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660.00 KB
- 文档页数:16
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1.前言
激素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能够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
本文档旨在提供激素类药物的详细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帮助医务人员正确使用激素类药物,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2.激素类药物概述
2.1 激素的定义和分类
2.2 激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2.3 激素类药物的常见剂型
2.4 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概述
3.激素类药物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3.1 主要的激素类药物及其适应症
3.2 不同适应症下的激素类药物选择原则
3.3 激素类药物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4.激素类药物的用量和给药途径
4.1 用量的确定原则
4.2 不同给药途径的选择原则
4.3 特殊人群的用药调整
5.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5.1 常见的激素类药物不良反应
5.2 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原则
5.3 特殊人群的不良反应风险评估和处理
6.激素类药物的疗效评估和监测指标
6.1 疗效评估的方法和指标
6.2 监测指标的选择和解读原则
6.3 特殊人群的疗效评估和监测
7.激素类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
7.1 激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原理7.2 常见的激素类药物相互作用
7.3 相互作用的预防和处理原则
8.激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小结
8.1 激素类药物应用的原则总结
8.2 提示和注意事项
附件:激素类药物的详细说明书法律名词及注释:
- 法律名词1:注释1
- 法律名词2:注释2
- 法律名词3:注释3。
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引言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具有广泛临床应用的药物,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
为了确保糖皮质激素的安全有效应用,制定本指导原则,以便指导临床医师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更加科学、规范和合理。
二、适应症2.1 炎症性疾病:糖皮质激素适用于各种炎症性疾病,包括但不限于:风湿病、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等。
2.2 其他疾病:糖皮质激素在某些特定疾病中也有应用价值,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等。
三、用药原则3.1 选用适当剂型:糖皮质激素存在不同的剂型,应根据病情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剂型,包括口服、注射、外用等剂型。
3.2 合理调整剂量:剂量的选择应根据临床病情、患者年龄、体重、合并症等因素进行评估,并进行个体化调整。
3.3 注意给药时间和疗程:给药时间和疗程应根据炎症程度和疾病类型进行制定,应遵循短疗程、低剂量原则。
3.4 避免突然停药: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应逐渐减少剂量,避免突然停药产生反跳现象。
四、不良反应与预防4.1 常见不良反应: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消化道反应等,应予以重视。
4.2 预防措施: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糖、血压等指标,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和骨密度监测,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
五、禁忌症和注意事项5.1 禁忌症:对糖皮质激素过敏的患者禁用糖皮质激素;某些具有感染风险的疾病如结核病、真菌感染等也是禁忌症。
5.2 注意事项: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特别注意儿童、老年患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用药安全性。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1、附件2:七、法律名词及注释7.1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内源性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
7.2 炎症性疾病:指各种由机体免疫反应引起的组织病变,表现为局部炎症病灶和全身症状。
7.3 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类以关节炎和关节周围组织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版)01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1.当急性病患者存在如下症状或体征表现时,如容量减少、低血压、低钠血症、高钾血症、发热、腹痛、色素沉着过度和低血糖,需考虑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可能。
2.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的临床评估包括体重、血压、糖脂代谢、电解质等水平、糖皮质激素过量症状(全身相关的不良反应)。
替代剂量的判定不能简单地依据实验室检测(血尿皮质醇水平)结果,而应参照临床评估指标进行调整。
3.所有确诊为醛固酮缺乏症的患者接受盐皮质激素替代治疗,根据嗜盐程度、体位性低血压或水肿等表现和血电解质水平调整盐皮质激素剂量。
4.患者须充分了解疾病的性质,终身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并了解在有应激情况时药物加量。
随身携带疾病诊断说明卡片,以便意外情况时得到正确及时的救助。
5.垂体前叶功能低下,首先应用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
其次,考虑甲状腺激素等激素补充。
全面评估后调整相应激素剂量,长期维持。
02肾上腺皮质危象1.其他对症处理,包括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预防和治疗低血糖,处理感染等诱因;禁用吗啡、巴比妥类药物。
2.指导患者在遇应激情况时,在医师指导下增加剂量。
如有上呼吸道感染、拔牙等轻度应激,将激素量增加1倍,使用时间一般4~5d;如有中重度应激,如外伤、手术、心肌梗死、严重外伤和感染等,须静脉使用激素。
在外出活动时,须携带足量的激素药物以备急用。
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围手术期为避免危象发生,须在术前全面了解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史、HPA轴的抑制程度、手术类型和持续时间。
对于接受大型手术患者,在手术当日停用口服糖皮质激素,于麻醉前静脉给予氢化可的松100mg,麻醉后每8h静脉给予100mg维持24h,从术后第1天起每日依次减量50%直至维持剂量。
中型手术,在手术当日停用口服药物,于麻醉前静脉给予氢化可的松50~75mg,麻醉后每8h静脉给予50mg维持24h,从术后第1天起每日依次减量50%直至维持剂量。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糖皮质激素类药物(Corticosteroid)是一类由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也称为“激素的五指”。
