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毛概课件 第六讲2
- 格式:pdf
- 大小:456.94 KB
- 文档页数:54
第六章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什么呢?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现在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列宁明确地把马克思所谓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
•1979年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这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的萌芽。
•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下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了“初级的阶段”这一概念。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重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10年09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发表题为《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的讲话。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路线、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邓小平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小康目标的提出。
毛概第六章毛概论第六章知识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仍然在曲折中获得了发展;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各国之间的科技竞争也因此空前激烈。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等的多样化进一步发展,这给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深刻影响。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同年6月9日,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回答和解决的正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6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急剧变迁,使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已不再是简单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中间阶层、企业家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
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户口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
这些迹象表明,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
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雏形已经形成。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阶层结构。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农民是最大的社会阶层,占总人口的绝对多数,地主、官僚、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在人数上只占人口的很小比例,阶层结构相对简单。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阶段,中国对过去的社会阶层结构进行了革命性改造,结果只剩下“两个阶级和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其中农民阶级占绝对多数,仍然保留着传统社会的阶层特征。
不论是传统社会的阶层结构,还是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社会阶层结构,都不是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都不符合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阶层结构的变化是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最核心内容。
在这二十多年中,中国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这些转变最直接地体现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变迁上。
在社会阶层结构现代化的过程中,以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为主的社会中间层将逐渐成为多数,农业劳动者阶层在全国总就业人口中不再占多数,企业家和经理阶层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独立阶层,他们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以及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一起,成为主导性的社会阶层。
在这个过程中,对每个人来说,社会流动日益开放,机会日益变得均等,公平竞争成为主要的社会流动机制,能力主义准则取代身份主义原则,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依据。
与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相比,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在朝着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演变,所以,可以说,一个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已在中国形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纲(根据PPT简化而来)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过程1、党的早期领导人曾提出要把马列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一问题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认识。
2、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毛泽东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主要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
一是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经历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
二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中国革命提供合乎实际的完整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3)延安整风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的共识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在1945年党的七大成为全党的共识。
刘少奇第一次对毛泽东思想作出了准确、科学的定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或者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1、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实际需要。
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3、是对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三)另一个命题的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现实实际、历史实际、文化实际,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的有机融合,并且把中国的独创性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形成的新的具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授课教案]一、教学理念新学生观:突出“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的“教”服务学生的“学”。
新质量观:力求做到“三个以”:以高质量教学课件吸引学生,以精讲亮点打动学生,以真诚的信仰感动学生。
新课堂观:改革传统的“一言堂”,提倡“群言堂”。
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深刻理解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意义,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性,努力在实践中贯彻执行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全面了解我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关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四、本章基本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四、课时安排 6课时本章教学内容[导入新课]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发展战略?所有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前我们党进行过探索但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中国之所以会发生“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错误,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统一认识和把握,从整体上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起点问题。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1、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对未来社会区分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2、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低级阶段,第二阶段称为高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