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初等教育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5
法国启蒙时代初等教育改革:原因、过程与结果徐前进(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内容摘要]初等教育领域是新知识传播的最后阶段,关乎社会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启蒙时代,法国科学进步、社会职业更新、阶级结构变化,一系列新状况迫使初等教育改革,但在王权和教权的主导下进程缓慢,对于日渐紧迫的政治危机没有缓解的可能。
初等教育问题延续到革命时代,并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源头。
革命时代的激进措施不能解决长期积淀的社会矛盾,在政治秩序被打碎的同时,初等教育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关键词]古典教育;耶稣会;现代教育;法国革命[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01(2020)03—0049—08法国启蒙时代的初等教育是现代教育史上一个特殊阶段,传统方法已经衰落,而新方法又没有形成,由于初等教育领域更容易被人忽视,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更多,包括普及新知识的难度、教会权力与世俗权力的对立、教师的素养与流动性问题、社会动荡与教育改革的持续性等$所以初等教育改革是一个观察现代早期教育状况的问题,也是一个反思制度风俗与教育改革关系的问题。
初等教育改革处在旧制度、启蒙与革命的交界地带,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意义的普遍问题,这一点对于那些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的教育改革有借鉴意义$1685年,法国废除南特敕令后,路易十四再次强化初等教育的宗教属性,要求父母将14岁以下的男孩送入新成立的教区学校,即“小学校”(Petites ecoles),但王权没有制定具体措施,办学效果不好。
另一方面,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冲击启蒙时代法国相对静止的生活,知识生产进程加快,然而新知识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教会理念,学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合国家治理和社会阶级的新状况$进退两难,初等教育改革成为公共舆论的主题,但在教会主导下,教育改革进程缓慢,相比于高等教育,初等教育改革更慢。
1762年耶稣会被取缔后,教育改革显得急迫,而王权没有维新的愿望,启蒙思想家有改革的愿望,但没有实践力量,“他们以哲学的态度、宣传的态度、文学的态度,偶尔以实践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没有一贯的见解”,法国教育界错过了这次机会,“下层阶级几乎处在启蒙之外”。
【导语】法国作为近⼏年⽐较热门的⼩语种留学国家,越来越受到留学⽣们的重视,那么法国的教育制度,你⼜了解多少呢?下⾯就和⽆忧考⼀起去看看吧! ⼀、法国教育历史 虽然法国的教育体系可以追溯到查理曼⼤帝时代,但是法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开始于19世纪末。
在1880年代,⼀位律师出⾝,数次交替出任法国教育部长和总理职务的朱尔·费⾥(JulesFerry),通常被认为创⽴了现代共和国学校(lécolerépublicaine)。
他要求所有15岁以下⼉童(包括男童和⼥童)必须⼊学,他还确⽴了法国公⽴教育免费和世俗的原则。
⼆、教育部门 在法国,所有教育计划都由国民教育部(正式名称为Ministéredeléducationnationale,delenseignementsupérieuretdelarecherche)进⾏管理。
该部长官为国民教育部长,是内阁中品级的官员之⼀。
2005年8⽉,部长是GillesdeRobien。
在公⽴中⼩学任教的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使得国民教育部成为法国的雇主。
法国⼤学的教授和研究员也受雇于国家。
在法国的公⽴或接受政府津贴的中⼩学,对于所有同⼀年级的学⽣,开设的课程都是同样的。
不过,还是存在⼀些专门化部门和多种选择对象供学⽣选择。
所有法国教师都必须参考Bulletinofficieldeléducationnationale,delenseignementsupérieuretdelarecherche(B.O.),列出所有现⾏计划和教学指⽰。
它每年需要多次进⾏调整。
三、法国校历 在法国本⼟,学年从9⽉初持续到7⽉初。
⼤部分学⽣在7⽉14⽇的国庆⽇结束他们的学年。
校历在全法国是统⼀的,由教育部统⼀制定。
对于2005年-2006年学年,全法国在9⽉2⽇进⼊学年的第⼀天,学年结束于7⽉4⽇。
在法国的海外领地,校历由当地recteur制定。
法国教育的演变与现状法国是欧洲的一个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质的教育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的教育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法国教育的历史和演变、现代法国的教育制度、法国教育的优缺点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法国教育的历史和演变法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只有部分贵族和教士才能接受教育。
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开始改善教育状况,并于1792年颁布第一部《教育法案》。
这部法案规定了法国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教育普及、义务教育、教育分级和教育机会平等等。
二十世纪初,法国开始实现全面义务教育,但仍有很大的差别,穷人和贫民区学生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1960年代,法国政府进行了重大的教育改革,将农村和城市的教育统一,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平等,而且国家越来越重视培养优秀的人才,法国的大学开始崛起。
二、现代法国的教育制度现代法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
直到十岁之前,所有的学生都接受相同的基础教育,没有分任何科目,只是学习基本的数学和语文等。
之后,学生将进入初中,开始分类学习。
初中的课程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体育和人文社会等方面。
高中则是注重深入学习各自所选择的学科。
法国的教育制度一直以来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纯粹的知识记忆。
法国的大学排名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以其理论研究和教学质量而闻名。
