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指示物-
- 格式:ppt
- 大小:274.86 KB
- 文档页数:33
灭菌用生物指示剂指导原则(新增)生物指示剂是一种对特定灭菌程序有确定及稳定的耐受性的特殊微生物制成品,可用于灭菌设备的性能确认、特定物品的灭菌工艺研发及建立、产品灭菌程序的验证、生产过程灭菌效果的监控、灭菌程序的定期再验证、隔离器和无菌洁净室灭菌效果的验证评估等。
生物指示剂的分类生物指示剂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其特征需符合《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生物指示物》GB18281-的要求。
(1)由微生物芽胞和载体经包装而成,载体可以是碟形或条状的滤纸、玻璃、塑料或其它材料。
载体和内层包装不得含有物理、化学或微生物的污染物,避免影响生物指示剂的性能和稳定性;不得被特定的灭菌工艺降解;能被灭菌介质(蒸汽、射线、化学试剂、过滤等)穿透并使灭菌介质与生物指示剂能充分接触。
载体和包装的设计应保证生物指示剂不受污染、并使其所含的微生物在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损失最小,且方便取样、转移和接种。
(2)芽胞悬液生物指示剂,该类生物指示剂是将芽胞混悬于液体中。
若用于液体物品灭菌,建议测定生物指示剂在灭菌液体物品中的芽胞数、D值和Z值。
(3)自含式生物指示剂,该类生物指示剂是由芽孢和能够恢复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组成的系统。
系统中的培养基用于培养灭菌后的生物指示剂,应制定程序确认该培养基能保证残存微生物的生长。
自含式生物指示剂的耐受性是针对整个系统而言。
自含式系统所采用的材料不应该含有或在使用过程释放出抑制残存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该系统的设计应能够承受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影响,不发生破损,并使原始接种的微生物损失减少到最小。
生物指示剂用微生物的基本要求生物指示剂含有对灭菌模式有明确耐受性的一种或两种微生物。
除了电离辐射外,微生物芽孢较菌体有更强的耐受性。
一般认为含芽胞的细菌更适合用于制备生物指示剂。
不同灭菌工艺使用不同的生物指示剂,制备生物指示剂所选用的微生物应具备以下特征:(1)菌种的耐受性应大于需灭菌物品中所有可能污染菌的耐受性。
(2)菌种应无致病性。
灭菌、消毒的相关术语及英文释译1.灭菌(Sterilization):灭菌是杀灭或除去外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一切微生物包括一切致病的和非致病的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真菌孢子。
灭菌是个绝对的概念,意为完全杀死或除掉外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
然而事实上要达到这样的程度是不可能的,因此目前国际上规定,灭菌过程必须使物品污染的微生物存活概率减少到10-6,换句话说,若对100万件物品进行灭菌处理,灭菌后只容许有一件物品中存留活的微生物。
在医疗用品中,凡是输入病人体内的血液和其他液体及进入无菌组织和无菌体腔的器材,都必须达到灭菌。
2. 灭菌剂(sterilant)和灭菌器(sterilizer):灭菌剂是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化学或生物制剂。
灭菌器是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杀菌因子制备的、用于灭菌的器械。
3. 消毒(Disinfection):消毒是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外环境”在外国,仅指无生命的物体和表面,但在我国,一般认为除包括液体、气体和固体物体外,也包括有生命机体的体表和表浅体腔。
这里所说的“病原微生物”,包括除细菌芽胞以外的各种致病性微生物。
例如: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等。
消毒并不要求杀灭或去除污染物体的全部病原微生物,而是使其减少到不至于引起疾病的数量。
一般来说,在医用器材和医疗环境的消毒中, 若能使人工污染在载体上的微生物在消毒过程中的存活概率减少到10-3,就可以了。
换句话说,通过消毒处理后,杀灭或去除了原有微生物的99.9%,也就达到了消毒要求。
若用消毒对象上污染的自然微生物的杀灭率来评定消毒效果,一般以杀灭或清除率达到90%为合格。
4. 消毒剂(disinfectant)和消毒器(disinfector):消毒剂是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包括化学制剂和生物制剂。
消毒器是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杀菌因子制备的、用于消毒的器械。
