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观共2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21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高哈尔·吾斯汗(伊犁师范大学人文分院新疆·伊犁835000)摘要君子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中,伴随着文化的演变非但不曾失传或弱化,相反更加丰富与立体,成为中华民族广泛接受和奉行的价值判断。
它作为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伦理哲学,在词义的衍生和文化的形成上,都得益于孔子的伟大贡献。
君子文化的根基可以说是从《论语》开始,其核心目标就是教育人成为君子,也因此充分、全方位地认识孔子的君子观,对理解君子文化的内涵和演变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君子君子文化道德品质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着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做人原则。
“做人做君子”历来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
君子文化在数千年的时代变迁中非但没有失传,更如冻土下的暖流、岩石边的野草默默而顽强的延伸和生长。
绵延数千年地传承下来,且在历朝历代都被广泛地信奉,深居人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在当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向作用,影响着人们做人做事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论语》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作为两千多年以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和观点放在当代仍然起到精神的引领和楷模作用,而“君子”文化便是其中的一个文化魁宝。
1《论语》里“君子”一词的含义及其演变“君子”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在先秦的文献中“君子”和“礼”这两个词出现的次数较多,这也说明在当时“君子”和“礼”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西周“君子”这个词已开始流行,主要是对奴隶主、贵族男子的通称,以此来彰显高贵的身份,可以说是一种阶级称谓,指的是身居要位的男子。
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儒家学说时,做了一个重大的调整和贡献,即把“君子”从古代专指“有位者的词义中解脱出来,赋予其“有德者”的新义。
《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中,孔子根据一个人的修养高低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士,他还提及了善人和有恒者,但未加细论。
根据笔者的理解,所谓“圣人”就是完全具备仁的品格的“仁人”。
君子是努力修养仁的品格的人,在《宪问第十四》中,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就是说君子中有不仁之人,但小人中无有仁之人,这说明君子是次于“圣人”的人。
而士则虽“仁以为己任”,但他只是修养到具备某种品格的人,是次于君子的人,在《子路第十三》中,孔子甚至把最次的“言必信,行必果”若小人一般的人也称之为士。
在《述而第七》中,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因为圣人孔子未得见,所以他只论仁,而几未论圣人。
孔子在《论语》中论述最多的是君子。
笔者经过对《论语》篇章的整理,概括出君子的30种基本素养与特征,同时也罗列出君子与小人的10大区别。
一、君子的素养与特征1、庄重威严,过勿惮改。
《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在《子张第十九》中,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
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这里也讲到了君子改过的问题。
孔子特别反对有错不改,所以他在《子路第十三》中把“言必信,行必果”之人说成是“硁硁然小人哉”!因为这种人说对了坚持还没问题,如果错了也坚持,那就会造成很大危害。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作者:王闻聪来源:《卷宗》2018年第18期1 关于《论语》的思想源流北京大学陈来教授在《儒家思想的根源》1提到:“正如杨向奎先生所指出的:‘没有周公就没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
’‘以德礼为主的周公之道,世世相传,春秋末期遂有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儒家思想’。
孔子对周公的倾心敬仰,荀子以周公为第一代大儒,早已明确指出儒家思想的根源。
’”西周文化是儒家文化萌生的基础,为孔子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养分。
孔子继承了西周文化的“礼”,同时吸取同时代其他学派的思想形成了“仁”。
在《左传》中“礼”这个概念是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共出现526次。
典型的例子有“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周易》未出现“仁”,说明周以前没有“仁”这一道德概念。
稍早于孔子的墨翟说:“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同时,“仁”在《国语》中出现了62次,在《左传》中出现了39次。
因此可以说,“仁”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西周既去,春秋争霸,诸侯割据相持不下。
顺应时代潮流,孔子博采众长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囊括德、义、信、智等道德要求的君子思想体系。
2 “君子”词义演变《周易正义》中说:“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
”《诗经》中的“君子”出现了除“王公大夫”之外的其他意义。
例如《周南·汝坟》中“君子”指远行服役的丈夫;《召南·草虫》中“君子”指男性情人。
《诗经》中的“君子”还有“德行”的内涵,如《邶风·雄雉》中“百尔君子,不知德行”。
《墨子》中出现了地位介于王公大人和小人之间的士君子。
如《墨子·卷三》:“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在《晏子春秋·杂上二四》中“君子”的含义已经偏重于指人的内在品性。
可以说,“君子”舍“位”而取“德”的转变是春秋时代学术思想的共鸣。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摘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观《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
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
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
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在《论语》20 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 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
“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在《论语·先进》篇,子曰:“德行:颜渊,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被后世誉为孔氏四门,孔子认为君子应尽可能地修身砺己,在这四科中求得精进。
二、“君子”的特质对于君子之道,孔子在《论语》中屡有提及。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23卷第2期2021年4月Vol.23,No.2Apr.2021DOI : 10.15916/j.issnl674-327x.2021.02.017《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当代意义探析李健(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摘 要:在孔子的君子观中,义是君子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礼是君子的行为规范,它渗透在君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君子的品格还包括谦逊与诚信,主要体现在君子重行,厌恶巧言、轻言。
"学” 是成为君子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道德修养方式;遵循周礼是君子的另一原则,周礼具有规范言行的重要作用;最后,"自省”是孔子君子修养途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当代,孔子的君子观对于个 人而言,能推动人们发掘自省意识,促进自我成长,也可以建构正确的义利观,培养健全人格,对于社会而言,有助于完善礼仪规范,重建良好社会秩序。
关键词:孔子;君子观;《论语》;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圣人”是孔子精神世界的最高人格,尧、舜、 禹及周公就是圣人。
在孔子看来,“圣人”是不得 见的,“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1]1°8, “君子”是成 圣的中间环节。
