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消失的原因
- 格式:docx
- 大小:22.05 KB
- 文档页数:5
彩陶消失的原因1928年,考古工作者们在山东辛丘县龙山镇发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
龙山镇出土的陶器器壁薄,造型多样,秀美大方,是其他任何一个原始文化时期所望尘莫及的。
这一切都源于快轮制陶术的发明。
也就是说,这个时代的陶工已经可以得心应手的根据各类陶器的不同用途和审美要求,运用对称、均衡法则进行精心设计。
然而,虽然有这么发达的制陶技术,龙山文化出土的彩陶数量却极少,大部分都是素面的磨光黑陶或红陶。
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在彩陶文化晚期,一旦使用陶轮,彩陶便迅速消失了。
这究竟是为什么?制陶技术的提高为何反而使曾经经历过无比辉煌的彩陶文明在史前时代就走向衰落了呢?沿黄河西行,在距离龙山文化彩陶遗址数千公里的甘青河湟地区,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挖掘出另一种彩陶文化类型,那就是最早发现于甘肃广河县洮河北岸齐家坪的齐家文化。
它与龙山文化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素陶的数量远远大于彩陶的现象。
而龙山文化的年代已处于彩陶文化中晚期,可是按照考古学通常的认识,素陶应该是先于彩陶出现的。
怎么这个时候历史似乎倒退了呢?那么,齐家文化的陶器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就在一处齐家文化的墓葬中,人们挖掘出了一面铜镜,经鉴定为青铜制成,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饰有花纹的青铜镜。
随后,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更多青铜器,他们均与齐家文化出土的素陶属于同一时期的文化层。
齐家文化中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使人们更加迷惑起来,本应产生在彩陶之前的素陶竟然与青铜器出现在同一个年代。
距今四千多年前,华夏大地上出现了青铜器,这也正是大约在齐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中晚期阶段。
青铜器的发明预示着新石器时代的又一个重大的飞跃。
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掌握金属的冶炼技术,并且铸造出比陶器更为坚固的器物。
那么,彩陶的衰落是否是因为青铜器取代了它的位置呢?如果说彩陶的衰落仅仅是因为青铜器将它取而代之的话,另一个疑问又会随之产生:彩陶在陶轮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已从家庭副业转为一个熟练的手工业部门,生产成本应该大为降低,而青铜器作为新兴技术,其冶炼制造成本反而很高,人们又怎么可能轻易舍弃彩陶呢?如果说青铜器取代了彩陶,那到底是取代了彩陶的什么方面呢?陶器最初是作为原始先民重要的生活用具而被发明出来的,人们用它来盛装东西,烹煮食物或者祭祀。
玉溪坪文化扩张动因考察*代玉彪(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摘要:哨棚嘴文化的大发展和玉溪坪文化时期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玉溪坪文化的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原动力。
玉溪坪文化时期东、西部及东南部由于各种原因,原控制力量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减弱,这些地区与玉溪坪文化核心区相似的自然环境或良好的文化认同也进一步推动了玉溪坪文化向这些地区的扩张。
关键词:玉溪坪文化;文化扩张;动因中图分类号:K87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62(2013)05-0048-05*本文得到2012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之“重庆三峡地区新石器文化序列研究”(2012QNLS045)的资助。
玉溪坪文化是在三峡考古大会战中新识别出的一种考古学文化,以折沿罐器物群为特征组合,其分布范围广,遗址数量多、规模大,是重庆地区土著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最鼎盛的考古学文化。
以往关于玉溪坪文化的考古学研究主要着眼于考古学文化特征的识别、分布、年代等基础性研究,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该文化扩张的动因作一番考察,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玉溪坪文化研究概况玉溪坪文化遗存发现较早,至迟在1979年开展的四川嘉陵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中就有所发现,[1]但其遗存的大规模出土和被确认却是在三峡文物保护进入实施阶段以后。
