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市场化、资本化、一体化。
市场化是指农民房屋、集体土地经营权、林权等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资本化就是上述产权都可以象资本一样用来抵押贷款;一体化就是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转(交易)没有障碍。
这些都是对现行《土地管理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突破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2007年7月,在《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面世后,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的第一个文件便是《关于深化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试行)》。
其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农村集体土地资本化”。
这也是成都首次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提出“积极推动农村集体土地资本化”。
成都最早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是锦江区。
该区从2008年初开始,以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创新为核心,按照确权是基础、流转是关键的原则,将改革分为确权颁证、土地整理、流转交易三个环节。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特点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一座重要城市,一直致力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为此,成都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主要的做法和特点,以推动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一、统筹规划成都市制定了城乡统筹规划,明确了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等发展目标。
通过统筹规划,有效整合城乡资源,合理布局城市与农村发展格局,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优化土地利用成都市实行严格的土地利用政策,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耕地,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同时,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建设交通互联成都市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城乡交通要道,提升交通运输效率,缩小城乡间交通不便的差距。
同时,建设智慧交通系统,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优化城乡交通组织结构。
四、强化公共服务成都市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发展的均衡。
同时,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农村社区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五、推动产业协调发展成都市积极引导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城乡产业融合,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拓展农村产业链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水平。
六、加强环境保护成都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推进城乡环境治理,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同时,加强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环境卫生的改善。
七、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成都市积极推进农民就业创业,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农民自主创业,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实现城乡劳动力有效对接。
同时,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吸引外来游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总的看来,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特点包括统筹规划、优化土地利用、建设交通互联、强化公共服务、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等方面,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和协调发展。
关于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举措,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紧紧围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在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社会发展、维护稳定等方面,坚持城乡统筹,有力地推进了我区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到xx年底,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亿元,增长15.3%,人均达到19999元;财政总收入10628万元,增长21.2%,人均为662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6元,增长20.2%;农民人均纯收入4736元,增长18.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7平方米。
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最近,结合区上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采取实际调研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入了解我区城乡统筹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
现就调研情况,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今年以来,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目标规划,区政府把发展现代农业确定为我区产业发展重点,启动了以五个万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
先后分四次组织干部群众800多人赴山东寿光等地学习现代农业发展先进经验,制定实施了《杨陵区促进标准化生产园设施农业发展(试行)办法》《杨陵无公害农产品实施方案》,推动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和无公害产品认证。
抽调21名单位领导,处级领导任工作组组长,组成设施农业和小麦良种、20万头生猪基地、万头奶肉牛基地和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建设等五个包抓组,督促和推进五个万建设工程。
截止目前,设施农业大棚完成2274座墙体建设,中棚246亩。
苗木花卉基地引进企业3家,高酸苹果项目完成投资150万元,栽植树苗12万株,中华红叶杨项目栽植树苗1.3万株,育苗10万株。
20万头生猪基地已完成水电路等配套设施,正在进行一期200亩猪舍建设。
搞好城乡统筹发展调查研究报告城乡统筹发展是新时代下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愈发明显,城市的发展相对集中,而乡村则矛盾突出、不平衡不充分。
因此,为了解决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必须搞好城乡统筹发展调查研究,寻求有效的发展路径和措施。
一、搜集与整合城乡统筹发展相关数据在调查研究中,需要搜集城乡统筹发展所需的各种数据,如各地区城乡经济收入、人口分布、教育、医疗保障、文化娱乐等各方面数据。
通过搜集和整合数据,可以系统地分析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城乡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城乡人口流动及职业机会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城乡人口流动导致的结果。
调查城乡人口流动,掌握城乡人口职业结构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正确把握人口流动趋势,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三、调查城乡社会保障发展现状城乡发展不均衡,往往造成城乡社会保障的不平衡。
因此,调查城乡社会保障现状,了解城乡社会保障发展进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可以大力推进城乡发展的协调性。
四、调查城乡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城乡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方面,与城乡协调发展密不可分。
必须调查城乡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了解城乡建设间的差距和不平衡情况,确保城乡公共服务的同步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协调发展。
五、调查城乡环保现状城乡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调查城乡环保现状,分析城乡环境问题,以期制定环保政策和管理措施,促进城乡环境保障有序推进。
