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教案单元教学设计方案5(可编辑修改word版)
- 格式:docx
- 大小:28.47 KB
- 文档页数:5
电路教学设计(优秀5篇)电路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学生们认识了电、电流、电路之后,渐渐地他们就不满足于只点亮一个小灯泡,于是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中,由于用几根电线连接好几个灯泡和灯座,一个地方的连接或一个器材出了问题,灯泡就不会亮了。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1.什么地方出故障: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些电路出故障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查明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做个电路检测器:指导学生对电路进行检测,学生将学习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
2.能力目标〔1〕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情感目标〔1〕愿意自主、合作研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分析、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
四、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1〕信封1:小灯泡2-3个、电线若干、灯座一个、电池一节、电池盒一个;坏的灯泡3组、没有剥皮的电线2组、废电池3组、形成断路的电池盒2组,共12组。
〔2〕信封2: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
(教师事先测试会亮。
小灯泡、电池、电池盒、灯座各一,电线三根)2.教师准备:课件;科学文件夹;电路故障分析表和检测电路故障方案设计表;一组会亮的电路。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了解电路1.展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
2.课件展示电流在电路的流动情况。
1.说出电流在这个电路是怎样流动的。
要求学生能简单地口述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电线、电灯,又回到电池的负极。
二、探究活动: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 为每组的提供了一个有故障的。
电路。
2.引导〔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2〕展示台出示灯泡不会亮的电路,:灯泡为什么不亮了?3.投影出示故障的六种可能:1、电池2、电线3、电灯4、灯座5、电池盒6、电路连接1. 学生自己找出来故障。
《简单电路》主题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知道电路的组成部分。
2. 让学生掌握电路的连接方法,能够正确搭建简单电路。
3. 让学生了解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电源、负载、导体等。
2. 电路的组成部分:电源、导线、开关、灯泡等。
3. 电路的连接方法:串联、并联。
4. 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概念及其关系。
5. 简单电路的搭建与实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路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连接方法以及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测量以及简单电路的搭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连接方法以及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 采用演示法,展示电路的搭建与实验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4. 采用问答法,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电路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连接方法以及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3. 演示电路的搭建与实验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路的工作原理。
4.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搭建简单电路,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电路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电路的组成部分、连接方法以及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定义。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他们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3.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疑惑。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简单电路》相关章节。
2. 教具:电路演示板、电线、灯泡、开关等。
3.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
