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第七章红壤黄壤
- 格式:ppt
- 大小:6.10 MB
- 文档页数:48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并掌握土壤的基本组成份和土壤主要特性。
牢固树立土壤作为一种资源在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在整个生态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土壤资源形成的自然要素及社会经济特征、掌握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过程、土壤的发生学分类制、系统分类法的分类依据、掌握中国土壤资源的地理优势、开发特点、中国土壤资源的数量、质量、开发对策、世界土壤资源的现状及变化。
土壤资源利用的限制因素、系列规划和多目标决策、全国土壤资源的类型、各土纲、土类的主要形成条件和过程、土壤性质以及利用改良途径、掌握全国的土壤地理分布规律。
三、学时分配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土壤学部分)本章重点、难点:土壤的基本概念、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本章教学要求:需要牢固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了解土壤所具有的独特性质,认识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习题要点:1、什么是土壤和土壤肥力?2、土壤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的重要意义?3、土壤学有哪些研究内容?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如何?第一章土壤矿物质第一节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1、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2、土壤矿物质组成习题要点:土壤矿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第二节粘土矿物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2、非硅酸盐粘土矿物习题要点: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结构如何?第三节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1、风化和成土作用与粘土矿物组成的关系2、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习题要点:什么是风化作用?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如何?本章重点、难点: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结构;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土壤母质的来源,土壤母质与岩石、矿物间的相互关系,重点掌握土壤母质的形成过程,通过风化作用将岩石逐渐解体的分解破碎的过程,了解各种风化作用的类型、作用特点、风化产物以及影响风化作用强度的因素,了解岩石风化物在各种外力作用下搬运一沉积下来的堆积物。
红壤和黄壤
红壤指的是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由长期风化作用形成的颜色为
红色或棕红色的土壤类型。
这种土壤由于在长期的风化过程中,铁、
铝等元素被氧化使得土壤颜色呈现为红色或棕红色。
红壤属于典型的
酸性土壤,一般适合种植柑橘、茶叶、甘蔗等作物。
黄壤指的是在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地区,由长期风化作用形成
的颜色为黄色的土壤类型。
这种土壤是由于在长期的风化过程中,铁、铝等元素大量流失,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石英石等非晶质物质含量较高,使得土壤颜色呈现为黄色。
黄壤是典型的碱性土壤,适合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作物。
《土壤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A14101学时:32学分:2.0修读专业:林学、林学(双外语)大纲文本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土壤学是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分布、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利用和改良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形成,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土壤分类、分布等。
根据授课专业特点,基本的章节内容分列如下:第一章绪论1、土壤在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3、近代土壤学的发展概况4、土壤学的学科体系及学习土壤学的作用和任务第二章地质学基础1、地球的一般特征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圈层结构。
2、矿物矿物的概念,矿物的物理性质,常见造岩矿物的识别特征。
3、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特征及常见岩石。
4、地质作用与地形地貌地质内力作用和地形地貌,地质外力作用和地形地貌。
第三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1、风化过程风化作用及其类型。
2、风化产物的类型风化产物及其地球化学类型、母质类型。
3、土壤形成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学说。
4、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自然土壤、耕作土壤剖面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
第四章土壤生物1、土壤动物土壤主要动物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土壤微生物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藻类及其与土壤的关系。
3、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植物根系形态,根际与根际效应,根际微生物,菌根,根瘤。
4、土壤酶土壤酶的来源与存在形态,土壤酶的种类与功能,土壤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土壤有机质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
3、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的分组,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调节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及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第六章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1、土壤质地土壤固体颗粒及其性质,土壤质地划分,土壤质地与肥力,土壤质地改良等。
2、土壤结构土壤结构体类型及其形成,土壤结构性评价,土壤结构体的改善等。
