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配套文档: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 三、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4.67 KB
- 文档页数:13
自主检测与反馈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颐隐于齐B .不翅于父母C .果以恶骇天下D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答案C解析A 项“齐”通“脐”,肚脐。
B 项“翅”通“啻”,只、仅仅。
D 项“县”通“悬”,倒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吾与孔丘,非君臣也B.⎩⎪⎨⎪⎧ 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果以恶骇天下C.⎩⎪⎨⎪⎧ 女恶之乎予何恶D.⎩⎪⎨⎪⎧ 刖者之屦,无为爱之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答案C解析C 项都译为“厌恶”。
A 项主宰、统治/君主。
B 项来/因为。
D 项爱惜/喜爱。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其妻子环而泣之B.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C.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D.恐吾无其实答案B解析B项古今义均为“认为”。
A项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C项古义:跳跃。
今义: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D项古义:实在的政绩。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内保之而外不荡也(代水)B.子祀曰:“女恶之乎?”(代你,即子舆)C.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代灵府,即心)D.寡人丑乎,卒授之国(代这,即国家)答案C解析A项应代“像水一样平静”。
B项应代“得病后丑陋的模样”。
D项应代“他”,即哀骀它。
5.对下列句子句式特点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内保之而外不荡也②唯命之从③是必有异乎人者也④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⑤不爪剪⑥恶乎往而不可哉⑦不得复使A.①③⑤/②④/⑥⑦B.①⑦/②⑤⑥/③④C.①④/②⑥⑦/③⑤D.②④⑥/⑤/①③⑦答案B解析①⑦为被动句,②⑤⑥为宾语前置句,③④为判断句。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
父循,进士。
历兵部武选郎中。
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
21 .2 .3 .1.1-311-32.细读文本,深入探究。
学生再读第一则1-3段,根据提示,思考以下问题。
支父与善卷把个人生命凌驾于天下之上,这岂不是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天下众人利益)之上吗?提示:勾画1、2段中写天下的句子,思考庄子是在比较个人生命和集体利益谁轻谁重吗?[设置依据]设置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理解“天下”是珍器的代表,庄子写支父与善卷,旨在表达珍器害生则不取,珍器无益养生则不取。
(二)太王亶父之尊生1.朗读文本,整体把握。
学生朗读第4段,完成以下题目。
(1)筛选语句:太王作为部族首领,面对狄人掠夺土地,他没有发动战争,而是选择“___________ ”,原因是“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其中“所用养”指“________ ”,“所养”指“__________ ”。
(2)概括主旨:庄子写太王是用_______ 来衬托_________ 的重要。
[设置依据]设置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明确第4段是用土地来衬托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完成对这部分的整体把握。
2.细读文本,深入探究。
师生共同分析太王的做法,理解庄子以太王为材料阐述的尊生的道理:当所用养和所养发生矛盾时,变换方式,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三)以《尊生》第一则为论据,对相关社会现象进行评论。
1•自主写作对以下现象你有何看法,请联系今天所学的尊生知识对小王和购房者进行劝告。
(100字以内)(1)新华社报道,为买“苹果”手机和iPad2,17岁的高中生小王在黑中介的牵线下卖肾,换得2.2万元。
经鉴定,小王的伤情构成重伤、三级伤残。
(2)高中语文[ ] 2.3.[设置依据]庄子之文博大精深,学生理解有难度,所以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 老师写下了自己的阅读启示,展示给学生,以帮助学生理解。
五、作业布置《庄子•列御寇》有言: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好像)不系之舟。
请结合栎社树“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的境界,写一段话,阐释“无能者”的境界。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一、无端崖之辞在先秦诸子中,庄子和他的后学们最注重也最擅长营造艺术表现形式。
他们营造的艺术表现方式,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奇。
他们自己都说自己的学说文章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亦即迂远的说教、荒唐的言论、无头绪无边际的言辞。
美字体非梧桐不止非醴泉不饮赏美文庄子的翅膀叶春雷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
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
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
这只蝴蝶,或者大鹏。
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
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
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 ,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
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芥的时代。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
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
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
庄子被诱惑。
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
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
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
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
