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40.73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200字左右篇一:袁隆平大米,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
可长期以来,水稻产量不高,人口又那么多,农民们成年累月种田栽稻,还是满足不了“吃”的需要。
粮食产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障碍。
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决心为国攻关,解决这个难题。
袁隆平是湖南一个镇上的农校教员。
虽然工作条件差,可他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
每天除了教学外,就是在试验田里培育高产品种。
在试验中,他发现天然杂交水稻穗大粒饱,产量高,但是第二年再种,就退化了,失去了优势。
他就想进行一种试验,培育能保持高产的杂交水稻的种子。
为了这个理想,袁隆平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有时候在试验田里观察,连家也顾不上回。
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培育成功了。
这种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000多斤,在全国推广后,我国稻谷在几年中增产了1000多亿公斤,真是一个飞跃!袁隆平获得了国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美国等国也引进了他的成果。
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改变我国粮食生产的落后状态打了一个翻身仗。
篇二:钱学森钱学森,知名科学家。
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
大家称他为“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
他对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能够做英雄了。
”爸爸说:“你也能够做英雄。
可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
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
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先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异常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仅使同学们,并且使教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篇三:邓稼先邓稼先(1924—1986)是我国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一):袁隆平小时候的故事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
教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教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教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教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本事。
有一次,教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
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当能够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可是教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
他自我想不出来,教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
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二):中国科学家钱人元的故事钱人元生卒年: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汤家桥。
江苏常熟人1931年,在苏州中学化工科学习。
1935年,化工科毕业,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9年,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理化系任助教及教员。
1943年,赴美国留学,在加州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4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做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
1947年,到依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8年,回国,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级讲席。
1949年,到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
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家的名人故事
以下是几个中国科学家的名人故事:
1.华罗庚:华罗庚是中国数学家,他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华氏定理”,解决了数学领域的一个难题。
据说,华罗庚在年轻时曾因为贫困而辍学,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数学的热爱,一直自学并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数学家。
2.钱学森: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曾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领导中国的导弹研制工作,并成功地研制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钱学森在年轻时曾留学美国,但他在美国遭受了不公正待遇,最终决定回到中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杨振宁:杨振宁是中国物理学家,他与李政道一起提出了“杨-李定理”,揭示了物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杨振宁在年轻时曾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但他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决定回到中国,为祖国的物理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屠呦呦:屠呦呦是中国药学家,她发现了青蒿素,这是一种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
屠呦呦在年轻时曾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她经过多年的研究,最终发现了青蒿素的药理作用,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些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对于科学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们的成就不仅为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世界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一):袁隆平,经过6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
然后又因为“十年动乱”差点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帮他藏了4钵稻苗,还能够进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旬的著名数学家: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三):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