《简单电路》主题单元教案一、第一章:电路基础知识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定义、组成和分类,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
2. 教学内容:电路的定义、组成、分类(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路的基本原理。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电路基础知识。
4. 教学资源:教材、PPT、实验器材。
二、第二章:电路图的绘制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电路图的绘制方法,能够正确表示电路元件和连接关系。
2. 教学内容:电路图的绘制方法、电路元件的表示方法、电路连接关系的表示方法。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电路图的绘制方法。
4. 教学资源:教材、PPT、练习册、绘图工具。
三、第三章:简单电路的搭建与测量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搭建简单电路,掌握电路测量方法,能够分析电路故障。
2. 教学内容:简单电路的搭建方法、电路测量方法、电路故障分析。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简单电路的搭建与测量方法。
4. 教学资源:教材、PPT、实验器材、测量工具。
四、第四章:电路的优化与节能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路优化与节能的意义,学会分析电路的优缺点,提出节能措施。
2. 教学内容:电路优化与节能的意义、电路优缺点的分析方法、节能措施的提出。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电路的优化与节能方法。
4. 教学资源:教材、PPT、案例分析、讨论素材。
五、第五章: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内容: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电路工作原理的分析、实践操作。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教学资源:教材、PPT、实践案例、操作工具。
六、第六章:欧姆定律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学会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电路计算。
淄博职业学院《电路分析》课教学方案教师:张涛序号:9[例1] 电路如图2-21所示。
电动势E 1=140V 、E 2=90V ,电阻R 1=20Ω、R 2=5Ω、R 3=6Ω。
要求计算R 3所在支路电压U 3。
(15分钟)[解]:1.首先要审题,就是看清电路结构、已知条件及所求量。
本题是已知电源电动势及所有电阻阻值,求解的是支路电压U 3及功率。
为此,必须先要计算出各支路电流。
2.定出所求各量的参考方向,并于图中标出,注意U 3与I 3取关联正方向。
3.写KCL 、KVL 独立方程。
两个结点,可列出一个独立的KCL 方程 结点a I 3=I 1+I 2照网孔列KVL 方程,均取顺时针方向为绕行方向。
网孔abE 1a按 I 3R 3+I 1R 1 = E 16I 3+20I 1 = 140网孔aE 2ba-I 2R 2-I 3R 3 = -E 2 -5I 2-6I 3= -904.联立求解,可得I 1=4A 、I 2=6A 、I 3=10A 。
三个电流均为正值,表明电流的 实际方向与图示正方向相同。
U 3=I 3R 3=10×6=60V 。
注意:(15分钟)当电路中含有恒流源,应用KVL 列回路电压方程时,需注意:(1) 若所选回路仍然为所有的 b -( n -1 )个网孔,则最终联列的方程数为支路数b 。
(2) 若所选回路避开含有恒流源支路,则最终联列的方程数可以为未知支路电流数。
作业 P70:3-2;3-3;3-4例:12ba +-E R +-R R E I I I 22311132对结点a :I 1+I 2–I 3=0对网孔1:对网孔2:I 1 R 1 +I 3 R 3=E 1I 2 R 2+I 3 R 3=E 2。
淄博职业学院《电路分析》课教学方案
教师:张涛序号:20-21
90分
钟
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安排
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安排
说明:
(1)上述各定义式中正、负号是与对应图示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及同名端位置相一致的。
如果改变电压、电流参考方向或同名端位置,其理想变压器定义式中的符号也应作相应的改变。
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安排
(2)理想变压器的特点
无损耗;全耦合(k=1);芯柱磁导率大,自感和互感趋于无穷大。
(4)理想变压器的阻抗变换作用
在理想变压器的副边回路接负载ZL,则原边的输入阻抗为:
22
22
1
2
2
1
()
1
in L
U nU U
Z n n Z
I I
I
n
•••
••
•
===-=
-
应用电路分析方法计算含理想变压器电路时,注意不要将其视为L、M,而应将其定义式的电压电流关系与列电路方程联立进行计算求解,或者用阻抗变换得到原边等效电路来求解。
小结:
(1)含互感元件的电路分析方法有两种:直接列写方程法和去耦等效法。
直接列写方程法是列写独立回路的KVL方程组联立求解的方法,也可用网孔分析法。
去耦等效法是将含互感线圈的电路等效为无互感电路求解。
(2)计算含理想变压器电路时,应将其定义式的电压电流关系代入计算。
理想变压器定义式中的符号是由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和同名端位置而决定的。
作业5-18
教学
反馈
学生积极性高,上课效果良好。
淄博职业学院《电路分析》课教学方案
教师:张涛序号:17-18
,定义为该单口网络的阻抗。
对
串联谐振的特性:L L U jX I
=C C U jX I
=-L U U 与R
U U =
4)谐振时,总的无功功率等于0,即电路中的磁场能量与电场能量在内部完全补偿。
电容电压: 电感电流: 谐振时能量变化曲线: 从曲线中可以看出,电场能量增加时,磁场能量在减少,且增加率和减少率相等,反之亦然。
