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生物被膜
- 格式:ppt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30
细菌生物被膜的名词解释细菌生物被膜是指一种由细菌分泌的一层黏性物质所构成的结构。
这种物质包裹在细菌细胞外表面,形成了一个保护细菌的屏障。
细菌生物被膜可以具有多种形态和组成,但它在细菌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起到关键的作用。
首先,细菌生物被膜能够提供细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这是因为被膜能够吸附周围环境中的养分,并且排斥不利于细菌生存的有害物质。
通过这种方式,被膜帮助细菌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此外,细菌生物被膜还可以保护细菌对抗外界的一些不利因素,如干旱、酸碱度变化、高温或低温等,提高了细菌的存活率。
其次,细菌生物被膜在细菌与宿主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些细菌生物被膜表面的分子结构可以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促进细菌与宿主的黏附。
这种黏附现象对于一些病原性细菌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们需要依靠黏附在宿主组织表面才能感染宿主。
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可以提高细菌的黏附能力,增加病原性细菌感染宿主的机会。
此外,细菌生物被膜还可以帮助细菌抵御抗生素的攻击。
一些抗生素具有破坏细菌细胞壁或细胞膜的作用机制,但细菌生物被膜能够降低抗生素进入细菌细胞内的效率,从而减少抗生素的杀菌作用。
这使得一些细菌对常规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对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细菌生物被膜的组成和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有些细菌的被膜主要由蛋白质组成,而另一些则含有多糖或脂质。
这取决于细菌的菌株和生长环境。
部分细菌生物被膜具有胶状的外观,而另一些则呈现出纤维状的形态。
这些不同的被膜结构与形成机制有助于细菌对不同环境条件作出适应,并发挥不同的功能。
总之,细菌生物被膜是一种重要的细菌结构,它在细菌的适应环境、与宿主相互作用以及抵御抗生素攻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理解细菌的生存机制和病原性的研究,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研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组成以及与其他细菌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揭示其更为细致的功能和潜在应用价值。
动物医学进展,2019,40(9):74-79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文献综述%细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王洪彬△,朱利霞△,于秀剑,高桂生,史秋梅*,吴同垒*(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省预防兽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秦皇岛066604)摘要:生物被膜指细菌黏附在惰性或活性实体表面繁殖分化,分泌一些物质将菌群包裹在内形成的微生物聚集体,具有多重耐药性及免疫逃逸能力,因此具有高致病性、难治愈的特性。
论文主要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生物被膜引起的感染、检测方法及防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细菌生物被膜的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细菌;生物被膜;检测方法;控制方法中图分类号:S969.19;S85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038(2019)09-0074-06生物被膜是细菌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天然保护状态,90%以上的微生物以生物被膜形式生长⑴。
Antonie V1一于1676年从牙菌斑中观察到生物被膜;Costerton J等于1978年首次提出生物被膜的概念,随后的研究显示生物被膜态细菌比浮游态细菌数量多,尤其是物体表面细菌99.9%以生物被膜形式存在。
在食品加工上,生物被膜菌的代谢活动能够腐蚀金属设备、金属管道表面,更易引起食品的污染,最终引发食源性疾病⑵;被膜菌对抗菌剂、清洁剂的抗性增加,其三维结构是抗菌药物的天然屏障.能够形成生物被膜的细菌对清洗剂、消毒剂的耐受能力强于浮游菌的10倍〜1000倍;此外,生物被膜中含有的抱子、细菌不也断向外扩散,最终将成为食品潜在的污染源。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已经检测到致病菌.如嗜水气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等形成的生物被膜"⑷;而生物被膜菌在医学上则表现为病原菌耐药性增加及宿主免受攻击的耐受能力增强,全球每年因生物被膜菌感染引起发病或死亡的人数高达百万⑺勺。
生物被膜菌的存在给食品、医疗等造成巨大的财力和人力资源的损失,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如何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及根除细菌生物被膜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浅谈中药有效成分对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作用摘要:为了了解我国关于中药有效成分对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对该方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细菌,生物被膜,中药,有效成分(一)前言细菌生物被膜(或称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F),根据《Annu Rev Microbiol》等权威期刊所归纳发表的定义,生物薄膜是指细菌粘附于接触表面,分泌多糖基质、纤维蛋白、脂质蛋白等,将其自身包绕其中而形成的大量细菌聚集膜样物。