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
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四):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
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
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
”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
之后,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
到1950年,他放下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五):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
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
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
5个简短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古代科学家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五个简短的中国古代科学家故事:
1.张衡发明地动仪:张衡是东汉时期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
仪器——地动仪。
这个仪器能够检测到地震的方位和距离,为当时的朝廷和民众提供了重要的地震预警信息。
2.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他对于圆周率的研究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数学成就之一。
他将圆周率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这个成果在当时的世界中是独一无二的。
3.沈括研究指南针: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他对指南针的技术和应用进
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的研究对于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郭守敬编制《授时历》:郭守敬是元朝时期的科学家,他编制了世界上最
精确的历法之一——《授时历》。
这个历法对于农业、航海、天文观测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5.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李时珍是明朝时期的医学家和植物学家,他撰
写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医药典籍之一——《本草纲目》。
这部典籍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中国科学家简短小故事
1、钱学森: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的重要人物,他曾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但始终心系祖国,一心想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他在回国后,积极参与中国航天科技的研究,并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发工作。
2、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他成功研发出了高产、抗病虫害的杂交水稻,使中国粮食产量有了质的飞跃。
他还积极推广杂交水稻技术,帮助全球许多国家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3、杨振宁:杨振宁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因在粒子物理学和弦理论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也是中国科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物理学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4、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的“两弹元勋”,他在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亲自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工作,并为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伟⼤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其实,不仅是国外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在中国也有许多闻名世界的伟⼤科学家,我们⼀起来了解⼀下吧!下⾯是由⼩编为⼤家整理的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希望⼤家喜欢。
中国科学家故事:邓稼先 ⼀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弹坠地被摔裂。
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个⼈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弹碎⽚拿到⼿⾥仔细检验。
⾝为医学教授的妻⼦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
结果发现在他的⼩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髓⾥也侵⼊了放射物。
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
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去装雷管,并⾸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
医⽣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
他⽆⼒地倒在病床上,⾯对⾃⼰妻⼦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中国科学家故事:丁肇中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美国布鲁克海⽂国家实验室的质⼦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
1974年,他们发现了⼀个质量约为质⼦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
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取名为J粒⼦,"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发现的粒⼦。
与此同时,美国⼈⾥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并取名为ψ粒⼦。
后来⼈们就把这种粒⼦称为J/ψ粒⼦。
J/ψ粒⼦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预料值⼤5000倍。
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
J/ψ粒⼦的发现⼤⼤推动了粒⼦物理学的发展。
中国科学家故事:曾呈奎 曾⽼有⼀次去美国参加学术活动的时候,接到50年前在美国读书时⼀位⽼师的邀请。
见到90多岁的⽼教授后,曾⽼惊喜万分,但他还是不能确定⽼教授是否真的还记得⾃⼰。
伟大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伟大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深知“惟有读书人,方能治国安邦”的道理。
因此,历史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他们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生于1930年,曾经担任上海入室女科学家“蒲公英女队”的一员,并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然而,她最为人所知的,还是她对疟疾病的研究,为全世界疟疾治疗带来了福音。
她的研究成果——青蒿素,更是荣膺诺贝尔医学奖,成为中国自主研发的首个获诺贝尔奖的新药。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同样也是非常艰辛和漫长的。
