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式家庭教育审思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10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众多教育方式中,溺爱孩子的方式一度被认为是“疼爱”和“关心”的体现。
然而,随着孩子成长过程中问题的不断显现,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反思溺爱教育的弊端。
本文将结合我的教育心得,谈谈溺爱孩子的教育心得体会。
一、溺爱的定义与表现溺爱,即过度宠爱、过分迁就孩子。
在溺爱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往往超出了孩子的需求,导致孩子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等问题。
溺爱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过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家长在物质上对孩子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导致孩子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2. 过度迁就孩子的情绪。
家长对孩子的情绪变化过度关注,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加以纠正,导致孩子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
3. 过度保护孩子。
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使孩子缺乏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容易在遇到困难时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
4. 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
家长过分强调成绩,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导致孩子形成压力过大、心理负担重的状况。
二、溺爱教育的危害1. 形成依赖心理。
溺爱使孩子形成过度依赖家长的心理,失去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
2. 产生自私、任性的性格。
家长过度迁就孩子,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难以与他人和谐相处。
3. 降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家长过度保护孩子,使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
4. 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
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孩子的社交能力培养,导致孩子难以适应社会。
5. 影响孩子的学业发展。
家长过分强调成绩,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业。
三、溺爱教育的改正方法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要认识到溺爱教育的危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2. 合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家长要适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培养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
3.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要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第1篇在我国,家庭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溺爱,作为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现象,常常引发人们的争议。
作为一名家长,我深刻地认识到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我对家长溺爱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溺爱的表现1. 过度满足物质需求:家长对孩子物质生活的满足无节制,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2. 过分关心孩子:家长过分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自我成长的机会。
3. 过度溺爱:家长对孩子犯错时,不是教育引导,而是采取纵容、宽容的态度,让孩子形成“无理取闹”的坏习惯。
4. 过分宠溺:家长对孩子过分宠溺,导致孩子性格扭曲,无法适应社会竞争。
二、溺爱的危害1. 形成自私心理:孩子长期处于溺爱的环境中,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心理,不利于其人际关系的建立。
2. 缺乏独立能力:过度溺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3. 难以适应社会竞争: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溺爱的孩子往往无法适应,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4. 健康问题:过度溺爱的孩子,往往缺乏锻炼,容易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三、家长溺爱的原因1.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因此对孩子百般呵护,导致溺爱现象的产生。
2. 父母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一些家长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对孩子过度溺爱。
3. 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导致溺爱现象加剧。
四、如何克服家长溺爱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溺爱对孩子的危害,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良好习惯。
2. 增强自身素质: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会科学教育孩子,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3.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培养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溺爱主题家庭教育溺爱主题的家庭教育导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溺爱主题的家庭教育。
溺爱主题的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对孩子过度宠爱,不合理地满足其一切要求,缺乏对孩子正确引导和教育的行为。
它与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问题密切相关,深深影响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
一、溺爱主题的家庭教育的表现形式溺爱主题的家庭教育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特点是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不顾及他人或者自己的利益,而将孩子的需要置于第一位,并通过过度宠爱的方式来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溺爱主题的家庭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如下:1.物质方面的溺爱: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
无论是买新玩具、买名牌服装,还是提供各种昂贵的学习用品,家长都不会吝啬投资。
2.情感方面的溺爱:家长对孩子溺爱的表现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还包括对孩子的无条件关爱和过分宠爱。
