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与《长安晚秋》共2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24
高中语文苏教版十二长安晚秋商山早行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酬.劳(chóu)霑.衣(zhān)冠.盖(ɡuān)B.蒹葭.(jiā)渚.莲(zhǔ)槲.叶(hú)C.枳.花(zhī)凫.雁(fú)干.云霄(ɡān)D.沙鸥.(ōu)声啾啾.(jiū)嶙.峋(lín)2.下列各项中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宫阙池塘挖墙角B.鲈鱼酩酊口讷C.征铎扁舟苍桑D.陷井渲泄标新立意3.下面四句诗各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选出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①雪峻帆影落,风逼雁斜行②客帆与雁落,霜叶向人飞③风度蝉声远,云开雁路长鸡声荒戍晓,雁过古城秋a.表达远方归来的喜悦心情。
b.诉说羁旅守边战士的艰辛。
c.反映冬日江行的苦寒。
d.抒发雨后见晴的开朗情怀。
A.①c②d③a④bB.①b②d③a④cC.①c②a③d④bD.①b②a③d④c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笛一声人倚楼。
(2)紫艳半开篱菊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客携壶上翠微。
(4)古往今来只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楼感旧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④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用“独上”与“同来”相照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
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
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晨起早行,故乡渐远,其中的艰难与愁苦可想而知。
但诗人的感情是含蓄的,他暂且不去想旅途之苦,转而关注眼前的景物,用精练的词语、绘画一样的技法,捕捉到最真实的感受。
于是有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传诵千古的诗句。
纯然写景,不说辛苦愁思,而意味自在其中。
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山野的情趣冲淡了羁旅的辛苦,却无法抑止思乡的愁绪。
故乡弯弯的池塘,那些自在戏水的野禽,永远是梦中的常客。
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虚实相映,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原文:商山早行唐代-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翻译: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黎明起床时,车马铃铎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声响亮,茅草店沐浴着小月的余辉,脚迹依稀,木桥覆盖着早春的霜冻。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枯萎的槲叶,落满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桔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于是想起昨晚梦见杜陵的美景,一群群鸭鹅在岸边蜿蜒的湖塘里嬉戏。
注释:注释校对自《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选自《温庭筠(yún)全集校注》卷七(中华书局2007年版)。
商山,在今陕西商洛东南。
温庭筠(约 801—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
〔征铎(duó)〕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
铎,大铃。
〔槲(hú)〕一种落叶乔木。
〔枳(zhǐ)〕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
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这里的“ 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
温庭筠《商山早行》全文及赏析整理温庭筠《商山早行》全文及赏析《商山早行》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以下是我整理的《商山早行》全文及赏析,盼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商山早行》全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家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翻译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惊;一路远行,游子悲思家乡。
鸡声响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脚印依稀,木板桥掩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艳丽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妙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玩耍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解释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⑴动征铎(duó):震惊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⑴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⑴枳花明驿墙: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行吃,可用作中药。
明:使……明艳。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艳丽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⑴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⑴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7)回塘:圆而曲折的池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赏析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早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很多活动已暗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