多糖基质通常是指多糖蛋白复合物,也包括由周边沉淀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等。
除了水和细菌外,生物被膜还可含有细菌分泌的大分子多聚物、吸附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及细菌裂解产物等,大分子多聚物如蛋白质、多糖、D N A、R N A、肽聚糖、脂和磷脂等物质。
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有利于生存的一种生命现象,由微生物及其分泌物积聚而形成。
在特定的条件下,细菌可以形成生物被膜,包被有生物被膜的细菌称为被膜菌。
被膜菌无论其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还是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等都与浮游细菌有显著的不同,尤其对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系统具有很强的抵抗力,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问题,引起许多慢性和难治性感染疾病的反复发作。
细菌生物被膜粘附在各种医疗器械及导管上极难清除,以至引发大量的医源性感染。
被膜菌的耐药机制是多方面的,并且因微生物个体的不同,其机制也不尽相同。
目前关于细菌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研究比较认同于以下3个解释。
1营养限制学说营养限制学说,即被膜菌生长速度减慢、生物被膜内营养物质、氧气的消耗以及代谢废物的聚集都可促使细菌进入一种非生长状态,也称为饥饿状态。
这种状态下的细菌对抑制其生长的抗生素几乎完全不敏感。
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在控制微生物生长速度时,处于相同生长速度的被膜菌株和浮游菌株,耐药性仍然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单独用被膜菌的生长速度来解释其耐药性,显然还不能得到满意的结论。
2抗生素渗透障碍学说抗生素渗透障碍学说,细菌生物被膜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细菌密度高,细菌之间的空间狭小,并能合成数量和成分与浮游细菌差别很大的胞外基质。
生物被膜Biofilms rule the world生物被膜可在各种惰性和活性组织表面形成,黄色表示的生物被棕色隐遁蜘蛛Bacterial biofilm surrounding a pore on the abdomenof a venomous brown recluse spider生物被膜的成分生物被膜中的细菌并不是随机分布的,相反,它们根据各自的需求有组织有规律的分布。
在多菌种生物被膜中,同种细菌之间特异性的共另外,生物被膜中的环境并不是相同的,即具有不均质性。
由类似蘑菇状或堆状的微菌落组成,厚的生物被膜就像一个拥挤的居民区,楼房一栋在成熟的生物被膜中细胞很少分裂,它们把多余的能量用于合成胞外多聚物生物被膜这种生存方式的一个优势在于细胞可以迅速的获得遗传物质。
现已有许多有关生物被膜生活在生物被膜中的细菌,对许多毒性物质如抗生素、氯和去污剂等具有更强的抵抗力。
生物被生物被膜多细胞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细菌起始粘附、生物被膜粘附期、生长期、成熟和播散期等阶段,游走态细胞而生物被膜细菌在各阶段则具有不同的生理生化特性。
A microscopic study of the steps in biofilm formation by V. cholerae.多种生物被膜形成示意图(a) 单一类型细菌的初始定居;(b) 细胞生长、分离和细胞外多糖的产生导致形成微菌落;(c) 单一细胞、共聚集的细胞以及相同细胞群共粘附在初期的多种生物被膜上;Ⅳ型纤毛或鞭毛等产能器官在微生物粘附到物体表面的初期阶段起促进作用多项研究证明,由鞭毛介导的在固液界面的运动能力及鞭毛所具有的附着到固体表Ⅳ型纤毛参与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细菌由可逆吸附转变为不可逆吸附的过程。
通过胞外聚合物由多糖、蛋白质及核酸等物质组成,是生物被膜的主要组成部分。
细菌粘附到物体表面后,即调整其基因表达,在生长繁殖的同时分泌大量胞外聚合研究发现胞外聚合物的瓦解不仅会降低生物被膜结构的复杂性也会增加生物被膜细任何通过主动或被动运输的能改变邻近微密度感应通过密度感应系统,细菌能够协调完成一系列生密度感应系统参与了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生长期、散播期。
细菌生物被膜清除方法的研究进展李金朋;李小康;樊擎莹;范泽钰;温文彦;汪洋【摘要】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是粘附于载体表面,由其分泌的胞外多聚物包被的膜性结构.细菌生物被膜具有多重耐药性和免疫逃逸能力,因此具有高致病、难治愈的特性.致病菌生物被膜造成疾病的迁延不愈甚至患者死亡,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干预细菌生物被膜的方法是当下研究重点.文章从物理、化学、生物学三个方向,对清除细菌生物被膜方法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Bacterial biofilm was membranous structure coated by extracellular polymer, and was adhesion to the surface of the carri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biofilm, bacteria have multiple-drug resistance and evasion of the immune ability. It has become a hot problem in healthcare that protracted of the patient's course even death of patients because bacteria within biofilms.The method of intervening bacterial biofilm is the focus of current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the methods of removing bacterial biofilm was reviewed from three aspects: physics, chemistry and biology.