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小说理论(1)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1、“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2、“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3、“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4、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5、较详细地记载后羿射日神话的古代文献是《淮南子》6、《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7、《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8、下列《诗经》作品中,不属于婚恋题材的有《桑柔》9、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10、“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11、《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12、《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13、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14、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1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1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1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19、曾游学稷下的学者是荀子20、晚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21、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22、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23、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24、“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25、“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26、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27、下列艺术表现手法不属于汉大赋特征的是比喻象征28、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29、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30、扬雄指责汉武帝“游观侈糜,穷妙极丽”的作品是《羽猎赋》31、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32、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33、下列抒情小赋的先驱是《归田赋》34、与《服鸟赋》同属一个作者的作品是《治安策》35、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陈政事疏》36、西汉文景之际,被称为“智囊”的是晁错37、被刘勰喻为“辞刚而义变,文移之首也”的西汉文章是《移书太常博士》38、被明代张溥称为“司马迁、杨恽之徒”的两汉之际的作家是冯衍39、《遗黄琼书》的作者是李固40、司马迁为继父业为太史令,是在汉武帝元封三年41、“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这句话出自《史记》的《太史公自序》42、《吴越春秋》的作者是赵晔43、《封禅仪记》的作者是马第伯44、《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45、《行行重行行》一诗最早收录于《文选》46、我国古代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咏史》47、下列作家中,不属于“建安七子”的是杨修48、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除了“三曹”、“七子”外,还有缪袭49、魏晋时期,“改造文章的祖师”是指曹操50、下列作品中,被后人喻为“诗史”的作品是《蒿里行》51、后人以“笔姿轻俊,能转能藏”评价曹丕的作品52、曹植诗歌中,被称为“辘轳体”的作品是《赠白马王彪》53、被曹丕评为“体气高妙”的作家是孔融54、魏晋之际,开创我国五言古体抒情古诗体例的作家是阮籍55、“兴高而采烈”、“师心以谴论”,指的作家是嵇康56、西晋“善为哀诔之文”的作家是潘岳57、被钟嵘称为“太康之英”的西晋作家是陆机58、郭璞的代表作是《游仙诗》59、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60、“文章当从三易”提出者是沈约61、宫体诗始于南朝梁代的萧纲。
绪论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述一、小说概念的界定“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篇,曰:“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战国时荀况的《荀子正名》篇有“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说珍家之所愿皆衰矣”之语。
“小说珍家”和庄子所谓“小说”,意思相似,都是泛指小合于大道的肤浅、琐碎的言辞,同样不是文体意义上的小说概念,真正文体意义上的小说概念是东汉桓谭提出的,桓谭《新论》云:“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对小说的体制、写作特点和社会功能都作了说明。
他认为小说体制是“丛残小语”,意即零碎片断的言论;其写作特点是“近取譬论”,即使用譬喻来阐述某种道理;其形制特点是“短书”,即幅短小;其社会功能是“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至此,“小说”始具有文体意义。
二、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1. 神话传说。
2.寓言故事。
3.史传它们一方面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同时又因为各自自身的特性限制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所以中国叙事文学和小说正式起步要远远晚于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
与西方国家相比产生也比较晚。
三、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1. 先秦两汉——萌芽阶段。
