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单元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48.98 KB
- 文档页数:18
香醇馥郁亲情水丝丝缕缕绕心柔——第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从内容主题来看都在表现亲情,属于“亲情单元”,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书写了亲人之间的真挚动人感情。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个单元紧承上一单元的继续训练朗读技能,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节奏等,通过教师示范感染、学生反复练习、不断调动内心感受,从而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文本简析:本单元四篇课文,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刚上初中不久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切近、平易。
《秋天的怀念》《散文诗两首》抒发对母爱的赞美;《散步》表现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世说新语>二则》讲述古代少年的聪慧故事,也能让人感受到魏晋世族家庭的文化修养和情趣。
主题丛书《亲情如水》的文章主题与课本一致,不仅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起到很好的补充解读,而且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体会浓浓的亲情,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
【学情分析】一般来说,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学生对亲情有了初步的理解和体验。
但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不够成熟,情绪、情感、思维、意志、性格等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所以学生在成长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像让自己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报答之心,让生活中多些理解和宽容等都是学生应该深入思考的,因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来学习,这种真切、鲜活的情感教育为人生成长奠基。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不同文章的不同的抒情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和品味细节、词语的情味、调动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赏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感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5黄河颂
【朗读诗歌,揣摩情感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感情豪迈,格调高昂的诗歌,诗中饱含者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诵读和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研读课文内容上,让学生交流、讨论、合作、质疑,使学生在合作互助的基础上,动起来,成为课堂钻研知识、领悟情感的主体。
素材积累:
关于黄河的诗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第二单元5 秋天的怀念【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把握朗读时感情基调的变化。
(重点)[思维能力]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会母亲的形象,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
(难点)[审美创造]体会文章语言朴素、情感真挚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母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自古以来,无数人吟诵、赞颂它。
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孟郊就曾写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
今天,我们将认识当代文坛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史铁生。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章《秋天的怀念》,看看他对母亲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侍弄”“憔悴”“喜出望外”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作家。
他的早期创作富有想象力、精致绵密,中后期创作偏重于精神探索。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背景链接史铁生二十一岁时,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
他的母亲在精心照顾他的第六个年头因肝病去世,当时年仅四十九岁。
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可以说,他的成长之路,是母亲以生命为代价铺就的。
《秋天的怀念》便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文体知识记叙性散文概念是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一般对人和事的描写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知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分类记事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叙述事件。
写人散文以人物为中心,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做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2.目标任务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思路◎本文围绕“北海的菊花”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5 黄河颂1.朗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3.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同学们刚刚所看见的,是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的片段,为何他在看到诗稿时如此激动?为何黄河在一个中国人眼中有如此魅力?也许,读了《黄河颂》一文,你能有所感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品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
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创作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探究:请同学们初步朗读诗歌,并结合历史创作背景,谈谈该如何朗读本篇诗歌。
明确:(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教学目标:1.理解“天下国家”的含义,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道理。
2.能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检索、搜集资料,并进行分类筛选与合理使用。
3.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感悟其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感,并形成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1.理解“天下国家”的含义,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道理。
2.能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检索、搜集资料,并进行分类筛选与合理使用。
教学难点: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理解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有意识地涵养和增强自己的体会。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视频欣赏:成龙演唱的歌曲《国家》2.一曲《国家》激荡起我们的爱国激情,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
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赞美祖国的山河,为之描画为之歌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为之沉醉为之感动……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表现。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今天我一起走进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涵养和厚植我们的家国情怀。
二、揭示目标1.理解“天下国家”的含义,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道理。
2.能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检索、搜集资料,并进行分类筛选与合理使用。
3.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感悟其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感,并形成自己的体会。
三、理解“天下国家”1.解“天下国家”之含义(1)“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这个短语应该如何朗读?其含义是什么?天下/国家或天下/国/家天下:原指西周时周天子大一统的行政区域;后来指统一王朝的疆域范围;现在指全世界。
国:封建王朝的诸侯国。
家:由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最小社会组织。
国家:定居的居民,确定的领土,有效的政府,独立的主权。
(2)说文解字国——人用兵器保卫城池。
家——人盖房子保护房中财产。
2.理“天下国家”之关系思考:下面的材料揭示了个人与国家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材料一:《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讨论,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3、学情分析学生对记叙文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全面的掌握,对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
因此我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1、掌握略读法,快速找出故事中的人、物、事。
2、细读课文,能够理清文章的结构特点,并说出“梨花”在文中的含义。
3、深化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功德”这个概念的想法。
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3个问题,让学生速读课文,围绕谁是小木屋的主人写了哪些人、物和事件,说出文章构思特点所表达的效果。
考察学生速读提炼文章主要内容和理解课文结构特点的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1贯穿全文的文眼“梨花”,对三处描写的“梨花”段落进行朗读和研读,能说出“梨花”的不同含义,考察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课外延伸范文,强化学生的速读能力,结合课文主题,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对社会“公德”的了解,进一步深化主题,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环节一:教师美语导入新课同学们,历经了一冬的阴霾,终于迎来了万物复苏,百花竞放的春天。
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我们无边的遐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七下第二单元《学习抒情》写作教学设计文/曾静【策略说明】调动阅读积累。
语文教材是最好的学习资源,其中有许多优秀的篇章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借鉴。
这节课,我选取了七下第二单元的名篇作为学习的范本和依托,这是学生熟悉的课文,这些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也能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积累,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鼓励真情实感。
