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环境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57.50 KB
- 文档页数:10
南海是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是太平洋西部海域。
其范围包括中国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省区以及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沿岸的南北向海域。
南海的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公里,比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总和还要大。
南海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使其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
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其拥有主权。
南海的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非常复杂,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包括珊瑚礁、海草床、海洋生物多样性等。
此外,南海还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近年来,南海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不断变化,周边国家不断加强海上开发和军事存在,南海争端也日益增多。
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利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和交流,以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
南海海域年度风况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南海海域年度风况表是一份详细记录南海海域不同季节的风力情况的报告。
南海海域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气候独特,受到洋流和季风的影响。
海域中的风力变化对于航海、渔业、能源开发等各种海上活动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了解南海海域年度风况的参考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未来的海上活动。
为此,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正文中详细介绍南海海域不同季节的风力变化趋势,并对其可能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正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南海海域春季的风力状况。
春季是南海海域的旱季,此时海域的风力相对较弱,主要呈现由东北向而来的季风风向。
我们将分析这种风力对于航行安全和渔业资源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利用这一季节性特点进行海上能源开发的机会。
在正文的第二部分,我们将转向南海海域夏季的风力状况。
夏季是南海海域的雨季,此时海域的风力相对较强,呈现由西南向而来的季风风向。
我们将详细探讨夏季风力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对于航行安全、渔业资源以及台风形成的影响。
在正文的第三部分,我们将深入研究南海海域秋季和冬季的风力状况。
秋季是南海海域的转风季,此时海域的风力逐渐变为由北部向南部的季风风向。
冬季则是南海海域的旺季,此时海域的风力较强,呈现由北部向而来的季风风向。
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两个季节的风力特点,并探讨其对于海域生态环境和海上经济活动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就南海海域年度风况对于未来海上活动的可能影响进行讨论。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将展望未来南海海域风力变化的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应对可能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这份南海海域年度风况表,我们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份有关南海海域风力的全面、准确的参考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的海上活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将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组织和呈现。
首先,引言部分将提供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的介绍。
南海介绍南海属于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是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
南海北接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和台湾等省区,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岛南端一线同东海分界;东南至菲律宾,南至加里曼丹岛,西南至越南和马来半岛等地。
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南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印度洋的阿拉伯海,居世界第三位。
南海平均深度为1212米,最深处为5377米。
整个南海几乎被大陆、半岛和岛屿所包围。
南海东北部经台湾海峡联通东海与太平洋,南部经马六甲海峡与爪哇海、安达曼海、印度洋相通,东部经巴士海峡通苏禄海。