法国的大学还分为公立和私立,在学习上,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
三、法国教育的优缺点法国的教育体系注重知识的深度,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鼓励创新和批判性思考的教育环境。
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法国的教育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学校的课程过于繁忙,大多数学生工作量十分巨大。
同时,法国的教育体系比较保守,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而且法国的教育公平度不够高,许多社会较低的阶层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教育机会。
总的来说,法国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发展中,始终注重教育质量和教育的公正性。
一、封建教育体系在中世纪,法国教育体系以教会教育为主,教育内容以宗教教义、神学、哲学和拉丁文为主。
当时,法国的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1. 初等教育:主要在教会学校进行,以传授宗教知识和基本读写能力为主。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胡格诺派在法国部分地区推行强迫初等教育、男女同校、采用本族语教学等改革,推动了法国早期初等教育的发展。
2. 高等教育:以大学为主,以培养僧侣、贵族和教会人士为主。
17世纪中叶,法国大学教育逐渐走向世俗化,开始培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人才。
二、近现代教育制度1. 法国大革命后的教育改革: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法国政府开始推行世俗化教育政策,取消了教会学校的垄断地位,建立了国家教育体系。
1808年,拿破仑颁布了《教育法》,规定国家设立公立学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并规定了学校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2. 19世纪的教育改革:19世纪,法国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1833年,法国实行了普及初等教育,并设立了中学。
此后,法国教育体系逐渐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
3. 20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法国教育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
1929年,法国实行了义务教育,规定所有6-14岁儿童必须接受教育。
1975年,法国实行了职业教育改革,设立了职业教育学校,以满足社会对不同职业人才的需求。
4. 当代教育制度:目前,法国教育体系包括以下层次:(1)初等教育:6-11岁儿童接受基础教育,主要学习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2)中等教育:11-18岁学生接受中等教育,分为普通中学、技术中学和职业中学。
普通中学学生毕业后可进入大学继续深造。
(3)高等教育:大学教育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
此外,法国还设立了高等专业学校(Grandes Ecoles),培养精英人才。
三、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1. 重视基础教育:法国教育制度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2. 重视职业教育:法国教育制度重视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职业选择。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后的时期。
以下是法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概述:
19世纪初:
1802年,《拿破仑法典》发布,其中包括了对教育制度的规定,确立了教育的普及性和义务性原则,并创立了一系列学校和大学。
19世纪中期:
1833年,建立了中等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和监督中等教育,推动了中等教育的发展。
1850年,建立了普通小学教育,从而开始了普及初等教育的
工作。
1879年,通过了“费尔巴斯法案”,将小学教育变为义务教育,并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监督。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1902年,通过了“康布法案”,重新组织了中等教育,包括普
通中学和职业中学。
1905年,法国实行了教育与宗教分离政策,开始了政教分离
的进程。
20世纪中叶:
1959年,推行了全日制普通中学的改革,实行了3年初中和3年高中的教育模式。
1975年,通过了《杰兹热法案》,进一步扩大了义务教育的范围,并提出了“同一的国民学校”理念,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和平等性。
1985年,实行了大学自治制度的改革,使法国大学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管理权。
21世纪:
2005年,通过了“美凯龙法”,确立了法国的初级教育目标,加强了初等教育的质量保障。
2013年,进行了教育改革,重点关注基础教育,增加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
近年来,法国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包括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教育国际化合作等。
法国中小学教育体系详细介绍一、教育体制初等教育为5年法国的学校教育要求6岁儿童必须进入小学就读第一年。
许多父母尽早〔大约3岁〕将孩子送到通常附属于当地小学的幼儿学校〔maternelle〕。
一些人甚至早在2岁时就送入日托中心〔pré-maternelle〕。
幼儿园的最后一年〔grande section〕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在这一年,学生开场进展阅读。
儿童分开幼儿园之后,就进入小学。
在第一年中〔cours préparatoire〕他们学习写,并完善其阅读技能。
与其他教育制度相似,法国小学学生通常由一两位老师讲授许多不同的学科,例如法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后两门很少分开〕。
在法语中,小学老师称为professeur des écoles 〔前称为instituteur或其阴性形式institutrice〕。
二、法国小学教育体系特点1.强调学生的自理才能的培养法国人非常看重孩子的自理才能的培养。
在街上,我们见到家长与很小的子女同行时,决不搀扶、或抱着孩子行走,而是让孩子自己独立走路,甚至让孩子拖着与身体毫不相称的行李。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老师也非常重视孩子自立才能的培养。
