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25.00 KB
- 文档页数:6
元杂剧特点简答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元代,是一种综合性的戏曲形式。
元杂剧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元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戏曲形式,它融合了唐宋时期的各种戏曲元素,如唱、念、做、打、舞等,同时还吸收了当时的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 多样性:元杂剧的剧目种类繁多,包括历史剧、传奇剧、神话剧、戏说剧等,涵盖了各种题材和内容,从而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3. 艺术性:元杂剧在表演形式、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着高度的艺术性,演员们需要具备高超的演技和技巧,才能够将剧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4. 精神内涵:元杂剧在表现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传递了一些深刻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如忠诚、孝道、爱国等,这些思想和精神内涵对于当时的社会和观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元杂剧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多样性、艺术性和精神内涵的戏曲形式,它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今天,虽然元杂剧已经不再是主流的戏曲形式,但是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仍然不可忽视,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元杂剧的精神和艺术。
简述元杂剧体制特点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其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由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其体质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折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为演员的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天地,也给观众提供了想象的馀地。
这是我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同时构成了戏曲文学的特色。
(2)楔子有的杂剧还有“楔子”,它的篇幅比较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对故事由来作简单的介绍,也有在折与折之间演出的,作用和后来的过场戏相似。
(3)“末本”、“旦本”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这些乐曲不只吸收了宋金词、大曲、诸宫调的成果,而且也吸收了其他民族流传来的曲调。
如《虎头牌》杂剧中的【双调】套曲就是当时女真族流行的乐曲。
(4)曲词、宾白杂剧的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组成。
歌曲的作用主要在抒情,但是它不只限于主人公的心情抒发和咏叹,同时也在重要的场景和关目之中起渲染和贯串的作用。
曲词一般都本色自然而又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诗、词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诗体。
(5)科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为“科”,如“把盏科”、“做掩泪科”、“调阵子科”、“内作起风科”等。
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二章元杂剧的体制特点各个朝代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唐诗•宋词•元曲——散曲、剧曲•明清小说元曲——包括散曲、剧曲•散曲——属于诗歌;包括“小令”和“套数”;•剧曲——属于戏曲;即北曲杂剧,即“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元代的戏曲种类——除了杂剧以外,还有南戏。
散曲•宋词后兴盛起来的特殊的诗体•散曲的每个曲子都有一个曲牌,分属不同的宫调•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独立的只曲,与词的差别:–用韵加密,几乎句句押韵–无双调、三叠或四叠的调–可在本调之外另加衬字,更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套数•也称散套,由两首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短的只用两个曲牌,长则可连用几十个曲牌。
•“尾”或“尾声”作为最后一个曲牌。
第一节元杂剧的兴盛一、元杂剧的兴盛原因1.元杂剧兴盛的内部原因2.元杂剧兴盛的外部原因1.元杂剧兴盛的内部原因——元杂剧是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唐代到宋金——中国戏曲形成时期–唐代参军戏–宋代的宋杂剧及其他说唱文学–金代的金院本参军戏:•也称“弄参军”;始于东汉、盛于唐代的早期戏剧形式。
•主要有参军、苍鹘hú两角色。
一问一答,科白为主•“参军”以滑稽的语言、诙谐的动作进行表演,“苍鹘”嘲骂、以砌末敲打“参军” ,使观众笑乐。
•戏剧划分行当之始。
宋杂剧:•由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组成•艳段类似话本的“入话”•正杂剧演出完整的故事,共有两段•杂扮多为调笑谐谑性质的段子•宋杂剧角色为4-5人金院本:•金院本来自于宋杂剧•南宋时,北方艺人继续演出的杂剧,并逐渐发展形成“院本”。
