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科举之罢与蒙汉观念之“冲突”
- 格式:pdf
- 大小:606.54 KB
- 文档页数:8
许衡、阿合马与元初汉法、回回法之争元朝建国初年,汉法与回回法的斗争十分激烈。
这种斗争不仅暴露了元朝统治集团中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而且反映出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统治者在如何治理汉地问题上态度与政策的变化。
元初汉法与回回法之争集中体现在许衡、阿合马这两个代表人物身上,本文拟以此二人为典型例证,探讨上述问题。
一许衡与阿合马,可说是冰炭不相容,情势不两立。
许衡是位深研理学的汉族硕儒,阿合马是个善于言利的色目权臣;许衡起先受到重视,后渐遭冷落;阿合马则由默默无闻而终获宠信,操纵政柄,显赫一时。
这种情形,正反映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元世祖忽必烈,在对待汉法与回回法上,前后有着复杂微妙的变化。
在忽必烈执政之初,实行的是重儒政策,这是由蒙古入主中原初期的形势所决定的。
金元之际,是个社会大变动时代。
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受到来自北方草原的蒙古军事旋风的猛烈冲击,面临被摧毁的厄运。
蒙古初期的统治,严重阻碍了中原汉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蒙哥汗在位时,“汉地不治”的情况已极为严重,正如许衡所说,“虐政所加,无从控告”,人民困弊至极,竟到了“殆将起乱”的地步。
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卷7《时务五事》。
)长此以往,显然不利于蒙古在中原汉地的统治,也不符合蒙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亟待加以改变。
元世祖忽必烈就是顺应这一时代需要而登上历史舞台的。
史载忽必烈“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
他在金莲川开设幕府,“招集天下英俊,访问治道。
一时贤大夫,云合辐辏,争进所闻;迨中统至元之间,布列台阁,分任岳牧,蔚为一代名臣者,不可胜计”。
在忽必烈四周的汉族儒士中,就有许衡在内。
许衡堪称元代理学巨擘,他所创立的“鲁斋学派”与另一位理学家吴澄所创立的“草庐学派”,是有元一代最具影响的理学学派,因而当时有“北许南吴”的说法。
元人揭奚斯云:“皇元受命,天降真儒;北有许衡,南有吴澄。
所以恢宏至道,润色鸿业,有以知斯文未丧,景运方兴也。
”二人都是师承、标宗朱学,讲究以尽心求天理。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
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
孟子说:“夏日校,教也。
”到了商朝,称为“庠”,到周成为“序”。
“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
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
“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
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
“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
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
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
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
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
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
汉平常时,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聚设庠序。
校学设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魏晋南北朝,晋武帝在太学外另设国子学。
唐时,京师设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监祭酒,学校六所,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上专收贵族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
教师称博士。
入学年龄在14岁以上,19岁以下(律学为18岁以上,25岁以下),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设博士,文学,助教与教官。
近年元代科举研究——以日本的研究介绍做为中心【日】渡边健哉序言科举重要性当然不用说。
关于科举,到现在为止阐明科举制度的研究——狭义的科举研究——是中心。
但是,近几年,围绕科举的社会、文化的研究——广义的科举研究—繁盛起来。
科举研究朝多方面发展。
刘海峰提倡包括了狭义、广义的广泛的“科举学”。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概括了到现在为止数量众多的科举研究。