孔子云:“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 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240因此本文拟对孔子君子观的内涵、君子人格的修成途径及当 代意义进行分析。
一、君子观的内涵“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其本意指“君 王之子”,又从社会地位角度延伸出与“小人”相对的含义。
但随着先民政治思想的成熟,特别是入 周以后,道德与政治紧密关联,“为政以德”成为君主的执政根据,“君子”也就被赋予了浓厚的道 德色彩。
因此,本文所言“君子”,是指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足为楷模的人,同理,君子观是指人们 对于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的想法。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其中《论语》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论语》中的君子观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君子的内涵、修养、行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君子的内涵孔子认为,君子是有道德品质、有高尚情操的人,是一种人格化的道德境界。
君子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仁、义、礼、智。
其中,仁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是指对人的关爱和关心;义是指正义和公正,是君子的道德准则;礼是指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是君子的行为准则;智是指学问和能力,是君子的素质要求。
君子的内涵不仅包括了个人的品质和素质,还包括了社会责任和义务。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大爱之心,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他人和社会。
君子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君子的修养君子的修养是其内涵的体现,也是其道德品质的基础。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包括了知行合一、思辨求真、文化涵养等方面。
知行合一是指知识和行为的统一。
君子不仅要有学问和知识,还要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做到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
思辨求真是指君子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要追求真理和正确的道路。
文化涵养是指君子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修养,包括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要有审美和人文情怀。
三、君子的行为君子的行为是其内涵和修养的体现,也是其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
孔子认为,君子的行为应该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规则等方面。
礼仪是君子行为的基础,是社会规范的体现。
君子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不做违背社会伦理的事情。
尊重他人是君子的基本素质,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君子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和尊严。
尊重自己是君子的自我价值和尊严的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君子应该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屈服于压力和诱惑。
尊重规则是君子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障。
《论语十二章》中的君子标准1. 君子坦荡荡君子为人处世应该心胸开阔,不受世俗繁琐事务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该保持冷静和乐观,不轻易放弃和沮丧。
2. 仁者爱人君子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愿意帮助他人。
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做到待人以诚,待人以信,待人以善。
3. 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只具备单一的功能和用途。
相反,君子应该具备多种才能和技能,能够胜任各种不同的工作和环境。
同时,君子也应该不断学习和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 敏而好学君子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学习能力,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
同时,君子也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和求知欲,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5. 知之为知之君子应该具备诚实和正直的品质,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同时,君子也应该具备谦虚和谨慎的品质,不断向他人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6. 慎终追远君子应该具备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并始终保持对未来的忧患意识和谨慎态度。
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应该认真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避免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
7. 礼之用君子应该具备礼仪之邦的风范和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
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尊重他人并遵循相应的礼仪和文化传统,展现出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8. 和为贵君子应该具备和谐共处的理念和精神,尊重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应该以和谐为目标,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9. 德不孤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引领社会风气之先。
在面对道德抉择时,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原则,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10. 敏事慎言君子应该具备谨慎和敏锐的品质,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
在处理事务时,应该注重细节和关键点,避免因疏忽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误解。
11. 知者不失人君子应该具备智慧和洞察力,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想法。
在与他人交往时,应该注重沟通和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避免因误解而造成不必要的矛盾或冲突。
论语中的仁义道德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仁义道德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论语中的仁义道德,并分析其对儒家文化的塑造和社会的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一、仁:仁者爱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仁义是论语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
论语中经常提到仁道,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这句话表达了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做到对他人怀有同情心和关爱之情,以及善待他人。
只有具备了仁心,才能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二、义:恪守道义,维护社会秩序论语中的义是指一个人对于个人责任和社会义务的忠诚。
孔子曾说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公冶长》)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忠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在现代社会中,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也是义的重要体现。
三、道:以德修身,推动社会进步论语中的道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