•“院本”即在“行院”中演出的杂剧。
“行院”指歌舞行乐之地。
(行háng)鼓子词:•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说唱伎艺;•用同一词调反复演唱,主要以鼓伴奏;•分说唱相间、只唱不说两种形式;•北宋赵令畤zhì有《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讲述张生、莺莺故事。
元代杂剧的体式
元代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体式独具特色。
元代杂剧的体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异趣化:元代杂剧的剧本和表演形式强调“异趣化”,即寻求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行为等相反或相反的情感和行为。
这种反差的处理方式使得元代杂剧具有更强的戏剧性和趣味性。
2. 转换性:元代杂剧的表演形式强调“转换性”,即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转换角色和形态。
这种变幻的表演形式使得元代杂剧具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体验。
3. 多样性:元代杂剧的体式具有多样性,包括传统的武戏、说书、说唱等形式,还有新颖的音乐舞蹈、杂技等形式。
这种多样性的体式使得元代杂剧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总之,元代杂剧的体式具有独特的特点,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征,也为后来的中国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
- 1 -。
元杂剧的艺术体制引言: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元朝时期,兴盛于元代,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元杂剧的艺术体制独特,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风格,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元杂剧的历史背景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多元的时期,由蒙古族统治。
元朝统治者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尤其是戏曲艺术。
元杂剧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成为了元代戏曲的代表形式。
二、元杂剧的表演特点1. 多样性:元杂剧融合了当时各种流派的表演形式,包括北方和南方的表演风格,使得元杂剧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2. 语言特点:元杂剧的语言以中古汉语为基础,融入了蒙古语、回鹘语、西域语等元朝各族人民的方言,形成了独特的演唱方式。
3. 音乐伴奏:元杂剧以乐队伴奏为主,乐器包括鼓、笛、琵琶等,音乐节奏独特,富有动感和戏剧性。
4. 服装道具:元杂剧的服装华丽多彩,道具精美繁复,能够很好地展示角色的身份和性格。
5. 舞蹈动作:元杂剧注重舞蹈动作的表达,舞蹈与唱念做打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三、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体制1. 剧本创作:元杂剧的剧本创作由一名或多名编剧完成,他们负责剧情设计、角色塑造和台词创作。
剧本创作过程中,编剧需要参考历史资料、民间故事和戏曲传统,以确保剧本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2. 角色分配:元杂剧的角色分配非常严格,演员根据自己的才艺和特长来选择扮演的角色,以确保演员能够完美地诠释角色的形象和性格。
3. 排练和排演:元杂剧的排练和排演分为多个阶段,包括对唱腔、舞蹈和动作的练习,以及角色的表演演绎。
排练和排演需要演员们长时间的努力和磨练,以达到艺术形式的完美呈现。
4. 剧团组织:元杂剧的演出通常由专门的剧团组织,剧团由编剧、演员、乐队和舞美人员等组成。
剧团负责演出的组织、策划和宣传,为观众带来精彩的演出。
四、元杂剧的艺术价值元杂剧作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瑰宝之一,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展示了元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也体现了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多元文化的交融。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体制特点:1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
末分正末、小末;旦分贴旦、搽旦、小旦。
孤、驾、细酸、帮老、俫儿3.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4.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元代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
)●白朴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峨冠博带太常卿,娇马轻衫馆阁情,拈花摘叶风诗性。
得青楼薄倖名,洗襟怀剪雪裁冰。
闲中趣,物外景,兰谷先生。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白仁甫之词,如鹏摶九霄,风骨磊,词源滂沛,若大鹏之起北溟,奋翼凌乎九霄,有一举万里之志,宜冠于首。
《梧桐雨》: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政治遭遇历史剧《墙头马上》李千金喜剧色彩爱情戏,歌颂婚姻自由。