1997年,哨棚嘴遗址发掘中的第一期1段遗存[2]的出土为识别玉溪坪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涪溪口遗址下层文化遗存[3]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玉溪坪文化的内涵。
2001年,玉溪坪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了非常丰富的、分期材料最为完整和典型的玉溪坪文化遗存。
[4]邹后曦、袁东山依据玉溪坪遗址的材料,结合周边这一阶段的考古材料,在《重庆峡江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一文中指出:峡江地区“相当于大溪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哨棚嘴遗址一期1段、哨棚嘴1999年早期遗存,以及时代和文化面貌基本相同的玉溪上层、大溪四期B 组、苏和坪、玉溪坪遗存可以用另外一个文化命名”。
彩陶: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前的新石器时代。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
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一条宽彩带,这是彩陶的萌芽。
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难看出来有其它特殊的用途。
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用两瓮对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凿一小孔,表达了原始人对再生的向往。
彩绘陶嵌贝彩绘陶鬲(夏代)彩绘陶是指将陶胎烧成之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又称烧后彩绘陶。
与在陶坯上画彩、彩料和坯体压磨在一起、经高温焙烧而成的彩陶不同,彩绘陶的色料附着性不牢,花纹受潮或经水容易脱落。
彩绘陶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常用的色彩有红、黑、黄、白、赭等,色彩绚丽,因绘制后不再烧彩,所以彩绘极易磨损脱落。
彩绘陶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常用的色彩有红、黑、黄、白、赭等,色彩绚丽,因绘制后不再烧彩,所以彩绘极易磨损脱落。
彩绘陶主要是在泥质灰陶上作画。
首先将陶器修整光滑,然后将彩绘颜料粉碎磨浆,添加适量植物胶,在器表描画图案。
彩绘最常见的底色有3种:黑地以墨打底,红地以朱砂或铅丹打底,白地多用白粘土打底。
也有个别为黄地,主要颜料是五氧化二磷或硫化砷。
彩绘陶通常为黑地绘红白彩,红地绘黑白黄彩,白地绘红黑彩,底色与彩绘的搭配多绚丽斑斓,协调醒目。
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马家浜文化,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山东龙山文化都出土彩绘陶器,尤其是龙山文化陶寺类型遗址,凡泥质陶盆、壶、瓶、罐、盘等均施彩绘。
希腊城邦社会的农业特征[日期:2011-08-03] 来源:历史研究作者:黄洋希腊同古代中国社会一样,是一个以农业而不是工商业为特征的社会。
本文的目的即在于通过对古代希腊人的农业观念、农业在经济中所占之地位、土地财产与公民政治权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工商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等方面的分析来揭示这个论点。
一在早期希腊人的观念中,农业即已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希腊最早的文学作品即荷马史诗中,农业已经被看成是文明的标志。
荷马笔下的奥德修斯在向他人描述野蛮的独眼巨人时,以两条依据把他们同文明生活区分开来:一是他们不事农耕,二是他们没有社会成员集体议政的会议(agora)【4】。
虽然荷马告诉我们,那些独眼巨人以放牧为生,但对他来说,这并不意味着文明生活,而只有农耕才是文明生活的象征。
赫西阿德与荷马生活在同一时代,他的长诗《田功农时》以农耕为主题,诗人劝戒其兄弟勤于耕作,顺应农时。
只有这样,个人才能维持生计。
对赫西阿德来说,农业是个人及其家庭赖以生活的根本,而海上贸易则带有极大的风险,只能作为家庭的副业。
早期希腊人这种以农为本的思想一直延续到古典时代,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作家色诺芬著有《家庭经济》(Oe conomicus)一文,其主要内容是如何经营和管理家庭的土地。
传统归于亚里斯多德的另一篇论文也以《家庭经济》(Oeconomica)为题,但作者也论及城邦的经济,并列举了城邦经济的主要来源。
对他来说,城邦最大宗、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于土地的收成,其次是港口税和市场交易税,再次是其它收入;而家庭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也同样是农业,其次才是其它收入【5】。
