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内蒙古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疆域漂变内蒙古地区的变迁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国家,历史上其疆域经历了多次漂变。
其中,内蒙古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疆域的变迁也具有显著的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内蒙古地区的疆域漂变过程。
【古代】在古代,内蒙古地区的疆域可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之时。
当时的内蒙古地区大致分布在兴安盟、呼和浩特等地,属于中国的北部边疆地区。
而随着汉朝的统治,内蒙古地区在汉朝时期继续保持着与中国的统一。
【蒙古帝国】然而,在公元1206年成立的蒙古帝国崛起后,内蒙古地区的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蒙古人出奇的军事能力征服了广大的亚洲地区,内蒙古地区也成为了蒙古帝国的核心领土。
蒙古帝国的控制范围一度延伸至欧亚大陆,而内蒙古地区则成为了蒙古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明清时期】到了明清时期,内蒙古地区又重新回归到中国的统治之下。
明朝时,内蒙古地区被划归为行省,直接管理,并在此时期进行了较为规范的行政区划。
清朝时期,内蒙古地区则被设立为陕甘总督辖下的一个大同盟,并逐渐成为了中国统治的稳定边疆。
【近现代】19世纪末,中国遭遇了列强的侵略,内蒙古地区也深受其害。
1901年的《辛丑条约》中,中国被迫割让了外蒙古地区给俄罗斯帝国。
而内蒙古地区则在这一时间内成为了中国的边疆地区。
此后,随着中国的分裂和动荡,内蒙古地区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疆域变化。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开始了解放内蒙古地区的斗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自治区。
此后,内蒙古地区的疆域基本保持稳定,仅在某些边界线的划定上有所微调。
如今的内蒙古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等地,已成为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地区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中国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内蒙古地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区域,其疆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漂变。
Nwei 内蒙古的发展史---------------------------------------------------------------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
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
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
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了蒙古地区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1206年铁木真称汗,号成吉思,建立了蒙古贵族政权——蒙古国。
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部落而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
1211—1260年先后灭西夏和金,版图扩展到中亚、南俄。
忽必烈继汗位后,迁都至燕京(今北京市),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
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1368年元朝灭亡。
后来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
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刺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
明未,女真建立后金政权。
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
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人关统一全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
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
内蒙古概况内蒙古的历史及由来内蒙古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以北方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家园。
早在炎黄时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就已活跃在历史舞台上,黄帝曾北逐荤粥。
战国时,以东胡、匈奴为主体的北方民族逐渐兴起。
秦汉时,匈奴、乌桓、鲜卑等族活跃在北方历史舞台。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诸族进入内地,形成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新时期,拓跋鲜卑统一了北方十六国。
隋唐时,出现在北方的有突厥、回纥、契丹、室韦、奚等民族。
辽夏金时期,兴起于北方草原的契丹、党项和女真民族相继称雄,占据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内蒙古地理及资源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上部,有一块狭长的横跨东北、华北、西北的区域。
这个区域,看似一只矫健的雄鹰,振羽展翅,雄踞在祖国的边疆;又似一匹奔腾的骏马,昂首奋蹄,驰骋在祖国的北方。
这个区域,就是辽阔、美丽、富饶的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中国的第二大高原.东起茫茫的兴安岭,西至阿拉善戈壁,地跨东北、华北、西北,毗邻八省区,接壤俄罗斯、蒙古国。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茂密的森林、丰美的草场、肥沃的农田、广阔的水面、众多的野生动植物和无穷的地下宝藏,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矿藏”的美称。
内蒙古东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毗邻,南部、西南部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四省区接壤,西部与甘肃省相连,北部与蒙古国为邻,东北部与俄罗斯交界,国境线长达4221公里.土壤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相当于我国江苏省土地面积的11倍多;相当于英国土地面积的4倍,法国土地面积的两倍。
内蒙古人文发展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就在歌声里。
内蒙古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自东向西有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阿拉善草原。
那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布其沙漠,由响沙向游人诉说着种种神秘……那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美丽的河流湖泊、晶莹的北国风光、茂密的森林和神圣的口岸,无一不让游人留连忘返。
我国成立最早的自治区中国有五个自治区。