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家长都能宽恕和原谅。
从而导致孩子觉得他们可以为所欲为,没有责任感和纪律意识。
3.教育方面的溺爱:孩子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时,家长往往会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
他们不让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希望以此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然而,这种溺爱行为却削弱了孩子面对挑战的能力。
二、溺爱主题的家庭教育的原因溺爱主题的家庭教育背后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经济条件的改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经济条件逐渐改善,父母愈发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
他们希望通过物质条件的好转,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2.父母亲的焦虑情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他们渴望通过对孩子的溺爱来弥补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不足,并希望孩子能够更好的发展。
3.社会竞争的压力:社会竞争的压力使得很多父母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因此,他们往往会过分追求孩子的优异成绩,以期望能够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未来。
反思溺爱式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独生子女拥有了家长和老一辈的疼爱,与此同时他们又容易变得骄纵任性,平日里总是宠着,喜欢的事物总可以轻松拥有,这些都成为了独生子女滋长其任性,自我个性的温床。
教育专家表示,孩子的个性决定了他们未来的高度,为了让孩子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光是接受学校教育远远不够,关键还是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改正他们的坏习惯。
首先,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经过了多次的重复,并根据自然法则所养成的,当孩子有错误习惯养成的端倪出现之前,家长要及时帮助他们纠正过来,因为很多坏习惯都是父母的纵容或是长期的忽视所形成。
另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当做好榜样的作用,因为家长的行为处事会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作用,后天环境和后天成长都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家长了解孩子不良习惯形成背后的家庭原因,并且努力在之后的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
再有,孩子需要接触更加多元化的环境,总是让他们呆在家里,不仅会限制了他们的心灵成长,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
孩子还是要有更多跟同龄宝宝交流的机会,通过跟同龄宝宝的互动来充实生活,提高语言能力。
开朗个性的孩子会比一些敏感内向的孩子更加容易教育,而且会减少很多家庭陋习。
总结:孩子的教育问题要重视起来,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良习惯往往折射出家庭教育的弊端,家长们要多了解些教育的知识,对孩子的爱要理性,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要明确的表示出自己的态度,及时予以制止。
独生子女拥有了家长和老一辈的疼爱,与此同时他们又容易变得骄纵任性,平日里总是宠着,喜欢的事物总可以轻松拥有,这些都成为了独生子女滋长其任性,自我个性的温床。
教育专家表示,孩子的个性决定了他们未来的高度,为了让孩子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光是接受学校教育远远不够,关键还是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改正他们的坏习惯。
首先,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经过了多次的重复,并根据自然法则所养成的,当孩子有错误习惯养成的端倪出现之前,家长要及时帮助他们纠正过来,因为很多坏习惯都是父母的纵容或是长期的忽视所形成。
第1篇在我国,家庭教育一直被视为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然而,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溺爱现象却屡见不鲜。
本文将通过对一个溺爱案例的剖析,探讨家庭教育中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十岁的男孩,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
从小,小明就生活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中。
父母对他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生怕他受一点委屈。
在溺爱的环境下,小明渐渐养成了任性的性格。
二、案例经过1. 父母过度关心小明的父母对他的学习、生活无微不至地关心。
每当小明遇到困难,父母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他解决。
这种过度的关心,让小明逐渐形成了依赖心理。
在成长过程中,小明逐渐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度满足物质需求为了满足小明对物质的追求,父母不惜花费大量金钱。
小明从小就拥有许多高档玩具、电子产品,甚至名牌服装。
在物质生活的满足下,小明变得越发任性,不懂得珍惜。
3. 缺乏责任感在溺爱的环境下,小明从未承担过任何家务。
他总是认为,自己只需要学习好就可以了。
因此,小明在家庭中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父母,不懂得体贴家人。
4. 自我中心由于长期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小明变得非常自我中心。
他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围绕他转,满足他的需求。
在与人交往中,小明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
三、案例后果1. 学习成绩下滑由于过度依赖父母,小明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
当遇到困难时,他总是选择逃避。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的学习成绩逐渐下滑。
2. 人际关系紧张由于自我中心,小明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引起矛盾。
他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不懂得换位思考。
这使得小明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
3. 心理问题长期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小明逐渐形成了脆弱、敏感的心理。
他无法承受挫折,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四、案例分析家庭教育中的溺爱,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几个方面分析:1. 影响孩子独立性溺爱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性。
他们依赖父母,无法独立解决问题。
自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便承担起了教育的重任。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溺爱教育似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无微不至,生怕孩子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溺爱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并非全是幸福,反而有可能成为他们成长的绊脚石。
