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真实的北洋军阀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一历史北洋军阀知识点北洋军阀,是指中国历史上民国初期(1912-1928年)统治中国北方的军事集团。
他们运用军队掌握政权,形成一种军阀政治现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高一历史学习中,了解北洋军阀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一、北洋军阀的形成和背景北洋军阀崛起的背景是晚清政府的腐败和中国社会的动荡。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成为北洋政府的核心人物,他依靠北洋军队的强大力量逐渐掌握实权。
北洋军阀因此得以建立并扩大势力范围。
二、北洋军阀的主要成员1. 袁世凯:袁世凯是北洋军阀中最重要的人物,他曾担任北洋政府大总统和北洋政府陆军大元帅。
袁世凯在位期间试图实现君主立宪制,但因他的专制倾向和霸权主义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和反对。
2. 张作霖:张作霖是北洋军阀中的军事领袖,他建立了东北军阀,并在辽宁一带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张作霖在军事上实行一元化指挥,对外力图收复中国的领土,并在国内倡导统一中国的思想。
3. 冯玉祥:冯玉祥是北洋军阀中独立性较强的人物,他对袁世凯抱有怀疑和批评态度,多次反抗袁政权,曾领导西北军阀。
冯玉祥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和平等,对外力图恢复国家权益。
4. 曹锟:曹锟是北洋军阀中的后起之秀,他利用北洋军队的力量终结了患难时期的中华民国,建立了新北洋政府。
然而,曹锟的政权不久便因为腐败和独裁而遭到推翻。
三、北洋军阀的政治特点北洋军阀政治的特点可以总结为权力集中、军阀割据、腐败和压迫。
北洋军阀依靠军队掌握政权,通过军事手段维持统治,对军队实行一元化指挥。
他们往往注重个人利益和权力争夺,造成政局不稳定,国家分裂。
四、北洋军阀时期的经济政策北洋军阀时期的经济政策主要以维护本地利益为目标,缺乏整体性和长远规划。
他们往往通过重税和乱收费来获取财富,忽视了对经济发展的投资和改革。
这种经济政策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剧和国内经济的停滞。
五、评价北洋军阀北洋军阀的出现是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的产物,他们的统治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稳定,但也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国家的统一。
北洋军阀名词解释北洋军阀,又叫清末军阀,是指在中华帝国晚期中位于北方的军事集团,最终掌握了中国政权。
其实,这支军阀不仅仅只有北方,也可以说是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盟,由一些有影响力的军阀组成。
北洋军阀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历史上的清朝腐败,政治动荡和改革失败,使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恰当的社会和政治动荡。
本史书记载,“大清十一年(1881年),全国各省军阀纷纷形成联盟,建立北洋军阀政府。
”实际上,由于全国内乱日益加剧,北洋军阀联盟组织早在1881年,由张之洞领导,成立了“北洋国民政府”,宣称要“和平恢复秩序”。
北洋军阀的第一任总统是张之洞,他在1882年出任北洋政府总统,到1911年辞职。
张之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曾在清朝领导过多场军事战役,获得了巨大成功。
此外,他还推行了军阀政府的改革,建立了有制度的军事和政治体系,并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张之洞秉持着“恢复官僚统治,振兴中华”的信念,领导起了一场“恢复秩序”的运动,大清政府得以建立,统治者也得以复兴。
1889年,张之洞把“恢复”的运动推向高潮,把实际的政权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是,张之洞的统治却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其他军阀也都在抢夺政权权力。
按照历史的经验,他们被称为“大军阀”,他们把政权分割出去,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统治的政治体制,1911年,张之洞把政权权力让给其他大军阀,他也正式辞去了总统之职。
北洋军阀的军事力量是它影响力的重要来源,而它还背负着有争议的政治任务:保护清政府,实现改革,并维护帝国统治。
实际上,在清朝晚期,北洋军阀不仅掌握了政权,而且还改革了军阀政府的体制,实施了民族文化的复兴,这些都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洋军阀名词解释》简要介绍了清朝晚期,历史上重要的政治运动,即北洋军阀的形成和发展。