它们在医学上被广泛应用于一系列炎症性、免疫性和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如关节炎、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等。
然而,由于糖皮质激素的复杂性和潜在的副作用,正确的应用原则对临床工作者和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适应症糖皮质激素药物的应用范围广泛,但需权衡其益处与副作用。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荨麻疹)、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以及某些癌症的化疗过程中。
二、使用剂型和途径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多种途径给药,包括口服、局部涂抹、局部注射和静脉注射等。
选用剂型和途径需结合患者的病情、治疗目的和激素的特点加以考虑。
例如,表皮糖皮质激素是用于局部治疗的最常见剂型,常见的有药膏、乳液、喷雾和凝胶等。
三、剂量调整原则合理的剂量调整是糖皮质激素治疗中的关键环节。
剂量一般以最小有效剂量为原则,个体差异和疾病类型决定了每个患者所需剂量的不同。
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的情况和疗效进行剂量调整,既要控制疾病进展,又要尽量减少副作用。
四、疗程和停药原则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时间应尽量短,避免长期使用。
慢性疾病的治疗过程需要根据疾病的活动性和控制情况来评估疗程。
对于急性疾病,通常在症状缓解后逐渐减少剂量,最终停药。
五、副作用及预防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是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肾上腺皮质抑制、易感染、骨质疏松、高血压和血糖异常等。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副作用,医生应严密监测患者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并在必要时给予相应的预防和支持治疗。
六、特殊人群的应用孕妇、儿童和老年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特别注意。
孕妇要权衡母婴的风险与利益,避免过度使用。
对于儿童和老年患者,剂量和用药时间需要特别斟酌。
七、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糖皮质激素与许多其他药物存在相互作用。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药物可能增加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如非甾体抗炎药和抗凝药物。
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引言激素类药物是一类常用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本文旨在提供激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帮助医生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药物,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二、基本原则1:激素类药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以及药物的适应症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
2: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的变化,对激素类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进行动态调整。
3:在使用激素类药物时,应注意并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必要时需调整治疗措施。
三、常见疾病的激素类药物应用指导原则1:哮喘- 激素类药物主要包括氨溴索、布地奈德等,根据哮喘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期与急性期的区别,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 治疗哮喘需注意慢性使用激素类药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等。
2:炎症性疾病- 糖皮质激素是常用的抗炎药物,适用于多种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 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避免不良反应,如皮肤潮红、水肿等。
3:免疫调节- 检查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可选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甲氨蝶呤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 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如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亚群等。
四、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1: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激素依赖性、消化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等,需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做好记录。
2:对于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医生应适时减少药物剂量或转用其他治疗方案。
3:在不良反应严重或无法缓解的情况下,需及时报告上级医生或药物监管部门,并做好相关记录。
五、附件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激素:指内分泌腺分泌的一类生理活性物质,具有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
2:适应症:指激素类药物可以有效治疗的疾病或症状。
3:副作用:指使用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或负面效应。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一类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药物,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然而,由于这类药物的应用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正确、合理的使用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详细介绍,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适用范围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但不限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药物选择在选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应根据具体疾病和个体情况,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及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短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适用于急性过敏反应和短期治疗。
中效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松等,适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疾病的治疗。
长效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适用于严重感染和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
