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言学史
- 格式:ppt
- 大小:446.50 KB
- 文档页数:24
现代语言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分别是这三大时期的代表。
网络课件介绍了八个流派,我们要求重点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主义学派)、转换-生成语言学,因此我们主要围绕这三大学派简要介绍有关内容要求,也就是各个学派最基本的基本情况:各学派的贡献、地位、代表人物。
更加详细的内容,同学们可以参考《语言学概论》网络课件中“望远镜•语言学流派”。
1、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
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
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
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整个西方语言学史的历史阶段(5个)1语文学:公元前3世纪对古籍做注释和校对,是语言学研究的开端,到公元前16 17世纪出现复兴和繁荣2传统语法阶段:古希腊18世纪依赖逻辑范畴建立语法范围,依照拉丁语法建立起来的3历史比较语言学: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及其演变的过程的语言学。
在19世纪初广泛研究印欧语系的语法上建立起来的,是语言学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语言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4结构语言学:以语言的结构主要的研究对象的语言学,19世纪初洪堡特就开始了语言结构分析,20世纪初语言学的重心转移到结构主义语言学5生成语言学:以语言的生产和转换能力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1957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使欧美语言学发展进入新阶段。
重要语言学家:瓦罗《论拉丁语》:古罗马著名学者之一,第一个真正的拉丁语法专家,代表作《论拉丁语》。
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语法的研究(捍卫“类比”原则)包括1词源学2形态学3句法学《论拉丁语》是研究拉丁语的专著,涉及语言学理论方面及一些残留问题。
洪堡特及其理论贡献:普通话语言学的奠基人。
贡献:语言学理论“把语言看作一种不间断的创造活动”是其核心,认为:1语言中没有静止的东西2语言整体分割的词和语法规则只是一种人为的毫无生气的冷了的溶岩石3在深入研究语言创造活动特征的过程提出“语言四部形式”的概念。
语言的三类型:孤立语粘着语曲折语特鲁别茨柯伊《音位学原理》20世纪语言学的经典著作。
威廉·琼斯:历史比较语言学创始人,1789在亚洲学会宣读了《三周年演说》的论文,确定了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有亲缘关系,琼斯的发现掀起了研究梵语的热潮。
施莱歇尔语言理论:提出了自然主义语言观开创了自然主义学派1语言有机体理论突出了语言的物质性,忽略了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2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的假说(荒谬)。
语言:成长时期、衰老时期。
认为成长期语言由简单的结构形式变为更复杂的结构形式,衰老时期有最高点逐渐衰老,形式也遭到损坏3语言发展阶段4语言谱系树理论:把整个印欧语系比作一颗树的树干,分支是各种印欧语(如斯拉夫语、立陶宛语)分支上有细支,代表印欧各种方言,此理论首次明确提出亲属语言谱系种类的问题,用树形方法形象的表达了对语言相互关系的看法,但从理论上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第二章历史比较语言学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1.定义:又称比较语法。
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从而构拟这些语言的共同母语(即共同始祖语)。
2.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条件(1)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1806年德国阿德隆《米特里达脱斯》五百多种语料[俄] 《全球语言比较词汇》近三百八十种语言材料(2)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英] 威廉-琼斯首先认识到印度的梵语和欧洲语言有共同之处。
1807年[德] 施莱格尔(F.von Schlegel)《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1808年德国学者施莱格尔(F. V on Schlegel)出版了《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认为欧洲许多语言的共同点不是偶然的,他提出了“比较语法”这个术语,并认识到语音对应对比较语法的重要性。
尽管这部书对语言科学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但施勒格尔和琼斯一样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者,因为他们没有找出梵语和欧洲语言的语音对应规律。
3.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的原因(1)方法基础19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的比较方法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中,引起了语言研究方法的彻底变革。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发生急剧变化,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纷纷从先进的自然科学移植研究方法。
(2)材料基础18世纪,随着人们语言视野的扩大,大量的语言标本得以积累,这为对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