它由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军阀组成,把政权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保护清政府,实现改革,并维护帝国统治。
本文的内容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一历史运动的基本情况,而且还能让读者了解到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北洋军阀发展简史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政府的通称。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3月10 日在北京就职,又逼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标志着民国史上北洋政府统治的开始。
北洋政府对外依靠帝国主义支持,对内主要代表国内封建势力,以北洋军队为统治支柱,镇压人民,排斥异己,在全国建立起军事化的统治。
·形成阶段:1895年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到1912年袁世凯窃国。
为了支撑危局,清政府于1894年冬天任命淮系官僚胡燏棻到小站训练新式陆军。
1895年,清政府派袁世凯接统这支军队,旧例兼北洋大臣的直隶总督节制,这就是北洋军建立的开始。
北洋军按照德国的营制和操典进行训练,与旧式军队不同。
北洋军阀就是随着北洋军的建立和发展而产生的。
为了控制北洋军,袁世凯从一开始就注重搜罗党羽,拼凑班底。
其中最终要的有袁世凯的老朋友徐世昌和被称为“北洋三杰”的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人,构成了后来的北洋军阀的骨干。
1898年,袁世凯依靠北洋军,出卖维新派,换得慈禧太后和荣禄的信任,袁世凯和北洋军初露头角。
1899年和1900年,袁世凯又依靠北洋军镇压山东义和团,得到中外反动派的赏识。
1901年,袁世凯继李鸿章后,担任举足轻重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袁世凯利用职权,竭力扩充自己的实力,到1905年,北洋六镇全部练成,兵力六、七万人。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依靠北洋军的实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一方面迫使清政府交出实权,另一方面又迫使革命党人妥协。
·发展阶段:1912年袁世凯窃国起到1916年毙命。
1912年,袁世凯用武力统一全国,北洋集团由此独占了全国政权。
接着,袁通过威胁手段,于10月当选正式大总统。
随即解散国会及省议会,用一批官僚政客组织政治会议、约法会议、参政院等御用机构,建立起个人独裁统治,并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从此开始建立起北洋军阀对中国长达17年的反动统治。
了解真实的北洋军阀历史
作者:陈铁健
最近,陶菊隐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重新出版,旧作重读,感慨良多。
过去很多学者讲课、写文章,或者是编书,往往引用这部书里很多的内容,但是不加注释,也很少提陶菊隐的名字,这是一种回避。
对于这部书早年出版时所受的“冷遇”,以及作为一个写作者由此而生的寂寞与苍凉感,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我们从1950年代开始作革命史长编,1970年代又开始作民国史,都绕不过北洋时代。
学者在写书、研究的过程当中,也都绕不过陶先生的这本书。
陶先生所提供的这些历史的真实材料,很多的研究者都在广泛使用,也照样还是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
陶先生的著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历史的过程和细节。
历史的过程是非常曲折复杂的,北洋时期的历史,换了那么多的内阁,把这段历史理清楚就非常不容易。
有时一页出现十几个、二十几个人名字,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阴谋阳谋互相之间斗争复杂,如果没有一个高超的史笔是很难写出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特别看重细节,今年给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史学研究生讲课的题目就叫“关注历史过程和历史细节”。
有时候细节是牵动全局的,看起来是很小的一个细节,往往是牵动全局的,对人的评价,对事件的评价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举一个例子,1917年张勋复辟前夕。
这个时候,中国的政局焦点是黎段府院之争,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正僵持不下,到了要闹政变的地步,这就为张勋带兵进京提供了一个机会。