●马致远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
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
共庾白关老齐肩。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
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
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3.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卷上:马致远号东篱,元人曲中巨擘也。
《汉宫秋》王昭君汉元帝;[梅花酒]送别折;《陈抟高卧》神仙道化剧陈抟赵匡胤●纪君祥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寿卿、廷玉在同时,三度蓝关《韩退之》,《松阴梦》里三生事。
《驴皮记》,情意资。
冤报冤,《赵氏孤儿》。
编成成传写上纸,表表于斯。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纪君祥之词,如雪里梅花。
3.明•孟称舜《酹江集》:此是千古最痛最快之事,应有一篇极痛快文发之。
简介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元杂剧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由于当时少数名族蒙古族统领中原,将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 。
按照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九中的记载:“汉人南人之分,以宋金疆域为断,江浙湖广江西三行省为南人,河南省唯江北淮南诸路为南人。
”可见当时种族歧视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基于这种背景,元杂剧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两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元杂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北曲各宫调的声情虽与南戏基本相同,但由于北曲比南曲多变宫、变徵两个半音,故从总的音乐风格来说,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
与南曲相比,北曲用韵较严,每套曲只押一韵,中间不换韵,而且韵脚密,几乎每句都押韵
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艺术体制
元杂剧的艺术体制是一种独特而多样的表演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以及舞台造型等元素,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元杂剧艺术体制的主要特点包括:
1. 人物造型:元杂剧的角色造型追求夸张和艳丽,通过浓重的脸谱和华丽的服饰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2. 音乐表演:元杂剧以歌唱和音乐伴奏为主要形式,歌曲的曲调优美动听,旋律起伏跌宕,通过音乐之美来表达情感和剧情的发展。
3. 舞蹈表演:舞蹈在元杂剧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通过肢体的舞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形象,既有优美的舞姿,又有高难度的技巧展示。
4. 对白表演:元杂剧的对白以韵文或对口快板的形式出现,语言简练幽默,并常常配以打拍子和击鼓的音乐伴奏,使得对白更加生动有趣。
5. 舞台布景:元杂剧舞台的布景追求繁华和壮观,利用文戏、武戏以及舞蹈等不同类型的场景和道具来打造丰富多彩的舞台效果。
6. 表演技巧:元杂剧的演员需要具备多种技能,包括歌唱、舞蹈、表演和功夫等,他们在触及到不同艺术形式的还需要通过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达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元杂剧的艺术体制通过多样化和综合性的表演形式,使得观众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视觉、听觉以及心灵上的全方位体验,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元代杂剧的体式
元代杂剧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元代杂剧的体式主要包括三大类:散曲、杂剧和元曲。
散曲是元代杂剧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特点是唱腔简单明快,曲调简洁优美,常常与说白相结合,内容涉及各种生活情境和人物形象,具有广泛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杂剧是元代杂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结合了歌唱、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杂剧通常采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表现各种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是元代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元曲是元代杂剧的第三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元杂剧、元曲、元话本等。
元曲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创新性,常常通过丰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元代杂剧的体式丰富多彩,不同的表现形式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元代戏曲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 1 -。