庄子选择了突围。
庄子冲天而起。
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
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
”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
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
一无端崖之辞[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郢.人(yǐnɡ) 2.白垩.(è) 3.砍斫.(zhuó) 4.百仞.(rèn) 5.逡.巡(qūn) 6.脚踵.(zhǒnɡ)7.浑沌..(ní fù)..(hún dùn) 8.巨缁.(zī) 9.鲵鲋10.黄馘.(xù) 11.破痈.(yōnɡ) 12.鹓.(yuān chú)二、通假字1.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 通瞬2.没而下 通陷,下陷 3.骛扬而奋鬐.通鳍,鱼鳍 4.惮.赫千里 通怛 5.苍梧已.北 同以 6.趣.灌渎,守鲵鲋 通趋,趋向、奔向 7.王说.之,益车百乘 通悦,喜欢 8.反.于宋 通返,返回 9.夫处穷闾阨.巷 通隘,狭窄 三、古今异义 1.背逡巡.. 古义:退却今义: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 2.饰小说..以干县令 古义:指偏颇琐屑的言论 今义: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3.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于是..鸱得腐鼠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承接的连词 5.闻任氏之风俗.. 古义:志趣,传闻今义:指社会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等的总和。
四、一词多义1.顾⎩⎪⎨⎪⎧①顾谓从者曰 回头②将军宜枉驾顾之 拜访③拔剑四顾心茫然 看④莫我肯顾照顾2.为⎩⎪⎨⎪⎧①尝试为寡人为之 前“为”wèi ,替后“为”wéi,砍②吾无以为质矣 wéi,作为③北海之帝为忽 wéi,是④为国以礼wéi,治理3.引⎩⎪⎨⎪⎧①引之盈贯 拉开弓②引河水灌民田 引导,疏导③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后退④引颈而鸣 伸长⑤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4.适⎩⎪⎨⎪⎧①适矢复沓 往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去③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④向晚意不适舒畅5.干⎩⎪⎨⎪⎧①饰小说以干县令 请求②寘之河之干兮 岸③森然干霄 直冲6.以⎩⎪⎨⎪⎧①吾无以为质矣介词,把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介词,用③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连词,用来7.于⎩⎪⎨⎪⎧①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向②于是鸱得腐鼠 在③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从;到④其于大达亦远矣 对于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1)上.窥青天,下.潜黄泉上:向上;下:向下 (2)日.凿一窍 日:每天 (3)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南:向南 2.名词作动词(1)没而下.下:向深处游 (2)离而腊.之 腊:制成腊肉 (3)庄子来,欲代子相.相:做宰相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1.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活:使……活 2.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 悟:使……觉悟 (三)形容词作动词1.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远:相差很远 2.商之所短.也 短:不擅长 (四)副词作动词尽.垩而鼻不伤 尽:完全除去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1.我,东海之波臣也 (“也”表判断)2.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1.措杯水(于)其肘上 (“水”后省略介词“于”) 2.投竿(于)东海 (“竿”后省略介词“于”) (三)状语后置句1.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于浑沌之地”作状语,后置) 2.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于枯鱼之肆”作状语,后置) (四)宾语前置句子何为者邪(“何”作“为”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庄子 送 葬,过 惠 子 之 墓,顾 谓 从庄子给人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自己的错误! 错误! 错误!⎦⎥⎥⎤的工匠。
五、恶乎往而不可释文题《庄子·大宗师》中“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
谁够称得上做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
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然一体的,人们生死变化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
这就叫做“道”。
“恶乎往而不可”语出《庄子·大宗师》,意思是“到哪里去不可以呢”。
原文为:“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可他却“成然寐,蘧然觉”,一片安宁。
究其原因,子来说:“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意思是“现在完全把天地看成大炉子,把造物者看成造诣极高的铁匠,那到哪里去、变成什么不可以呢!”原来子来将自己的大病将死看作是造物者的杰作。
庄子借子来之口,形象阐释了自己“安时处顺”的思想,告诉人们如何面对困境乃至绝境。
所选部分还是寓言故事,让人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体悟深刻的思想。
明主旨本课所录两则选文,就是想通过寓言故事,借助奇特的想象,来告诉人们如何面对自己无可奈何的困境,包括病痛、死亡、长相丑陋……庄子试图使人在陷于绝境时,靠内在精神力量的培养,自解倒悬之苦,突出重围,而不是被困境压垮。
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思想,纵然折射着灵魂的随遇而安,在现实压迫下的无奈,却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超越。