而最早的一个,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比新中国诞生还早2年零5个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中共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曾直接领导和参与在蒙古族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共产主义先进分子的工作。
1923年,内蒙古产生了第一批共产党人。
史料显示,荣耀先、多松年、乌兰夫、李裕智、奎壁、佛鼎等都在其中。
到了1925年,中共中央便成立由蒙古族党员组成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中共武装力量在东北和华北占据很大优势,从全国革命的战略考虑,中共中央决定扩大东北、华北解放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因内蒙古正处在两大解放区的后方,解决好内蒙古问题,对全国革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经慎重考虑,中共中央随后制定了工作方针,于1945年10月向晋察冀中央局发出《关于内蒙工作方针》指示电,明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据专家介绍,中共当时作出民族区域自治的决定,是经过充分的思想、理论、实践等准备的。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系统研究了国内民族问题,并在伊克昭盟城川(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和陕北定边等地进行探索实践,形成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
这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奠定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基础。
1947年4月2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现在的乌兰浩特市召开。
5月1日,会议选举产生以乌兰夫为主席的内蒙古自治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诞生。
据史料记载,毛泽东、朱德还给会议发去贺电。
后世认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一贯重视,也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创举,为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实践范例,为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
此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相继成立。
内蒙古自治区区情: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全区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2.3%,仅次于新疆和西藏,在全国居第三位。
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地跨“三北”,与黑、吉、辽、晋、冀、陕、甘、宁八省毗邻,北部与俄罗斯、蒙古接壤,边境线长4221公里。
全区总人口2376万,由55个民族组成。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1.25%,其中蒙古族417.49万,占总人口的17.49%,其他少数民族93万,占总人口的3.9%。
全区辖3盟、9市、101个旗县(市、区),自治区首府为呼和浩特市。
(一)内蒙古的自然风貌内蒙古境内以高原为主,多数地区在海拔1000米以上,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
全区耕地面积752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4%,人均耕地是全国人均数的3.5倍,居全国第一。
河套、土默川、西辽河和松嫩平原,有“谷仓”和“塞外米粮川"之称,不仅是内蒙古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也是国家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
区内拥有举世闻名的大森林、大草原、大湖泊和大沙漠。
全区森林总面积1866万公顷,居全国之冠,森林覆盖率15.8%,林木蓄积量11.2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12%,是国家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
被誉为“祖国绿色宝库”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绝大部分在内蒙古境内。
全区草场面积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总面积8666万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73.3%,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6899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1/5以上。
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著名的草甸草原,中部的锡林郭勒草原是典型的干旱草原、西部的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市有大面积的荒漠和半荒漠草原。
全区河流、湖泊淡水面积85.7万公顷,比“鱼米之乡”的湖南省还多15万公顷,仅次于有“千湖泽国”之称的湖北。
境内有五大沙漠、五大沙地,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由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组成的阿拉善沙漠,占地8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四位、全国第二位。
区情问题新中国J成童鳓年嘞蒙肯经济挫会凌晨感就辉煊建国60年来,内蒙古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经济社会实现了深刻变革和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经济杜会发展成就巨大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7.08亿元跃升至2008年的776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2008年经济总量比1949年增长233倍,年均增长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118元,升至2008年的32214元。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1978—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9.8倍,年均增长12.1%,增速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进入新世纪后,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自2002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七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一,G D P 总萤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连续跃过几个重大台阶,跃升至全国第16位,西部第2位,人均G D P跃居全国第8位,连续6年保持西部第1位,并被称为“内蒙古现象”。
(一)经济建设成就卓著,影响力显著提高现代农牧业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基础坚实稳固。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农牧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一产业增加值比刘雪梅建国前增长了23.8倍。