她坚信“求知不暇,求医尚且不能不勤奋”,用一个人的孤独和喧嚣,同时也用毅力和聪明,探索了一个又一个路径,最终在草原上发现了青蒿的有效成分。
她的成果不仅保护了广大疟疾患者的健康,同时也启示了世界疟疾治疗研究的多元化道路。
2. 朱德孟——最早的生物物理学家之一朱德孟是一位杰出的生物物理学家,生前倡导“打好基础,走好路子”的创新理念,这句话的含义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他曾经研究过红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并在红细胞的光学显微技术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他甚至还开发出了一种遗传修复技术,被誉为“补血的技术”,为生物学技术领域注入良好的发展契机。
朱德孟在做任何一项研究前,都会对作品进行CRITICS:create, recognize, innovate, transmit、criticize, summary。
他认为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医生、化学家、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的综合体现,只有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才会有研发新药和新技术的可能。
他的理念不仅影响了当代的科技人士,也指引了在基础研究领域探索的科学家。
3. 郭永怀——中国自行研发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父自从1956年人造卫星产生以后,科学家和国防部门就开始了人造卫星技术的探索。
这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就是郭永怀。
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率领着我国的科研团队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实现了中国太空发射的里程碑,进而积累了人造卫星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科学家简短小故事一、朱棣与黄人气体研究朱棣是中国一位杰出的化学家,他对气体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曾经偶然发现一种黄色的气体,这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他开始专注于研究这种黄人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朱棣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实验,观察黄人气体的变化和反应。
通过仔细分析,他发现黄人气体具有一定的毒性,并且在高温下有爆炸的可能性。
这些发现令他深感挑战和兴奋。
为了更好地理解黄人气体,朱棣开始探索它的制备方法。
他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最终成功发明了一种高效的制备黄人气体的方法。
这一创新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它的性质和应用。
朱棣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的成果被应用于多个领域。
黄人气体的性质和特点被进一步研究,并在医学、工业等领域找到了广泛的应用。
朱棣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气体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二、赵敏的科学发现与荣誉赵敏是一位年轻的生物学家,她对昆虫的生态行为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一次深入调查昆虫种群的研究中,她偶然发现一种新的物种。
对于这个新物种的发现,赵敏感到非常激动。
她用尽全力对这种物种进行详细观察和实验。
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她发现这种新物种对特定植物的花粉有着极强的依赖关系。
赵敏的研究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她的发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新的线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昆虫的生态行为和植物的繁衍方式。
赵敏的成果不仅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还受到了多个科研机构的关注。
她的发现被刊登在了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她也因此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荣誉和赞誉。
三、王贞治与量子力学的突破王贞治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对量子力学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多年的实验和探索中,他遇到了一道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
然而,王贞治并没有放弃,他反复思考和寻找突破口。
最终,他发现了一个量子力学中的关键问题,这对于解决他面临的难题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王贞治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试图解决这个关键问题。
通过不断的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他最终获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他的研究让人们对量子力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故事:
1. 钱学森:钱学森是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曾参与美国的航天计划,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决定回国,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尽管受到美国政府的阻挠和迫害,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成功回到中国,并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2. 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主要研制者之一,他在中国的核武器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他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华罗庚:华罗庚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从小就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数学成就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这些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更展现了他们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他们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科学事业。
中国的十个科学家的故事第一篇嘿,朋友!今天来跟你聊聊咱们中国了不起的十个科学家的故事。
先说钱学森爷爷,那可是航天领域的大牛!当年他一心想回国,历经千难万阻,终于回来了。
回国后,他带着团队搞火箭、导弹,为咱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简直太牛啦!还有光爷爷,他专注于地质研究。
到处跑,找石油、找矿产,就像个地质侦探。
他的努力让咱们国家发现了好多重要的资源,厉害吧!邓稼先爷爷也不能不提。
为了研究原子弹、氢弹,他默默付出,不怕危险。
在艰苦的条件下,成功让咱们国家有了自己的核武器,太了不起啦!袁隆平爷爷,那是解决咱们吃饭问题的大功臣。
他研究的杂交水稻,让产量大大提高,大家都能吃饱饭,他就像个稻田里的超级英雄!屠呦呦奶奶也很棒哟!她研究青蒿素,为治疗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得了诺贝尔奖呢,真给咱们中国人长脸!竺可桢爷爷,一辈子都在观察气象,记录各种数据,让咱们对天气变化有了更多了解。