我们看《史话》里提到的一些细节,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献女为妃”,这其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可能比我们今天想像中的要复杂。
提到“献女为妃”有两次,一是陆荣廷,一是徐世昌。
陆荣廷是1917年3月28日到的北京,第二天到清宫会见溥仪,然后就传出来消息说,陆向溥仪要求“献女为妃”。
徐世昌在1917年6月13日和张勋有过一次密室长谈,这是张勋带兵进京的前一天,密谈的内容据说有三点,其中之一就是献女给溥仪作皇后,所以有徐世昌要当“当朝国丈”的说法。
当然,这两种说法都是“据传”,但我们也可从中看到些复辟前(7月1日)的一些政治气氛、舆论风向,再联系到以前袁世凯称帝时的各方反应,以及复辟之后一些地方军政要员的积极表态。
这样来看,清室复辟或者重新推出来一个皇帝,可能就并不是张勋或者袁世凯等一两个人的独角戏了。
类似这样的历史细节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丰富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想像和理解。
在这部《史话》里,细节太多了,而且细节的史料价值相当高。
比如人物的出场,张学良的出场,袁世凯的出场,袁世凯和孙中山在北京的第一次见面,寒暄之间的那种机锋,写得非常好。
它给人以有血有肉的文字描述。
现在好些传记文字谈到杨度,很多事情的资料来源其实都来自于《史话》,比如说张宗昌杀林白水的时候,林的家人是求杨度到张宗昌那里救林白水,而杨度到了那里,张宗昌同意放人,不杀了,但是电话打过去的时候,半个小时之前林白水已经被杀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杨度和军阀之间的交往。
杨度、白坚武、章士钊等以帝王之学为“猛人”效力,看谁得势就扶谁,杨原来想跟孙中山,袁世凯得势又跟袁世凯,后来又跟国民党,看到共产党将会得势,又加入共产党了。
鲁迅说得一针见血,这些人穿梭于“猛人”之间,竭力使他们成
为中国最高的统治者。
他们很像先秦时代的张仪、苏秦,朝秦暮楚,纵横捭阖的行径,依围于猛人强者之间,保全自己,从中渔利,而不讲任何操守。
这些细节的描写,我们读现在的教科书,这种感性的东西往往得不到。
我在大学毕业之后不久就读到这本书,大约是1960年、1961年的时候。
实际上我们作历史研究,作学术工作,对这本书都很看重,尽管那时候写文章、写书,都不注明资料出处是来自《史话》,但是这部《史话》在北洋军阀研究领域,其贡献、其作用都是非常大的。
很多人研究北洋军阀,或者研究这段历史,是从读这本书开始的。
再举一个,我们说北洋时期“武夫当国”,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今天我们来审察这段历史,至少有两点应该给以肯定:第一,当时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所享有的自由程度;第二,国家法律、国会的积极作用。
还是1917年,张勋失败之后,北京政权由段祺瑞和冯国璋接管,这时出了一个凤凰山中日合办铁矿案。
《史话》讲了一个细节。
段内阁与日本方面已经就此达成了协议,依照法律程序,需要农商总长张国淦在正式合同上签字;但因为这个合办铁矿案实际上是段祺瑞一手促成的,目的是要从日本借款,进行内战,所以张国淦拒绝签字。
这个时候,我们看段祺瑞是怎么处理的:一开始,段派人给张送来120万元钱,张拒绝;段又把价码加到200万,张再拒绝;行贿不成,段又派人劝张以考察各省农业为由离开北京,这样代理部务的农商次长就可以来签这个合同,张也不肯;让张到外地去做省长,或者出国先考察一段时间之类,张也拒绝。
注意了!段祺瑞是当时的内阁总理,是张国淦的直接上司,也是北京政权的实际掌控者、全国实力最强的军阀,但是他并摆不平张国淦。
从法律程序上说,这样一个合同,必须由农商总长签字才能正式成立,而张又觉得这个合同我不能签,我签了的话,这个历史责任是要由我来负的。
于是段派人给张送钱,意思是120万或者200万买你一个签名,后来又让张离京考察或者外调省长之类,意思都是既然你怕负起这个责,怕以后有人来骂你翻你的旧账,那你就避开,我让别人来签。
这件事最后如何收尾,《史话》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推断,要想让这个合同成立,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换一个新的愿意签字的农商总长。
阁员不听话,作为总理,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让他离职,但你不能用强迫手段来使他听话。
这本书今天看来也有不足,正如前言里面说到的,打了一些“红补丁”,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
《史话》在当时的形势下,不得不从党史教材或者革命史的教材里面吸取一些论析,或者是对人物、事件的评断。
当然,海南出版社这次新版的《史话》,文字上是以1983年的版本为基础,这一版已经由作者自己全面修订过一次,所谓“红补丁”,已经清理过一次,更符合历史真相,也更符合今天读者的阅读习惯了。
不论怎样,这部《史话》作为北洋军阀研究最早的一本完整的史书,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可以说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