2. 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
3. 唐宋——成熟期。
4.明清——蓬勃发展时期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笔记小说第一节志怪小说志怪小说按内容可分为三类:一、地理博物。
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传》、张华的《博物志》。
二、鬼神怪异。
如曹丕的《列异传》、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王嘉的《拾遗记》、吴均的《续齐谐记》。
三、佛法灵异。
如王琰的《冥祥记》、颜之推的《冤魂志》。
《搜神记》(干宝记)选讲:1.《三王墓》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欲杀之。
剑有雌雄。
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往必杀我。
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
中国经典小说研读课:课程概说、理论基础、教学方法目录一、课程概说 (2)1. 课程介绍 (2)2. 课程目标与要求 (3)3. 课程内容与结构 (4)二、理论基础 (5)1. 中国古典文学概述 (6)2.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8)3. 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题材与类型 (10)4. 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特色与美学价值 (11)三、教学方法 (12)1. 文本阅读与分析 (13)2. 课堂讨论与交流 (14)3. 实践活动与创作练习 (15)4. 多媒体教学与网络资源利用 (17)四、课程实施与评估 (17)1. 课程安排与时间分配 (19)2.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 (20)3.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 (21)五、课程拓展与延伸 (22)1. 相关书籍推荐与阅读 (23)2. 学术研究动态与前沿 (24)3. 社会实践与文化传承 (25)一、课程概说中国经典小说研读课,旨在深入探索和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本课程以中国古典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系统而深入的研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课程内容上,我们将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入手。
不仅覆盖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经典作品,还将涉及其他重要的古代小说作品,力求展现中国古典小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则致力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分析其艺术特色,并探讨其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1. 课程介绍中国经典小说研读课,旨在深入探索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系统研读经典小说作品,使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本课程以中国古典文学为基础,精选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中华文学的韵味与魅力。
(单选题) 1: 长篇白话小说中人情小说的开山之作,标志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题材方面的重大变化的是A: 《红楼梦》B: 《青楼梦》C: 《儿女英雄传》D: 《金瓶梅》正确答案:(单选题) 2: 《隋唐演义》的作者是____。
A: 袁于令B: 褚人获C: 熊大木D: 冯梦龙正确答案:(单选题) 3: 梅子玉、杜琴言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____。
A: 《花月痕》B: 《品花宝鉴》C: 《海上花列传》D: 《青楼梦》正确答案:(单选题) 4: 《剪灯新话》的作者是____。
A: 王度B: 无名氏C: 刘义庆D: 瞿佑正确答案:(单选题) 5: 《西游记》续书中最有特色、最有艺术成就的是()。
A: 《西游补》B: 《后西游记》C: 《续西游记》D: 《天女散花》正确答案:(单选题) 6: 钱士命、时伯济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____。
A: 《何典》B: 《平鬼传》C: 《斩鬼传》D: 《常言道》正确答案:(单选题) 7: 人类最早接触的文学艺术样式是()。
A: 游戏歌B: 迷语歌C: 绕口令D: 摇篮歌正确答案:(单选题) 8: 《聊斋志异·席方平》表现的主题思想是____。
A: 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B: 批判封建礼教C: 歌颂婚姻自由D: 揭露封建政治机构的腐败正确答案:(单选题) 9: 下列作品中哪一部是关汉卿的作品____。
A: 《封神演义》B: 《蝴蝶梦》正确答案:(单选题) 10: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是下列哪一部集子中的作品()。
A: 《二刻拍案惊奇》B: 《初刻拍案惊奇》C: 《醒世恒言》D: 《警世通言》正确答案:(单选题) 11: 以八仙为题材的神魔小说是____。
A: 《西游记》B: 《南游记》C: 《东游记》D: 《北游记》正确答案:(单选题) 12: 林冲、杨志、武松、柴进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____。
A: 《玉娇李》B: 《水浒传》C: 《定情人》D: 《金云翘传》正确答案:(单选题) 13: 受英雄传奇、侠义小说的影响,出现融合趋势,产生的人情小说的类型是()。
明清小说代表人物及作品简介古典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
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
到了唐朝,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
唐朝的传奇小说,不仅篇幅比以前扩大了,而且注意到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性格描写、形象塑造,内容也由志怪述异扩展到人情社会的广阔生活领域。
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小说都是用文言写的。
宋代开始出现白话小说──“话本”。
白话文体的运用,在唐代的民间文学里已经萌芽。
到了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民间艺人的说书活动──“说话”日益活跃。