古希腊社会的农业特征也反映在希腊人对农业和其它职业的不同态度之中。
从根本上影响他们经济行为的因素是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而不只是获利的多少。
对他们来说,有些职业是高贵的,符合贵族与上等人的身份,而另一些职业却是低贱的,只适宜于没有土地财产的下等人、没有公民权的外邦人和奴隶。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
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
其实在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开始制作一些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原始陶器的发展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的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话遗址,而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以半坡遗址的陶器为典型。
主要纹饰有动物纹(包括鱼纹、蛙纹)、几何纹、陶器基本为手制,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陶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灰陶、黑陶较少,出现白陶;陶质松软,烧成温度约900—1000℃。
彩陶艺术是仰韶文化的杰出成就,烧前彩画,不易脱落,以黑彩为主、兼用红色。
器型有碗、钵、杯、罐瓮、瓶、釜、甑、尖底瓶等。
陶器常饰以线纹、绳纹、弦纹和附加堆文等。
马家窑文化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
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
其纹饰有:①人物纹,②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
龙山文化继承仰韶文化因素发展起来。
早期主要分布在关中、晋南、豫西一带。
晚期主要分布于河南、和河北的南部。
陶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红陶,1000℃左右。
陶器常见手制轮修,晚期黑陶数量增加,出现少量蛋壳陶。
温度.可以见到的是轮制陶器以及模制陶器。
器型有杯、盘、碗、盆、罐、鼎、甑、鬲、鬶、等。
彩陶很少,常见纹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
齐家文化是继马家窑文化而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
它以泥质、加砂红陶为主,均用手制,烧成温度800—1100℃。
编者按:延续与断裂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是历史辩证法的重要体现。
对这一话题的探讨,有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与规律性。
2010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历史研究》编辑部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在南京共同举办了第四届历史学前沿论坛,主题为“延续与断裂:全球视域下的历史变迁”。
本期刊发四篇会议论文,以飨读者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
·全球视域下的历史变迁·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李禹阶 摘 要:华夏民族与国家的演进和互动走着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由此形成古代中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同一性传统及民族意识中的民族与国家认同相一致的深层价值结构,同时也导致古代中国独特的政治地缘与民族地缘的特征。
它使中国在国家与民族认同上呈现重要特点:即族别上的兼容性、民族统一与国家安全的一致性、文化的开放性。
近代以降,传统“家天下”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受到严峻挑战,其认同观念面临断裂和重新阐释、再塑的问题。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关键词:华夏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华夏民族与国家在演进和互动中,形成古代中国自己的历史发展道路和特有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同一性传统,并由此导致华夏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叉、合一的特殊性。