南海西部有北部湾和泰国湾两个大型海湾。
汇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韩江以及中南半岛上的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
由于这些河流的含沙量很小,所以海阔水深的南海总是呈现碧绿或深蓝色。
南海地处低纬度区域,是我国海区中气候最暖的热带深海。
南海海水表层水温高(25℃~28℃),年温差小(3℃~4℃),终年高温高湿,长夏无冬。
南海盐度最大为35‰,潮差小于2米。
其自然地理位置适于珊瑚繁殖,在海底高台上,形成诸多风光绮丽的珊瑚岛。
这些珊瑚岛以及一些火山岛形成了南海四大群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总称南海诸岛。
南海海域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新型资源、航道资源等。
南海的渔业资源包括金枪鱼、鲨鱼、梭子鱼、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鲐鱼、红鱼等鱼类资源,以及海龟、海参、牡蛎、马蹄螺、大龙虾、墨鱼、鱿鱼等热带名贵水产。
南海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有十几个具有良好开发远景的油气沉积盆地,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此外,南海所特有的气候、水文条件,也造就了南海非常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海流能、潮汐能、温差能等新型能源。
从航道资源上看,每年大约有4万多艘船只经过南海海域。
日本、韩国和我国,包括台湾省,90%以上的石油输入要依赖南海航道。
经过南海航道运输的液化天然气,占世界总贸易额的三分之二。
中国通往国外的近40条航线中,超过一半以上的航线经过南海海域。
南海自然环境1. 海底地形与沉积地质南海属于深海,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等形态相当齐全。
海底地形的基本特点是由岸边向海盆中心呈阶梯状下降,但突出特征是南、北坡度缓,东、西坡度陡。
南海的大陆架在北部和南部均较宽较缓,且以南部为最,属于堆积型;西部和东部属于堆积—侵蚀型,陆架较狭较陡,其中又以东部最甚。
吕宋岛以西陆架宽度仅5千米,坡度很大。
南海北部的大陆坡由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在不同深度台阶上,分布着东沙、西沙和中沙三大群岛。
中沙群岛除黄岩岛外,是一个巨大的水下环礁,有一系列断断续续的暗沙和暗礁。
南海南部的大陆坡较宽广,有南沙群岛和南沙海槽。
南沙群岛是一个海底高原,有星罗棋布的岛屿、沙洲、暗礁和暗沙等自然地形。
西部的大陆坡也较宽阔,有明显的阶状平坦面。
东部,在吕宋岛以西有北吕宋海槽和马尼拉海沟。
南海的中央海盆,大致位于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大陆坡之间,主体是东北伸展的深海平原,长约1600千米,宽约530千米。
其北部较浅,平均深度约3400米,南部较深,平均深度约4200米。
深海平原上矗立着一些孤立的水下海山,是由海底火山喷发而成的火山锥。
南海在北部大陆架上主要是珠江等带来的陆源沉积物,以泥质为主,外陆架沉积物主要为沙质,南部大陆架主要为近代粉沙和粘土。
中央海盆沉积物主要是颗粒极细的棕色抱球虫软泥和火山灰,也发现有锰结核和锰结壳。
南海位于欧亚版块、太平洋版块和印度洋—澳大利亚版块交汇处,构造复杂。
一般认为,其中央海盆的洋壳,是在渐新世末至中新世初形成的。
2. 气候南海位于热带,属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每年的9月前后,东北季风到达台湾海峡,11月至翌年4月,全海区均由东北季风所控制。
4月份于马六甲海峡开始西南季风,至6月可遍及全海区,7、8月为最盛期。
南海的大部分海域,东北季风以11月为最大,多为4至5级,有时也达6至7级,大风区在南海北部、巴士海峡和南沙群岛以西海域。
相对而言,西南季风风力一般较小,多在4级以下。
南海岛礁生态现状、保护与发展策略作者:崔鹏伟戴好富朱安红来源:《热带作物学报》2023年第09期关键词:南海岛礁;生态安全;保护;发展中图分类号:D993.5 文献标识码:A南海是我国固有领土,其海域占我国海域面积的2/3 左右。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区、资源基地,南海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战略通道。
南海海域珊瑚礁面积约为30.0×103 km2[1],占世界珊瑚面积的5%[2-3],已定名岛礁达310 个[4],丰富的珊瑚岛礁资源更是南海开发战略的重要支点[4-5]。
南海珊瑚岛礁所在的东南亚珊瑚礁区是世界主要的珊瑚分布区之一,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极高,具有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6-10],对南海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资源维护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 5],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国家安全等价值。
南海岛礁均属形成年代较近的热带海洋珊瑚岛[11-13],基本为远岸、小型或微型的无人珊瑚岛,海岛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低、脆弱易破坏且破坏后不易恢复的基本性质[12, 14-15]。
我国依托原有岛礁自然条件,立足于发挥岛礁面向国际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功能的实践,進行了具有广泛国家实践属性的岛礁建设活动,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南海权益维护的显著成就和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成就,成为南海维权的创新模式[16-17]。
岛礁建设对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陆海统筹、陆海经济一体化,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军事统筹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南海岛礁主要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岛礁建设向改善生活、生产条件,促进岛礁自然发育转变。