有意识的在世界范围内采集语言标本是由莱布尼茨开始的。
类似这样的采集工作还有一些学者和传教士进行。
材料积累多了,人们便产生了排比、分类研究的兴趣。
一些学者开始了初步的比较和分类工作。
斯加里谢、莱布尼茨已对欧洲语言做过分类的尝试。
但是最初的比较研究是从19世纪初对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内部各种语言的比较开始的。
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已经由搜集材料的科学变成整理材料的科学。
(3)直接原因。
促使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是发现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之间的相似性。
第一章古代语言学关于语言起源的几个传说●古埃及关于语言起源的故事●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图斯《史记》载埃及故事●公元前6世纪,埃及法老卜萨梅蒂库斯[Psammetichus]●实验方法:将二刚生婴儿置荒僻渺无人烟之地学牧羊,每天只给山羊乳吃。
两年后,保姆拿山羊乳来,他们见之高呼:“bekos”。
法老传令询哪种语言有此词,后查出佛里基亚[Phrygia]语里有此词,是“面包”之意,于是决定佛里基亚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佛里基亚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
基督教圣经中关于人类语言的传说●《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第二章:●亚当→上帝告诫不要吃智慧之果、教他说话→第一种语言●亚当、夏娃→受蛇诱惑偷吃了智慧之果→移示拿、造通天塔【巴别塔】→上帝变乱其口音,形成多种语言第一节古印度语言研究●1.巴尼尼的《梵语语法》●公元前四世纪,古印度学者巴尼尼(Panini)研究《吠陀》的语法,著《梵语语法》,又叫《巴尼尼语法》。
●《梵语语法》总结古梵语语法规则近四千条。
对梵语的词形变化和词的结构、词类和句子作了精密的分析,对梵语的语音结构和语流音变作了周详的描述。
2.古印度语言研究的成就●印度梵语属印欧语之一种,形态非常复杂,但是词的各个组成部份,由于获得音节文字的掩护,界限却比较分明。
古印度人对于梵文的研究,多出于一种宗教的动机,其中连一个声音,一个字母都不能有丝毫的苟假。
这大大推动了他们要对梵语作一番精心的研究。
●古印度人对于语文研究的成果是卓越的。
它所发生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词法●区分词根、后缀和词尾,词根又分为原始词根和派生词根。
●(2)词类和词形变化●分为动词和名词。
还有前置词和小品词。
动词有人称、态、式等变位,名词有8个格。
●(3)语音分析●根据语音生理属性分类:①依声门开闭:无声音和有声音。
②依口腔开合度:元音、半元音、紧缩音和闭塞音。
③依发音部位:喉音、腭音、头音、齿音和唇音。
西方语言学流派绪论西方语言学史的分期:1.古代/传统语言学(19世纪以前)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2.近代语言学(19世纪)主要是历史比较语言学3.现代语言学(20世纪上半叶)4.当代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一、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区别:1.定义:传统语言学是一个与现代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前的各种语言学理论。
那么,与它相对的现代语言学就是指20世纪以来,建立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基础上的各种语言流派及其分支学科的总称。
2.传统语言学的性质“依附性”是传统语文学重要的性质。
传统语文学并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只能称为语言学的前奏。
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材料,而传统语文学并不具备这三个条件。
3.传统语言学的兴起传统语言学兴起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语言研究的进步都离不开社会的推动。
人类祖先在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后,渐渐感觉到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其他精神上的需要,比如宗教,哲学等,而要满足这样的需求,又必须克服语言(主要是书面语)的障碍,或者是思考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于是他们就开始了进行语言研究,从而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语文学。
但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由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促成的。
对于三大语文学传统来说,它们兴起的根本原因都是来自于社会的推动力。
而具体到各个民族来说,他们开始从事语言研究的直接出发点并不相同。
4.传统语言学(语文学)的局限性(1)研究对象狭窄,不重口语→经典古文语法的规定性,与现实脱节。
(2)研究目的单纯,读懂古籍→不重语言结构本身,缺乏科学认识。
(3)研究地位低下,附属地位→不能形成独立的科学,所以称之为语文学而非语言学。
第一章古代语言学一、古希腊语言学1.希腊三贤:苏格拉底(西方哲学之父)、柏拉图(最先探讨了语法研究的可能性)、亚里士多德(创立逍遥学派也即亚里士多德学派)2. 重要争论:“词”“物”之争在希腊的早期语文研究的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论争,分别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以及“规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