过去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研究较为薄弱。
①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不足之处,请·4·①对于华夏民族认同问题,以往学术界主要从华夏民族的自我意识,以及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上予以研究,而对于华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较少。
目前对该问题研究有所涉及的论著主要见于刘正寅:《试论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田继周:《夏代的民族和民族关系》(《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田继周:《秦汉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汉族人们共同体的发展》(《云南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烟台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李大龙:《“中国”与“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轨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于逢春:《华夷衍变与大一统思想框架的构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批评指正。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一)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二重证据法是由谁提出来的?()•A、•B、•C、•D、我的答案:C得分:?分2【多选题】区别一个学科是否是考古学的学科标准包括()。
•A、•B、•C、•D、我的答案:ABCD得分:?分3【判断题】敦煌石窟是1999年由一名道士发现的。
()我的答案:×得分:?分4【判断题】通过考古手段获得的文物叫发掘品。
()我的答案:√1【多选题】下列属于遗迹的是()。
•A、•B、•C、•D、我的答案:AD得分:?分2【多选题】下列属于遗物的是()。
•A、•B、•C、•D、我的答案:ABD得分:?分3【判断题】挖掘是考古学家最重要的工作。
()我的答案:×得分:?分4【判断题】含有文字的金属和石头制造的器物是金石学一般的收集对象。
()我的答案:√得分:?分1【单选题】人类第一次合成的是哪一种金属材料?()•A、•B、•C、•D、我的答案:D得分:?分2【单选题】石器时代可再分为四个时期,关于这四个时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C、•D、我的答案:C得分:?分3【多选题】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影响因素包括()。
•A、•B、•C、•D、我的答案:B得分:?分4【判断题】新石器时代使用的是磨制石器。
()我的答案:√得分:?分1【单选题】下列哪位属于第二代考古学家?()•A、•B、•C、•D、我的答案:B得分:?分2【判断题】三峡工程对古代遗存没有产生建设性破坏。
()我的答案:×得分:?分3【判断题】中国考古在国外倍受好评。
()我的答案:√得分:?分1【单选题】下列物品中属于遗物的是()。
•A、•B、•C、•D、我的答案:D得分:?分2【多选题】下列属于遗迹的是()。
•A、•B、•C、•D、我的答案:ABC得分:?分3【判断题】在自家田地里挖出来的东西属于个人所有。
()我的答案:×得分:?分4【判断题】就科学研究价值,发掘品和传世品是一样的,没有谁高谁低之说。
[单选题]二重证据法是谁提出的?(C)A.、胡适B、王懿荣C、王国维D、梁思成单选题]中国发现甲骨文是在哪一年?(B)A、1888年B、1899年C、1900年D、1901年[多选题]以下哪一位不是中国第一-代的考古学家?(AC)A、作宾B、傅斯年C、王威D、梁思永[判断题1三次文物大发现之前国内历史学的学者们主要是根据纸本文献进行研究的。
(√)[判断题]考古学是通过征集手段获得资料的。
(×)1.2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单选题]以下哪项出现时间最早?(C)A、铜器B、铁器C、石器D、银器[多选题]考古学上的遗存包括(AC)。
A、遗迹B、遗失C、遗物D、遗留[多选题]以下属于遗物的是(ABC)。
A、生产的工具B、武器C、装饰品D、墓葬[判断题]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仅是人类的制品(×)[判断题]进化论的提出为形成科学的考古学创造了条件。
(V)1.3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三)[单选题]伴随磨制石器产生的是人类历史上的(B)。
A、工业革命B、农业革命C、商业革命D、医学革命[多选题]旧石器时代的特点包括(BC)。
A、以商业为生B、打制石器为主C、以渔猎采集为生D、铜石混合石器为主[多选题]新时期区别于旧石器的特点包括(AD)。