在危难丛集的人世间,庄子的目的就是要启示人们从精神方面着手,来增加生命的强度和韧性,它蕴含着对社会、对人生的大同情和大关怀。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颐隐于齐. 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女.恶之乎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亡.,予何恶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④予因以求时.夜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⑥不翅.于父母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⑦佚.我以老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⑧取.妻者止于外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⑨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⑩故不足以滑.和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⑪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⑫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⑬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脐 肚脐 ②汝 你 ③无 不 ④司 “时夜”即“司夜” ⑤悬 倒悬⑥啻 只,仅仅 ⑦逸 安逸,这里为使动用法 ⑧娶 婚娶 ⑨窥 窥察 ⑩汩 乱 ⑪悦 愉悦 ⑫隙 空闲的时间或地方 ⑬是 善、美(2)一词多义①更⎩⎪⎨⎪⎧岂更.驾哉: 更.上一层楼: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②罪⎩⎪⎨⎪⎧ 彼何罪.焉: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③善⎩⎪⎨⎪⎧ 乃所以善.吾死也: 素善.留侯张良:④济⎩⎪⎨⎪⎧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 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⑤意⎩⎪⎨⎪⎧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⑥信⎩⎪⎨⎪⎧ 不至乎期年,而寡之信.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
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
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二、读准字音
郢()垩()斫()儵()
缁()犗()会()稽期()年錎()骛()鬢()侔()
腊()辁()鲵()鲋()
四、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
PPT PPT。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能翻译重点语句,能疏通文章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探讨庄子“尊生”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理解庄子的“尊生”思想,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真正接受庄子的尊生思想,并能运用到现实中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欲望
蒙田在《热爱生命》中说“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蒙田对生命充满赞誉,而两千多年前,庄子就已经阐发了“尊生”的思想,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尊生》,感悟庄子对生命的哲思。
二、组内合作自学讨论
检查预习
1. 学习小组明确导学案上给出的重点字词的意思教师点拨、补充。
2. 学生翻译重点句,教师点拨、补充。
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
乎!
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
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吾何以天下为哉!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
3. 学生疏通文章大意:
全文两则,可分三个故事:“尧舜让天下”、“亶父迁岐山”、“曲辕栎树”
、班内交流确定难点
这两则选文各阐明“尊生”怎样的内涵?
四、点拨精讲解难释疑
高中语文
1.
2.
3.
4.
5. 6.
1.
2.
3.。
一无端崖之辞一、识记字音1.郢.人(yǐnɡ) 2.白垩.(è) 3.砍斫.(zhuó)7.浑沌..(hún dùn) 8.巨缁.(zī) 9.鲵鲋..(ní fù)10.黄馘.(xù) 11.破痈.(yōnɡ) 12.鹓.(yuān chú)二、通假字1.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通瞬2.没而下通陷,下陷3.骛扬而奋鬐.通鳍,鱼鳍4.惮.赫千里通怛5.苍梧已.北 同以6.趣.灌渎,守鲵鲋 通趋,趋向、奔向 7.王说.之,益车百乘 通悦,喜欢 8.反.于宋 通返,返回 9.夫处穷闾阨.巷 通隘,狭窄三、古今异义 1.背逡巡.. 古义:退却今义: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 2.饰小说..以干县令 古义:指偏颇琐屑的言论 今义: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3.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 4.于是..鸱得腐鼠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承接的连词 5.闻任氏之风俗.. 古义:志趣,传闻今义:指社会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等的总和 四、一词多义1.顾⎩⎪⎨⎪⎧①顾.谓从者曰 回头②将军宜枉驾顾.之 拜访③拔剑四顾.心茫然 看④莫我肯顾.照顾2.为⎩⎪⎨⎪⎧①尝试为.寡人为.之 前“为”wèi ,替 后“为”wéi ,做②吾无以为.质矣 wéi ,作为③北海之帝为.忽 wéi ,是④为.国以礼 wéi ,治理3.引⎩⎪⎨⎪⎧①引.之盈贯 拉开弓②引.河水灌民田 引导,疏导③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后退④引.颈而鸣 伸长⑤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4.适⎩⎪⎨⎪⎧①适.矢复沓 刚刚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去③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④向晚意不适.舒畅5.干⎩⎪⎨⎪⎧①饰小说以干.县令 游说②寘之河之干.兮 岸③森然干.霄 直冲6.以⎩⎪⎨⎪⎧①吾无以.为质矣 介词,把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介词,用③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连词,用来7.于⎩⎪⎨⎪⎧①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向②于.是鸱得腐鼠 在③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从;到④其于.大达亦远矣 对于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上.窥青天,下.潜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 (2)日.凿一窍 日:每天 (3)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南:向南2.名词作动词 (1)没而下. 下:向深处游 (2)离而腊.之 腊:制成干肉 (3)庄子来,欲代子相. 相:做宰相(二)动词的使动用法1.