侯德榜爷爷在化学工业方面很厉害,搞出了好多新的生产方法,让化工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童第周爷爷在生物学上有大成就,做实验可认真啦,为生物学的发展出了不少力。
茅以升爷爷建造的大桥那叫一个厉害,又坚固又漂亮,交通变得更方便啦。
这就是咱们中国的十个科学家的精彩故事,他们是不是超级棒?第二篇亲爱的,咱们来唠唠中国十个科学家的故事哈。
先说华罗庚爷爷,他数学特别厉害,虽然一开始条件艰苦,但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数学界闯出了一片天。
陈景润爷爷也牛得很,研究数学难题那叫一个专注,简直是数学迷中的战斗机。
苏步青爷爷在数学领域也是一把好手,培养了好多优秀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哟。
王淦昌爷爷为了核科学研究,默默奉献,那种精神让人佩服得不行。
周培源爷爷在物理学上的贡献可不小,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林巧稚奶奶是妇产科的专家,迎接了好多新生命的到来,就像生命的守护者。
钱三强爷爷在原子能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九章爷爷在气象学和空间科学方面很有建树,是个厉害的角色。
有关中国科学家小故事三篇
但他回答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今北京。
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此外,还有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童第周、核物理学家钱学森,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化学家唐敖庆……他们个个都满怀爱国之志,为国家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2钱学森一片丹心向祖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使在美国呆了近20年的钱学森异常兴奋。
在新中国诞生的第6天,钱学森夫妇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可爱的担国去,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但回国道路充满着的曲折和艰辛,是钱学森始料未及的,这位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学者,在已将科学书籍和自己的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时,却遭到美国移民局的刁难。
他们对中国的这位爱国学者百般恐吓,并把他关进拘留所,人身自由受到极太限制。
整整5年时间,他几乎过着被软禁的生活。
但重重磨难并没有泯灭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他们收拾好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乘飞机回国。
1955年,饱受磨难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向祖国发出了求救的呼声,中国政府出面通过谈判设法营救他回国。
终于在这年9月,经过长达5年多斗争的钱学森夫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陈嘉庚
爱国华侨陈嘉庚,17岁漂洋过海出外经商,惨淡经营,终成南洋巨富。
1919年秋,富贵而归乡的陈嘉庚决心在家乡兴办学校,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
对于英国人的刁难,他坚定地表示企业可以收盘。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第1篇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一)袁隆平小时候的故事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
教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教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教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教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本事。
有一次,教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
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当能够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可是教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
他自我想不出来,教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
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二)中国科学家钱人元的故事钱人元生卒年: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汤家桥。
江苏常熟人1931年,在苏州中学化工科学习。
1935年,化工科毕业,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9年,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理化系任助教及教员。
1943年,赴美国留学,在加州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4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做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
1947年,到依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8年,回国,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级讲席。
1949年,到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
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引言中国科学家一直以来都在世界科学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的成就不仅为国家争光,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为您讲述一些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展示他们的奋斗历程和科学探索精神。
一、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和中药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成功提取出抗疟药物青蒿素。
她对中药的研究以及对疟疾的治疗方法的改进,为全球疟疾患者带来了福音。
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仅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赢得了全世界科学界的尊重和赞誉。
二、钱学森:航天工程的奠基人钱学森是中国的航空航天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工程的奠基人。
他在上世纪50年代组织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发工作,并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先河。
钱学森的成就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也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屠守锷: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屠守锷是中国的计算机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上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了计算机的运算方式,领导了中国首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并在计算机领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