A、磨制石器B、以渔猎采集为生C、靠自然为生D、陶器[判断题]考古学是通过实物遗存或者通过实物资料来研究还原历史的一门科学。
(√)[判断题]旧石器是以磨制为主的。
(×)2:考古学概述(- )[单选题]以下哪位不是考古学家?(D)A、张忠培B、苏秉琦C、严文明D、王小波.[多选题]中国的三个为人称道的领域是(ABD)。
A、航天B、体育C 新闻D、考古[多选题]可能给考古造成危机的是(ABCD)。
A、修大坝B、铁路建设C、农业用地D、旧城区改造[判断题]考古和现代经济发展建设是存在矛盾的(√)[判断题]考古学家不需要较强的行政能力。
(x)2.考古学概述(二)[单选题]以下哪部电影跟文物密切相关?(C)A、.阿甘正传B、林则徐C、东陵大盗D、戊戌变法[多选题]以下哪些领域遗存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BCD)A、公海B、中国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C、中国人民共和国内水D、中国人民共和国领海[多选题]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可以收藏通过哪些方式取得的文物?(BD)A、拍卖B、依法继承C、变卖D、接受赠与[判断题]遗迹-般来说是可移动的。
89彩绘陶作为陪葬用品逐渐消失的原因胡心月(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000)摘要:战国至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盛行,彩绘陶主要用作陪葬用品,在唐代后期,彩绘陶作为陪葬用品的功能逐渐消失,本文将从彩绘陶自身、厚葬风尚的转变和工艺的进步三个方面来分析彩绘陶作为陪葬用品逐渐消失的原因。
关键词:彩绘陶;陪葬品;消失原因厚葬之风在战国至汉朝盛行,《后汉书·光武本纪》中提到“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文帝又规定陪葬器物“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彩绘陶的发展,在洛阳中州路等地的2000多座汉代墓葬里发现了大量的彩绘陶[1]。
安史之乱之后,唐代后期墓葬里出土的彩绘陶数量就明显减少。
彩绘陶造型多、色彩丰富、装饰纹样多样,可以说彩绘陶的色彩与图案装饰在中国古代已经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为什么彩绘陶在汉代之后作为陪葬用品会逐渐消失呢?90人文艺境Arts and Humanities一、彩绘陶自身的原因彩绘陶是在已烧成的陶器上绘制图案花纹,因绘制后不烧,陶器对颜料的吸附力不强,陶器上的图案花纹极容易脱落,不实用。
对咸阳地区出土的彩绘陶表面使用的彩绘颜料进行研究分析可知,彩绘颜料的成分主要由各种矿物颜料和适量的植物胶组成,例如三义村出土的彩绘陶器表面的白色颜料多为高岭土与碳酸钙的混合物,而高岭土出土后会因环境突然改变,对彩绘陶器表面的彩绘图案造成破坏[2],因此彩绘陶对放置环境的要求较高。
彩绘陶为陶制品,胎体气孔大,吸水率高,吸水率低的陶器才能抗拒外界冷热收缩膨胀的压力,坯体会更加完整、不易龟裂。
例如河南战国楚墓出土的彩陶器胎制结构疏松,孔洞多,容易被破坏。
2006年6月香山汉墓出土了大量的彩绘陶,由于出土时湿度温度变化大,陶器表面的彩绘图案遭到严重的破坏,陶器的胎体也出现裂缝[3]。
彩绘陶除了使用矿物颜料作为彩绘颜料,还有一种特殊的彩绘陶又称漆衣彩绘陶,这种彩绘陶器的装饰工艺与漆器相类似,只不过是在陶器上进行髹漆。
1列出原始社会彩陶的各种类型,分别试述时代年限造型和装饰特色●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因1953年首先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
以卷唇盆和圆底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较单纯,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其纹饰主要有:①动物纹。
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最为生动精彩。
它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②几何纹。
多以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
③编织纹。
有线纹、篮纹、绳纹等。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1953年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
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还出现了瓮、罐等。
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定。
年代约为公元前3900年前后。
纹饰有:①植物纹。
以旋花纹、叶状纹居多。
②动物纹。
有蛙、鸟等,较少见。
③编织纹。
有线、篮、绳等纹饰。
④几何纹。