这说明电场与磁场间存在着完全的能量振荡,二者的和W 不随时间变化,为一常量。
特性阻抗和品质因数 定义谐振时的感抗、容抗为特性阻抗,即: t
U t U u Cm Cm C 00sin )2cos(ωπ
ω=-=t
U C i i cos ω==C L =
==001ωωρ耗的能量
谐振时电路在一周内消谐振时电路储存的能量π
2
U U U
:串联电路实现谐振的方法
)L、C不变,改变电源频率。
谐振频率由电路本身的参数决定,一个R L C 串联电路只能有一个对应的ω, 当外加。
电路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能够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4. 培养学生的电路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1.1 电路的定义和分类1.2 电路元件的特性和参数1.3 电路符号和图示2. 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2.1 基尔霍夫定律2.2 电压分压和电流分流定律2.3 罗尔定理和戴维南定理3. 电路分析的常用技巧3.1 等效电路和电路简化3.2 节点电压法和支路电流法3.3 电路的戴维南等效电阻4. 电路分析的实际应用4.1 串联和并联电路4.2 电路的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4.3 交流电路的分析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节课的内容,复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符号。
2. 理论讲解2.1 介绍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电路的定义和分类。
2.2 详细讲解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基尔霍夫定律、电压分压和电流分流定律等。
2.3 引导学生理解电路分析的常用技巧,如等效电路和电路简化、节点电压法和支路电流法等。
2.4 探讨电路分析的实际应用,如串联和并联电路、电路的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交流电路的分析等。
3. 实例演练通过一些具体的电路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电路分析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4. 讨论与互动4.1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电路分析的理解和经验。
4.2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电路分析的关键点。
5.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电路分析教材,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例分析。
2. 演示工具:投影仪、电路模拟软件等,用于展示电路图和实验结果。
3. 实验设备:电路实验箱、万用表等,用于进行实验操作和测量。
电路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2)掌握电路的基本元件及其作用;(3)学会使用基本工具进行电路连接和测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变化;(2)学会用公式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遵守实验规程,注意安全;(3)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实验器材。
二、教学内容1. 电路的基本概念(1)电路的定义;(2)电路的组成;(3)电路的状态。
2. 电路的基本元件(1)电源;(2)开关;(3)电阻;(4)电流表;(5)电压表。
3. 电路的连接(1)串联电路;(2)并联电路;(3)混合电路。
4. 电路的测量(1)电流的测量;(2)电压的测量;(3)电阻的测量。
5. 电路的基本定律(1)欧姆定律;(2)基尔霍夫定律。
三、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等;2. 教学课件;3. 实验指导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电路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元件及其作用,讲解电路的连接方法;3. 实验:分组进行电路连接实验,观察电流、电压的变化,验证电路定律;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元件作用;2. 学生能正确进行电路连接,并观察电流、电压的变化;3. 学生能运用电路定律进行简单计算;六、教学设计1.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 教学环节:讲解与实验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 教学时间安排:课时共计2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七、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1. 教学难点:电路定律的运用和计算;2. 解决策略:通过具体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电路定律,用实例巩固计算方法。
八、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学生的学习效果;2. 反思方法:通过学生反馈、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等方式进行;3. 反思调整: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电路分析基础第五版教学设计介绍本教学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基础的电路分析知识,包括电路元件、基础电路概念和电路分析技术。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学习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使用基本电路元件分析电路,并使用Kirchhoff定律和Ohm定律等分析电路。