应用TEC可以更加客观地研究翻译语言呈现出的与原创语言迥然相异的一些明显特征,如相对原创语言而言翻译语言倾向于“保守”,呈现一定的共性(distinctive features);应用TEC 可以更加清晰地对比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以及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进行转换时出的各种类型特征;应用TEC有助于开展历时性翻译研究(diachronic第一个讲座围绕计算语言学展开。
由于现实的自然语言极为复杂,不可能直接作为计算机的处理对象,为了使现实的自然语言成为可以由计算机直接处理的对象,在这众多的应用领域中,我们都需要根据处理的要求,把自然语言处理抽象为一个“问题”(problem),再把这个问题在语言学上加以“形式化”(formalism),建立语言的“形式模型”(formal model),使之能以一定的数学形式,严密而规整地表示出来,并且把这种严密而规整的数学形式表示为“算法”(algorithm),建立自然语言的“计算模型”(computational model),使之能够在计算机上实现。
第二个讲座围绕中国传媒大学树库研究团队从依存树库中获取语言学知识的一些工作,如汉语复杂网络的研究等。
这些工作都是在汉语依存树库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讲座也将介绍国外从语料库中获取非语言学知识的研究以及信息自动抽取的研究。
第三个讲座Chomsky的刺激贫乏论,指出了语言的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之间的非对称关系,这个问题又称为“柏拉图问题”(Plato’s problem)、“贝克悖论”(Baker’s paradox)、“可学性问题”(learn-ability),本讲座将围绕“刺激贫乏论”展开详细的评述语言学学派自然主义学派新语法学派社会学学派唯美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功能学派语符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机构主义学派观念主义学派西方语言学简史 - 传统语言学古希腊语言学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西方语言学史梗概本书将西方语言学史划分为八段,据此设立相应的八章: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及以后;现代前夕;19世纪;20世纪第一阶段;20世纪第二阶段。
欧洲语言学的源头在希腊。
古希腊人对语言的兴趣见于许多方面。
希罗多德谈到方言差异和外来语现象;诡辩学派的辩驳演讲引发了修辞研究;《对话录》记下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语言哲思;亚里士多德为逻辑和语法范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至斯多葛学派,本质论与约定论、类比论与不规则论之争尤其热烈,语音、词源、语法三个方面都有所研究。
而公元前1世纪狄奥尼修斯·色拉克斯的《语法术》,确立“词”、“句”概念,提出八大词类,对希腊语的结构作了描述。
罗马人接过了希腊语言文化的所有成果。
略晚于色氏,瓦罗撰成《论拉丁语》,将语言研究三分为词源学、形态学、句法学。
他注意到派生有别于屈折,称前者为“任意变化”,后者为“自然变化”。
公元6世纪初,普利西安详尽描写了古典拉丁语,其著《语法原理》广为流传,左右了整个中世纪的语法学和语言哲学。
中世纪的学术语言是拉丁语,拉丁语法遂成为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基础。
在经院哲学盛期,摩迪斯泰学派的语法研究也达到峰巅。
该派所主的思辩语法实为拉丁语法范畴与经院哲学概念的融合。
思辩语法首次建立清晰的句法理论,区分了句子成分,如主语、谓语;又提出存在、理解、表意三种方式,用以阐述语言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比之面向材料的希腊罗马语言学,中世纪语言学的理论取向尤为鲜明。
自文艺复兴起,西方语言学开始多向发展。
此前,具有独立研究传统的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已获重视。
传教活动使得美洲、中亚、远东的语言陆续进入学界的视野。
中国本有一种基于语素文字和孤立-分析型结构的语言学传统,长于文字解析、词典编撰和音韵研析。
16、17世纪之交,经利玛窦等人介绍,汉语始为西方所识,不但成为研究对象,而且影响了欧洲本土追求普遍语言文字的思潮。
与这一思潮平行,1660年安托尼"阿尔诺、克洛德"朗斯洛撰成《普遍唯理语法》。
简明西方语言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语言学史是研究语言学发展和变革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语言研究到现代语言科学的各个领域。
下面是几个关键词和概念的简明解释,涵盖了西方语言学史的主要发展和重要人物。
1、语音学:研究语音和发音的学科。
在古希腊时期,雅典的修昔底德和亚里士多德对语音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2、语法学:研究词汇、句法和语法规则的学科。
该领域在古希腊时期由语法学家第奈斯首创。
3、语义学:研究词义和语言意义的学科。
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他探讨了在语言中如何表达意义的问题。
4、词源学:研究词语来源和演变的学科。
在古罗马时期,盖尔编写了一本词源学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第一本词源学专著。
5、语言变迁:研究语言变化和语言演变的学科。
在18世纪,法国学者彼埃尔·蒲尔图克通过研究不同方言之间的差异,提出了“历史语言学”的概念。
这些词汇和概念代表了西方语言学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和学术发展。
通过了解这些概念,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学的发展和不同学派的贡献,进一步拓宽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