消毒供应中心所有名词解释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de)器械、器具和物品(de)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de)部门.CSSD内对重复使用(de)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包括运送器具(de)清洗消毒)(de)区域为污染区域.3.检查、包装及灭菌区:CSSD内对去污后(de)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检查、装配、包装及灭菌(包括敷料制作等)(de)区域为清洁区域.4.无菌物品存放区:CSSD内存放、保管、发放无菌物品(de)区域为清洁区域.5.去污:去除被处理物品上(de)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de)过程.6.外来医疗器械:由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公司租借或免费提供给医院可重复使用(de)医疗器械.7.清洁: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de)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8.冲洗:使用流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污物(de)过程.9.洗涤:使用含有化学清洗剂(de)清洗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污染物(de)过程.10.漂洗:用流动水冲洗洗涤后(de)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残留(de)过程.11.终末漂洗: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对漂洗后(de)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最终(de)处理过程.12.超声波清洗器:利用超声波在水中震荡产生“空化效应”进行清洗(de)设备.13.清洗消毒器:具有清洗与消毒功能(de)机器.14.闭合:用于关闭包装而没有形成密封(de)方法.15.密封:包装层连接(de)结果.注:密封可采用黏合剂或热熔法.16.闭合完好性:闭合条件能确保该闭合至少与包装上(de)其他部分具有相同(de)阻碍微生物进入(de)程度.17.包装完好性:包装未受到物理损坏(de)状态.18.植入物:放置于外科操作造成(de)或者生理存在(de)体腔中,留存时间为30天或者以上可植入型物品.19.湿热消毒:利用湿热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酶失去活性,代谢发生障碍,致使细胞死亡,包括煮沸消毒法、巴斯德消毒法和低温蒸汽消毒法.20.可追溯︰对影响灭菌过程和结果(de)关键要素进行记录,保存备查,实现可追踪.21.灭菌过程验证装置:对灭菌过程有预定抗力(de)模拟装置,用于评价灭菌过程(de)有效性,其内部放置化学指示物时称化学PCD,放置生物指示物时称生物PCD.22.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体积<60L(de)压力蒸汽灭菌器.23.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专门用于处理立即使用物品(de)压力蒸汽灭菌过程.24.管腔器械:含有管腔内直径≥2mm,且其腔体中(de)任何一点距其与外界相通(de)开口处(de)距离≤其内直径(de)1500倍(de)器械.25.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用于测试清洗消毒机清洗效果(de)指示物.26.清洁剂:由表面活性剂和辅助成分组成(de),具有增强和提高清洗效果(de)制剂,应不含研磨剂,具有无毒,无腐蚀性,自然降解、无附着、无残留等特点.27.碱性清洁剂:是指PH>7.5,对各种有机物有较好(de)去除作用,对金属腐蚀性小,不会加快返锈现象.28.中性清洁剂:是指PH值6.5――7.5之间,对金属无腐蚀作用.29.酸性清洁剂:是指PH<6.5 ,对无机固体离子有较好(de) 溶解作用,对金属物品(de)腐蚀性小.30.多酶清洗液:是指在清洁剂中加入多种酶,有较强(de)去污能力,能快速分解蛋白质与脂肪等多种有机污染物,具有防锈功能,与清洁剂和医疗器械有较好(de)相溶性.31.润滑剂:应为水溶性,成分符合药典标准,与人体组织有较好(de)相溶性,不会破坏金属材料(de)透气性,机械性,其他性能,具有较高(de)表面活性,很低(de)表面张力,高度(de)疏水性和较好(de)抗剪切力.32.消毒剂:能杀灭细菌繁殖体,部分真菌和病毒,不能杀灭细菌芽胞(de)药物.33.消毒:杀灭或清除物品上(de)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de)处理.34.灭菌:杀灭或清除物品上(de)一切微生物(de)处理.35.消毒卫生标准:不同对象经消毒与灭菌处理后,允许残留微生物(de)最高数量.36.高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胞杀灭到消毒效果(de)方法.37.