此教学设计适合于本科电气工程和电子工程专业的初级学生。
教学目标1.掌握电路基本元件的性质和特点2.了解基本电路概念和电路分析技术3.能够使用Kirchhoff定律和Ohm定律等分析电路4.了解电感、电容和磁性元件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教学内容第一章:电路基础1.电路概论2.电路元件的基本性质和特点3.电路的基本概念4.电阻和电阻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第二章:直流电路分析1.Kirchhoff定律2.Ohm定律3.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分析方法4.电源的分析方法第三章:交流电路分析1.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2.电流、电压和功率的分析3.电感元件的性质和使用方法4.电容元件的性质和使用方法第四章:磁性元件的应用1.磁性元件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2.可控电阻和可控电容的应用3.滤波电路的应用教学方法授课方式包括讲解、演示、实验和讨论等。
在课堂上将展示适当的实验设备和电路原理图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生将被要求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以增强他们对于电路分析知识的理解。
教材和参考书目•《电路分析基础》第五版,Allan H. Robbins 和 Wilhem C.Miller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子电路分析和设计》第十版,Donald A. Neaman 著,机械工业出版社课程评估学生将被评估其对课程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实验和考试表现来评估。
评估方式将包括成绩分布、学习活动记录、综合考核和课程反馈。
结论此教学设计呈现了一种适合初级电气工程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电路分析课程方案。
除了理论知识,学生将通过实验活动来加深对电路分析的理解。
对于那些寻求建立牢固电路分析基础的学生来说,此教学设计是一个理想起点。
电路分析教案(正式打印版)电路分析教案(正式打印版)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基本电路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电路分析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基本电路分析方法和技巧;- 能够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大纲第一讲:电路基本概念- 电路的定义和分类- 电流、电压、电阻和功率的基本概念第二讲:欧姆定律和基本电路元件-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电阻、电容和电感的特性和应用第三讲:串联和并联电路- 串联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并联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第四讲:电路定理与分析方法- 基尔霍夫定律与电压、电流分析- 超节点分析法和戴维南定理第五讲:交流电路分析- 交流电路基本概念与特点- 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本课程将结合以下教学活动:- 实验操作:学生将进行一系列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验,掌握实际电路分析和测量技术。
- 小组讨论:学生将组成小组,共同解决一些复杂的电路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 课堂讲授:教师将通过课堂讲解,介绍电路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考核方式学生的综合成绩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平时表现:包括参与度、课堂表现等。
-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编写实验报告。
-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参考资料- 《电路分析教材》(XX 大学出版社)- 《电路分析实验指导书》(XX 大学出版社)- 相关学术论文和期刊以上即为本教案的内容,请根据教案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并按所给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祝教学顺利!。
淄博职业学院《电路分析》课教学方案教师:张涛序号:08[引导文](5分钟)应用支路电流法分析与计算复杂电路,会同时求出各条支路的电流,这些值有些对电路的分析是有用的,而有一些则对电路的分析意义不大,特别是当某之路负载取值变化时,计算方法依旧,计算过程重复、繁琐。
利用戴维宁定理可避免这类情况。
一、戴维宁定理:当只求解某一支路电流或电压时,这时可将所求支路以外的电路,看作是一个有源二端网络。
戴维宁定理就是说明这种线性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变换的定理。
定理的内容:任何一个线性有源二端网络对于外电路来说,可用一个等效电压源来代替。
等效电压源的电动势E等于有源二端网络输出端开路时的输出电压U0;内电阻R0等于二端网络内部所有独立电源为零值时在网络输出端的等效电阻。
(45分钟)所有独立电源为零值:U S=0,应予以短路I s= 0,应予以开路时间安排教学过程设计在图2-25中,N代表有源二端网络,a、b为输出端,N0表示N中所有独立电源为零值时(即恒压源短路、恒流源开路)所得的无源二端网络。
