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波浪上看书》ppt教材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12
我躺在波浪上读书说课稿我躺在波浪上读书说课稿一、说教材《躺在波浪上读书》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著名旅游胜地——死海时所看到的景色以及亲身经历的趣事。
文笔生动,语言流畅,感受逼真。
教材选编本文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死海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二是让学生领略世界不同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这篇课文,我安排用两课时来教学。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二、说目标(一)根据课标要求,在第一课时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及随文识字后,结合学生实际,我把第二课时目标定为以下几点: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重点词句,知道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
3、引导学生查找死海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死海的了解,培养学生查找、搜集的能力。
4、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死海的特点以及给游人带来的欢乐。
(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结合语言文字和插图,体会作者的感受及死海的神奇。
三、说教法和学法(一)教法的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的统一。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媒体演示法。
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补充资料,缩短学生和死海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更准的读懂课文。
2、问题导读法。
我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始终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探究学习。
3、合作探究法。
教学中我利用自学提示出示三个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交流,通过生与文本,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解疑。
(二)学法的引导书是要靠学生自己读懂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与同桌合作交流,最后和全班同学一起探讨。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领者。
小学教习语文教学教案小学教习语文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10个生字,认识8个字。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死海吸引游客的地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与态度:了解和探索大海与人的关系,感受大海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围绕主线自学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感悟课文内容。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知道四大海的特点,及给游人带来的欢乐。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结合语言文字和插图,体会的感受及死海的神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插图、有关死海的资料教学时间:两课时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1、看人躺在波浪上看书,喝咖啡的画面。
人怎么能躺在波浪上看书,喝咖啡呢?这是什么地方?你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懂的词查字典。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二、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学生读生字,正音“阻”是平舌音。
“幻”注意字形,不要掉了左边一点,右边不要加横。
“仰”字不要多加一撇。
2、指名分自分段读课文。
其他同学认真听。
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3、学生回答(游览的死海的所见所感)三、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
想想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哪里?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指导一、复习导入浏览死海,留下深刻印象,死海哪些地方吸引游客?二、学习课文死海吸引游客之处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景色美丽、奇异引导学生读课文,体会五颜六色,像彩虹,变幻多彩的光晕。
2、名字奇特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理解“死海”名字由来3、浮力大引导学生读第6-9自然段,领会好奇兴奋的心情,感受死海的神奇补充有关死海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三、再读课文,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四、作业设计1、写生字。
2、小练笔:向大家介绍你游览过的最感兴趣一处景点。
小学教习语文教学教案2教学目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躺在波浪上看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海滩景色,感受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珍惜美好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感受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海滩景色。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大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海的印象和感受。
2.课文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2)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情感。
3.生字词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逐个学习生字词,讲解字义、字形和字音。
(2)学生组内交流,分享生字词的学习心得。
4.课文理解与分析(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学生回答问题,讨论课文中所描绘的海滩景色。
5.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果你躺在波浪上看书,你会看到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6.拓展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我眼中的海滩”绘画活动。
(2)学生展示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课后拓展:(1)观察生活中的自然景观,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