以下是我对父母溺爱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溺爱教育的弊端1. 孩子独立性差溺爱教育使得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缺乏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往往习惯于依赖父母,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无法独立解决问题。
2. 孩子缺乏责任感溺爱教育使得孩子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缺乏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基本责任感。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孩子可能会因为缺乏责任感而无法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3. 孩子自私自利溺爱教育使得孩子从小生活在“我行我素”的环境中,导致孩子自私自利,缺乏集体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态往往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影响孩子的正常交往。
4. 孩子抗压能力差溺爱教育使得孩子从小生活在温室里,缺乏面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孩子可能会因为抗压能力差而无法应对各种困难。
二、如何避免溺爱教育1. 理性关爱父母在关爱孩子的同时,要理性对待,避免过度溺爱。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关注孩子的需求,适时给予关爱和支持,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孩子小时候开始,父母就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让孩子学会自己穿衣、吃饭、洗澡等日常生活技能,让他们在独立完成这些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父母要教育孩子懂得承担责任,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义务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社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4. 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父母要教育孩子懂得团结协作,关心他人。
在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时,父母要引导他们学会分享、学会包容,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
5. 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和压力,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增强抗压能力。
溺爱式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溺爱式家庭教育指的是对孩子过分关注和包容,让孩子失去独立性、自我控制力和承担能力的教育方式。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的负面影响表现为:
1. 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自我控制力,对自己的行为和情感缺乏自我反省和调节能力。
2. 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单一,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产生情绪爆发和逃避。
3. 孩子缺乏适应能力,当面临新环境和人际关系时,可能会感到不安和不知所措。
4. 孩子可能过度依赖父母,产生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和溺爱感。
应对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建立规矩和边界,让孩子明确责任和限制。
2. 教育孩子面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孩子主动参与社会和家庭中的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 慷慨赞扬孩子的努力和成就,而不仅仅是结果,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
5. 父母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逐渐成为一个自足的成年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溺爱式教育却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溺爱式教育不仅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问题。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深感溺爱式教育的危害,在此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一、溺爱式教育的危害1. 限制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溺爱式教育往往让孩子依赖家长,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才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然而,在溺爱式教育下,孩子习惯了家长的帮助和照顾,很难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培养孩子的自私心理溺爱式教育容易让孩子产生自私心理。
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需求,忽视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难以与他人和谐相处。
3. 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溺爱式教育容易让孩子形成娇生惯养的性格,缺乏自律和毅力。
长期处于溺爱环境中,孩子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同时,过度保护也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导致孩子缺乏锻炼,身体素质较差。
4. 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溺爱式教育容易让孩子失去竞争意识。
家长过度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容易形成依赖心理,失去自我成长的空间。
二、如何避免溺爱式教育1.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可以适当引导,但不要替孩子解决问题。
让孩子在尝试和探索中成长,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2. 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让孩子明白,关爱他人也是一种快乐。
通过分享,孩子可以学会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 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
4. 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然而,在追求孩子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家长却陷入了溺爱的误区。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育儿经历,谈谈溺爱亲子教育的心得体会。
一、溺爱的表现1. 过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一些家长认为,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是爱孩子的表现,于是不惜花费重金购买昂贵的玩具、衣物等,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2. 过分迁就孩子的情绪。