用药次数:应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来确定用药次数,一般可分为每日一次或每日多次给药。
给药途径:可采用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多种途径,具体应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来确定。
停药程序:一般情况下,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治疗应逐步减量,避免骤停引起反跳现象。
不良反应: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免疫力下降等。
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患者的反应情况。
停药反应:骤停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导致原有病情加重或出现其他症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发生狼疮危象。
因此,在停药前应与医生协商,制定合适的停药计划。
禁忌症: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下,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存在禁忌症,如病毒性感染、结核病、糖尿病等。
因此,在用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禁忌症情况。
药物相互作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与免疫抑制剂合用时应注意调整剂量。
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如需合用其他药物,应与医生协商并密切患者反应。
结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且具有显著疗效,但正确、合理的使用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第一章肾上腺皮质激素【概述】一、来源肾上腺由皮质和髓质组成。
肾上腺皮质组织从外向内依次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
由于各带所表达的酶系不同,故合成和分泌的激素也不同:球状带分泌盐皮质激素,束状带和网状带主要分泌糖皮质激素和少量的性激素,上述激素总称为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al hormones)。
肾上腺皮质细胞主要利用血循环中的胆固醇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
此类激素为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属于类固醇激素(甾体激素)。
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是21个碳原子的甾体,而雄激素含19个碳原子,雌激素含18个碳原子。
通常所指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为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
二、生理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1.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广泛而复杂,且随浓度不同而异。
生理情况下所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主要影响物质代谢过程,超生理浓度的糖皮质激素还有抗炎、抗免疫等药理作用。
(1)糖代谢:糖皮质激素是机体调节糖代谢的重要激素之一,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升高血糖:①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②增加肝葡萄糖异生作用,使葡萄糖产生增多,一方面诱导糖异生的酶系,同时又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分解、糖酵解,提供糖异生所需底物;③促进肝糖原合成,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④减慢葡萄糖氧化分解过程。
因此,糖皮质激素过多时可出现类固醇性糖尿病;而缺乏时则可发生低血糖。
(2)蛋白质代谢:糖皮质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分解代谢,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负氮平衡。
长期过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引起严重的肌肉萎缩、骨质疏松、伤口愈合延缓,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3)脂肪代谢:糖皮质激素可直接或通过增强儿茶酚胺和生长激素等的脂肪分解作用来促进脂肪分解,增加血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同时因其升高血糖的作用,刺激胰岛素分泌,促进脂肪合成,使体内总的脂肪量增多。
超生理浓度的糖皮质激素可改变体脂的分布,形成满月脸和向心性肥胖。
(4)水和电解质代谢:生理浓度的皮质醇可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促进钠的再吸收和钾、钙、磷排泌,起到保钠排钾作用,但此为较弱的盐皮质激素样作用。
皮质醇过多时可使11b-羟类固醇脱氢酶的结合能力达到饱和而与盐皮质激素受体结合,促进肾远曲小管钠、钾交换,导致水、钠潴留和钾丢失。
糖皮质激素引起钾丢失的另一个原因是组织蛋白质分解增强,钾从细胞内释出。
2.盐皮质激素:肾上腺盐皮质激素主要包括醛固酮、皮质酮及去氧皮质酮等,其中醛固酮是最主要的盐皮质激素。
醛固酮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肾远曲小管潴钠、排钾,调节水盐代谢、血容量和血压。
氟氢可的松(fludrocortisone)为氢化可的松的氟化衍生物,其影响糖代谢及抗炎的作用较氢化可的松强10~15倍,而潴钠作用为氢化可的松的100倍以上。
三、药理作用1.糖皮质激素:(1)抗炎: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能抑制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性反应,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对抗物理、化学、生理、免疫等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炎性反应。
但糖皮质激素在抑制炎性反应、减轻症状的同时,也降低机体的防御功能,并可致感染扩散加重。
(2)抑制免疫: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对免疫过程的许多环节均有抑制作用,如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破坏淋巴细胞,使血中淋巴细胞迅速减少等;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主要抑制细胞免疫,而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则能抑制由B淋巴细胞转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使抗体生成减少,干扰体液免疫,但在人体尚未得到证实。
(3)抗休克:超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扩张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血管对某些缩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改善微循环;稳定溶酶体膜,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
因而广泛应用于各种严重休克,特别是中毒性休克的治疗。
(4)其他:在血液与造血系统方面,糖皮质激素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大剂量可使血小板增多并提高纤维蛋白原浓度,缩短凝血时间;可促使中性粒细胞数增多,减少淋巴细胞及嗜酸细胞。