多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带状花纹。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1924年,因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村而得名。
分布于青海、宁夏、四川等地。
器形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消失。
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
纹饰有:①人物纹。
如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人物彩陶盆花纹描绘5人一组携手起舞、腰带随之飘动。
②动物纹。
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具有强烈的运动感。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半山地区,分布于甘肃及青海东北部,器形有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年代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纹饰有锯齿纹、网纹,以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以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最为典型。
部分器物的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
为中国原始雕塑的重要作品。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但较之半山彩陶显得高耸、秀美。
彩陶消失的原因928年,考古工作者们在山东辛丘县龙山镇发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
龙山镇出土的陶器器壁薄,造型多样,秀美大方,是其他任何一个原始文化时期所望尘莫及的。
这一切都源于快轮制陶术的发明。
也就是说,这个时代的陶工已经可以得心应手的根据各类陶器的不同用途和审美要求,运用对称、均衡法则进行精心设计。
然而,虽然有这么发达的制陶技术,龙山文化出土的彩陶数量却极少,大部分都是素面的磨光黑陶或红陶。
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在彩陶文化晚期,一旦使用陶轮,彩陶便迅速消失了。
这究竟是为什么?制陶技术的提高为何反而使曾经经历过无比辉煌的彩陶文明在史前时代就走向衰落了呢?沿黄河西行,在距离龙山文化彩陶遗址数千公里的甘青河湟地区,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挖掘出另一种彩陶文化类型,那就是最早发现于甘肃广河县洮河北岸齐家坪的齐家文化。
它与龙山文化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素陶的数量远远大于彩陶的现象。
而龙山文化的年代已处于彩陶文化中晚期,可是按照考古学通常的认识,素陶应该是先于彩陶出现的。
怎么这个时候历史似乎倒退了呢?那么,齐家文化的陶器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就在一处齐家文化的墓葬中,人们挖掘出了一面铜镜,经鉴定为青铜制成,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饰有花纹的青铜镜。
随后,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更多青铜器,他们均与齐家文化出土的素陶属于同一时期的文化层。
齐家文化中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使人们更加迷惑起来,本应产生在彩陶之前的素陶竟然与青铜器出现在同一个年代。
距今四千多年前,华夏大地上出现了青铜器,这也正是大约在齐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中晚期阶段。
青铜器的发明预示着新石器时代的又一个重大的飞跃。
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掌握金属的冶炼技术,并且铸造出比陶器更为坚固的器物。
那么,彩陶的衰落是否是因为青铜器取代了它的位置呢?如果说彩陶的衰落仅仅是因为青铜器将它取而代之的话,另一个疑问又会随之产生:彩陶在陶轮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已从家庭副业转为一个熟练的手工业部门,生产成本应该大为降低,而青铜器作为新兴技术,其冶炼制造成本反而很高,人们又怎么可能轻易舍弃彩陶呢?如果说青铜器取代了彩陶,那到底是取代了彩陶的什么方面呢?陶器最初是作为原始先民重要的生活用具而被发明出来的,人们用它来盛装东西,烹煮食物或者祭祀。
直到彩陶的出现,一种遥远神秘的色彩纹饰才从此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将人类最质朴的审美情趣点缀到了这些日用品中。
由于这一精神元素的注入,彩陶身上的纹饰由写实到抽象,成为远古先民表达信仰、崇拜和祈愿的载体。
在出土的彩陶中大部分都只在上半部画彩,但是还有一些陶器全身都画满了彩。