孩子一旦提出要求,家长就立刻满足,哪怕这个要求并不合理。
这种做法让孩子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利于其成长。
3. 忽视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受到委屈,不敢让孩子独立面对问题,导致孩子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过度保护孩子。
家长对孩子的保护过于严格,不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社会实践等,使孩子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溺爱的危害1. 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过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导致孩子不懂得珍惜、感恩。
同时,家长过分迁就孩子的情绪,容易让孩子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
2. 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
家长过度保护孩子,使孩子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导致孩子在社交场合表现得胆小、自卑。
3. 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容易让孩子形成“学习是为了家长”的观念,导致孩子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成绩下滑。
4. 影响家庭和谐。
家长溺爱孩子,容易引发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如夫妻争吵、婆媳关系紧张等。
三、如何避免溺爱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要明确,爱孩子并非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而是要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独立、自信、感恩的品质。
2.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要敢于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问题,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但不要代替孩子完成。
3. 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适时给予关爱和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4. 重视孩子的社交能力。
溺爱式家庭教育审思张旭,政法学院摘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身受益,不良的家庭教育贻误终生。
我国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充满封建传统色彩,不能适应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溺爱式家庭教育愈演愈烈。
众多家庭教育存在对子女的溺爱,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的成长,最终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我们需要深刻反省家庭教育的溺爱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让家庭教育系统化、科学化,让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溺爱;适度;走出困境香港影视巨星刘德华的超级粉丝杨丽娟从16岁开始痴迷刘德华,理智尽失,不上学、不工作、不交朋友,她想要与偶像刘德华近距离接触,其父母为满足女儿追星的心愿,连家里的房子都卖掉,为了追星搞的家财散尽,最后,杨父竟然卖肾筹措资金帮女儿赴港追星。
最终,老父跳海自杀,留遗书大骂刘德华,杨丽娟埋怨刘德华,痛哭失声连呼后悔。
杨丽娟追星这一典型的溺爱式家庭教育案例,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在计划生育国策收获成果的今天,我们一方面看到这一国策为我国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带来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独生子女的增多,给家庭教育乃至学校教育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其中,溺爱式教育的存在尤其令人忧虑。
一、溺爱式家庭教育的成因及其危害探析(一)什么是溺爱式家庭教育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发生在现代家庭生活中,以血亲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互动教育。
是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
2.溺爱式家庭教育(1)溺爱式家庭教育的含义溺爱—overprotection,简单的说,溺爱就是过于宠爱,惯着。
溺爱式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过程中,对子女过于宠爱,对子女的行为过于包庇、爱护的教育。
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2)溺爱式家教的类别①特殊待遇和过分注意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
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必须过生日,而且必须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
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对其没完没了的嘻笑逗引,大人有时候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
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
②祈求央告,轻易满足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故事才把饭吃完。
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孩子就会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有的父母甚至给幼儿和小孩子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
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③包办代替,生活懒散,大惊小怪由于家长的溺爱,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还要父母喂饭,还不会穿衣,甚至成年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会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
许多家长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一开始时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
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父母面对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孩子遇到小挫折父母总是一心维护,大惊小怪,小题大做等。
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
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④剥夺独立,害怕哭闹,当面袒护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
更有甚者,有的家长成了孩子的“小尾巴”,时刻不离开自己的孩子,搂抱着孩子睡,把孩子驮在背上走;父母生怕孩子含在嘴里融化,吐出来会飞走。
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
由于从小孩子就被迁就,孩子常会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
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