西⽅语⾔学史教学⼤纲(1)《西⽅语⾔学史》课程教学⼤纲课程代码:32011771总学时: 32(讲授/理论 26学时,讨论6学时)适⽤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先修课程:《现代汉语》、《语⾔学概论》等⼀、本课程地位、性质和任务《西⽅语⾔学史》是为⾼等学校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选修课,课程⽬标是让学⽣了解西⽅语⾔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各语⾔流派的基本观点、重要语⾔学名著的基本内涵以及对中国语⾔学发展的影响,从⽽启发学⽣思维,开拓学⽣视野,培养学⽣对语⾔学的兴趣,提⾼学⽣的语⾔理解能⼒和从事语⾔学研究的基本科研能⼒。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本课程重在讲解西⽅各语⾔学流派的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理论⾊彩较强。
因此,讲授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运⽤语⾔学理论来分析各种语⾔现象。
(2)本课程涉及很多语⾔学名著,因此,要求学⽣阅读相关著作,对其理论有基本的了解,并能与中国语⾔学理论进⾏⽐较,锻炼和培养学⽣分析问题的能⼒。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 课程学时分配⼀览表(⼆) 课程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第⼀章绪⾔教学⽬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什么是语⾔和什么是语⾔学等基本理论,要求学⽣了解其基本观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语⾔学的特点教学内容:什么是语⾔、什么是语⾔学第⼆章历史的回顾教学⽬的和要求:本章扼要介绍传统语法阶段的主要语⾔学派,要求学⽣了解其基本观点及各学派对语⾔研究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世纪语法、18世纪的语⾔学、潘尼尼的语法论教学内容:第⼀节古希腊语法⼀、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辩论⼆、斯多噶派的语⾔观第⼆节古罗马语法⼀、⽡罗的《论拉丁语》⼆、普利森的《语法惯例》第三节中世纪语法⼀、思辨语法⼆、摩迪斯泰学派第四节从⽂艺复兴到⼗⼋世纪的语⾔学⼀、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的研究⼆、⼗⼋世纪后期的语⾔研究第五节古代印度的语⾔学⼀、古印度的语⾳学和⾳位学⼆、潘尼尼的语法论第三章⼗九世纪与历史语⾔学教学⽬的和要求:本章主要讲述⼗九世纪历史语⾔学和⽐较语⾔学的基本观点,要求学⽣对其有所了解,并能区分历史语⾔学和⽐较语⾔学的不同。
国外语言学历史与现状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起源、发展、变化及应用的学科。
从古至今,语言学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逐步成为当今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
在本文中,我们将简要回顾国外语言学历史,并探讨现代国外语言学的现状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一、国外语言学历史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观察和记录语言的使用,这可以看作是语言学的萌芽阶段。
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被认为是西方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
进入中世纪,神学家们开始语言及其与人类思想的关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奥古斯丁。
他提出了“言语有响声”的观点,强调语言的符号性和任意性。
19世纪末,索绪尔提出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理论。
他认为,语言是由符号组成的,符号的意义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由语言社区的约定决定的。
20世纪初,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将索绪尔的理论发扬光大,强调对语言结构的系统描写。
20世纪中叶,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将语言学研究带入了新的阶段。
转换生成语法强调对内在语法的探索,试图揭示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
这一理论在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二、现代国外语言学现状现代国外语言学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包括描写、解释和实验等。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计算语言学逐渐成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计算语言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方法,研究语言的表示、生成和理解等问题。
在应用领域方面,语言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
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语言学研究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医学领域,语言学可以帮助分析和理解病人的语言障碍症状;在文化研究领域,语言学可以帮助揭示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等。
此外,现代国外语言学还越来越跨学科的融合。
例如,认知语言学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相结合,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社会语言学则将语言学与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相结合,探讨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进一步拓展了语言学的应用范围和研究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