既然彩陶在当时已有了普通日用品和高档的艺术品之分,那么,到底都是谁在使用它们?能拥有满彩陶器的人是否就意味着身份地位上的尊贵呢?在很多原始社会晚期的先民墓葬中,人们发现有一些墓葬里陪葬着大量的彩陶,多的竟达上百件,而有的却只有少得可怜的一两件陪葬品。
这说明这个时候的原始氏族社会开始出现了贫富分化,彩陶,成为了衡量贫富的一种标志。
在出土的彩陶器中,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
许多彩陶身上都出现了这种排列规整的小孔,而且这些小孔带有很明显的工具钻过的痕迹,很有可能是用骨针之类的硬物钻出来的。
这些小孔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经过仔细研究,考古学家判断这些小孔之间曾经用皮绳或者麻绳串联在一起,其用途其实是为了把破碎的陶器重新拼接修补完整。
也许彩陶在当时真的属于很贵重的物品,所以人们才会这么珍惜,甚至想到修补。
当时的彩陶工艺还没有出现轮制法,一件彩陶的制作要经过炼泥、筑模、盘条塑坯、打磨器壁等繁复精细的手工制作,在陶器上绘彩更是倾注了制陶者全部的心血。
这种彩陶器出土的时候是一堆碎陶片,当考古工作者把它们拼接起来以后,才发现它们原本就是连在一起的,上面还有一个动物的雕塑。
那么,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中国最早记载酒的典故中说到尧舜时代,酒已流行于社会。
因此,考古学家推测双连杯其实是酒具,但又不是普通的酒具,而是礼仪用具,为部落间结盟时领导者对饮所专享,以象征和平友好。
也许在沟通和好之前,两个部落之间曾经有过矛盾或战争,如今化干戈为玉帛,信任十分重要,因此,双连杯之间开有孔道,这样两个部落首领既避免了嘴对嘴共饮一杯酒又可以不必担心酒中有毒,正所谓“生死之交一壶酒”。
贫富的分化,阶级的产生使彩陶的意义也相对于它诞生的母系氏族社会有了明显的转化。
因为它的制作繁琐而精美,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属于财富的象征,它的视觉形象又可以表现权力的尊贵。
但是,当青铜器出现了以后,人们发现这种更为坚固、稀有的器皿方能更加表达出人们对财富与权力的崇拜,满足人们对拥有某种奢侈品的虚荣。
于是,青铜时代终于不可逆转的取代了彩陶时代。
然而这又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疑问:青铜器的产生固然对彩陶是一个冲击,可是彩陶毕竟前后发展了数千年,它的艺术底蕴是由一代又一代陶工传承积淀而来的。
青铜器时代来临了,这些陶工都到哪儿去了呢?他们不太可能全部涌向新的制造业,更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丢掉饭碗,或者甘心情愿的舍弃美丽的彩绘世界一心制作素陶。
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我们必须先来弄清楚,在彩陶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在制作彩陶呢?相比起青铜器,彩陶给人的感觉似乎更加温婉。
它总能让人联想到泥土的芬芳和远古先民河边打水的景象。
彩陶身上那些丰富多彩的纹饰也在无形中透露着制陶者的心境,稚拙而生动的万物生灵、天真而懵懂的日月星辰,那种河水般流淌着的波浪纹,那种虔诚的对蛙类的崇拜,还有抽象而不失规整的视觉审美以及细密精到的线条与色块,彩陶的世界里没有惨烈的战争,没有狰狞的野兽,是什么人描绘了这和谐美好的世界?彩陶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只有当人们开始在定居生活中积累粮食,集体协作进行耕种和狩猎,这样,随着生活的稳定,他们才会有闲暇的时间制作陶器,甚至在陶器上绘彩。
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情感更为细腻,表现的手法也更为柔和。
也许女性制陶的说法的确令人信服。
就连古老传说中也有女娲团土造人之说,这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团土的过程就是在制作陶器。
女娲其实也就是整个母系氏族社会的象征。
彩陶最初的制作者,也许本来只是一些闲暇时作些家庭副业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女人们。
但是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彩陶业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有一群专业的陶工从学徒开始一辈子从事这一行业,人们的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制度自然也开始不断改变。
相对于女娲来说,传说中伏羲的形象就是父系氏族社会的象征。
相传伏羲为推动农业进步,社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其中还包括改革原先氏族的政治制度和嫁娶制度。
这些传说似乎与原始社会发展的历史不谋而合。
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称,据古史传说:人文始祖伏羲生于“古城纪”,这个“古城纪”也就是今天的天水一带。
