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商鞅南门立木》
- 格式:ppt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28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商鞅南门立木一、教学目标1.熟悉“商鞅变法”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夷门之变的历史背景和原因;3.理解夷门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能够运用字义推测猜词的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理解夷门之变发生的背景和原因;3.能够准确地使用字义推测猜词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1.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看一段视频,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2.诱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商鞅的变法,古代中国是否能够走向强盛;3.给学生留下一张作业:“列举一下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
(二)讲解与练习1.分组讨论,帮助学生掌握夷门之变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习字义推测猜词的技巧,进行相关的练习,辅助学生的理解和掌握;3.让学生回答一些相关问题,以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如:“为什么说夷门之变是一次农民起义?”(三)巩固与提高1.让学生“独立思考,群体交流”:各自列举夷门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再交流归纳;2.辅助学生掌握文字的加工和理解能力,让他们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3.通过短文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字义推测猜词的技巧,以及提高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上课的表现,并针对性地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2.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和评估,了解他们对商鞅变法及夷门之变的理解;五、教学资源1.商鞅变法和夷门之变的相关视频;2.课程笔记和相关练习及认知巩固材料;3.相关历史事件、人物等的图片和视频资源。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设置了多个学习环节,但具有明显的递进关系,让学生天然产生学习动机,学习效果比较好;2.在课程考核和评估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表现,针对性地进行评估和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商鞅南门立木一、教学背景本节课为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教学内容为商鞅变法和南门立木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
2.认识南门立木的故事,理解其中的道理和价值。
能力目标1.能够理解商鞅变法和南门立木的故事并能简述其内容。
2.能够归纳商鞅变法的目的和作用。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明确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商鞅是谁,商鞅的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等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讲解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国,属于战国时期,秦国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
商鞅变法主要包括推行法家思想、改革军制和封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2.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项:推行法家思想、改革军制和变革封建制度。
其中推行法家思想,主要是为了加强国家的统治和管理,改革军制,则是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变革封建制度则是为了消除封建贵族的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3.商鞅变法的影响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推行了法家思想,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为中国古代法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军制,则是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扩大疆土,为后来的一统天下创造了条件,变革封建制度,则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内部的割据势力。
3. 讲解南门立木的故事1.南门立木的故事南门立木是一个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
讲述的是一个人像一样的树木,因为自己有高贵的品质、坚强的品性,能够承受风雨的考验,从而成为了城市的象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尊敬。
2.南门立木的道理南门立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经过磨练、经历考验之后,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就像南门立木一样,能够承受风雨的考验,最终成为了城市的象征。
而一个人的品质、品性等内在素质,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语文S版六下《商鞅南门立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商鞅南门立木》的内容,感悟商鞅变法的决心和智慧。
2.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商鞅变法的决心和智慧。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简要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商鞅变法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讲解1.老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商鞅南门立木的寓意。
2.学生边听边做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案例分析1.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五)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老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
(六)拓展延伸1.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商鞅变法的相关故事。
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课堂练习、拓展延伸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商鞅南门立木》的内容,感悟了商鞅变法的决心和智慧。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分析,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1.导入新课老师简要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如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秦国的崛起等。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商鞅变法的了解,如商鞅变法的目的、措施等。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如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学生分享自读感悟,如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商鞅的智慧和决心等。
3.课堂讲解老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商鞅南门立木的寓意,如表明商鞅变法的决心、展示秦国的实力等。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商鞅南门立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背景,理解商鞅变法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分析商鞅南门立木的启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分析其寓意。
2.教学难点: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以及商鞅南门立木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商鞅南门立木》这篇课文。
你们听说过商鞅吗?知道他为什么要南门立木吗?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故事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生字词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注意读音、书写和词义。
2.学生自主练习生字词,教师检查。
四、故事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南门立木的背景,理解商鞅变法的初衷。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商鞅南门立木的寓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
2.学生分享对商鞅南门立木寓意的理解。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商鞅南门立木对秦国的影响是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三、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南门立木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四、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商鞅南门立木的现代意义》为题,写一篇短文。
2.学生自主写作,教师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
2.学生分享写作心得。
二、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三、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插图。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四、课后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商鞅变法的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秦国历史。
2.家长参与,共同探讨商鞅南门立木的教育意义。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
2.学生分享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商鞅南门立木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商鞅南门立木【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商鞅南门立木教案】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中,作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商鞅有着过人的胆识与魄力,他的南门立木之举看似无足轻重,但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X在此整理了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教案,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鞅”字,学会“孝、葫、础”三个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义,并积累词语。
2.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条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条理。
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
2.商鞅的个人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认识人物1.导语:先人孟子曾经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从中告诫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和做法,否则无法成功。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名叫商鞅的改革家,为了争取国家富强,主张变革不适合国家发展的旧的法规,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法成功,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历史故事。
2.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认识商鞅(教师补充)。
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变法内容主要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十年之后,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
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4.教师小结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鞅变法前,为取信于民而发生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学生自由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从文中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认认,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商鞅南门立木一、教学目标1.了解商鞅的历史背景、主要思想和对中国的贡献。
2.掌握商鞅变法对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商鞅的变法思想和实践2.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课本《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教学工具:电子白板、投影仪、笔记本电脑四、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商鞅的基本情况和变法思想。
2. 学习商鞅南门立木(约15分钟)•教师通过电子白板投影展示商鞅南门立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木雕的形象、设计构思和寓意。
•老师讲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背景、作者、艺术风格和主题。
•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认真阅读课文《商鞅南门立木》。
3. 分析商鞅南门立木(约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商鞅南门立木的文本结构和写作特点。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商鞅南门立木的主题、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4. 理解商鞅变法(约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简单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学生分组讨论商鞅变法对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影响。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评价和点拨。
5. 读懂商鞅南门立木(约15分钟)•学生再次阅读商鞅南门立木,尝试从文本中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商鞅对秦国的贡献。
•学生分组合作,互相讲解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6. 思考与拓展(约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锻炼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南门立木的文本,通过分析和讨论,更好地理解了商鞅变法的思想和对秦国的贡献。
在思考与拓展环节,我们也了解了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商鞅的变法思想和实践。
六、课后作业1.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商鞅的变法思想和对秦国的影响。
《商鞅立木》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商鞅立木两汉-史记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对照翻译: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
卒下令。
最终颁布了那法令。
于是太子犯法。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
卫鞅曰:“公孙鞅(商鞅)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
将法太子。
将惩罚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
明日,秦人皆趋令。
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新法施行十年,秦国的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注释:商鞅:战国中期政治家。
令既具: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
怪:感到奇怪金:古代货币单位。
布:公布,颁布。
具:准备就绪。
国都市南门:指城后边市场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