法国的孩子一般在学校吃午餐,孩子吃什么或者是生活之类的事情都要小孩子自己动手解决,老师绝不插手。
在课堂上的手工活动,也是由小孩子单独完成的。
虽然做得不是很好,但却显示了小孩子很强的理论才能。
相反,我国的众多家长却总是对孩子百般呵护,不愿放手,致使孩子失去了最正确的培养契机,导致不少学生自理才能差,动手才能弱,不利于今后的成长。
2.凸显人本的教育思想法国的小学教育重视以人为本。
在学校中,教材由老师选,课堂教学时间由老师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由老师定。
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制定课堂教学内容,一般一节课时间在20分钟。
一个班级学生人数不超过25人,老师包班教学。
教学内容比拟简单,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老师也很轻松。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法国是在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法、意、德)后形成的封建制国家。
17-18世纪是法国由封建专制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变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缓慢增长,新型资产阶级和劳动者迫切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但法国宗教团体的势力强大,长期垄断法国各级教育。
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者对教会团体长期垄断教育强烈不满,他们同教会团体在教育领域的斗争,促进了法国这一时期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教育向世俗化教育的缓慢转变。
一、从17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一)初等教育法国封建等级制明显,贵族子弟在家中享受私人初等教育。
宗教团体为了扩大宗教势力影响及培养有教养的虔诚教徒,积极创办教区学校,争夺教民,几乎垄断了各地的初等教育。
1、16世纪末到17世纪前期加尔文教胡格诺派胡格诺派十分重视教育,在其控制地区,率先实行强迫初等教育、男女同校、采用本族语教学等方面的改革。
胡格诺派的教育活动,推动了法国早期初等教育的发展,但不久遭到禁止。
2、1684年天主教神父拉·萨尔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利用其教会势力的影响大量建立初等学校。
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该教会在法国各地创设了127所免费的初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多达36000余人。
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用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免收学费。
由于教学人员素养不高,盛行灌输和体罚,教育教学质量低劣。
为了提高初等教育教学质量,胡格诺派和基督教派先后创建了训练传教士和教师的初等学校师资讲习所。
"基督教学校兄弟会"于1685年在兰斯创办的教师讲习所是西欧最早的师范性质的学校之一。
由于法国教会团体对初等教育的大力支持,这一时期法国的初等教育发展速度很快,无论是初等教育的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都居欧洲各国前列。
(二)中等教育这一时期,法国的中等教育控制在宗教团体手中。
在法国封建专制政府的支持下,各个教派组织为了培养教会神职人员和有教养的官吏,在各地竞相创办了一批中等教育机构。
法国茹尔费里的初等教育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法国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次是2013年由时任教育部长吕西安·费弗尔(Lucas Faverge)提出的茹尔费里(Jouffroy)初等教育改革。
此改革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育公平性,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对法国的初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之后,法国的教育系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是教育公平的缺失,城市和乡村、富裕和贫困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日益扩大。
许多教师反映,由于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往往无法顺利过渡到高等教育。
重新定义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指导者,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调整课程设置:减少死记硬背的知识,增加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用技能和跨学科知识。
同时,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增强教育公平:通过“教育优先区”政策,加大对贫困和乡村地区的投入,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资源水平,缩小城乡和贫富之间的教育差距。
推行“终身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在学校、社区、网络等不同场所进行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茹尔费里初等教育改革在法国引起了广泛和讨论。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了主动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指导者和伙伴,这使得教师的工作更具挑战性和复杂性,但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增强了教育的公平性:通过“教育优先区”政策和资源均衡分配,缩小了城乡和贫富之间的教育差距,使更多孩子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对法国社会的影响:这一改革使法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开放和多元化,加强了学校与社区、企业的,有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法国人。
近现代法国的教育一、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教育(一)历史背景在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法国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而且是当时欧洲君主专制国家的典型,王权和神权极度强化,天主教在法国的势力十分强大。