由于听众大多是平民,说话人就采用当时最流行的白话来讲述故事。
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话本,就是白话小说。
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也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章回体的长篇小说。
元末明初,我国的白话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明清小说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是中国古代小说最为繁盛的时期。
从汉末以来延绵不绝的笔记小说包括志怪小说与轶事小说,从唐代以来日新月异的传奇小说,从宋代以来流传广泛的话本小说,从元末以来蔚为大观的章回小说,在明清时期无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展示了矫健挺拔的雄姿和叱咤风云的气魄。
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
在艺术结构上,明清小说借鉴并发展了古代史传编纂体制的传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
如历史演义小说基本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结构体制,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依次记述一段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
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讽刺小说主要取资于记传体史书的结构体制,以某一英雄人物或某一英雄群像的经历事迹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在语言风格上,明清小说把文言、白话等传统书面语言和社会上流行的生活语言熔为一炉,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名词解释元代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一一宋杂剧、金院本,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一一诸宫调。
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
“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正式形成。
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
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
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
因南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
“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
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与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明代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
“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22秋-福师《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在线作业一-000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西游记》中的灵魂人物是()。
A.唐僧
B.猪八戒
C.沙和尚
D.孙悟空
【此题正确选项】:D
2."说话"作为一种专门的表演艺术是开始于____。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此题正确选项】:B
3.《十一才子书鬼话连篇录》是下列哪部作品的别名____。
A.《常言道》
B.《何典》
C.《斩鬼传》
D.《平鬼传》
【此题正确选项】:B
4.《乐田演义》的作者是____。
A.蔡元放
B.熊大木
C.徐震
D.许仲琳
【此题正确选项】:C
5.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高峰是哪个朝代()。
A.宋朝
B.唐代
C.元代
D.清朝
【此题正确选项】:D
6.哪个朝代的讽刺小说发展到了最高水平()。
A.元宋
B.明清
C.唐宋
D.秦汉
【此题正确选项】:B。
明清小说基本知识:1. 三国7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2.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3. “历史演义小说” :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 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4. “演义”:“据史实,演大义” ,在叙述中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人物作出 政治和道德的评价。
(纪实 +艺术的创造)5. “章回体”: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其特点是设回目等。
最早的回目、目录是单句,后向双句发展。
6. “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 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7 .“拟话本” :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鲁 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 认为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它 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
但与话本又有所不 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 ”,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 ”。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 :1. “剪灯三话” :瞿佑《剪灯新话》 李昌褀《剪灯馀话》 邵景詹《觅灯因话》2. “三言二拍” :冯梦龙《警世通言》 《喻世明言》 《醒世恒言》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以沈璟为代表。
思想倾向保守,主张曲文通俗,对昆曲音律十分看重。