屠守锷的研究成果为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屠呦呦、钱学森和屠守锷的共同点虽然屠呦呦、钱学森和屠守锷的研究方向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还为中国科学家树立了榜样。
他们的辛勤努力、卓越成就和顽强精神激励着新一代科学家,推动中国科学事业不断发展。
结论中国科学家以其杰出的成就和科学探索精神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赞赏。
他们的小故事不仅是中国科学发展的见证,也是中国科学家顽强奋斗精神的写照。
希望这些小故事能够激发更多人投身科学研究,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是关于中国科学家的一些小故事,他们的故事证明了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科学舞台上的地位和贡献。
让我们一起致敬这些杰出的科学家,为他们点赞!。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简短故事有:李时珍、张衡、葛洪、祖冲之、鲁班等。
1、李时珍:李时珍在行医当中,发现当时的本草书收药不全,名称混乱,多有谬误。
于是下决心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
通过27年的埋头苦干,终于在61岁时写成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
该书不仅对我国古代本草学作了一次历史性总结,也将以前的化学知识予以系统化,并使之达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
2、张衡: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
3、葛洪:在我国历史上研究炼丹术的人中,最著名的是晋朝葛洪(约281-361)。
他博览群书,对经书、史书、医书、百家之言等都认真学习研究。
他一生对炼丹感兴趣。
虽做过“关内侯”的官,但最终还是辞官,专事炼丹、制药,兼做医生。
他长期远离尘世,从事炼丹研究,了解了许多化合物如铜青(硫酸铜)、矾石(明矾)、密陀僧(氧化铅)的性质,并进行包括炼丹、炼汞等在内的许多化学转变的研究。
4、祖冲之:祖冲之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他得出的结论比外国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早了一千多年。
5、鲁班:鲁班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
在军事科学方面,鲁班发明了云梯、钩钜及其它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
在机械方面,鲁班很早就被称为机械圣人。
此外,还有很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
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中国科学家的事迹范文5篇中国科学家的事迹范文(精选篇1)1971年夏天,杨振宁回国见到阔别21年的老友邓稼先。
见邓稼先一直不肯透露自己的职业,临别时,杨振宁试探性地问:“听说美国人也参与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研制,是这样的吗?”此时,邓稼先在机场为前往上海的杨振宁送行,听到这话后,他笑了笑,不置可否,但还是补充说了句:“你先上飞机,我回头再告诉你。
”这年8月16日,正在上海参加离别晚宴的杨振宁,突然收到有人专程乘民航从北京送来的,邓稼先经请示周恩来总理后写的简短信函:“我们的原子弹、氢弹,全部都由中国人自行研制,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后来,人们得知,1979年的一天,在一次航投试验时,降落伞出现故障,导致原子弹坠地摔裂。
邓稼先非常清楚其危险性,但还是毅然捡起碎片查找原因,不幸遭受严重的核辐射,由此而身患癌症。
即便他行走都十分困难时,仍坚持亲自动手拆装,并严令下属:“你们还年轻,不能去!”其实,早在1958年8月,邓稼先就奉命着手“两弹一星”的研究,从此便做着连亲人都不知道的隐姓埋名的“神秘”工作。
直到1986年6月,各大媒体才披露邓稼先和他的团队,用28年默默无闻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换来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的核大国地位。
曾经不少人问邓稼先到底拿到了多少奖金,他总是笑而不答。
1986年6月,杨振宁在探视病中的老友时亦提及此事。
邓稼先夫妇最终如实相告:“10元。
准确地说是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杨振宁说什么也不相信,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强调说:“这是真的,不开玩笑!”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留下遗言:“假如人死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我的祖国,选择核事业!”说完就撒手人寰,享年62岁。
舍生忘死,淡泊名利,一心为国者,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中国科学家的事迹范文(精选篇2)钱学森杭州人,是全世界著名的火箭专家,是我国“原子弹之父”、“导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
序言随着共和国的日益强大和繁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7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科学家们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故事不仅是科学史上的辉煌篇章,更是我国共和国科学事业的宝贵财富。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介绍52位我国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是我国科技事业的著名代表,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将为我们树立科学家的典范,激励我们不断追求科学真理,为国家的繁荣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钟南山钟南山,我国医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后,钟南山毫不犹豫地站出来领导抗疫工作,指导抗击疫情的工作。
他深入疫情地区进行调研,积极推动科研攻关,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他的故事激励全国人民,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抗击疫情,为国家安危负责。
二、袁隆平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他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工作,攻克了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难题,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赞誉。
他的故事鼓舞了无数我国科技工作者,激励他们在科研创新上勇攀高峰。
三、屠呦呦屠呦呦,我国药学家,中药抗疟研究专家。
她领导团队从中草药中提取青蒿素,成功攻克了疟疾的防治难题。
她的故事成为我国科学家的典范,激励着无数我国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的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杨振宁杨振宁,我国物理学家,196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在研究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在国际物理学领域崭露头角。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国物理学家,为他们树立了信心和榜样。
五、屠守锷屠守锷,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我国火箭之父。
他在我国火箭事业的起步阶段做出了杰出贡献,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的故事激励了我国整个航天事业队伍,鼓舞他们为国家的航天梦不懈努力。
六、邓稼先邓稼先,我国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潜艇之父。
他率领团队攻克了核潜艇发动机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崛起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故事成为我国科学家的经典,激励着全国科技工作者不断追求科技创新。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一