在中枢神经系统方面,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出现欣快、激动、失眠等表现;偶可诱发精神失常;大剂量可使儿童产生惊厥。
在消化系统方面,糖皮质激素可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增加食欲、促进消化,但大剂量可诱发或加重消化系统溃疡。
2.盐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可促进肾脏的潴钠排钾作用。
大剂量盐皮质激素可导致血钾降低,出现低钾血症;可致钠潴留而使血压升高;增加H+、NH4+及Mg2+、Ca2+的排泄,造成代谢性碱中毒。
四、分类1.按生理功能:可分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性激素三类。
(1)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糖皮质激素影响糖代谢的作用强,而对钠、钾的作用相对较弱。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代表为皮质醇,又称可的索(cortisol)或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健康成人每天的皮质醇分泌量为15~25 mg,其合成和分泌主要受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的调节。
(2)盐皮质激素(mineralocorticoids):盐皮质激素的代表为醛固酮(aldosterone),健康成人每天的醛固酮分泌量为200 mg左右;盐皮质激素还包括去氧皮质酮(deoxycortone)和皮质酮(corticosterone)等。
此类激素在体内有很强的保钠排钾作用。
(3)性激素(sex hormone):主要为生物活性较弱的雄激素,如去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和雄烯二酮(androstanedione),也分泌少量的睾酮(testosterone)。
2.按合成来源:可分为体内自身合成与体外人工合成两类。
(1)体内自身合成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包括上述所有由肾上腺皮质细胞合成与分泌的类固醇激素。
表 1 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比较类别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水盐代谢(比值)糖代谢(比值)抗炎作用(比值)等效剂量(mg)血浆半衰期(min)作用持续时间(h)一次口服常用量(mg)短效氢化可的松1.00 1.0 1.0 1.0 20.00 90 8~12 10.00~20.00可的松0.01 0.8 0.8 0.8 25.00 30 8~12 12.50~25.00中效泼尼松0.05 0.8 4.0 3.5 5.00 60 12~36 2.50~10.00泼尼松龙2.20 0.8 4.0 4.0 5.00 200 12~36 2.50~10.00甲泼尼龙11.90 0.5 5.0 5.0 4.00 180 12~36 2.00~8.00曲安西龙1.90 0 5.0 5.0 4.00 >200 12~362.00~8.00长效地塞米松7.10 020.0~30.030.0 0.75 100~300 36~54 0.75~1.50倍他米松5.40 020.0~30.025.0~35.00.60 100~300 36~54 0.60~1.20外用氟氢可的松3.50 125.0 12.0氟轻松1.00 40.0注:表中水盐代谢、糖代谢、抗炎作用的比值均以氢化可的松为1计;等效剂量以氢化可的松为标准计。
(2)人工合成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为糖皮质激素的合成激素如泼尼松(prednisone)泼尼松龙(prednisolone)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氟泼尼松龙(fluprednisolone)曲安西龙(triamcinolone)甲氟泼尼松龙、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对氟米松(paramethasone)、氟皮质醇、甲基皮质醇、甲氟皮质醇等。
3.按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效、中效与长效三类。
另外,还有外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比较见表 1。
【适应证】一、糖皮质激素1.肾上腺皮质危象的治疗:最初24小时内可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磷酸氢化可的松或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 mg/6 h,如果病情改善,可减至50 mg/6 h。
在4~5天内,如呕吐停止并可进食,则改为口服维持量。
但若并发症持续存在,则保持初始剂量或增加剂量;最大剂量可至800 mg/24 h。
2.慢性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治疗:为模拟生理昼夜分泌规律,宜将全日用量的2/3于清晨服,1/3于16:00(下午4时)服。
成人每日的起始剂量为氢化可的松20~30 mg 或可的松25.0~37.5 mg,后视病情酌情增减剂量(应激时剂量应增加)。
血压偏低者,可以加用氟氢可的松(fludrocortisone)口服,0.05~0.20 mg/24 h。
3.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替代抑制治疗:此种治疗既可以补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又可抑制ACTH的过量分泌,从而抑制肾上腺皮质增生,减少雄激素或其他中间代谢产物(如孕酮、17α-羟孕酮)的分泌。
儿童患者一般选用氢化可的松10~20mg,晚上睡前服用。
氢化可的松的半衰期较短,对儿童身高增长和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小。
成年患者可选用泼尼松或地塞米松:泼尼松每天5~10 mg,睡前服用;或地塞米松0.75~1.50 mg,睡前服用。
上述剂量也可分为早上1/3,晚上2/3服用。
服药后,需要根据ACTH、雄激素、17α-羟孕酮等水平和临床表现调整药物剂量。
4.严重感染或炎性反应:如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型肺炎、急性重型肝炎等,在有效抗生素治疗感染的同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但病毒性感染一般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5.预防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预防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的发生,如组织粘连、瘢痕挛缩等。
6.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皮肌炎、自身免疫性贫血和肾病综合征等,加用糖皮质激素后可缓解症状,一般采用综合疗法。
7.异体器官移植:异体器官移植后所致的免疫排异反应。
8.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枯草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休克等,可通过糖皮质激素的抗炎、抗过敏作用而缓解症状。
9.休克: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但须结合病因治疗和抗休克治疗。
10.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等。
11.甲状腺危象:危象期间,如无严重感染等禁忌证,可在短期内应用糖皮质激素。
严重的Graves眼病,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突眼和眼结合膜及球后组织充血水肿。
12.其他:如肌肉和关节劳损、严重天疱疮、剥脱性皮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二、盐皮质激素1.在重症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中,须加用盐皮质激素,与糖皮质激素一起替代治疗。
常用氟氢可的松(fludrocortisone),0.05~0.20 mg/24 h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