现代农牧业成为农牧业主要发展方向,农牧业生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新型工业化稳步迈进,经济发展后盾坚强可靠。
建国初期内蒙古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新中国成立以后,内蒙古工业经济根据国家总体发展的要求,建成投产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自治区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升级、产业延伸,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代表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
内蒙古:70年沧桑巨变作者:杨佐坤等来源:《畅谈》2017年第16期总有一些重大历史时刻,让我们在回望中凝聚力量、在纪念中奋力前行。
8月8日下午4点,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俞正声率领中央代表团出席庆祝大会。
70年前的5月1日,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火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正式诞生,开辟了内蒙古发展的新纪元。
70年来,内蒙古生产总值增长642倍、人均增长近145倍,各族人民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利,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进步。
一代代内蒙古各族儿女凝聚在党的旗帜下,谱写出一曲曲艰苦奋斗的壮歌,书写了一个个民族团结的传奇。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内蒙古改革发展,为内蒙古在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指明方向。
今天的内蒙古处在自治区成立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民生改善更有保障,民族团结更为紧密,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呈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翻阅史诗般的红色篇章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五一北路东侧,一座古朴庄重的二层小楼里,经常出现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他们轻轻地踏入,细心地观看,虔诚地聆听。
楼前的青砖墙上,用蒙汉文书写的“五一会址”4个烫金大字,在春天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70年前的5月1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393位代表的掌声在这座青砖灰瓦的小楼里久久回响。
“五一大会”会址1986年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会址占地面积2334.15平方米,会址门前绿草如茵,花团锦簇。
会址内的“五一大会”陈列展,共展出图片、实物300余件,真实地记录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光辉历程。
历史的长河静观时往往风平浪静,只有蓦然回首,才能体会它的波澜壮阔。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成就辉煌日期:2009-9-2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成就辉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大变化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奋勇前进,国民经济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全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大变化。
一、综合经济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列建国之初,内蒙古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
60年来,全区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明显提高。
全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7.08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58.04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代,经济总量迅速扩张,2008年超过7000亿元,达到7761.8亿元,年均增长9.7%,1952—2 008年全国平均增长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只有3.6%。
其中,1979—2008年内蒙古年均增长12.1%,分别快于全国和世界经济增速2.3个和9.1个百分点。
如今内蒙古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相当于1949年一年总量的3倍。
1952年,内蒙古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79%,200 8年已提高到2.58%,居各省区市第16位和西部第2位,由全国后列进入中列。
人均生产总值由19 49年的118元上升到1978年317元,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32214元,年均增长7.1%,其中,197 9—2008年年均增长11.1%。
内蒙古的人均生产总值居全国各省区市第8位,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4638美元。
自治区的由来一、自治区的创建上个世纪初,随着满清王朝结束,蒙古民族面临选择。
漠北蒙古一方在沙俄强力影响下选择了独立建国,而蒙古人的主体却在。
在也存在大体两种思想倾向,一种主为民族至上,以德王为代表。
据老革命家王铎回忆,德王早期是位开明王公,他们在民国政府极力争取高度自治,而且于1933年在百灵庙召开了各蒙旗代表大会,并获得民国政府批准,组建了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
在奋斗艰难的情况下,遇到中原乱,日寇铁蹄踏到长城边上,德王选择了投机,屁股坐到了日寇一边,最终接受了人民的审判。
另一种观点是以“塞北文豪”著称的土默特旗总管荣祥先生主国家至上,他在避难期间出任了蒙旗抗战动员委员会委员长角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以乌兰夫、诚为代表的共产党建党初期的蒙古族党员选择了投奔,而且还组织了数批土默特高小毕业生和进步青年投奔,他们在抗日期间动员土默特民众支持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抗战胜利后,荣祥的极端失望恰巧说明国民党在民族问题上政策和举措失当。
乌兰夫于1945年11月28日在成立自治运动联合会,并先后解散了锡盟的临时政府和王爷庙的人党领导的东蒙古自治政府,于1947年5月1日在乌兰浩特(由王爷庙改名,意为红色城市)成立自治政府和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实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自治。
之后,两百多万蒙古人在共产党领导的自治政府组织之下支持并参加解放战争。
这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时,也应该是值得骄傲的一笔。
中华人民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招乌兰夫进京,具体划定自治政府的领导区域,其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所说:“恢复本来的历史面貌。
”至此,自治区加了“区”字,直到1962年,商都县划归,区字完成最后一笔。