为了更好地搞好城乡统筹发展调查研究,我们需要深入调研实际情况,了解各地情况,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同步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工匠精神,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未来,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不断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于成都市、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考察报告2007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批准成都市、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首次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为学习两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区域共同进步的成功经验,我们于12月2日-5日赴成都、重庆学习考察。
期间,先后和成都、重庆市发改委进行座谈,并实地考察了成都市锦江区、新津县工业园等,每到一处,都能明显感受到两地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活力和显著成效。
一、两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作法和基本经验(一)成都市的做法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始于2003年,在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其基本路径可以概况为以“三个集中”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动力、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为保障。
一是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以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为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
制定了城乡一体的工业发展布局规划,将原来零星分散、规模小的116个工业开发区,调整归并为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
目前20个工业发展集中区已初具规模,工业集中度达59.9%。
——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该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到2006年底,规模经营的土地面积达153.8万亩。
——以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为重点,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结合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高水平建设农村新型社区,逐步使农村的生产、生活与城市接轨。
全市共规划建设600个农村新型社区,到2006年底,有27万农民住进了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
二是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可持续动力——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推进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多渠道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
大力开展林权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市场投资领域。
赴四川考察学习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经验的心得体会市委党校第十五期县干班何茂(2013年5月24日)2013年5月16日至22日,在铜仁市委党校第十五期县干班学习期间,本人有幸参加了由市委党校统一组织的赴四川成都市锦江区、郫县战旗村、农科村考察学习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活动。
考察学习期间,通过教授讲座、现场教学、讨论交流三位一体的学习培训,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又深感差距与压力、更倍增了动力与挑战,我感到受益匪浅,也深受启迪。
一是科学决策,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战略的气魄值得学习,二是开拓创新,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值得学习,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思路值得学习,四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求真务实、真闯实干的工作作风值得学习。
一、基本情况(一)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政策依据。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成都市委、市政府从2003年开始,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和局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19个县、市、区全面实施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工作部署,旨在以“城乡一体化”工作思路统领城乡发展,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破解“三农”难题,被国家确定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
经过历时八年之久的不懈进取,苦苦探索,真闯实干,位于改革前沿阵地的成都,已经成功走出一条用城乡一体化改革思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之路。
城乡面貌发生巨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区域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其经验和作法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肯定。
(二)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基本做法。
可概括为“三三见六,以一化二”。
第一个“三”,是指“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第二个“三”是“三大重点工程”,即: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
第23卷第5期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V o l 23N o 52009年9月Journa l of Beiji ng A gr i cultural V ocati on Co llege Sep 2009收稿日期 2009-07-07作者简介 执笔人:黄中庭(1949-),男,湖南桂东人,北京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高级会计师。
研究方向:农村合作经济。
关于赴重庆、成都考察城乡统筹情况的报告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考察团摘 要 通过考察和借鉴重庆市和成都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北京市应全面界定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各种产权,设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农民融入城市步伐。
关键词 城乡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重庆市;成都市;北京市中图分类号 F 291 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7252(2009)05-0046-07为进一步深化对北京市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相关政策的研究,2009年2月13 19日,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组织处级干部,对重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旧村改造、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农民社会保障、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政府职能转变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
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推进城乡统筹的主要做法2007年6月7日,重庆市和成都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重庆市和成都市按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了一些突破,为全国推进城乡统筹,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一)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做法1 完善改革试验的组织领导体系试验区获批后,重庆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了由王鸿举市长任组长的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建立了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加强对全市改革试验工作的统筹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