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有的家庭,孩子受爷爷奶奶溺爱,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把家里溺爱自己的那个人当做自己的“保护伞”,结果不仅使孩子性格扭曲,是非观点混乱,甚至还影响到家庭的和睦。
(3)溺爱式家教的表现形式①照顾过多。
例如,家里有糕点、水果等味美食品,只让孩子一个人享受。
②禁区过多。
因怕孩子出事,家长给孩子设置了种种禁区:不许独自到院里玩,不许摸这,不许摸那……③满足过多。
孩子只要哭闹或“耍赖”,家长就满足其要求。
④包办过多。
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唯恐孩子受累,稍有困难,就出面解决。
如,孩子作业不会做,家长动手包办代替。
⑤偏食过多。
家长爱子心切,只根据孩子的爱好,而不根据孩子的营养需要进行喂养,使孩子形成“偏食”和“忌口”。
⑥迁就过多。
有些父母由于过分溺爱孩子,孩子不守家规、淘气,也不教育、不引导,一味迁就,放任自流。
⑦偏爱过多。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看法、态度不一致,主要表现为或喜欢男孩或女孩,从而冷淡歧视,甚至打骂。
(二)溺爱式家教产生的原因慈母多败儿,这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句谚语。
《后汉书*仇览传》“孤犊触乳,骄子骂母”的故事:有一个人因为是独子,所以受到母亲的娇惯,但他由撒娇而顶嘴,由顶嘴而骂母亲,最后竟打母亲。
一天他见一只母牛的奶子鲜血淋淋,原来是被小牛犄角触伤了,有人说:“干脆把这头小牛杀了,它竟这样对待妈妈。
”也有人说:“牛是畜生,可是有的人连畜生都不如。
”这个人觉得大伙是在说他,后来才改过。
这个故事说明,对孩子娇惯不得,孩子的不孝往往是娇生惯养的结果。
《红楼梦》里有个薛蟠,整天游手好闲,斗鸡走马,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竟视为儿戏。
薛蟠不学好,自然与他的寡母王氏娇惯、放纵有关。
原来,薛蟠幼年丧父,寡母看他是孤根独种,从小对他百般溺爱、纵容,才使他后来变成败家子。
当然,这样的例子很多。
现实生活中,由于母亲娇惯,而成为败子的也屡见不鲜。
先前提到的杨丽娟迷恋天王刘德华导致家破人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现代社会,国家和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资料的丰富,人们思想开放。
同时,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压力大,多年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许多家庭生育子女的减少,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家庭溺爱就在如此的情况下愈演愈烈。
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失去理智的控制,任溺爱横流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对子女产生不良影响“独生子女是家中的独苗”,而“独苗难活”,理应加倍珍惜、特殊保护。
许多家长存有“四怕”心态:一怕孩子有灾有病,二怕孩子学坏,三怕孩子无孝心,四怕孩子不成材。
以致使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识膨胀,形成骄横、自私、任性、目空一切、娇气、脆弱、无能、神经质等。
此外,我们的父辈,幼年时因为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曾经历了许多艰辛和苦难,吃了很多苦。
所以他们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幸福、快乐的成长,无忧无虑的生活。
因此,有些家长就无原则地滥施其爱,在吃、穿、用诸多方面一律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任其所求、无怨无悔。
这容易养成孩子所求无度的不良习惯。
2.家庭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对子女的不良影响。
在一个家庭里,特别是三代同堂的家庭里,由于家庭成员的层次不同,以及每个成年人的思想、性格、教育水平的差异,对孩子的要求、教育态度很不一致。
当孩子有缺点、错误时,有的主张批评教育,有的却要包庇护短,往往是爷爷奶奶和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有的父母之间认识也不一致。
祖父辈间以及父母间的这种不一致的态度,必然会以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做法暴露在孩子面前。
孩子必然喜欢袒护自己的一方,而气恼批评自己的一方。
这样不仅影响了家庭和睦,而且不利于教育孩子,以致使孩子养成任性、是非不分、听不进正确批评、常常无理取闹等不良品德和行为。
3.孩子与祖辈共同生活,受到过分溺爱。
在抚育隔代人时,祖辈常常从补偿心理出发,尽量尽力地给予孙辈较高的物质生活待遇,使孙辈吃、穿、用、玩无不超过自己和子女辈的现实生活条件,以弥补困难时期在子女身上留下的遗憾与歉疚。
据调查,有65%的祖辈会给孙辈零花钱,而且是背着孩子的父母偷偷的给。
孩子有了多余的零花钱,就容易养成随便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
祖辈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他们没有想到,幼时物质欲望的放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攀比思潮的影响,使孙辈私欲膨胀,产生愈加难以满足的虚荣心。
同时,在抚育孙辈时,老人家常常会寄托更加强烈的情感和期望,满腔慈爱、任劳任怨,事事包办有余,而能力训练不足。
孩子能干的事也全包代替,当孩子自觉地帮大人干零活时,58.6%的祖辈持反对态度,更有甚者还到学校班级帮孩子大扫除。
这容易导致孩子“童化心理”的延长,延缓他们自立自主精神的树立。
另外,祖辈的纵容护短,也容易造成孩子对父母的疏远感,甚至抵触情绪,带来新的社会家庭问题。
(三)溺爱式家庭教育的危害正所谓“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
近年来,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许多父母就有意无意地娇惯、迁就、溺爱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宠成家里的“小皇帝”,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
这种溺爱孩子,不是真正的爱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过分溺爱孩子,很容易使孩子养成骄傲、任性、自私、虚荣、孤僻等缺点,产生反社会的不良行为,甚至给家庭带来不幸。
溺爱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比如说,造成孩子严重的挑食和偏食。
在调查中发现,有严重偏食的,被溺爱子女占81%,而非被溺爱子女仅占12%。
由于孩子偏食,已导致孩子体内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缺乏,使身体日渐消瘦,抵抗力降低,体质虚弱,造成体格和智力发育减慢。
溺爱还会使孩子不知勤俭,却爱挑剔。
调查发现,溺爱子女乱花零用钱的约占62%,而非溺爱子女仅占5%。
这种花钱如流水的“阔少爷”或者“千金小姐”作风,是父母从小溺爱的恶果。
不仅严重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还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不利。
1、溺爱影响孩子的社会性人具有社会属性。
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活。
爸爸妈妈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其实是将年幼的孩子过早孤立了起来,使孩子失去了最初学习人际交往的机会。
很多父母为防止孩子进入社会受到伤害,过分爱护自己的子女,不让其经风雨,见世面,为孩子撑起“保护伞”,很多孩子也理所当然的把父母视为“保护神”。
如果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自己的亲人,甚至是只有自己的爸爸妈妈,而没有任何集体观念,如此发展下去,孩子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友情,更重要的是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长此以往,孩子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就会被社会和集体排除在外。
父母不可能保护子女一辈子,父母的溺爱会使子女失去自立能力,难以在社会上立足,面临生存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