二、首府呼和浩特的确立早在441年前,北元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经过几十年努力,实现了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之间开放贸易,进而使土默特部进入快速发展期,于是他决定建造呼和浩特,并引发了中国北方走西口人口大迁徙。
内蒙古地方史内蒙古地方史是指研究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发展与演变的学科。
本文将简要介绍内蒙古地方史的主要内容。
1. 内蒙古地理与环境内蒙古位于中国北方,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内蒙古地方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内蒙古地处于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交接处,东临河套平原,北临大兴安岭。
地处内陆,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干燥,草原广阔,适宜草畜经济的发展。
2. 内蒙古的历史沿革内蒙古地方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时期的内蒙古地区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
在中国历史上,内蒙古地区隶属于多个朝代的疆域之内,如北魏、西魏、北周、北齐、隋朝等。
隋唐以后,蒙古社会逐渐形成,成为游牧民族的中心地区。
在现代历史中,内蒙古地方史经历了蒙古独立运动、内战时期、解放战争等重要事件的影响。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区。
3. 内蒙古的文化与经济内蒙古地方史中,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包括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多个民族。
蒙古文化在内蒙古地区有着重要地位,蒙古包、草原文化等成为了内蒙古的标志性元素。
经济方面,内蒙古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导,草原牧区的养殖业发达。
另外,内蒙古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这些资源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 内蒙古地方史的意义内蒙古地方史的研究对于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内蒙古的历史沿革和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可以深入了解内蒙古地区的特色和特点,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总之,内蒙古地方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研究内蒙古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发展这个地方。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对内蒙古地方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编辑本段俄罗斯交界内蒙古政区图编辑本段人口概况全年出生人口23.63万人,人口出生率9.81%;死亡人口13.34万人,人口死亡率5.54%;人口自然增长率4.27%,比上年下降0.21个千分点。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413.73万人,比上年增加8.6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33.68万人,在少数民族人口中有蒙古族人口436.47万人。
城镇人口1248.26万人,比上年增长3.5%,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51.7%;乡村人口1165.47万人,比上年下降2.8%,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48.3%。
男性人口1240.18万人,女性人口1173.55万人。
民族及人口由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朝鲜族等49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人口为1870.3万人,占总人口的78.38%;蒙古族人口为421.1万人,占总人口的17.65%。
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94.7万人,占总人口的3.97%。
在总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126.2万人,占总人口的47.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259.9万人,占总人口的52.8%。
文化教育2005年末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3所,比上年增加2所;全年招收学生7.09万人,比上年增长1.1%;年末在校学生23.0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6.2%,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6.29万人。
全年招收研究生2965人,比上年增长23.4%;年末有中等职业学校236所,招收学生8.45万人,比上年增长25%;年末有普通高中359所,全年招收学生19.84万人,比上年增长10.8%;年末有普通初中1346所,全年招收学生32.77万人,比上年下降6.4%;全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44%,小学学生辍学率0.22%。
编辑本段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创建于1960年4月25日,是一家以编译出版蒙汉文中小学各级各类教材为主要任务的专业出版社,是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材供应基地,也是全国惟一的中小学蒙古文教材建设基地。
见证内蒙古发展的历史内蒙占自治区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摇篮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
据文献记载,古代曾在这里活动过的游牧部族有10多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炮舰轰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开始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偏居中国北方的内蒙古,也成了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重点地区。
在“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旧中国,内蒙占各族人民在帝国主义列强、封建王公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欺凌压榨下,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
内蒙古的民族自治运动是在复杂的斗争中发展的。
早在20年代蒙古族封建地层份子吴鹤龄率领“内蒙古请原代表团”到南京向国民党乞求“自治”。
“九一八事”变后,东部地区一些封建上层又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独立自治”。
在西部地区,1932年,德穆楚克鲁普等少数王公,在百灵庙发表通电,提出什么“蒙古高度自治”,最后在国民党政府许诺下,成立了一个蒙占地方自治委员会。
1935年,日本侵略军直犯察绥地区,德穆克栋鲁普、李守信等人公然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成立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蒙疆自治联合政府”。
“独立自治”、依靠外国势力的自治是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