天水市里的伏羲庙,娲皇村的女娲庙,这些历史文化的地理坐标让人们把天水视为华夏文化的起源地,而这一切似乎并不是空穴来风,天水附近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使这座地处甘肃东部的文化名城找到了更多历史依据。
难道伏羲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他和彩陶的兴衰又有什么关系呢?距天水市东北方向一百多公里的缓坡山地上,就是大地湾遗址。
已发掘出的一万三千多平方米的文化遗存表明,这里曾是一个庞大的先民聚落群。
那么,传说中的伏羲会不会就是当时活动在这里的一个部落的首领呢?我们可以肯定古史中提到的伏羲出生地“古城纪”就是今天的天水地区,而伏羲部落至少是这一地区主要的或者最强盛的部落。
大地湾遗址正处于天水地区,也就是“古城纪”的中心地带。
这连续3000年不间断的原始生活遗迹同时也给人们呈现出了一个清晰的远古彩陶文化的发展脉络,可以说大地湾见证了彩陶的兴衰。
在大地湾四期文化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大型的房屋遗址,根据碳素考古测定,这是距今5000年的一座建筑遗迹,总面积达到420平方米,可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
它并不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部落中的大型公共用房,只有一间大房作为公社成员议事活动的场所,它是一个多间复合式的建筑,布局规整、中轴对称、前后呼应、主次分明。
这样一座原始宫殿到底是供谁居住的呢?大地湾遗址不同时期留下的遗迹都在告诉我们,彩陶文化是怎样宿命般的从人类童年那财富共享的氏族公社时期被逐渐卷入贫富差异与等级划分的社会。
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和阶级的产生,彩陶文化也体现出了一种多元性。
颇具现代绘画视幻效果的点纹和黑白间隔纹在彩陶中丰富地变幻着,这种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场垣、距今四千年前马家窑文化晚期的马场类型彩陶,成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中最后的绝唱。
彩陶文化在这样的巅峰状态怎么会随后就急转直下迅速的衰落和消失了呢?难道仅仅是因为社会的变迁吗?是否还有什么别的不可抗力呢?就在与马场垣遗址同属于青海省民和县,相距不远的一个名叫喇家村的地方,当考古工作者在发掘一座齐家文化的房屋遗址时,竟然看到了十余具作求生状的尸骨遗骸,场面残不忍睹,触目惊心。
这里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是战争,屠杀还是天灾?这群人又都是什么人呢?经考古测定,这群人是生活在距今四千年前的原始先民,可是,在四千年前的某一天,这群人却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体死亡了。
这种景象带给人们重重的谜团。
考古工作者对挖出的遗迹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这座埋葬了十余人的大房子来看,显然,房子在当时发生了坍塌。
他们应该是在危险来临之时躲进这间大房寻求庇护的,却没想到还有更强大的外力连房屋一起摧毁了。
在这间大房子中,人们还发现了一对母子的尸骸,这位母亲将自己的幼子掩在身下,双手紧紧地搂住孩子,抬头绝望的作最后的挣扎,历史凝固在了这死亡的最残酷的一刻,一切迹象表明,这里一定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天灾,人们甚至连一点逃跑的时间也没有。
齐家文化彩陶的年代为距今4000年左右,正值传说中夏王朝之前的洪水时期,古籍记载在尧为首领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浩浩滔天的洪水。
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曾写道,当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也许,喇家村大型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洪水和地震的遗迹,正见证了发生在四千年前,惊天动地的自然灾害。
洪水吞没了大量的农田,这使得已定居生活为基础的彩陶制造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以素陶为主的齐家文化出现了适合于流动生活的圜底和三足的陶器。
考古学家还在遗址中发现了马骨,马的驯养为游牧创造了条件,也意味着游牧文化在这个地区逐渐兴起,这一时期的彩陶纹饰上出现了草原文化的痕迹。
这件人形陶塑出土于青海,令考古学家们感到诧异的是,它所雕刻的人物形象分明是一个高鼻梁、凹眼睛,典型异域外貌的原始先民。
不知陶塑中的人物形象是否曾是在这里游牧的某个部族的首领。
而古往今来,甘肃青海的黄河流域有许多游牧民族在这里生活,羌族、鲜卑族、蒙古族、藏族都曾先后活跃在这一地区,延续不断地共同劳动创造。
中国彩陶自甘肃大地湾发源地向西发展的一条血脉,也就在大洪水之后,随着这一地区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渐渐淡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