U0是输出端开路时的输出电压,也称为“开路电压”。
开路电压求解—-可采用电路求解的各种方法。
等效电压源的内电阻R0,在电子电路中常称为“输出电阻”。
[例2.5.1]在图2-24电路中,已知E1=140V,E2=90V,R1=20Ω,R2=5Ω,R3=6Ω。
求流过R3的电流I3。
(25分钟)[解]:根据戴维宁定理,电路中除电阻R3以外,其余部分(虚线框内部分)构成有源二端网络,它可以简化为一个等效电压源。
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求等效电压源的电动势E,即求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
为此应把R3从电路中分离出来,如图2-26b所示,求图中的U O。
第二步,求等效电压源的内电阻R O。
为此,除了把R3从电路中分离,还需把二端网络中电源取零值,即恒压源短路,恒流源开路。
这样便得到一个无源二端网络,如图2-26(c)所示,求出二端网络输出瑞的等效电阻R ab即为R O。
淄博职业学院《电路分析》课教学方案教师:张涛序号:5
授课时间2012 年 10 月 9、10 日
授课班级P14 电气 4、5、6 班上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学习内容电阻的连接课时 2
教学目标专业能力
1.掌握串联、并联电路结构特点,典型电路图的画法、实物电路图的连接
2.掌握串联、并联电路特点电流特点、电压特点、等效电阻、电功特点、电
功率特点、电热特点。
方法能力
1.培养学生观察并联电路特点、分析、综合知识的能力。
2.注重对学生探究科学方法、创新精神的培养。
社会能力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目标群体1、具备了一定的电工学基础知识与常见仪器、仪表的使用、操作技能;
2、掌握了电工电子的基础知识与电工工艺。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方法引导文、案例
时间
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90 分钟
(一)资讯(25 分)
一、电阻
(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
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 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 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1KΩ=1000Ω
4.了解一些电阻值:
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
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
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
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
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二)分类
1.定值电阻:电路符号:。
2.可变电阻(变阻器):电路符号。
⑴滑动变阻器:
构造:瓷筒、线圈、滑片、金属棒、接线柱。
结构示意图:。
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1
④ 分压作用: U 1 :U 2=R 1 :R 2;计算 U 1 U 2,可用
⑤ 比例关系:电流: I 1: I 2=1:1
电功率:P 1:P 2= R 1 :R 2
小结:
1. 电阻的定义及符号,单位
2. 电阻的分类,常见的电阻改变方法
3. 串联电阻的特点,连接方式。
(二)并联
把几个电阻并列地连接在电路中相同两点之间的方式称为电阻。
既:并联就是几个元件的首端、尾端分别连在一起,承受同一电压。
1.电阻的并联等效
(1)并联电阻的等效化简
1 = 1 + 1 R R 1 R
2 + + 1 R n
上面公式表明,并联电阻的等效电阻值总是小于其中任一个电阻阻值。
(2)分流公式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出总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
在图 2-3(a )所示的电路中,
I = U R 1 I = U = R ⋅ I R 1 = R ⋅ I = I R 2 R 1 + R 2 = I R 1 R 2 R 2 R 1 + R 2
有时为了某种需要,可将电路中的某一段与电阻或变阻器并联,以起分流或调节电流的作
用。
有时为了某种需要,可将电路中的某一段与电阻或变阻器并联,以起分流或调节电流的作用。
2
案例:将电流计的表头 (I g=0.1mA,R g=1kΩ)制成毫安表,欲使量程扩大为 100mA,问应并联阻值为多大的电阻?
分析:要扩大表头测量电流的量程,须在表头上并联相应的分流电阻。
如图 2-4 所示。
图中 I 为被测电流,分流电阻的电流为 I f。
由于并联支路承受同一电压U,故有:I g R g = I f R f
而 I f= I—I g = 100—0.1=99.9mA
欲使电流表量程为 100mA,应并联的电阻阻值 R f为
R f=
0.1⨯103
99.9
= 1.001≈ 1Ω
由此可知,电流表量程愈大,并联的分流电阻则愈小。
因此,电流表的等效内阻是很小的。
所以测量电流时,必须把电流表串联接在电路中,如果错接成并联,则电流表里会通过很大的电流而致使电流表烧坏。
( 三)电阻的混联
混联:就是一个电路中的电阻,既有串联又有并联的联接方式。
实例:计算图 2-5a 所示电阻电路的等效电阻 R,并求电流 I 和 I5。
解:I = R34 +R6I = 2 +1⨯1 =
1
A
R
34 +R6+R5 2 +1 + 6 3
三、电位的概念
电工学对电位的描述是这样的:在电路中指定某点做参考点,规定其电位为零,电路中其他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压称为该点的电位。
参考点可任意指定,但通常选择大地、接地点或电气设备的机壳作为参考点,电路分析中常以多条支路的连接点做参考点。
小结:
1、并联结构特点;
2、等效电导等于各电导的和;
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