元代四大剧种的发展历程一、引言元代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元代,戏曲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剧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为元曲的四大剧种:元杂剧、元散曲、元织锦和元崇祯。
二、元杂剧1.起源与特点:元杂剧起源于南宋,兼具话本和鼓词两个传统文化形式。
其特点是体裁多样化,内容涵盖广泛。
2.发展历程:•元初阶段:以《窦娥冤》等早期作品为代表。
•中期发展:兴起了新的艺术风格,如蔡沈作品《红字》,王实甫作品《汉宫秋》等。
•元末明初:经历了衰落,但仍有重要作家如郑光祖、李时中等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
三、元散曲1.起源与特点:元散曲起源于民间音乐,结合了宋代散曲和元人词章的特点。
其特点是音乐性强,形式多样。
2.发展历程:•元初阶段:以杨时中以及其门徒王直为代表,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曲作品。
•中期发展:兴起了新的艺术风格,如贾仲明、王沂孙等重要作者对元散曲进行了丰富发展。
•元末明初:与元杂剧一样经历了衰落,但个别重要作家如秦桧仍有所创作。
四、元织锦1.起源与特点:元织锦起源于南宋织锦戏,结合了传统诗词与戏剧的艺术形式。
其特点是舞蹈性强,造型华丽精致。
2.发展历程:•元初阶段:以《西华山》等早期作品为代表。
•中期发展:兴起了新的艺术风格,如白朴、冯骥才等重要作者对其进行了各种改进与创新。
•元末明初:因环境变迁以及官方曲艺政策的压制而逐渐衰落。
五、元崇祯1.起源与特点:元崇祯是一种以话本为基础,结合了歌唱、杂技和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的剧种。
其特点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2.发展历程:•元初阶段:兴起了新的艺术形式,如陈辉《梁溪老大》等作品。
•中期发展:各地流派成立,如鄞州腔、长沙腔等分别代表不同风格。
•元末明初:受到明朝政府打压,逐渐衰落至清代。
结论元代四大剧种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们各自都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发展历程。
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其中一些剧种逐渐衰落,并为后来的剧种所取代,但它们对于中国戏曲历史的演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二章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各个朝代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唐诗
•宋词
•元曲——散曲、剧曲
•明清小说
元曲——包括散曲、剧曲
•散曲——属于诗歌;包括“小令”和“套数”;
•剧曲——属于戏曲;即北曲杂剧,即“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元代的戏曲种类——除了杂剧以外,还有南戏。
散曲
•宋词后兴盛起来的特殊的诗体
•散曲的每个曲子都有一个曲牌,分属不同的宫调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小令
•独立的只曲,与词的差别:
–用韵加密,几乎句句押韵
–无双调、三叠或四叠的调
–可在本调之外另加衬字,更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套数
•也称散套,由两首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短的只用两个曲牌,长则可连用几十个曲牌。
•“尾”或“尾声”作为最后一个曲牌。
第一节元杂剧的兴盛
一、元杂剧的兴盛原因
1.元杂剧兴盛的内部原因
2.元杂剧兴盛的外部原因
1.元杂剧兴盛的内部原因——元杂剧是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唐代到宋金——中国戏曲形成时期
–唐代参军戏
–宋代的宋杂剧及其他说唱文学
–金代的金院本
参军戏:
•也称“弄参军”;始于东汉、盛于唐代的早期戏剧形式。
•主要有参军、苍鹘hú两角色。
一问一答,科白为主
•“参军”以滑稽的语言、诙谐的动作进行表演,“苍鹘”嘲骂、以砌末敲打“参军” ,使观众笑乐。
•戏剧划分行当之始。
宋杂剧:
•由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组成
•艳段类似话本的“入话”
•正杂剧演出完整的故事,共有两段
•杂扮多为调笑谐谑性质的段子
•宋杂剧角色为4-5人
金院本:
•金院本来自于宋杂剧
•南宋时,北方艺人继续演出的杂剧,并逐渐发展形成“院本”。
•“院本”即在“行院”中演出的杂剧。
“行院”指歌舞行乐之地。
(行háng)
鼓子词:
•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说唱伎艺;
•用同一词调反复演唱,主要以鼓伴奏;
•分说唱相间、只唱不说两种形式;
•北宋赵令畤zhì有《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讲述张生、莺莺故事。
蝶恋花(第四首)
赵令畤
庭院黄昏春雨霁。
一缕深心,百种成牵系。
青翼蓦然来报喜,鱼笺微谕相容意。
待月西厢人不寐。
帘影摇光,朱户犹慵闭。
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
诸宫调:
•宋金时期流行
•一人表演、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说唱文艺
•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的曲子串接联套演唱,与只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如鼓子词明显有别,故称诸宫调;
•以唱词为主,插入一定说白,叙述长篇故事;
•北宋时出现,南宋时传到南方。
南方诸宫调主要用笛子伴奏,北方诸宫调则多以琵琶和筝伴奏。
•今存完整的诸宫调作品: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属于北方诸宫调,所以又称《西厢搊弹词》或《弦索西厢》。