以汤显祖为代表。
①主张写人的真实情感,反对道学气;②注重曲文的华美,4. “苏州派”: 花魁》和《清忠谱》 。
作品贴近社会世俗生活,关注政治时事,劝惩教化意识较重。
并结合 舞台实际,改变以曲词为核心,而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曲词通俗,舞台效果好。
(魏良辅改良了昆山腔, 其弟子梁辰鱼的 《浣纱记》第一部用改良后昆山腔谱曲并演出。
)5. “昆山派”:以梁辰鱼为代表。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编(三)魏晋南北朝一、诗歌(1)三曹曹操: “建安文学”开创者,其诗气魄宏伟、慷慨悲凉,代表“ ”的特色。
代表作《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乐府歌辞等。
:字子桓,曹操次子,魏文帝。
三国文学家。
作品《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论。
:字子建,五言诗的奠基人。
代表作《》《白马篇》《洛神赋》。
南朝谢灵运有“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的评价。
(2)建安七子:与“三曹”同是“建安风骨”的重要代表。
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写作的方法技巧和艺术性。
(2),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著有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分上下两编,每编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总序”等五部分。
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
(3),字仲伟,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
它是在人名《》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
四、小说(1),撰写出我国第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
有《干将莫邪》《南柯太守传》等名篇。
(2)字季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
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一往情深”、“口若悬河”等。
五、其他(1)鲍照:乐府《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愤懑。
(2)左思:《三都赋》,分别是《》,《》,《》。
左思早年曾写成《》,全文早佚,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一年后又欲赋三都。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竞相抄写《三都赋》的内容,而造成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上涨的情形。
(4) :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散文家。
著有《水经注》,它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021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之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起于魏晋,魏时的著作可考者极少。
晋比力有代表性的是《博物志》和《搜神记》,南北朝较著名的是《异苑》、《幽明录》、《续齐谐记》、《拾遗记》。
这些作品都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必然的影响。
《博物志》10卷,是在《山海经》的系统上发展出来的,属博物的琐闻一类。
分述山、水、物产、异人、乐考、异闻、史补等类,涉及的方面很广,而主要内容为宣扬神仙、方术。
所述大部分为零星琐碎的杂记,故事很少,并且有些故事是从古书上抄的。
其中的有些故事和传说被后人引作典故,因而较为有名。
《异苑》l0卷,大致完整,其中的神异鬼怪故事与魏晋志怪内容相近,故事没有多大新意。
书中所记晋宋名人如陶侃、张华、温峤、郭澄之、谢灵运等的异闻,及一些古代传说,为后世文人和史书取材或引用。
《幽明录》30卷,其内容有与《列异传》和《搜神记》等书相似的神怪故事,也有宣传佛教,和以前的志怪小说中所没有的攻击道教方术的内容。
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民间传说,记载了一些好故事,成为后来流传颇广的斑斓传说。
《续齐谐记》l卷,记述神怪之说,颇受到南北朝佛经影响,其中著名的阳羡鹅笼篇,述一书生变法的故事,甚为奇异。
采用了印度《旧杂譬喻经》的情节。
鲁迅论道:“魏晋以来,渐泽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如晋人荀氏作《灵鬼志》亦记道人入笼子中事,尚云来自外国,至吴均记,乃为中国之书生。
”(《中国小说史略》)吴均《续齐谐记》虽数量较少,但多有佳作,可谓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之作。
《拾遗记》l0卷,所记大多为神话传说,属于杂史体志怪小说。
记述古起庖牺,近至东晋,远至昆仑山。
多言鬼怪,因果报应极少,而叙述人事和社会生活是此书的特点。
文字比力清丽。
《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成就最高,是流传至今保留较为完整的一个本子,可以代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基本面貌,但今本并非原本面目,而是后人缀辑增益而成。
论述金圣叹小说理论(中国小说概况)金圣叹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其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我国许多古典文学作品如《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都作了独到而详尽的评点。
金圣叹评《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登峰造极之作,在继承与发扬前人的小说理论评论的基础上,较为具体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理论。
金圣叹根据小说创作的特点,主要探讨了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与故事的叙述,即性格理论与叙事理论。
(1)性格理论——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小说创作即故事创作,而一个故事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人物。