特级语文教师管建刚老师说过:“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座写作的金矿。
”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抒写真情实感是一篇作文自成高格的关键因素。
培养理性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孙绍振先生说:“抒情文章,不能完全靠感情的倾泻。
感情是无序的,只有以智性逻辑梳理,才能化无序为有序。
”作文的思辨水平是凸显文章思想力的重要标志。
所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对课内外材料学习讨论的基础上进行领悟和提炼:恰当抒情有哪些方法或值得注意的方面?以此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训练语言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运用实践。
作者的理性思考和情感抒发,最终都要通过语言文字呈现给读者。
所以这节课大力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时间交给学生,尤其突出写的要求。
在练笔中立足课内,链接学生生活,由片段而全篇。
【过程设想】赏“抒情”之笔——学“抒情”之法——写“抒情”之文【学习目标】1.了解抒情是内涵,抒情的方式和怎样抒情。
2.学会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表达真情。
【学习重难点】学会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表达真情。
【学习过程】导入:出示两张图,美丽春光图和一张不及格试卷,让学生说最想说的话。
赏“抒情”之笔(一)自学知识短文内容,理解什么是抒情,抒情有哪几种方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5-8课)黄河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反复朗读,并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品读诗歌的关键语句,学习以伟大坚强为核心的黄河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的含义,感受以“伟大坚强”为核心的黄河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准确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歌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热情。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学生为中华民族兴旺发达而奋斗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对黄河的赞颂之情。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其在特殊背景下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她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
古往今来吟唱黄河的篇章可谓多矣。
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国维有诗云“两条云岭摩天出,九曲黄河绕地回”……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写黄河的现代诗──《黄河颂》。
2.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气势。
二、整体感知1.走进作者作品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展示生字词。
巅(diān)澎湃(péng pài)狂澜(lán)屏障(píng zhàng)哺育(bǔ)九曲连环(qū)3.全班先一起朗读诗歌,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本课题目为《黄河颂》,哪个字是关键?点拨:“颂”字是关键。
(2)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点拨:第一节朗诵词为下文的“颂”黄河蓄势,它奠定了全诗豪迈雄壮的感情基调。
作者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又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英雄的气势,引出下面的唱词。
三、局部探究学生自读诗歌,小组合作探究。
1.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点拨: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即“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
先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又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点拨: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3.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点拨: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伟大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4.“啊!黄河!”在诗中重复出现了三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呢?点拨:“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四、总结拓展这是一首感情豪迈,格调高昂的诗歌,诗中饱含者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黄河大合唱》,并写一段话,表达你欣赏后的感悟。
学生自由交流感想。
五、作业设计1.收集有关黄河的名言名句。
2.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六、板书设计黄河颂光未然序曲→主体→尾声奠定感情:赞歌→望黄河颂黄河→号召学习黄河精神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内容,概述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赏析人物,把握主题。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作品(1)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引起人们注意。
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2)写作背景,《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结束的第二年。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而发动了这场战争。
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占法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阿尔萨斯乡村教师韩麦尔给学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情景,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1)读准字音郝叟(hǎo sǒu)懊悔(ào)字帖(tiè)强迫(qiǎng)踱步(duó)哽咽(gěng yè)(2)解释词语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3.学生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意,并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交流明确(1)文章内容:本文主要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之痛,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2)文章层次结构:按时间顺序小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学前(1-6);上课中(7-23);下课(24-29)三、局部探究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下面我们重点品析人物。
1.这篇小说出现的主要人物是谁?明确: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
2.请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仔细揣摩,就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谈谈体会。
交流明确文中对小弗朗士的描写主要是心理描写,从上课前到上课中以及下课,小弗朗士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趣”一词写出了小弗朗士的调皮、稚气、天真。
(2)“最近两年来……‘又出了什么事啦?’”“又”字写出了败仗、征发等事情经常发生,表现了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窘迫的形势。
(3)“……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可怜的人!”“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态度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由原来“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到“可怜的人”,表明他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的理解;再到最后对韩麦尔先生的崇敬,他感到老师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
这些心理描写展现了他逐渐懂事、成熟的过程。
(4)“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忘了我挨的戒尺”与前文“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相呼应,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表明其对母语的认识发生了鲜明的变化。
(5)“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
”这里表现出小弗郎士悲伤和内疚的心情,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
(6)“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郎士对普鲁士兵强迫他们学德语的讽刺和嘲笑。
3.小弗郎士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学生明确这一转变是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
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而点燃他幼小心灵深处的爱国激情火花的人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
四、总结拓展作者抓住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的变化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
在上学的路上:小弗郎士先是害怕老师提问而想逃学;继而发现天气温和又晴朗,画眉鸟的歌声婉转动听,普鲁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有趣;最后到教室之后发现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又感到很诧异。
上课时:因为是最后一节法语课,小弗郎士听了心里万分难过,他对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感到懊悔。
非常珍惜这最后的学习机会。
拓展阅读:周慧斌《最后一课》。
五、作业设计1.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2.研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并在文中批注描写手法及表现的人物性格特点。
六、板书设计最后一课都德上学前:害怕诧异幼稚上课中:难过懊悔下课:珍惜成熟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理清了文章的层次结构,并且认识了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小弗朗士。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认识文中的一个重要人物:韩麦尔先生。
二、局部探究1.上一节课,我给同学们留了作业,要求从文中找出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并分析人物形象。
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交流明确(1)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外貌描写)先生穿着打扮的变化,表明先生对最后一课的重视及对失去的国土的敬意,他用这种特有的方式来纪念最后一课。
(2)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语言描写)“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思想感情的纽带,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也是战斗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