因此,在研究岛礁自然演替、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岛礁保护、促其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岛礁建设的根本目的,其核心工程是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对于保障岛礁生物栖息地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提升等具有基础性作用[18]。
岛礁建设以来,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系统监测、修复,实施了全球最大、以人工修复为辅、自然修复为主的珊瑚生态系统修复,对于保障南海岛礁生态系统乃至南海生态系统的安全具有积极作用,可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空间拓展、改善交通条件[16]。
海南史志网5南海海域辽阔,周围陆地岛屿环抱,有众多河流注入其中,且与太平洋、苏禄海、爪哇海、印度洋等水域经海峡相通;海区岛礁沙洲星罗棋布,岛礁低小,水道纵横,水深多变。
这些环境特点以及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明显影响着南海的水文情况,进而成为影响南海诸岛的重要自然因素。
一、南海水文概况(一)水团①西南中沙群岛散布于浩瀚的南海之中,受大陆气候影响较小,且基本不受陆地迳流江河淡水影响,因此南海水团具有不同于大陆沿岸水团盐度低、水温季节变化大的特征。
又由于南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深海盆,海底地形以水深4000米上下的深海盆为中心,向四周分布着具环形阶梯状的周边陆坡,西南部阶梯状陆坡高于东北部阶坡,故东北部水量深厚开阔,海水运动自由顺畅,西南部由于水浅以致海水运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同时,中北部海盆水体通过海峡与太平洋水相交换,而南部靠近赤道的陆架水则通过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间的南通道与爪哇海水相交换,从而形成南海中北部水团和南部水团的不同特点。
1、中北部水团南海中部和北部海盆水体,系太平洋表层水进入南海变性而成,其特点是盐度均匀且都在34‰以上,水温高于22℃。
由于这里水体与太平洋水交换,南海中部水深4000米上下的海盆存在与太平洋相对应的呈垂直分布的水团,自上而下可分为5个层次:(1)表层水团水深0~-90米(厚90米),水温在22~30℃之间,盐度32.5~34.5‰,溶解氧4.0~5.0毫升/升。
(2)次表层水团水深-90~-300米(厚210米),水温12~24℃,盐度34.5~35.0‰,溶解氧3.2~4.0毫升/升。
(3)中层水团水深-300~-900米(厚600米),水温5~12℃,盐度34.4~34.5‰,溶解氧2.0~2.2毫升/升。
(4)深层水团水深-900~-2600米(厚1700米),水温2.3~5.0℃,盐度34.5~34.6‰,溶解氧1.6~2.5毫升/升。
(5)深海盆水团水深-2600米以深(厚1000米上下),水温低于2.5℃,盐度34.6~34.7‰,溶解氧约2.5毫升/升。
南海水面下环境特征南海是我国重要的海洋领域之一,其水面下环境特征对于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水质、水温、盐度、水深、海底地形等方面介绍南海水面下的环境特征。
南海水质特征丰富多样。
南海水质受到来自陆源、大洋和大气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南海东北部受长江和珠江的河流输入影响较大,水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盐、悬浮物和有机质,水质较浑浊。
南海西南部则受到印度洋水的输入,水质相对清澈。
此外,南海还受到季风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季节性的风暴和降雨会导致水体搅动,进一步影响水质。
南海水温特征明显。
南海水温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变化。
水温随着纬度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南北梯度,在北部较低,在南部较高。
此外,水深也是影响南海水温的重要因素。
南海东北部的深水区水温较低,而西南部的浅水区水温较高。
南海还受到季风的影响,季节性的风暴和气温变化会导致水温波动。
第三,南海盐度特征复杂多变。
盐度是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盐的质量,是海水中的重要参数之一。
南海盐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与海水的循环和混合有关。
南海东北部水体盐度较低,受到来自河流输入和大气降水的影响。
南海西南部水体盐度较高,受到印度洋水的输入影响。
此外,南海还存在着盐度梯度现象,即海水盐度在不同区域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第四,南海水深特征多样。
南海水深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南海东北部为陆架海,水深较浅,平均水深约为50-70米。
南海中部为深海盆地,水深较大,平均水深约为3000-4000米。
南海西南部为浅海区域,水深相对较浅,平均水深约为200-500米。
南海还存在着多个海沟和海山,如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周边的海山和海沟,这些地形特征对南海的海洋环流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南海海底地形特征丰富多样。
南海海底地形包括海山、海沟、海岭、海台等地貌特征。
海山是海底隆起的地质构造,南海海山分布广泛,其中最著名的有南海海山脉。
海沟是海底凹陷的地质构造,南海有多个海沟,如巴士海沟和琼盛海沟。
佛山市南海区自然环境特征介绍佛山南海,那可是一块充满魅力的地方,就像一颗隐藏在岭南大地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自然魅力。