书中列举的多种多样的题目表示着科举研究的扩展。
本论文介绍的元代科举研究,在近几年也迎了新的局面。
元代科举于仁宗皇庆二年〔1313〕所颁布。
于延祜元年〔1314〕时在各地施行乡试,翌年56人成为了首批的进士。
至元元年〔1335〕十一月,顺帝下诏罢科举。
但是,至元六年再次恢复已经停罢科举制度,以后元代科举一直延续到至正二十七年〔1366〕。
现在,元代史研究有着很大的变化,元代的科举研究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论文探讨近几年的元代科举研究的发展,拟对最近的研究动向做出探讨。
森田宪司、陈高华、樱井智美已经写过关于介绍科举研究的论文[3]。
本论文在以上三位老师介绍科举研究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些新的研究介绍。
原因有二个:一、史料的大量整理;二、萧启庆对元代的进士名簿的调查,使得科举研究变得更清楚了。
本论文,首先介绍探讨元代科举制度的“狭义的科举研究”。
次之,以萧启庆的研究为主,进而触及近年来逐渐完备之合格者名单。
最后,主要以日本学者的“广义的科举研究”为中心作以下介绍。
一、元代的科举制度研究首先,介绍关于科举制度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元代科举制度的研究以安部健夫、宫崎市定、姚大力等的研究为代表[1]。
最近出版了杨学为主编《中国考试通史〔全5卷〕》[2]。
第2卷关于宋、辽、金、元代的科举制度。
陈高华执笔的元代内容,由《元朝科举考试制度确实立》、《元朝科举考试制度的内容》、《元朝学校考试和其它考试》的三章而构成。
最近,杨学为主编《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3卷宋、第4卷辽金元也出版了[3]。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从分析题看法制史知识点1.试述元代法律中有哪些体现民族不平等、民族歧视的规定。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王朝。
其统治集团为蒙古军事贵族。
蒙古军事贵族由蒙古高原向欧亚大陆扩张时,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就已在军事征服的铁蹄下在其统治方式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就元朝而言,一方面由于生产方式和文化制度上与中原地区有着巨大的差距,蒙古贵族不得不吸取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封建文明,参照唐宋旧制,积极进行政权与法制建设;另一方面,蒙古贵族又深怕其被中原汉族所同化,失去民族优越感,所以刻意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
其表现在:(1)将统治区内的各民族分为四个等级,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由北方汉人、契丹人、女真人、高丽人组成)、南人。
在四等中汉人,尤其是南人的地位最为低下。
四等人的划分不仅是简单的将人民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更重要的是在刑罚适用、审判机构、职官任命、民事政策上给予不同的规定,强化民族间的差异性;(2)在法律指导思想上保存旧制,实行民族压迫。
元朝初年,以习惯法《大札撒》为基本法。
在法律内容和司法制度中渗透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呈现出民族压迫的特征。
有些原本施用于蒙古人的习惯法的一些内容也被运用于其他民族。
(3)刑事法律上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规定。
在刑法方面,蒙古人享有法律上的种种特权,犯罪除死罪外一般不必拘押,在刑罚适用上“南北异制”,实行公开的不平等,在审判机关上,刑部掌握汉人案件,大宗正府掌握蒙古、色目人犯奸盗诈伪装案件。
法律明文规定:“蒙古人打汉人不得还” ,汉人如去官府进行诉讼,官府只会作出偏袒蒙古人的判决。
在杀人犯罪方面,蒙古人因争斗或醉酒杀死汉人,只须罚断出征,给死者家属50两烧埋银,而汉人打死蒙古人,是必定要被处死的。
“刺字”刑不适用于蒙古人。
元朝法律允许将大量的汉人、南人沦为“罪人”而成为国家的奴隶。
不爱文青治国,不愁没人做官,蒙古人把科举搁置了近八十年1238年,蒙古人攻灭金朝后,开了一次“科举”。
然而,蒙古人觉得,科举,一次就好,没有必要天荒地老,就停了。
这一停就是近80年。
即便在1276年拿下南宋,统治地区囊括中国南北,亦并未继承汉人的科举传统。
在这段没有科举的时期,北方理学大师许衡与忽必烈见了一面,聊到了科举。
忽必烈仍对科举不感冒。
许衡后来被征召做了国子学祭酒,培养了大批汉人、蒙古人和色目人学生,然而这些读书人的前途并不光明。
在无科举时代,许衡及其朋友乃至站在背后的士人,该怎么活?无科举时代的权斗1260年,忽必烈刚刚登上汗位,北方理学大师许衡去见他,二人初见,有了这样一段有意思的对话:(许衡)至上都,入见。
(忽必烈)问所学,曰:“孔子”。
问所长,曰:“虚名无实,误达圣听。
”问所能,曰:“勤力农务,教授童蒙。
”问科举何如,曰:“不能。
”上曰:“卿言务实,科举虚诞,朕所不取。
”①二人初次见面就聊到了“科举”,然而忽必烈对科举并不感冒。
▲许衡。
事实上,这不是许衡第一次与忽必烈发生交集。