中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胞以外(de)各种病原微生物(de)消毒方法.38.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支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de)化学消毒剂和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39.煮沸消毒法:一般情况下微生物在100﹪C水中煮沸5-15分钟均可杀死.40.巴氏消毒法:以75℃左右(de)热水中消毒30分钟,可使蛋白质凝固,达到高水平消毒.41.载体:试验微生物(de)支持物.42.无菌保证水平:指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de)概率.即在100万件灭菌产品中,污染微生物(de)可能性要低于1件(SAL10ˉ6),用来评价医疗产品(de)灭菌质量.43.生物负载:被测试(de)一个单位物品上承载活微生物(de)总数.44.灭菌时间:指当灭菌器达到规定温度后为达到灭菌要求所需要持续(de)时间.45.B-D测试:即真空灭菌器残余空气测试.蒸汽灭菌(de)功能决定于所有灭菌物品(de)表面是否完全与饱和蒸汽接触,为了检查真空灭菌器内是否还有空气(de)残存,第一锅次必须在空锅(de)情况下,做好B-D测试,以评估预真空灭菌器内排出空气及蒸汽接触(de)情况.46.清洗消毒器:主要用于对污染器具(de)冲洗,清洗装置有喷淋清洗器和全自动超声喷淋清洗器,半自动超声波清洗器,全自动长龙清洗装置等,均配有热消毒功能.47.热穿透时间:指物品中心达到规定温度所需要(de)时间.48.热死亡时间:指微生物经某种温度作用被杀灭所需(de)时间,一般以细菌芽胞(de)热死亡时间为准.49.安全时间:为使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得到确切保证所需要增加(de)时间,一般为热死亡时间(de)50%.50.无菌检验:证明灭菌后(de)物品是否存在活(de)微生物所进行(de)试验.51.人员卫生处理:对污染或可能被污染人员进行人体、着装、随身物品等(de)消毒与清洗等除污染处理.52.高度危险性医用物品:这类物品是穿过皮肤黏膜而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内部(de)器材,或与破损(de)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de)器材和用品.53.中度危险性医疗用品:这类物品仅和破损(de)皮肤、黏膜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54.低度危险性医疗用品︰这类物品和器材仅直接或间接和健康无损(de)皮肤相接触.55.干热灭菌器灭菌法︰利用电控制温度在160~180℃持续30分钟到1小时,利用传导辐射使热度均匀散布,渗透到物品内部把细菌烤干,以达到灭菌(de)目(de),粉剂油类可用此方法.(de)2放射线灭菌法︰利用γ射线(de)能量转变成热及化学能,以射线强度(de)穿透力来杀死微生物,需要有特殊(de)仪器和设备以及特殊(de)防护措施.56.蒸汽灭菌法︰当温度在120℃以上时,各类型(de)细菌在此温度中2分钟即可死亡,由于蒸汽(de)穿透性较空气高,比重较空气低,将灭菌器内(de)空气完全排出时,蒸汽便能达到饱和状态.在一定(de)压力时高压可促成高温度,使微生物体内(de)蛋白质发生变性和凝结,致使不能复原,而达到灭菌目(de),故蒸汽灭菌(de)要素∶压力温度、时间、饱和水蒸气.57.超声蒸汽:在一定压力下,蒸汽温度比纯蒸汽条件应该达到(de)温度还高2℃.58.下排气灭菌器:利用蒸汽比空气轻(de)原理,蒸汽由灭菌器上方进气口进入,渐渐充满整个锅内,将锅内(de)空气排出锅外.59.预真空灭菌器:利用抽气装置先将灭菌器中(de)空气快速排出锅外,再将蒸汽充入锅内,可缩短蒸汽穿透灭菌包(de)时间,提高灭菌器内(de)温度,以达到省时(de)效果.60.灭菌过程监测:包括物理(工艺)、化学、生物监测,只有将三种方法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表示灭菌过程(de)成功,从而保证灭菌(de)质量.61.物理监测︰即工艺监测又称机械性能监测,灭菌器装置所有(de)温度表、压力表、真空表可以指示温度、时间、压力是否达到标准,此项监测仅能指出设备本身(de)机械状况,不能说明物品是否完全灭菌.62.生物监测︰通过标准化(de)菌株和合乎要求(de)抗力来考核整个负荷是否达到无菌保证水平,是唯一能确定灭菌完全(de)方法.63.;生物指示物:将适当载体染以一定量(de)特定微生物,用于指示消毒或灭菌效果(de)制品.64.化学指示物: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对某一杀菌因子(de)敏感性,使其发生颜色或形态改变,以指示杀因子(de)强度(或浓度)和(或)作用时间是否符合消毒(或)灭菌处理要求(de)制品.65.过程监测化学指示剂:如包外指示胶带,用来指示包裹是否经过灭菌过程,以颜色变化来区分灭菌过和未灭菌过(de)物品,但无法对是否灭菌完全提供可靠(de)指示.66.