南海的山,就像是大地隆起的脊梁,虽不像那些名山大川般高耸入云、雄伟险峻,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西樵山,那是南海的标志性山脉。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层层叠叠地交织在一起。
走进西樵山,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绿色的童话世界。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片片光斑,仿佛是地上盛开的金色花朵。
山上的石头也是形态各异,有的像调皮的猴子,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雄鹰,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这些山就像一位位慈祥的老者,默默地守护着南海这片土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南海的水,恰似那流动的丝绸,轻柔地穿梭在这片土地上。
九江的水啊,清澈而又平静。
站在岸边望去,水面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空、云朵和岸边的树木。
微风吹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就像小姑娘的裙摆被轻轻吹动。
水里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它们时而聚在一起,像在商量着什么大事;时而又四散开来,仿佛是在玩捉迷藏。
南海的水滋养着这片土地,就像母亲的乳汁哺育着孩子,使得这里的万物生机勃勃。
南海的气候呢,就像是一个善变的孩子。
夏天的时候,那可真是热得像蒸笼一样。
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毫不留情地烘烤着大地。
人们都躲在屋子里,吹着风扇或者空调,才感觉能够喘口气。
可是到了冬天,又会冷得让人直打哆嗦,就像掉进了冰窖里一样。
不过这种冷又不像北方的那种干冷,南海的冬天还是带着一丝湿气的,让人感觉冷到骨头里。
好在春秋季节就舒服多了,就像温柔的双手轻轻抚摸着人们的脸庞,那时候的风是轻柔的,温度是宜人的,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南海的土壤肥沃得很,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宝藏箱。
这片土地就像是一位慷慨的母亲,孕育出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
你看那田野里,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低着头,像是在向人们鞠躬致谢。
蔬菜也是长得水灵灵的,翠绿翠绿的,仿佛是用翡翠雕琢而成。
这肥沃的土壤,让南海成为了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南海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南海作为一个重要的海洋领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然而,南海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首先,南海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由于南海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渔业资源等,各国存在着争夺和开发这些资源的竞争。
大规模的渔业执法和捕捞活动导致鱼类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同时,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也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针对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应加强国际合作,建立跨国共享资源的机制。
各国可以通过制定共同规范和禁止非法捕捞等方式来保护南海资源。
此外,可以通过加强科研,探索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技术,以减少对资源的过度开发。
其次,南海生态环境保护存在不足。
近年来,各国在南海海域的填海造陆活动导致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进入海洋,对海洋生物造成极大的伤害。
同时,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也受到了威胁,例如珊瑚礁的退化和海龟的灭绝等。
为了保护南海生态环境,各国应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同时,需要加强对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处理和治理,以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此外,应加强对南海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特别是对关键物种的保护和管理。
最后,南海海域的安全问题也威胁到了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南海是一个地缘政治复杂的海域,各国之间存在着领土争议和主权争端。
这些争端不仅影响了南海的资源开发,也给南海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例如,军事活动和航行自由问题可能导致石油泄漏和海洋污染等事故的发生。
为了解决南海海域的安全问题,各国应加强对话和合作,寻找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
同时,需要建立有效的海上安全机制,加强对南海海域的监控和管控,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南海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着一些问题。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以及建立海上安全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南海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