全文电子教材土壤与土壤资源学(上篇:土壤学)林学专业第七章土壤胶体和土壤交换性第一节土壤胶体一、概念土壤胶体是指颗粒直径小于0.001mm或0.002mm的土壤微粒。
目前土壤胶体粒径的大小范围,并不是绝对的。
这是因为胶体性质的出现,是随着粒径的减小逐渐加强的。
没有截然划分的界限。
土壤胶体的成分比较复杂,按化学成分和来源,可分无机胶体、有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胶体三类。
土壤胶体的一系列性质的表现都是由于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带有电荷的原因。
二、几种主要的胶体类型(一)土壤无机胶体土壤无机胶体存在于极微细的土壤粘粒部分。
包括成分较简单的次生含水氧化铁、含水氧化铝、含水氧化硅等,以及成分较复杂的结晶层状次生铝硅酸盐类(即粘土矿物)。
1、含水氧化硅胶体其分子式为SiO2•H2O或H2SiO3。
在一般情况下,含水氧化硅的外层分子发生解离,解离出H+,而把HSiO3-或SiO32-留在胶核表面,组成决定电位离子层,使胶粒带负电。
土壤反应越偏碱性,硅酸的解离度也越大,所带的负电荷也越多。
2 、含水氧化铁、铝胶体此类胶体包括褐铁矿(2Fe2O3•3H2O)、水赤铁矿(3Fe2O3•H2O)、针铁矿(Fe2O3•H20)、水铝矿(Al2O3•H2O)、三水铝矿(Al2O3•3H2O)等晶质矿物和氢氧化铁[Fe(OH)3]、氢氧化铝[Al(OH)3]等非晶质矿物。
这些矿物都是铝硅酸盐深度风化的产物,均为两性胶体,其电荷随土壤溶液酸碱反应的变化而变化。
当环境反应在它的等电点的酸性方面时,它带正电;反应在等电点的碱性方面时,它带负电。
纯净的氢氧化铁的等电点为pH7.1,氢氧化铝等电点为pH8.1。
所以它们在大多数酸性或中性土壤中都带正电荷。
但土壤中氢氧化铁、氢氧化铝胶体都覆被有机胶体。
因此,测定这些胶体的等电点时,其pH值都大大低于纯净氢氧化铁、铝的等电点。
未经去除腐殖质的砖红壤胶体的等电点大约在pH4~5之间。
铁铝氧化物常以胶膜状态包被土壤颗粒,使其成为稳定性很强的土壤结构。
第七章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红壤、黄壤、砖红壤可统称之为铁铝性土壤(以下简称其为铁铝土),燥红土在我国土壤分类中属半淋溶土纲。
它们广泛分于我国的亚热带与热带,北起长江,南至南海诸岛,东起东南沿海和台湾诸岛,西到横断山脉南缘,包括粤、桂、闽、赣、湘、鄂、皖、江、浙、川、黔、滇、台湾、海南及西藏的东南部,总面积113.3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3.39%,是我国热带与亚热带的稻、棉及经济作物、水果等重要产区。
由于这些土壤的特殊气候条件,这些铁铝性土壤具有一系列其自身的共同形成与特征。
第一,铁铝土的形成特点:由于其生物气候的特殊性,即高温与高湿的气候条件,使母岩进行彻底的地球化学风化,在土壤形成中即进行脱硅富铝化过程。
一般首先是原生矿物的强烈水解,形成一些简单的化合物。
第二阶段:由于水解风化中形成较大量的碱金属与碱土金属,使风化溶液呈中性至微碱性,因而形成碱性的所谓硅酸淋溶。
第三阶段,由于风化盐基的进一步淋溶而使土体上部酸化,因而使铁、铝胶体开始活动,在干湿交替的气候条件下,一方面是铁的氧化物胶体蒙覆于粘粒表面,在土壤干旱期变为针铁矿与赤铁矿,使土壤颗粒变红,即所谓红化过程;另一方面是粘土矿物的进一步破坏,形成高岭石,以至三水铝石,这就是富铝化过程的最后阶段。
根据以上这种亚热带和热带的土壤形成的富铝化特点,P·杜乔富尔将之分为三个风化相,即铁硅铝化过渡到铁红化,最后到铁铝化。
在铁硅铝化相内,铁的水解与氧化和红化过程中,主要次生矿物为2:1型,在干旱季节部分吸收性复合体或多或少地饱和,在雨季开始粘粒下淋而产生B层;在铁红化相阶段,则次生矿物的1:1型较2:1型增加,但绝无三水铝石存在,铁的红化作用与吸收性复合体的饱和程度则主要取决于气候的干湿度,但以2:1型矿物为主的粘粒的淋溶粘化仍是活跃的。
到铁铝化阶段,原生矿物及2:1型矿物彻底破坏,仅有高岭石及游离的三水铝石,由于粘粒的日益增加而阻止粘粒分散于水体的淋移。
绪论1、土壤发生学、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概念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西比尔采夫等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4、生物成土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5、母质的概念及类型?6、地形因素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7、土壤的相对年龄及绝对年龄?8、人类因素从哪几个方面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9、基本成土过程及形成土壤发生层的成土过程?10、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概念。
11、表征地质风化度和土壤淋溶程度的几个指标:土壤风化淋溶系数、土壤淋溶系数、土壤风化系数、硅铝率及硅铁铝率(注意全土和粘粒中各自代表的含义)、铁的游离度。
12、土壤主要发生层的各种符号含义(大写、小写)。
13、土壤剖面、土壤发生层、土体构型等的含义。
第二章土壤分类1、土壤分类单元2、中国现行土壤分类体系中的分类等级,各高级分类单元及低级分类单元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命名方法是什么?3、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原则与命名方法。
4、诊断层、诊断特征5、国际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
6、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诊断现象?第三章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1、我国气候带的划分:根据热量及湿度各分为哪些气候区?2、我国主要成土母质(风化壳)的类型?3、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隐地带性土壤?我国主要的纬度地带性及经度地带性土壤都有哪些?第四章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1、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及白浆土的概念。
2、为什么棕色针叶林土没有发生典型的灰化过程,而仅发生了隐灰化过程?3、白浆土的E层与灰化土的E层有什么不同?4、白浆土的低产原因何在?如何改良?5、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白浆土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上有什么异同?第五章棕壤与褐土1、棕壤、褐土、粘化过程(两种类型)2、棕壤与褐土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3、棕壤的粘化过程与褐土的异异同点是哪些?4、棕壤或褐土的棕色或褐色的起因是什么?第六章黄棕壤与黄褐土1、弱富铝化过程2、黄棕壤的粘化过程与棕壤、褐土的异同点是哪些?3、粘磐黄褐土与白浆化黄褐土的基本性质和改良利用上的差异?第七章红壤、黄壤、砖红壤及赤红壤、燥红土1、红壤、黄壤、砖红壤及赤红壤共同的成土过程是什么?2、什么是铁铝土?其形成的气候条件?3、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脱硅富铁铝、生物富集)?4、黄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黄化过程、脱硅富铝化、生物富集)?5、砖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强度脱硅富铝化、生物富集过程)?6、结合前面表征地质风化和土壤淋溶强度的指标来认识铁铝土纲土壤脱硅富铁铝化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