对这些所误用的种种“自治”内蒙古的蒙古族人民直行了坚决抵制。
1947年4月3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乌兰浩特召开内蒙占人民代表会议。
人会坚持了内蒙古的革命和民族区域自治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4月27日,人民代表会议向毛泽东主席和朱德司令发出致电,充分表达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对共产党的无比信任和忠心拥护。
这次会议选举乌兰夫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哈丰阿为副主席,博彦满都为临时参议长。
这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五一大会”。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工正式宣布成立。
5月19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来电指出:曾经饱受苦难的内蒙古同胞,……正在创造白由光明的新历史。
我们相信:蒙古民族与汉族和国内其它民族亲密团结,为着扫除民族压迫与封建压迫,建设交换机内蒙古及新中国而奋斗。
内蒙古历史内蒙古历史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之一。
从史前时期开始,这片土地就是许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古代中外货物贸易的重要通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内蒙古地区先后出现了许多强大的政权、王朝,并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
早期历史早期的内蒙古地区,是多个古代民族的聚居地,包括鲜卑、皮山、斤罕、契丹、突厥、党项、蒙古等。
这些民族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农业、畜牧业以及狩猎采集等活动,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和生产方式。
在古代中外贸易方面,内蒙古地区的货物集散地——北方丝绸之路,也涉及到了这里。
公元三世纪,鲜卑族开始统一各部落,形成了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鲜卑王国。
五世纪,鲜卑王朝分裂为南北两部分,此后鲜卑王国的北部逐渐演变为突厥汗国。
公元六世纪,突厥汗国崛起,这个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在中亚地区拥有了广阔的领土,并一直影响到了亚洲欧洲的历史走向。
在隋朝的时候,突厥汗国是中国的商业伙伴和对手,为唐朝时期的西域贸易和大唐玄奘西行提供了保障和帮助。
中世纪历史公元十世纪,内蒙古地区出现了两个强大的帝国——契丹和西辽。
契丹从后突厥汗国中崛起,形成了一个强盛的统一王国——辽朝。
此后,契丹人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契丹语,并在当时中国拥有了许多领土和丰富的文化成果。
辽国时期,契丹在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领域都有不小的影响力。
公元十一世纪初期,西夏王朝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大型封建王朝之一,国家主要民族是党项族。
西夏曾经和辽国结盟,并在宋夏战争中表现出色。
西夏灭亡前的末期,蒙古人成为了其最强大、最顽强的敌人。
公元十三世纪末,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继承突厥汗国、契丹国和西夏王朝的遗志,建立了一个庞大且高度集中的军事力量,并迅速扩张领土。
由于体制中随时有用于这种方式的军队,所以卓越的战术系统加上创新的武器,蒙古军队征服了大部分欧亚大陆和中国北方。
这片广阔的领土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大蒙古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国。
内蒙古:辉煌60年
佚名
【期刊名称】《北方经济》
【年(卷),期】2007(000)015
【摘要】@@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rn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2300万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不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前所未有的辉煌.
【总页数】1页(P1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护佑草原人民安康铸就卫生事业辉煌——内蒙古自治区卫生事业辉煌发展的60年 [J],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
2.风雨历程六十载交通事业铸辉煌——内蒙古自治区交通事业发展60年 [J], 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厅
3.内蒙古水利辉煌60年 [J],
4.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成就辉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大变化 [J], 周耀亭;张晶
5.历史的巨变辉煌的成就——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J], 任亚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史
春秋战国之前,一些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和东胡人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游牧生活。
秦朝在边界修筑万里长城,以防御匈奴。
西汉时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取胜,匈奴势力北迁、西迁。
在整个汉朝及其后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南匈奴人和东胡人逐渐和华夏民族融和,形成了今天汉族的前身。
隋唐时突厥势力左右蒙古高原。
北宋时鲜卑人的一支后裔契丹人创立辽国,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第一个都城——上京。
清亡后,内蒙古一直在中华民国统治下。
下面就一起了解一下蒙古族的发展史。
蒙古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在草原上以打猎和放牧为生。
在12世纪以前,蒙古人上有金朝的野蛮统治,下有部落间的争斗厮杀,蒙古人民迫切需要统一安定的生活。
1162年出生的铁木真是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氏的贵族,能征善战,先后打败横行草原的几个蒙古部落。
1206年,他统一了蒙古各部,并获得了“成吉思汗”尊称。
从此,蒙古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军事奴隶制国家建立了。
接下来,铁木真开始了对外扩张。
1218年至1223年间,西征的蒙古军占领了中亚细亚和南俄罗斯草原,使疆域扩张到了欧洲大陆。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随后又灭亡了南宋王朝,继而开始了元朝对中国长达98年的统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而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在1947年5月1日。
自治区刚成立的时候,首府并不在呼和浩特,而是在王爷府(今乌兰浩特市)。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召开,会议决定5月1日为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当时面积54万平方公里,接近内蒙古目前的一半。
1954年,自治区首府搬到了当时的归绥市,并且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