(搊chōu)
•董解元,是一位姓董的无名文人。
其名字、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可考,大约生活在金章宗时期(即1190年至1208年之间);
今存诸宫调作品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残本;
•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今存辑佚本。
2.元杂剧兴盛的外部原因
(1)元杂剧的兴盛也是社会广泛需求的结果。
•下层:元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上层:蒙古贵族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喜爱通俗性、娱乐性、故事性的视听艺术(2)元杂剧创作队伍壮大
•蒙古贵族对汉族人、尤其是南方汉族人采取歧视政策;
•元代科举长期荒废;
•元代汉族读书人的地位相对卑微,被排挤在社会下层。
元代的民族歧视
四类人的划分:
1、蒙古人
2、色目人:西北各族
3、汉人:主要指长江以北、原处于金国统治下的汉人
4、南人:蒙元最后征服的南宋的汉人
“九儒十丐”
•南宋遗民谢枋fāng得:“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南宋遗民郑所南(郑思肖) 《心史》:“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各有所统辖。
”
•清代赵翼《陔gāi余丛考·九儒十丐》“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
•一些文人为了生计,涌向勾栏瓦肆,与艺人为伍,撰写剧本
•文人的介入,提高了元杂剧的艺术水平
二、元杂剧的兴盛情况
1.元杂剧的分期——前后两个时期
《录鬼簿》
•元代钟嗣成著;二卷。
宝贵的戏曲史料。
•记录元代“书会才人”、“名公士夫”戏曲、散曲作家共152人,作品名目400多种。
•是今存唯一一部元人记录同时代戏曲作家作品的著作。
记录了戏曲作家的创作活动,评论其作品和风格。
•认为戏曲作家虽“门第卑微”,但“高才博识,俱有可录”,为“不死之鬼”。
(1)元杂剧的发展前期
•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79-1308)
•据《录鬼簿》载,此时剧作家56人,作品337种
•元杂剧中心在北方的大都
•主要剧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
马致远、高文秀、石君宝、纪君祥等。
•元代前期是元杂剧的黄金时代。
(2)元杂剧的发展后期
•元成宗大德以后至元末
•元杂剧中心在南方的临安
•据《录鬼簿》《录鬼簿续编》,此时剧作家51人,作品78种。
•主要剧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等。
•元杂剧由兴盛走向衰微的时期。
2.元杂剧的创作
•今存元杂剧一百五十多种。
主要见于:
•《元曲选》——明代臧懋循(字晋叔)编选的《元曲选》选刊杂剧100种,其中6种为明朝作品,其余为元杂剧。
•《元曲选外编》——近人隋树森把后来发现的、不见于《元曲选》的62种元杂剧另外汇编为《元曲选外编》。
•《元曲选》、《元曲选外编》收录了今天可见的156种元杂剧作品。
元代主流戏曲的变迁
元代前期——杂剧兴盛、南戏衰落
元代后期——杂剧衰落、南戏兴盛
第二节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结构
•一般是一本、四折、一楔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一折相当于一幕;
•一折之中包括若干场次。
•“折”是剧情发展的自然段落,又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相当于散曲的一套;四折的音乐分属四个不同的宫调。
一般一折押一韵。
•“楔子”是第一折前、折与折间的小段落,音乐只用一两支单曲,交代人物情节,安排伏线,或加紧前后两折之间的联系。
有的是开场戏,有的是过场戏。
•一般一本有一个楔子,也有无楔子或两个楔子者。
•绝大多数的杂剧都由一本、四折、一个楔子组成;
•也有个别一本五折、六折。
•也有多本连演,如《西厢记》由五本、二十一折构成。
二、剧本
元杂剧的剧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曲词
2、宾白
3、科范
4、题目、正名
1、曲词
•配合曲子的唱词,元杂剧剧本最主要的部分,起抒发情感,渲染场景、贯穿情节的作用。
•曲词有较为严格的韵律要求。
但为
表情达意,可增加句子、衬字。
•杂剧音乐以北曲为基础。
2、宾白
•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包括人物的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夹在一段唱词中)。
•主要作用:交代、补充人物情节,
调节气氛,插科打诨,等等。
3、科范
•科范简称“科”,又称“介”,
•其功能是说明剧本中的人物
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等等。
如“把盏科”、“内作起风科”。
4、题目、正名
•在剧本的末尾;由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构成,总括全剧内容,往往其中有一句包括了剧名。
例如:
•关汉卿《窦娥冤》
秉鉴持衡廉访法
感天动地窦娥冤
•
•关汉卿《望江亭》
清安观邂逅说亲
望江亭中秋切鱠
三、剧中人物
•由不同角色扮演。
•角色是演员在表演中的分类系统,用以区别人物性别、年龄、性格等。
•主要角色有三类:末、旦、净。
•“末”为男性角色。
“旦”为女性角色;
•“净”多为男性角色,是性格刚强、凶猛的人物。
•元杂剧全剧一般只能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正旦”主唱的称“旦本”,“正末”主唱的称“末本”。
•个别杂剧突破了这一程式,如王实甫的《西厢记》。
元杂剧体制特点小结
•一本四折加楔子,
•一折一调押一韵,
•一人主唱用北曲,
•题目正名是标题。
本章学习重点:
1、什么是宋杂剧、金院本、鼓子词?
2、什么是诸宫调?它有何体制特点?
2、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3、元杂剧的体制特点是什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