虽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资本主义就已萌芽,并在17世纪形成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但是由于政府不直接办学,新教各派力量薄弱,所以天主教会紧紧控制着法国的学校教育。
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压制直到18世纪才有了显著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矛盾伴随着这个过程而不断增长和激化。
法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突出地以宗教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新教:出现一些新教派别,如胡格诺派和詹森派等,也通过开办学校,传播各自的教义。
詹森派学校不同于天主教,尤其是耶稣会的学校。
它们重视数学、地理、历史的教学,强调学习本民族语言并用民族语言教学,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要求教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
这在当时的法国是一种进步的现象,可惜它只存在二十多年,到17世纪60年代就被耶稣会派封闭了。
天主教:天主教神甫拉萨尔(LaSalle)于1684年创立“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后来成了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主要力量。
学校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用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女免收学费,目的是对抗新教的办学活动,维护天主教的势力。
该会所办的学校在法国当时的初等教育方面占据统治地位。
18世纪法国国王又曾发布命令,指出学校应受天主教僧侣的监督,儿童应当学习识字、教义问答和祈祷。
(三)启蒙时代教育思想在18世纪法国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出现了一批“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伟大人物。
以伏尔泰、卢梭、爱尔维修、狄德罗等人为骨干的伟大人物。
他们的教育理想深刻影响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和整个西方近代教育的思想和实践。
简述法国17-18世纪教育发展的脉络题目:简述法国17~18世纪教育发展的脉络(一)、17~18世纪大革命前的教育一,初等教育教育内容:宗教教育在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尤以天主教的影响最大,辅助读.写.算的教学。
教育制度; 采用班级授课制,以法语讲课。
教育对象:面向下层的子女免学费。
(富人家请家庭教师开启学生的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教育学校:主要是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
教育内容:拉丁语及“七艺”科目。
(17世纪成立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仅次于耶稣会。
特别是18世纪中期耶稣会被逐后,更成为举办中等教育的主要力量。
)三,高等教育代表:巴黎大学16.17世纪,一批新型教育和研究机构应时代之需而先后建立,后来它们成为法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构成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特的一枝。
进入18世纪,一批高等专科学校应运而生。
高等专科学校是法国高等教育的精华,它的出现标志着法国近代工程技术教育的开始,同时也使法国高等教育进入独具特色的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并存且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历史新阶段。
特点:17~18世纪期间,法国的初等教育始终掌握在教会手里。
各教派为扩大自己的势力,竞相开办学校,利用学校传播宗教教义。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执政的资产阶级各派都重视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方案,要求实施普及的、免费的初等教育。
由于政局不稳,这些方案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实行。
发生于18世纪末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促进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法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
在大革命期间,法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传统受到彻底的冲刷和改造,旧大学被取缔,各种专科学校得到发展、改组或创建,此外还创立了某些专门研究机构。
(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和改革(1789~1794)1789~1894年法国革命的是继17世纪英国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一次更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它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法国的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在教育方面,资产阶级执政的各派力量都拟过方案,其中著名的有康多、雷佩尔和拉瓦锡等人所拟的教育方案。
近现代法国的教育一、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教育(一)历史背景在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法国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而且是当时欧洲君主专制国家的典型,王权和神权极度强化,天主教在法国的势力十分强大。
虽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资本主义就已萌芽,并在17世纪形成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但是由于政府不直接办学,新教各派力量薄弱,所以天主教会紧紧控制着法国的学校教育。
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压制直到18世纪才有了显著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矛盾伴随着这个过程而不断增长和激化。