金圣叹重视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分析,他通过对小说中人物性格与作家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的分析,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性格美学理论。
对此,他提出了两方面的见解:①小说重在塑造人物形象金圣叹认为《水浒传》最大的看点就在于它刻画了一系列性格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这在其他小说作品中是很难看到的。
与此同时,《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又有一定的类型化特征,例如李逵的直爽、林冲的隐忍、武松的刚毅等,读者能够从小说身上找到现实生活中此类人的共性,金圣叹所提倡的小说理论,正是追求这种共性与个性的高度统一。
②如何塑造人物形象金圣叹总结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指出了很多具体方法,例如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水浒传》中李逵在得知他面前的黑矮汉子正是自己仰慕已经的宋江之时,立即“扑翻身躯便拜”,此种动作描写让人确信这确是李逵的形式风格。
除此之外,利用对比、细节描写也能够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③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金圣叹认为,只有不断地观察生活、分析生活,不断地从生活中积累经验,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中各类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状态,才能够使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让读者产生有如亲眼目睹之感觉。
(2)叙事理论——故事的叙述①小说重在虚构叙事文学在中国最先使用于史传之中,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史传文学当中的很多叙事方法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滥觞,古典小说家在从事小说创作时,往往取法于史传文学。
一、填空1、《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叙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揭示了农民起义的本质原因和历史局限,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吸收了大量民间故事、说话、戏剧以及农民战争、民族战争的史料而成的。
2、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刘基《古戍》)3、刘基的《卖柑者言》讽刺元末身居庙堂高官“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本质。
4、徐渭的“青藤画派”《菊竹图》《水墨花卉图》。
5、徐渭杂剧的代表作是《四声猿》,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个短剧组成,被人称为“明曲之第一”。
6、三大传奇;以李开先的《宝剑记》、无名氏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7、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8、《西游记》作为文学作品,猪八戒首次出现是在元末明初人杨景贤所作的杂剧《西游记》中。
现存《西游记》最早版本为金陵世德堂所刊《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
9、《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其作者是“兰陵笑笑生”10、蒋剑人推出《古本金瓶梅》,是为第一本洁本。
11、“三言”:冯梦龙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
“三言”几乎收集了宋、元、明三代较优秀的白话短篇,包括旧本汇集和新作。
宋元旧作约占1/3,明代新作约2/3。
“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代表了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主要成就。
12、二拍”:是凌蒙初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
崇祯初刊行,每集40篇,一篇重刻,一篇杂剧,故实有小说78篇。
它是个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专集,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3、《今古奇观》是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2022年秋季-福师《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在线作业一-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人类最早接触的文学艺术样式是()
<-A.->游戏歌
<-B.->迷语歌
<-C.->绕口令
<-D.->摇篮歌
【正确答案】:D
2.《隋炀帝艳史》属于哪一类作品。
____。
<-A.->野史
<-B.->历史演义小说
<-C.->人情小说
<-D.->人物传记
【正确答案】:B
3.金挹香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____。
<-A.->《花月痕》
<-B.->《青楼梦》
<-C.->《品花宝鉴》
<-D.->《雪月梅传》
【正确答案】:B
4.以八仙为题材的神魔小说是____。
<-A.->《西游记》
<-B.->《南游记》
<-C.->《东游记》
<-D.->《北游记》
【正确答案】:C
5.在《水浒传》中,故事“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都是描写哪个人物()。
<-A.->李逵
<-B.->鲁智深
<-C.->林冲
<-D.->武松
【正确答案】:B。
(1)器识、读书、行路、孤愤
我们常把儒家孔孟之道一棍子打死,这不对。
儒家孔孟之道的思想体系我们不会同意,可是它经验很丰富、识见很广阔。
有很多真知灼见、很深刻。
比方儒家讲“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论语》)这句话就很好。
“士”就是读书人、知识分子,应该先讲“器识”,然后才讲文艺。
“器识”,拿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品德的培养。
“器”就是器具的“器”,里边能装东西,而“器”的大小,主要是“识”的问题。
见识太少了,就多怪,少见多怪嘛,“器”就不会很大。
这一句话很重要。
一个人对事物认识的深刻性,同识见广博分不开,没有识见,特点就抓不住,就写不好小说,也评不好小说,不能对文艺理论有真知灼见的理解,只能搬条条。
司马迁很了不起,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那时书都写在竹简上、木片上。
