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维勒费恩作品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17.36 MB
- 文档页数:27
布斯克别墅斯维勒费恩,1987-1990年倪震宇【期刊名称】《建筑技艺》【年(卷),期】2016(000)012【总页数】4页(P14-17)【作者】倪震宇【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在《建筑学基础案例研究20则》中,西蒙·昂温选择斯维勒·费恩的布斯克别墅,从挪威建筑地域性的角度切入,分析布斯克别墅的建筑要素、材料运用、地域认同及场地关系等,剖析这座诗意的住宅如何成为一件乐器,在场地中演奏出动人的乐章。
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斯维勒·费恩(以下简称费恩)是20世纪挪威建筑界的领军人物,在欧洲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1997年,被授予普利策奖时,评审委员会这样详述“他将现代的形式和挪威的传统文化奇迹般地结合在一起。
他在设计中首要考虑的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五十多年的实践中,费恩耐心而坚定地发展他自己的现代主义,在每一个精心设计的作品中,他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使他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
费恩生于1924年,1949年毕业于挪威奥斯陆国家艺术与技术大学。
当时的挪威建筑已经经历了民族浪漫主义主义运动、新古典主义运动、现代主义运动,正吸取现代主义精华,寻求地方与民族特色之间的平衡点,将外来思想与本土条件相结合,又不失去自己的文化传统,努力创造出既具挪威风格又有现代气“我们必须重新找到与大地的对话……土墙壁垒是与景观的最后一场交易。
”斯维勒·费恩—《 Has a Doll Life 》,1998“我发现在一些我的文字中,我称建筑为‘凝固的音乐’。
真的是这样,建筑带来的心的声调接近于音乐带来的效果。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建筑)是空间的音乐,它是凝固的音乐。
”弗里德里希·谢林—《艺术哲学》,1804息的作品。
大学时期的两位老师——纳特·纳特森和阿尔内·科尔斯莫正是这一时期的领军者,他们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态度对费恩在学生时代建立的建筑认识有着重要的影响。
埃西里科住宅形体分析项目地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郊区的一个居住区——栗树山项目时间:1959-61建筑设计:路易斯·康(Louis I. Kahn)占地面积:约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多平方米委托人玛格丽特·埃西里科(Margaret Esherick)是一位喜爱读书的单身女性。
该住宅清晰地体现了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是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住宅建筑之一。
虽然如此,这座住宅并没有某些实验性住宅建筑经常有的自负与炫耀。
房子安静优雅地坐落在修剪整齐的草地上,设计方面也充分考虑了女性委托人独居生活所需的私密性及功能上的种种需求。
它足够简洁和清晰,可作为兼具体积与厚度的建筑元素构成的经典案例。
它以三种简单的几何图形作为平面及空间叠加的基础,形成独特的建筑秩序,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同时,在设计中,康将秩序和功能相关联,利用功能组织产生形体关系。
作为康第一座展现出个人风格的私人住宅设计,在情感方面,它被康赋予了一定的精神性。
整座住宅周围环境优美,绿树环绕,因此住宅的一面玻璃墙极符合环境,将阳光、绿树、幽静的小路也融入了室内。
建筑与环境心平气和的相处,环境衬托了建筑的美,建筑又装点了环境,相得益彰。
埃西里科住宅的住宅要素不多,简单的平屋顶没有普通的坡屋顶,也不像常规的住宅窗户形状,包括玄关藏在墙壁的凹处等等,很多要素看起来不像住宅,但住宅内部空间却是典型的传统化住宅精神在其中。
沿街立面。
实墙保护了隐私,固定玻璃窗引入了光,其两侧的外开式木板窗引入了风。
住宅的入口大门没有正对街道,而是被隐藏在凹廊的侧面。
入口:通过主入口的立面,我们可以看到对称的轴线,把起居室与另一边的房间隔开,形成了沿着轴线,同样大小的两个区域,缺口是一个独立的空间,看上去类似特林顿浴室的空心柱。
入口的T字形母题,是根据功能的要求而形成,一楼部分可以避免室外不受欢迎的窥视,并且明确暗示了层数的划分,起居室的高窗暗示了是一个通高的体量。
风格之外的建筑大师——斯维勒·费恩摘要:回顾斯维勒·费恩的职业生涯,他的作品游离在风格之外,巧妙的运用了挪威本土材料,他另辟蹊径的将现代主义与北欧的地域文化相融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建筑风格,他的建筑活在当下,却神奇般的拥有永恒的意义。
关键词:斯维勒·费恩;挪威;材料;地域文化;现代主义;1.引言1997年,挪威建筑师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茨克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北欧建筑师。
费恩是是现今最有影响力的挪威建筑师,也是二战后推动纳维亚地区建筑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另辟蹊径将现代主义与北欧的地域文化相融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建筑风格,他的作品继承了现代运动的箴言,也展现了北欧文化和精神。
2.早期经历1924年8月14日,费恩出生在挪威的一个矿业城镇——孔斯贝格。
在他八岁时,全家搬到了挪威的港口城市——滕斯贝格。
这两座城市一个保守稳定,一个开放积极,作为费恩童年生活的地方,他们对于费恩一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作为独子的费恩本应接管父母传下来的泰勒马克农场,但在机缘巧合下,费恩进入到奥斯陆国家艺术与技术大学,建筑学迅速引起了他的兴趣,从此他便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二战德国占领期间对教育的荒废,并且急需大量的建筑设计人员,挪威政府在位于首都奥斯陆的国家艺术与技术学院开办了建筑学方面的速成课程,费恩就在其中,从师于阿尔内·科尔斯莫。
科尔斯莫对当时挪威建筑界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现代主义实践在费恩事业的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在科尔斯莫的带领下,费恩、约恩·伍重和舒尔兹等北欧建筑师一起组成了奥斯陆进步建筑师小组,共同创作和推广现代建筑。
同年,费恩与约恩·伍重、盖尔·格龙两位好友共同参加了国际建筑协会组织的小住宅设计竞赛,并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很快他们便引起了巴黎建筑师让·普鲁威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