(2)与家人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共同探讨保护环境的方法。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大海的图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课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躺在波浪上看书》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人们躺着看书吗?他们躺在什么地方看书?谁来填一填?躺在()看书生:躺在床上看书。
躺在草地上看书。
……师:不过,今天老师要与大家一起学习的课文是躺在(波浪上)看书。
谁来读课题?点名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躺在波浪上看书,不会沉下去吗?师:哦,你很担心。
生:人怎么会躺在波浪上看书?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生:这波浪是那儿的?师:我也想知道。
生:……师:下面请大家带着心中的好奇大声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师:看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一定是被课文深深吸引了。
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9个)相信这些词语大家一定能读好!谁愿意来试一试第一排的六个词语?生:阻力仰身托浮保持苦涩光晕师:相机评价指导,然后齐读。
第二排是三个字的词语,谁想挑战?生:火辣辣明晃晃矿泉水师:词语读得真连贯!四个字的词语谁敢挑战?师:在这两组词中,各藏着一个多音字。
你知道它的另一种读音吗?生:(说出另一种读音并组词。
)生:起伏荡漾变幻多彩创造奇迹师:你的朗读让老师仿佛看到了海面上起伏荡漾的波浪,也仿佛看到了如彩虹般变幻多彩的光晕,还仿佛看到了人类创造的各种奇迹。
请大家一起用这种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读一读吧!生齐读。
师:词语的挑战我们大获全胜了。
下面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默读一遍,看看作者躺在哪里的波浪上看书?生:死海上。
师:死海上真的能躺着看书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跟作者去死海岸边看看吧。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4自然段。
把描写海边景色的句子做上记号。
生:“来到死海岸边……”师: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脑海中一定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能说说图画中都有什么吗?生:彩虹、海水。
师:彩虹是什么样的?生:五颜六色。
师:而死海的海水也是——真是一种奇特的美呀!还有谁想读?师:这与我们平常见到的蓝色海洋可不一样,死海像彩虹一般美!请你读。
师:作者抓住海水与彩虹的相似之处,就这样巧妙地把我们不曾见过的死海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看书》教学设计《看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会认“本、像、着、最、狗、叫、猫、跳、又“9个生字。
会写“又、手、书、本”4个字及词语“一本书”。
2.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教学重点:识字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书本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看书的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一)识字、写字。
1.识字。
⑴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师:利用生字卡片点名读、和“开活车”的方式读,比一比,谁读得准,以便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⑵重点指导“最、狗、猫”三个字的读音,发现读得不准的要及时纠正。
⑶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⑷师要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如“最”字,可启发学生:这个字是我们认识的哪些字组成的?让学生把它拆成“日、耳、又”三个已经认识的熟字,以便帮助记忆。
“叫”和“猫”可连成一起编成儿歌“小猫、小猫,喵喵叫”来记忆。
“本”字可与“木”字进行比较。
2.写字。
⑴让学生先看一看要写的字的字形。
⑵师引导:“又”“本”两字书写时撇和捺要伸展。
“手”字书写时撇和两横要写在上半格,这三笔的间隔要均匀,下面一横要写长一点,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是弯钩。
⑶书空⑷课堂练,教师辅导。
(二)朗读、背诵指导。
⑴朗读第一节的前三句,语速稍缓慢,语调轻而低,体现爸爸、妈妈和“我”沉浸和陶醉在书本中。
“我也爱看书”中的“也‘字应拖长一点,表现出“我”也喜欢看书。
第二节的前三句中,“厚厚”“大大”“花花绿绿”应读重些,强调书的种类多。
第二节的最后两句押“”韵,朗读时要读出韵脚。
⑵带着愉快的心情轻松地朗读,体会“我”对书中的“小狗”“小猫”“猴子”的喜爱之情和被它们所深深吸引,体会了“我”对书本的浓厚兴趣。
⑶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表演朗读。
⑷检查互读。
试背诵。
(三)感悟、理解。
⑴让学生朗读课文后,师引导观察: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让学生说说,然后引导学生,小朋友的“爸爸”和“妈妈”在看书,小朋友和他们一样在看书,就是“我也在看书”,体会“也”的用法。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精选7篇)语文微课教学设计(精选篇1)教学要求:1.能说出在日常观察中的发现;2.能认真听别人说话,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比较完整地转述;3.把话说清楚明白,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难点:能真实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生活中的观察发现。
(一)课件播放书中的“三幅图”1.同学们在这三幅图中发现了什么呢?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
(学生说,老师及时指导)2.这段时间我们观察了不少身边的事物,你一定有了新发现。
那我们每个人就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有一个要求,别人说的时候,要专心听,你要记住,你们小组的同学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小组交流。
)(二)好,老师特别想了解你们组的组员们都发现了什么?用“我们组的组员……”的句式说,看谁记得多。
(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1.同学们说的真多,而且说得特别清楚,老师给你们一个建议,当你要说很多个同学的发现的时候,不用说每个人的名字,可以用上“我们组,有的同学发现了……有的同学发现了……还有的同学发现……”句式。
(指几名学生说。
) 2.听了同学们的发现,老师对其中的一个发现可感兴趣了,那大家又对哪一个发现最感兴趣?(学生发言。
)3.如果你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就去问问他(发现者)到底怎么回事?(学生提问,学生解释。
)4.我们经过交流,就会越来越明白,因此老师提议,我们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人的发现,然后以他的话题,展开交流,可以提问,可以补充,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小组交流。
)(三)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交流得特别充分,而且有的同学还发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植物。
1.指名让学生说出发现,然后其他学生提问,发现者解释。
2.老师适时介绍自己的发现。
3.你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植物吗?(学生回答。
)小结:同学们,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如果我们有机会亲自去观察、去发现这些有趣的植物,该多好啊!二、总结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