六年前,46岁的许衡被忽必烈召为京兆提举初入仕途,他“力辞不受,往返凡六七,不能强也。
”②尽管如此,许衡在第一次见完忽必烈后,还是答应出任国子学祭酒,也就是如今的公立最高学府的校长。
许衡的态度之所以转变,可能受了另两个朋友的影响。
当时,同为北方理学家的姚枢、窦默进了“金莲川幕府”,当了忽必烈的贴身智囊团成员,他们都认为在大蒙古国的统治之下,只能寄希望于这样的“贤王”,才能实现济世之愿。
许衡也愿意一试,倒霉的是,他先后得罪了权臣王文统与阿合马。
忽必烈刚登上汗位不久,汉人王文统做了中书平章政事。
“凡民间差发、宣课盐铁等事,一委文统等裁处。
”③姚枢、窦默二人曾在忽必烈面前斥责王文统“学术不正”、“不可处以相位”,乃荐许衡代之。
王文统怀恨在心,建议忽必烈将三人分别授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这样,他们虽位居三公,实际被明升暗降,王文统用虚职剥夺了他们的实权。
2013—201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第I卷·试题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内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
”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A.郡县制B.分封制C.内外服制D.宗法制2.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哥、二哥),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
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其中能继承王位的是()A..老大B.老二C.老三D.老四3.右图所示:上面的周天子听着悠扬的乐曲,下面的两个人却只能听单调的乐音。
这主要说明了西周王朝()A.社会等级森严B.人民生活水平低下C.乐器质量较差D.礼乐制度遭到破坏4.《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天是西周文献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字,是周人的绝对权威。
周王的权力得之于天,天命是周人一种不可动摇的信仰。
”这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浓厚的部族色彩B.浓厚的宗族色彩C.浓厚的神权色彩D.浓厚的等级色彩5.《史记·楚世家》载:“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之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楚王问鼎”事件的实质是()A.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B.周王的权威地位日益衰微C.分封制受到冲击,难以维系D.社会统治秩序发生动荡变化6.“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构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这套“制度”包括()①分封制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度④三公九卿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7.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调考高三年级历史试题(分值 100分时间 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商代“诸妇”之封,至少有六十四人之多,“或命之祭祀,或命之征伐”。
由此可见A.商代妇女地位的崇高 B.封“诸妇”以保护商王朝的统治C.商代是个尚武的朝代 D.利用母系血缘关系维系商朝统治2.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A.提倡民本 B.呼唤仁爱C.强调理性 D.倡导美德3.《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政事堂的变迁反映出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 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4.宋太宗淳化四年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
”至道二年又诏,“民间所织缣帛,非出于鬻于市者,勿得收算。
”宋太宗意在A.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B.规范市场经营秩序C.扶持家庭手工生产 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5.雍正十三年规定:“京城一切无帖(龙帖,即营业执照) 铺户,如有私分地界,不令旁人附近开张;及将地界议价若干,方许承顶;至发卖酒斤等项货物,车户设立名牌,独自霸揽,不令他人揽运,违禁把持者,枷号(拘留)两个月,杖一百。
”这表明当时政府A.限制商业活动 B.加强商业监管C.抑制商业兼并 D.鼓励商人竞争6.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