多参数化学指示剂:如包内指示卡,主要反映灭菌(de)关键参数如:干热:温度、时间;压力蒸汽:温度、时间、压力;环氧乙烷:浓度、温度、时间、湿度.用来考核每个包裹(de)灭菌情况.67.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又名氧化乙烯,在低温下为无色液体,具有芳香醚味,沸点为10.8℃,嗅阙值为760~1064㎎/ ,密度为1.52,易燃易爆,最低浓度为3%.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穿透力强、杀菌力强、杀菌谱广,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属灭菌剂.一般要求灭菌条件为浓度800~1200㎎/L,温度37~63℃,相对湿度60﹪~80﹪,作用时间1~6小时.68.小装量效应︰常规预真空灭菌方法,使真空度抽至2.67kPa绝对压力,柜室内(de)物品装填量不能小于柜室容积(de)10%,否则影响灭菌效果.这种装入物品少灭菌效果反而差(de)现象称为小装量效应.69.清洗槽:用于完成各种清洗、消毒所需要(de)辅助设施,应保证经处理(de)器械不再被污染,清洗槽(de)材质具有防酸、防碱、防腐蚀、不损伤器械、不易污染等性能,可配置管道灌洗器、压力水枪、压力气枪和控水台.70.喷淋清洗器︰通过转动(de)喷臂喷射出来一定压力(de)水流,完成器械清洗消毒器(de)机器.不同器械和物品应采用相应(de)清洗架,还可通过泵入清洗剂提高清洗效果.71.超声清洗机︰以一种空化过程(de)力学过程,通过清洗液传播超声波(de)处理装置,将高频率(de)声波转变成机械性(de)振动,使器械上(de)污垢松动脱离.对难以接触到(de)表面清洁特别有效,需配合和温水及特殊配方(de)清洗剂使用.有全自动和半自动、台式等类型.。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1.1 引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含总则、消毒检验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四个部分。
1.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经营、使用和检验消毒产品的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传染病疫源地和其他一切需要消毒的场所。
1.3术语1.3.1 消毒disinfec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2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1.3.3 化学指示物chemical indicator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对某一杀菌因子的敏感性,使其发生颜色或形态改变,以指示杀菌因子的强度(或浓度)和/或作用时间是否符合消毒或灭菌处理要求的制品。
1.3.4 生物指示物biological indicator将适当载体染以一定量的特定微生物,用于指示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品。
1.3.5 消毒剂disinfectant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1.3.6 灭菌剂sterilant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1.3.7 高效消毒剂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致病性芽孢菌)也有一定杀灭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制剂。
1.3.8 中效消毒剂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1.3.9 低效消毒剂low-efficacy disinfectant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1.3.10 有效氯available chlorine有效氯是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非指消毒剂所含氯量),其含量用mg/L或%浓度表示。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最新版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 2016-08-01 正式实施3. 术语和定义3.1 清洁cleaning 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3.2 清洗washing 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3.3 清洁剂detergent 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
