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第一节
- 格式:ppt
- 大小:12.67 MB
- 文档页数:79
弘扬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思修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1.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既是道德要求、政治原则也是法律规范)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包括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领土主权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基本载体。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因、胎记,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爱自己的国家。
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即爱国主义既继承了优良传统,又具有时代特征)(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抵御外侮。
(相关爱国诗句极易出选择)(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1)爱国主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①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
要坚持"和为贵"和宽厚仁爱的原则,"化干戈为玉帛";②爱好和平。
"礼仪之邦""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的观念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③勤劳勇敢。
勤劳是兴家立国之本,勇敢是广为推崇褒扬的美德;④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体现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等与时俱进的精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表现:1、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2、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古人对理解的不懈追求上。
3、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与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4、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还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5、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二、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内含: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内容: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的集体意识。
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的进步潮流,是社会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关联,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
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将伴随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
大学思修弘扬中国精神第一节教案教案标题:大学思修弘扬中国精神第一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精神的概念和内涵;2. 探讨大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弘扬中国精神;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中国精神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2. 大学生如何践行中国精神;3. 弘扬中国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2. 板书工具;3. 学生参与讨论的话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2. 引发学生对中国精神的思考,例如:你认为中国精神是什么?它对你有什么意义?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使用幻灯片展示中国精神的概念和内涵;2. 解释中国精神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责任等;3.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中国精神的实际案例,并分析案例中体现的核心价值观;2. 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选择的案例,并分享分析结果;3. 全班共同讨论,对各组的案例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思考与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国精神;2. 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行动计划;3. 结合学生的讨论,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生如何弘扬中国精神的短文;2. 提醒学生注意论据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精神的概念和内涵,并探讨大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弘扬中国精神。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能力。
作业布置的短文写作,旨在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提出合理的观点,以促进他们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CHAPTER中国精神定义与内涵定义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总称。
内涵中国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伟大时代精神。
中国精神历史渊源及发展历史渊源中国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磨砺和洗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风貌。
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理念,到近代的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再到当代的改革创新、开放包容,中国精神不断与时俱进,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当代价值与社会意义当代价值中国精神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推动国家繁荣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
社会意义弘扬中国精神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和奋斗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CHAPTER爱国主义精神内涵解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01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02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03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历代英雄人物爱国情怀展示古代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怀如岳飞、文天祥等,他们的事迹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救亡图存斗争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不懈斗争。
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情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
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3.1 什么是精神1、什么是精神:①指人的精气、元神。
相对于形骸而言。
②指人的意识③犹实质,要旨。
事物的精微所在。
④精力体气。
⑤形容人或物有生气。
从哲学的角度上,精神与物质相关,又与物质相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精神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产物,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人脑产生的观念、思想上的成果。
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的反映。
但是,精神又具有极大的能动性,换言之,通过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物质的东西。
2、精神的力精神的力量有诸多的理论论说,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转化的理论,集中彰显了精神的力量。
马克思对精神转化为物质的思想作过经典的表述。
他有一段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毛泽东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他还说,“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
工具是人创造的。
工具要革命,它会通过人来说讲话,通过劳动者来讲话。
”他明确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
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
”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
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拿破仑拿破仑于1821年病死圣赫勒拿岛,他在临死前说:“我一生四十次战争胜利的光荣,被滑铁卢一战就抹去了,但我有一件功绩是永垂不朽的,这就是我的法典。
”3.2什么是中国精神1、国家精神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实践中根据自身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意识活动的结果,它集中反映着一个国家在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民族文化和国民性格、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共同特质,是维系、协调、指导、推动该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第三章教学大纲(供教师参考)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大学生了解中国精神的历史传统与时代价值,了解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了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和时代特征;了解改革创新的历史传承与时代要求。
帮助大学生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
二、教学重点
1.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
2.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3.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
三、教学难点
1.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
3.如何理解新时代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四、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