【期刊名称】《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年(卷),期】2018(026)003【总页数】6页(P89-94)【关键词】细菌;生物被膜;清除;进展【作者】李金朋;李小康;樊擎莹;范泽钰;温文彦;汪洋【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畜禽分子病原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洛阳471023;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畜禽分子病原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洛阳471023;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畜禽分子病原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洛阳471023;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畜禽分子病原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洛阳471023;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畜禽分子病原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洛阳471023;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畜禽分子病原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洛阳471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1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的一种生存状态,是由一种或多种细菌为适应外界环境而形成的微菌落聚集体,其主要成分为胞外多糖蛋白复合物,将细菌自身包被其中,是细菌相互粘连形成具有特定结构的细菌复合体,形状如膜并附着于载体表面[1,2](图1)。
抗细菌生物被膜研究新进展
田淼梅;李昕;郭思维;李尤;颜冰倩
【期刊名称】《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年(卷),期】2024(24)1
【摘要】生物被膜主要是指细菌黏附在有生命或无生命体表面(如患者组织器官或者植入医疗设备),并被包裹在自产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基质中形成的多细菌群体,自然界超过80%的细菌都以生物被膜的状态存在。
与浮游菌相比,生物被膜内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提高了10~1000倍,具有强附着性、强适应性和群体感应性,能抵抗宿主免疫系统清除的特性,生物被膜所致感染病死率高、治愈率低[1-2],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
本文针对目前抗生物被膜研究的策略以及生物被膜研究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细菌相关生物被膜感染的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108-112)
【作者】田淼梅;李昕;郭思维;李尤;颜冰倩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长沙市第三医院药学部;长沙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8
【相关文献】
1.抗微生物肽CRAMP联合抗生素分散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增效作用研究
2.探讨中药及其成分对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3.念珠菌生物被膜和
抗真菌研究新进展4.酶响应型纳米抗生素的制备及其抗细菌生物被膜性能研究5.D-酪氨酸与多黏菌素B修饰高分子涂层的构建及其抗细菌生物被膜功能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在自然界、某些工业生产环境(如发酵工业和废水处理) 以及人和动物体内外,绝大多数细菌是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的表面,以生物膜(biofilm, BF) 方式生长,而不是以浮游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planktonic) 方式生长。
BF 是细菌株的BF 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虽然人类第一次借助显微镜观察到的是人牙菌斑BF 细菌,但多年来经典细菌学主要是研究浮游生长的细菌, 而忽视了对BF 细菌的研究〔1 ,2〕。
随着对细菌致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发现BF 细菌对抗生素和宿主免疫防御机制的抗性很强,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问题,尤其是慢性和难治的感染性疾病,因此,开始重视对BF 的研究。
20 世纪30 年代中期,Gib2 bons 和van Houte 等〔2〕对牙菌斑BF 细菌和龋病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为深入了解BF 细菌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现在已知,细菌可在人体组织如牙齿、牙龈、皮肤、肺、尿道及其他器官的表面形成BF ,引起诸如牙周病、龋齿、慢性支气管炎、败血病、血栓性静脉炎、难治性肺部感染和心内膜炎等疾病。
在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等体液中一般不形成BF。
但由于这些体液含有适合细菌生长的有机营养成分,因此,当体液中含有细菌时,这些细菌可在人体内人工医疗装置(如隐型眼镜、人工关节和心脏人工瓣膜) 等无生命物体的表面形成BF。
此外,BF 细菌还可污染与人类生活相关的设施,如空调系统、供水系统和食品加工设备等, 由此造成传染病的流行。
据估计,大约65 %人类细菌性感染是由BF 细菌引起的〔325〕。
BF 研究涉及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材料科学和数学等多学科,其真正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发展起来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
90 年代后,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及对BF 细菌在医学上重要性的认识,BF 研究得到迅速发展。
1990 年,蒙大拿州立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膜工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