孔子曾说:“君子行非常之道,欲达于至善。
”(《论语·学而》)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文化中一贯的思想:通过修身养性,个人可以提升道德水平,进而达到至善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影响论语中的仁义道德核心价值观不仅仅停留在古代,而是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应用,并成为了人们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指导。
例如,中国的尊师重道、爱岗敬业的传统和价值观念正是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这些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和谐以及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仁义道德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含了仁、义和道三个重要概念。
这些价值观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也对现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孔子的君子观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君子务治,小人务力”。
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拥有身份和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
在孔子看来,儒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那么到底一个怎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君子呢,“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
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上,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同人相处时,既彼此协调合作,乂不盲目苟同。
而小人正好相反,小人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处人处事“度于礼”,“约于礼”,“君子笃于亲”,“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等,也就是维护人伦关系的和谐,做到爱亲、尊上、敬友、与人为善。
在处事原则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讣其利害,所以道徳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孔子这里说的义是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德仍指仁,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
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
这两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
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君子知法畏法守法。
小人怀惠,小人之行,只贪图眼前的小惠。
这两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论语中的君子观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人格理想,在欧洲早期,他们的人格理想是骑士、绅士,在东方是武士,而在中国,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
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对于什么是君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在《论语》当中有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我们从另一方面对君子有了明确的理解,接下来我们从九个对比来更深刻的理解何为君子之道:第一、君子怀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怀德就是心存仁德,怀利天下的原则,怀土就是怀自己脚下的土地,也就是身上的占有物。
《大学》里讲到,作为君子放在最前面的是道德,有了德才有真正的人,有了人才有脚下的土地,有了地才会产生财物,有了财物才能享用,因此,道德为本,钱财为末。
第二、君子之德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小人是指一般的民众,说一般民众是草也不是贬低。
君子必须挂起道德之风,必须去影响我们脚下的草,让他们产生起伏,让他们产生有利于社会道德的那种波动,这也是君子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对社会负责。
君子必须成为风,成为社会上的一股道德之风,去改变人间。
对于有狭隘性,暧昧性,占据性,草根性的草民,君子必须拿出自己的高贵的生命能量对他们传播和梳理,如果默不作声,那仁义何在,道德何在?所以一定要告诉大家,一定要传播,一定要教育大家。
第三、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一,没有完成的美尽量完成,第二,没有起步的美开始起步,化非美为美。
这种成人之美超过了与人为善。
成人之美是一个选择,是一种水滴石穿的修炼。
第四、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在进入一个生疏的环境里,我们都会着急找几个朋友,但是这几个朋友一旦形成,就有了一个小圈子,叫做利益共同体,和圈子之外的多数人明明暗暗的产生了比较,对峙,算计,防范,这就形成了小人行迹了。
而君子会把这些朋友作为过渡,队伍扩大之后这个小圈子就不存在了,这就在人际关系中成了君子。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浅析《论语》中的君子之道摘要:君子之道,即成就君子之途径,就是君子的核心价值观。
本文拟从九个方面揭示《论语》一书中君子之道的内涵。
关键词:《论语》君子之道在中华文化发轫之初,“君子”是人们对于为官者的称谓,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要求,是全体社会成员对于权力阶层所抱持的理想期待。
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君子”概念逐渐脱离了权力意义,成为普通民众的人格向往,形成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规范。
所谓“君子之道”,即成就君子之途径,就是君子的核心价值观。
辜鸿铭先生说:“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君子之道。
”本文拟就《论语》一书中所蕴含的君子之道作一浅析。
1 君子人格的道德根基是“仁”君子人格的第一要义,就是必须具备爱心。
儒家把这爱心归结为一个字——仁。
孔子说:“仁者爱人”。
爱心的体现,首先是爱人——爱父母兄弟,爱姐妹同宗,爱邻里师长,爱同事友朋,爱同胞手足,爱异族异邦,爱弱势穷苦者,爱老迈残疾人,爱志同道合者,爱异见陌生人……总之,爱一切人。
孔子管这种对人类普遍的爱心叫做“泛爱众”。
孔子认为爱心的培养首先要从“孝”、“悌”开始,即从爱父母、爱兄长、爱亲朋做起,由亲亲而亲民而亲天下。
爱心扩展开去,由爱人而爱物——爱花鸟虫鱼,爱草木走兽,爱山川河流,爱风雪雷电,爱地球,爱月亮,爱太阳系,爱银河系,爱宇宙,大爱无疆。
在当代语汇中,我们经常会用“为富不仁”“麻木不仁”“不仁不义”等词句,来表达对小人的鄙视,说明今天的中国人,仍然以“仁”与“不仁”作为衡量人格的道德尺度。
作为执政者的君子,怀着忠爱恻怛之心,无条件地为全体公民求利益谋福祉,这便是仁的行为,这样的出发点变成国家的政策,政府的行动,这便是施仁政。
君子执政,必须具有对人民的同情之心,体贴之意,关爱之情。
孔子说,执政的道理,无非是仁与不仁罢了,就这么简单。
(孔子曰:“道仁,仁与不仁而已矣。
”)仁是儒家的核心理念。
孔子为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而奔走呼号了一生。
论语学而第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tì),而好(hào)犯上者,鲜(xiǎn)矣;不好(hào)犯上,而好(hào)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tì)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yú)!”3子曰:“巧言令色,鲜(xiǎn)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子曰:“道千乘(shènɡ)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f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yú),抑与之与(yú)?”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yú)!”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mò)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hào)学也已(yǐ)。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cuō),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yú)?”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yǐ)矣!告诸往而知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