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活:使……活 2.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 悟:使……觉悟(三)形容词作动词1.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远:相差很远 2.商之所短.也 短:不擅长(四)副词作动词 尽.垩而鼻不伤 尽:完全除去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1.我,东海之波臣也 (“也”表判断)2.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1.措杯水(于)其肘上 (“水”后省略介词“于”) 2.投竿(于)东海 (“竿”后省略介词“于”) (三)状语后置句1.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于浑沌之地”作状语,后置) 2.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于枯鱼之肆”作状语,后置) (四)宾语前置句子何为者邪(“何”作“为”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庄子 送 葬,过 惠 子 之 墓,顾 谓 从庄子给人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自己的 者曰:“ 郢 人 垩 漫 其 鼻 端,人说:“有一个郢地的人,白土弄脏了他的鼻尖,(白土的大小若 蝇 翼, 使 匠 石 斫 之。
四尊__生对应学生用书P98[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葛(chī)2。
亶.父(dǎn) 3.邠.(bīn)4.岐.山(qí) 5。
栎.树(lì)6。
棺椁.(ɡuǒ)7.液(mán) 8.虫蠹.(dù) 9.柤.(zhā)10..果蓏.(luǒ) 11.掊.击(pǒu) 12。
几.死(jī)二、通假字1.大王亶父居邠.同豳2.见利轻亡.其身通忘,忘记3.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通方,将近,大约4.女.将恶乎比予哉通汝,你5.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同楂,山楂6.实熟则剥.通扑,击打7.小枝泄.通抴,拖,用力拉三、古今异义,我适有幽忧之病1.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2.故天下大器也..古义:最珍贵的器物今义:能担当重任的人物3.冬日衣皮毛..古义:用毛兽皮做的衣服今义:带毛的兽皮的总称;比喻事物的浅层或表面曲辕4.至于..古义:到达今义:表另提一事的介词5.匠伯不顾..古义:不转头看今义:不照顾,不考虑6.秋收敛..古义:收获敛藏今义:减弱或消失7.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四、一词多义1.适错误!2.作错误!3.去错误!4.事错误!5.以错误!6.且错误!五、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冬日衣.皮毛衣:穿2.是不材.之木也材:成材3.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利:追逐利益(二)动词的使动用法1.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杀:使……被杀2.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终:使……终(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虽贫贱不以利累.形累:使……受累2.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苦:使……受苦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是不材之木也(“也"表示判断)2.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者也”表示判断)(二)被动句1.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杀”为语意上的被动,使……被杀害)2.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杀”为语意上的被动,使……被杀害)(三)省略句1.而不以(之)害其生(“以”后省略代词“之")2.子皆勉居(于之)矣(“居”后省略“于之")(四)状语后置1.逍遥于天地之间(“于天地之间"作状语,后置)2.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乎俗”作状语,后置)3.若将比予于文木邪(“于文木”作状语,后置)(五)宾语前置句吾何以天下为哉(“何"作“以"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而心意自得。
三、东海之大乐释文题“东海之大乐”语出《庄子·秋水》,面对浅井之蛙的自夸自足,东海之鳖向它讲述了大海的情形:“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浅井之蛙听后,“適適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庄子借这一寓言故事,形象地阐释了小气象和大境界的天壤之别,对故步自封、安于小我、盲目自得的心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告诉人们“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要永不自满、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道理。
明主旨本课所录两则选文,都运用了寓言说理的方法,且寓言的主旨是一致的,都向我们阐明了为人要虚心,不能故步自封、骄傲自满,要不断追求更高境界、气象、格局的道理。
但两则选文的主旨也不完全相同,第2则选文除了讲明要虚心,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外,还讲明了虚心学习的时候要看对象、讲方法的道理。
庄子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局限,跳出这些局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永远不应该自满。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不辩.牛马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汒.然异之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公子牟隐机.大息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出跳梁..乎井之上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通“_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⑨反.于大通同“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辨 分别、辨别 ②墟 处所,所居之地③萃 聚集 ④毫 动物长而细的毛 ⑤茫 模糊不清⑥几 几案,小桌子 ⑦跳踉 腾越跳动 ⑧智 智慧境 界线 ⑨返 返回(2)一词多义①若⎩⎪⎨⎪⎧ 望洋向若.而叹曰: 以为莫己若.者:②闻⎩⎪⎨⎪⎧ 闻.道百: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③数⎩⎪⎨⎪⎧ 不可为量数.: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④却⎩⎪⎨⎪⎧ 于是逡巡而却.: 却.匈奴七百余里:⑤穷⎩⎪⎨⎪⎧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⑥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始.吾弗信: ⑦殆⎩⎪⎨⎪⎧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答案 ①海神名/及,比得上 ②听到/知识、见闻 ③算、计/命运/几,几个 ④退/打退,击退 ⑤穷尽/处境困难,环境险恶/不得志,不显贵 ⑥才/开始 ⑦危险/几乎/大概、恐怕(3)古今异义①百川灌河.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或指银河系。