一万卷也只那么一点,我们可以超过他。
“行万里路”很重要,司马迁不行万里路,写不出《史记》来。
《史记》同后世那些史书就不同,他眼界开阔,不把人看得绝对化,哪是好人,哪是坏人,不象我们电影那样简单化,好人就好人,坏人就坏人,五岁小孩子一看就知道。
《史记》就不同,很难说哪是好人、哪是坏人,在这一篇里,这个人有优点,另一篇中他有缺点,辩证地看人,生活里本来就如此。
托尔斯泰的书也如此,你也很难分出哪是好人哪是坏人。
“读万卷书”也很重要,因为你不能样样都识见,要接受文化遗产。
我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主要在于人类能积累知识,动物不能积累知识,人类的文明就是知识积累。
当然古代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错误的如鬼神,或者在当时有用今天无用了的;一类是今天还有用的,这是大量的,所以“读万卷书”很重要。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写了《史通》,他讲究“才、学、识”,说作为一个史家,必须讲“才、学、识”,他说的,也包括文学家。
“才”,就是天资。
天资,我们不能否认,就是聪明一点,有先天的条件,在艺术创作上很显著。
可是“才”主要是后天的,后天的锻炼。
“学”就是“读万卷书”。
“识”摆在最后,但并不是说最不重要。
恰恰相反,古代最重要的往往摆在后边,象周信芳的“压轴戏”一样。
“才、学、识”很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重要,“器识”很重要。
这是我们文学的一个理论、一个传统。
到明代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特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开始出现,当然还是封建社会,这时产生一些思想家、其中有一个很突出的,就是李贽。
他有许多重要文章,其中一篇是《童心说》,这篇文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替那时的新的文化、人民的文化铺路、打先站。
于是他对中国的小说花了很多的劳动。
当然,这个问题还要继续研究,对资料进行研究,哪些真正是李贽作的工作,哪些是别人借他的名字搞的,这个工作要搞清楚。
但我看即使不是李贽的,也是受了李贽的影响,他那些理论也同样都要重视。
李卓吾在我国小说发展的成熟阶段,是一个元勋,头一个有功劳的人。
《文论选》选了李贽的重要文章《童心说》,就是提倡小孩子的精神思想,要求搞文艺工作的人,要从封建思想的束缚里头突破。
在他那个时期,还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阶级、阶层的成熟。
他的思想体系也还是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古代不可能有别的思想体系。
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我们中国是三家,就是儒、释、道这三家。
我们古代很多进步思想家、文学艺术家,谈他们的思想体系的话,根本不可能也没有摆脱这三个思想体系。
例如曹雪芹,有儒家思想、也有佛家思想、也有道家思想,都没有摆脱掉。
可是在某一些具体的方面,具体的生活方面,在接受感情生活上面是突破了,突破某一点就不容易。
要求他摆脱这些思想体系,而有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体系,有卢梭民约论的思想体系,民权论的思想体系,是不可能的。
李贽在《童心说》里,就是要求突破这个封建时代的思想束缚,为小说创作,为当时的新的进步文化服务,开辟道路。
就达到这一点
而已,而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所以,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里,(这个我稍微补充一点,就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不象诗文理论,有专著,如《文心》,有专篇,如《典论论文》、《文赋》。
小说理论就在序言里,跋里、评点里,还有许多批,还有一些札记、笔记里头都谈到,所以搞小说理论要广泛地收集。
而且,我们说它是理论也可以,实际上它只是自己的一些体会。
我来谈的话,也是我的体会。
我的题目,就是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几点体会。
)强调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最要紧的是孤愤。
司马迁写《史记》,完全发表他的孤愤,《聊斋志异》作者自称是“孤愤之书”。
后来也有别的人讲,说《水浒》就是施耐庵的孤愤借水浒英雄表现出来。
《红楼梦》的孤愤,拿儿女之情表现出来。
《聊斋志异》的孤愤,拿狐鬼表达出来。
古代成功的作品,名篇名著,都是有孤愤的。
没有孤愤,写不好文学作品。
左丘明有孤愤,就写成《左传》。
屈原有孤愤,写成《楚辞》。
孤愤是什么东西呢?我的体会,孤,就是自己的,个人的,我自己的,我个人的。
愤,应该说是一种激情,激动的感情。
这一条我觉得很重要。
搞文学同搞别的科学论文不一样。
写文学作品,首先要有自己的激情。
没有这个激情,象汽车没有力量,不能发动。
一个作品,有两个很重要的东西,构成了艺术生命之所在,就其真诚,就是个人的激情。
并不是我们每个人对每件事情、每个主题都可以写得好。
不是的。
你对这个主题缺乏激情,你就写不好。
你看我们古代的演义小说、历史小说,每一个朝代都有一部历史小说,起码是一部,宋代有好几部,隋唐好几部,有《隋史演义》、《隋唐演义》,还有《说唐》。
可是经过时间检验,家喻户晓的,只有《三国演义》。
就是因为《三国演义》里面,贯穿了罗贯中的激情。
而别的那些历史小说没有激情,只编排了一些材料,就不能激动人心。
一个文学作品,包括小说在内,它的目的不是说理来说服人,它所工作的对象,主要的不是人的理智,而是人的感情,人的情绪。
所以说,文学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灵魂工程师要搞到人的感情、内心情绪里头去,不是一个理智的活动。
我常常看到人家称赞某篇小说写得好,说它能说服人。
我不知道这是褒它呢还是贬它,我看是贬它。
你那小说说服了人,这有什么了不起啊?要感动人!要感动人,必须首先自己感动。
你自己都不感动,叫人家怎么感动啊?所以李贽讲的这一条孤愤,这一条真情是必要的。
你无论是做诗,做散文、做小说,做戏曲,都必须要有真实感情。
孤愤里头除了真情以外,还有一条就是实感。
你那个真情哪儿来的?就是你有实在的感受的缘故。
你要写一个英雄,又根本没有见过英雄。
你就听人家说说,那不会有激情。
你有了激情,是因为你看到了、直接接触了英雄,感受了英雄的光辉的一面,那一方面使你感动了。
因此,你就观察得细致,了解得也更深入。
一个妈妈,生一个孩子。
因为妈妈对孩子很有激情,有孤愤。
因此,她对于小孩子的每个小动作、小的表现,都充满了激情,都观察得细致。
如果我告诉你我家小孩子会笑了,你一点也不感动。
哪家的小孩子不会笑?可是妈妈感动得要命。
我没有激情,我就写不好这个妈妈。
真情跟实感是两回事情,真情是自己主观的,实感是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
真情实感是构成文学艺术生命的东西。
没有这两条,你的作品就没有生命,就会是概念化、想当然的。
李贽提出的孤愤,在我看来,是很重要的一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