法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突出地以宗教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新教:出现一些新教派别,如胡格诺派和詹森派等,也通过开办学校,传播各自的教义。
詹森派学校不同于天主教,尤其是耶稣会的学校。
它们重视数学、地理、历史的教学,强调学习本民族语言并用民族语言教学,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要求教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
这在当时的法国是一种进步的现象,可惜它只存在二十多年,到17世纪60年代就被耶稣会派封闭了。
天主教:天主教神甫拉萨尔(LaSalle)于1684年创立“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后来成了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主要力量。
学校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用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女免收学费,目的是对抗新教的办学活动,维护天主教的势力。
该会所办的学校在法国当时的初等教育方面占据统治地位。
18世纪法国国王又曾发布命令,指出学校应受天主教僧侣的监督,儿童应当学习识字、教义问答和祈祷。
(三)启蒙时代教育思想在18世纪法国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出现了一批“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伟大人物。
以伏尔泰、卢梭、爱尔维修、狄德罗等人为骨干的伟大人物。
他们的教育理想深刻影响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和整个西方近代教育的思想和实践。
1763年,法国驱逐耶稣会运动中的主要倡导人物拉夏洛泰(1701—1785)的《论国民教育》系统论述国家办学思想。
他认为教会应该把宣讲道德和管理纯世俗学习的权力交还给国立学校,学校就当以自然科学作为课程的中心,应该教授法语,重视学习近代史,废止拉丁语的学习,按照实际生活和就业的要求培养学生,使之成为对国家强盛有用的人才。
他的主张在许多方面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的先声。
法国从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势力之间、资产阶级内部各派政治势力之间、人民群众与剥削阶级之间反复进行较量,斗争极为复杂,政权不断更迭,这些情况深刻地影响了法国教育的历史发展。
Ⅱ、法国大革命时期(1789—1794)的教育(一)历史背景1789—1794年法国革命是继17世纪英国革命和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的一次更彻底、更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
它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这个政权打退了国内外反革命进攻,用民主的方式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为建立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改革方案在教育方面,先后上台的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分别制定了有代表性的三个教育改革方案。
即塔列兰教育法案(1791)、康多塞的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1792)、雷佩尔提的教育方案(1793)。
这些方案内容有差别,但从主体上看,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资产阶级各派的共同愿望,其主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提出课程和年限互相连接的学校系统的设想。
塔列兰教育方案中规定了四级学制:小学、中学、专门学校、大学院。
并提出了五个阶段的公共教育体制:初级学校、高级小学、中学、专门学校、国家科学与艺术研究协会。
后者既是监督和指导所有教育机构的领导机关,也是一个学术研究中心。
第二,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国家应当保护并实行普及教育。
雷佩尔提的方案提出由国家举办“国民教育之家”,让5-12岁的儿童免费入学,让国家提供衣食住的条件等主张。
该方案还具体规划了普及教育的经费来源。
第三,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俗化、科学化,也是大革命中各种教育方案的共同要求。
康多赛的计划纲要取消了学校中得宗教课,要求小学学生除学习读、写、算基本学科外,还应学习测量土地、农业、手工艺的初步技能及道德基础知识,高级小学应有图书馆和实验室,中学应传播对每个公民无论选择什么职业都将有益的知识,才兼负培训小学教师的任务。
专门学校要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三)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远未普及,但实施初等学校教师考核。
二、19世纪的法国教育Ⅰ、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1799—1814)的教育(一)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为牢固掌握教育管理权,拿破仑授意颁布了《关于创办帝国大学以及这个教育团体全体成员的专门职责的法令》(1806)及《关于帝国大学条令的政令》(1808)等。
确立了国家教育体制,由帝国大学作为领导机关掌管全国教育行政,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包括私立学校都在它的监督之下。
帝国大学的各级长官和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这种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法国沿用很久,成为法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特点。
按照帝国大学的规定,法国是以大学区为单位设立大学的,全国分为27个大学区,基本上每个大学区有一所大学,国家任命的大学区总长同时就是该区大学的校长。
(二)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的发展未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加上宗教势力的不断渗透,以至于教会在初等教育阶段的影响逐渐加大,最终导致初等教育发展缓慢。
Ⅱ、复辟王朝时期(1814—1830)的教育(一)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宗教势力在教育管理中一度甚嚣尘上,但在华特门斯尼尔出任宗教事务与公共教育部部长后得以改观。