②至于..北海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面貌;面子、脸面。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b.(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
c.(样式、颜色等)不俗气。
⑤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形容词,数量小(跟“多”相对)。
b.动词,不够原有或应有的数目;缺少。
⑥乃知尔丑.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丑陋、不好看(跟“美”相对);叫人厌恶或瞧不起的;不好的、不光彩的事物;坏,不好。
⑦是非..坎井之蛙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理的正确和错误或口舌。
答案 ①黄河。
②到了。
③脸色。
④懂得大道理。
⑤看不起、轻视。
⑥鄙陋。
⑦是,这;非,不是。
(4)虚词归纳①焉⎩⎪⎨⎪⎧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今吾子又死焉.:②于⎩⎪⎨⎪⎧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③而⎩⎪⎨⎪⎧ 东面而.视: 性贪而.狠: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④已⎩⎪⎨⎪⎧ 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吾自以为至达已.: 而右膝已.絷矣:⑤然⎩⎪⎨⎪⎧ 然不然.: 汒然.异之:答案 ①语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兼词,于此 ②在/引出行为的对象/表比较/表被动③表修饰/表并列/表转折/你的 ④停止/表示确定语气/已经 ⑤对/……的样子2.词类活用(1)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水时.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顺流而东.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东.面而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_________________ (6)然.不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汒然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舌举而不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谈论 (2)名词作状语,按时 (3)名词作状语,向东 (4)名词作状语,向东 (5)少:形容词作动词,看不起、轻视。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然 (7)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感到惊异 (8)名词作动词,放下3.特殊句式(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3)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4)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5)自以比形于天地。
(6)莫大于海。
(7)而受气于阴阳。
(8)公孙龙问于魏牟曰。
(9)出跳梁乎井之上。
(10)入休乎缺甃之崖。
(11)闻道百。
(12)以为莫己若者。
(13)我之谓也。
(14)又奚以自多!(15)莫吾能若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5)被动句,(6)~(10)介宾短语后置句,(11)定语后置句,(12)~(15)宾语前置句。
4.语句翻译(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帝之所禅,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于是河伯自己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天下的盛美全在自己了。
(2)我就会永远被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笑话了。
(3)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有能力的士所辛劳的,全都在这里了……(4)而且你难道没有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的故事吗?文本名句1.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3.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文外名句1.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2.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3.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河的水流都注入黄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水流盛大,两岸之间以及水中陆地与河岸之间,分不清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是河伯自己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天下的盛美全在自己了。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河神顺着水流向东去,来到渤海边,向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了他的脸色,仰视着向海神若叹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息说:“俗语这样说:‘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人看不起孔丘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的知识,轻视伯夷的高义,开始我不敢相信;现在我看到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你浩瀚无边难以穷尽,我如果不是到了你这里来就危险了,我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会永远被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笑话了。
”北海若曰:“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渤海神若说:“井中之鱼不可以谈论大海的原因,是受地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的局限;夏天的虫不可以谈论冰的原因,是因为受制于时间;穷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