在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创制天球仪、候风仪、地震仪的天文学家张衡。
张衡于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阳,家境贫苦。
但他自幼喜欢读书,成年后曾在南阳
郡做了几年文官,后来辞职回乡,潜心天文研究。
中国汉朝先后出现了三种关于天体运动
和宇宙结构的学说,这就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个半圆形的罩子,大地像一个倒着的盘子。
”“浑天说”主张天是浑
圆的,日月星辰会转入地下,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平的,改进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
形的。
“宣夜说”认为天没有一定形状,而是无边无际的充满气体的空间,日、月、星辰
都飘浮在气体中。
张衡根据自己对天体运行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为“浑天说”比较符合
观测实际。
他还制作了一个能够精确演示浑天思想的“浑天仪”。
张衡的另一发明是制作了水运浑象,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
水运
浑象实际上是个天文钟,通过它的等速旋转,可以报告时刻。
世界上第一个可以测定地震
方位的地动仪,也是这位古代科学家发明的。
张衡还在《灵宪》等天文著作中,阐述了无
限宇宙的思想,解释了月亮反射阳光和月食发生的原因。
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的计算结果,和近代天文学非常接近。
二
邓稼先1924—1986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是安徽人,
后来在北京大学当物理老师,1948年10月,邓稼先去美国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
士学位。
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从事原
子核理论研究工作。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
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级科学进步特等奖,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邓稼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是安徽人,在同一个中学上学,从小两人在一起弹
玻璃球、打墙球、比赛爬树,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
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
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
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
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
一星功勋奖章”,邓稼先就是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和氢弹
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1964年10月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
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
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
三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
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
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
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
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
伦比亚大学工作。
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
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
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
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
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
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
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
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
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此外,通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
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
他进行的高能下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
应的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1981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
──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
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
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
组工作。
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委员。
2021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
他正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四
1972年12月7日,苏步青的学生、著名数学家张素诚,因《数学学报》复刊之需,拜访各地数学家,到上海理应拜访苏老师,没想到苏老所赐的《射影几何概论》英文版一书上,别开生面在扉页题了一首诗:
三十年前在贵州,
曾因奇异点生愁,
如今老去申江日,
喜见故人争上游。
这不仅打破常人的题词俗话,把师生之情和盘托出,又足可看出苏老诗艺的高超,文学功底的深厚了。
许多人都知道苏步青是数学大师,却不知道他还是位文学大师,写作大家和诗人。
他从小酷爱古诗文,13岁学写诗。
读初小时常骑在牛背上诵读《千家诗》等。
几十年来,他与诗为伴,与诗书同行,每次出差,提包里总放一二本诗集,如《杜甫诗选》等。
苏步青不仅读诗,更有作诗兴趣,几十年笔耕不辍,写了近千首诗作。
在他96岁高龄时,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了《苏步青业余诗词钞》,共收近体诗444首,词60首,由苏老手写影印,其中1931~1949年早期作品191首,内有词47首。
从中我们可以领略苏老60年间的学术生涯和诗书技艺折射的光芒,富有时代气息,给人以诸多的启迪。
回想浙江大学内迁湄潭时期,他和数学大师钱宝琮等创设湄潭吟社,在生活极度困难下,自费出版了《湄潭吟社诗存第一辑》,内收各家诗词约100首。
在国难当头日子里,诗人们品茶吟诗,或切磋教义,或评论时局,其忧国思乡,愤世嫉俗之情常流露于笔端。
1944年,苏步青以“游七七亭”为诗题作一诗:
单衣攀路径,一杖过灯汀。
护路双双树,临江七七亭。
客因远游老,山是故乡青。
北望能无泪,中原战血腥。
这是苏步表以物寄情,对家乡沦陷和祖国山河破碎的怀念和人民奋起抗战的歌颂,爱国忧世之情自心中汩汩流出。
苏步青的诗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诗意境高远,笔调清新,常用典故,富有哲理。
读了苏步青的许多诗,不仅使人感到苏老常对后学谆谆教导“金字塔”般基础之重要,文理相通之亮点。
他几十年如一日,巧用自称“零头布”零碎时间来学习和研究,这些永
留人间的好诗词,不就是苏步青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佐证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