(二)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初等教育获得较好的社会发展机遇,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对初等教育的社会需求,科技发展也为大规模地发展初等教育提供物质条件。
经济学家、早期社会主义者以及工人阶级代表也从不同角度论述发展初等教育的迫切性。
宗教和各类慈善团体可以向初等学校提供教师。
政府于1816年颁布法令要求每一市镇设一名委员,具体承担指导初等教育的职责。
Ⅲ、七月王朝时期(1830—1848)的教育(一)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政府接受索邦大学教授库森的建议,颁布了《基佐教育法》确定地方有权征收特别税作为教育经费,在地方设立小学教育鉴定委员会,国家掌握教师资格的确立。
这一时期的小学和师范学校数目大增,从1836年起还设立了女子小学。
(二)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仍有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初级小学向学生传授生活所必须的基本知识,树立法国国民团结统一的精神,实施道德与宗教教育;高级小学还需进行职业教育。
Ⅳ、第二共和国时期(1848—1852)的教育(一)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受到严重挑战。
法卢通过《法卢法》,把学校的管理权拱手让给教会,规定:帝国大学非专业化,终止国家对教育的垄断式管理。
(二)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由于私人及宗教势力参与,初等学校数量大增。
Ⅴ、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的教育(一)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罗兰德加强国家对教育的管理权,逐步削弱教会的权限。
(二)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经费有所增加,教育内容也得以扩充,人数也有所增长。
Ⅵ、第三共和国初期的教育(一)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1871—1900年,共和党执政以后,根据法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着手改革教育。
教育部长费里在1881—1882年先后颁布了几个教育方案,主要是对初等教育的改革作出安排。
1879年2月颁布实施《费里法》,确定公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与世俗化三原则,着力提高法国国民整体素质。
(二)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根据费里法案,初等教育应是世俗的(废除法卢法案中给予教会监督公立学校的权力和教士任教的特权,以“公民和道德”课取代宗教课,但法国教育的宗教性仍很强)、免费的(免除了公立母亲学校和小学的学费)、普及的(此时规定6~13岁的儿童都应入小学受七年的义务教育),因此公立小学发展很快。
Ⅶ、新教育运动又称为新学校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始于英国,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1899年,法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得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
该校重视“小家庭”式的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在开设各种正规课程的同时,还从事体力劳动和小组游戏,又称为“运动学校”。
三、20世纪二战前的法国教育(一)国家对教育的控制20世纪上半叶法国的教育制度是在上一时期所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在20世纪仍然没有变化,全国各级各类公、私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在中央政府的教育部严密控制之下。
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国,宗教思想和教会对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有所削弱。
1902年以后,50多个从事教育等方面活动的教会组织被解散,3000多所教会学校被封闭,1905年法国政府明确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同时废止“法卢法案”。
(二)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 1、小学教育法国的双轨学制在20世纪初继续存在。
1925年以后,由于各方面进步社会力量坚持不懈的斗争,当局不得不作些改革,将初等教育改为统一学校制度。
小学毕业经过严格考试可以升入中学。
四、20世纪二战后的法国教育(一)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教育改革面临着两大课题:第一。
教育如何适应和促进战后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实现教育现代化;第二,教育如何向所有人开放,从而促进教育机会的民主化。
(二)教育改革1、40年代的教育改革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法国议会就组建了一个新的教育改革委员会。
1947年的《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对法国当时的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特别指出法国教育制度是不公正的、不平等的,进而又对法国教育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提出了全新的设想和建议。
《方案》提出六条原则:(1)社会公正。
(2)社会上一切工作价值平等,任何学科的价值平等。
(3)人人都有接受完备教育的权利学生先接受学校一般方向的指导,后接受职业方向的指导。
(4)在加强专门教育的同时,适当注意普通教育。
它是一切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础。
(5)各级教育实行免费。
(6)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
该《方案》还提出应实施6-18岁学生的免费义务教育,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教育。
儿童应尽可能接受幼儿园教育的基础上,于6岁进入初等学校,接受普通课程教育,11岁结束。
第二阶段为方向指导阶段。
在接受初等教育之后,不必考试所有学生全部进入中等教育机构学习四年,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观察,对其发展予以指导。
第三阶段为决定阶段。
学生分别进入三种学校,学术型学校、技术型学校、艺徒制学校。
均为三年,在18岁时结束免费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