3.4 消毒disinfection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5 消毒剂disinfectant 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3.6 高效消毒剂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 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
3.7 中效消毒剂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etant 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
3.8 低效消毒剂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
3.9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10 灭菌剂sterilant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3.11 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
SAL通示为10-n 。
医学灭菌一般设定SAL为10-6 。
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3.12 斯伯尔丁分类法E.H.Spaulding classification1968年E.H.Spaulding 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前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 critical items )、中度危险性物品( semi-critical items )和低度危险性物品( non- critical items )。
生物指示物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生物指示物!你知道啥是生物指示物不?就好比说,一只小蚂蚁能告诉我们很多关于周围环境的事儿呢!比如说,要是你在一个地方看到蚂蚁们都在急匆匆地搬家,那是不是就感觉可能要下雨啦?这小蚂蚁不就成了天气的生物指示物嘛!
再比如说那些可爱的候鸟,它们每年的迁徙路线和时间那可是相当固定的呀!要是哪一年它们的行为出现了异常,这不就像是在给我们发出信号,说环境可能有变化啦!就像我们每天看天气预报一样,候鸟就是大自然的“移动天气预报员”呀!
还有那些对水质特别敏感的小鱼小虾们。
如果原本清澈的水里,它们突然都不见了踪影,或者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症状,那是不是在提醒我们,这水可能不干净啦?它们就是水质量的生物指示物呀!
你想想看,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不是超多?就像我们通过观察朋友的表情和行为来判断他们的心情一样。
生物指示物不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些暗示和提醒嘛!
我们人类可不能小瞧这些小小的生物指示物哦,它们可是大自然的“情报员”呢!它们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所以呀,我们要多留意身边这些神奇的小生物,它们能告诉我们的远比我们想象得多得多呢!总之,生物指示物真的超级重要,我们一定要重视它们的存在和作用呀!。
9208 生物指示剂耐受性检查法指导原则生物指示剂的耐受性是指其所含的微生物能够耐受各种灭菌程序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物指示剂的耐受性用D值来表示。
D值是指将试验微生物杀灭90%所需的灭菌时间或灭菌剂量。
生物指示剂的主要质量参数包括总芽孢数、D值和存活时间、杀灭时间。
本指导原则用于指导生物指示剂的耐受性以及相关质量参数的测定,也可用于生产过程污染微生物的耐受性测定。
总芽孢计数培养基芽孢计数可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或其他适宜的培养基。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照无菌检查法(通则1101)制备,其他培养基照生物指示剂使用说明书进行制备。
芽孢计数用培养基应进行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稀释液灭菌纯化水(或其他经过验证的无菌溶液)。
芽孢悬液制备芽孢悬液制备方法如下,如果下列方法经确认不适用,应建立其他适宜的方法。
根据生物指示剂的载体和初级包装情况,采取适宜的制备方法将载体上的细菌芽孢充分洗脱并混悬于稀释液中。
液体芽孢悬液生物指示剂将芽孢悬液生物指示剂样品充分混匀后,或经过超声处理后,取1ml,用稀释液制成1︰10的供试液。
纸质载体生物指示剂或自含式生物指示剂取不少于4个最小单位生物指示剂,将纸片载体从初级包装中取出,置适量的稀释液中,采用搅拌、涡旋或其他适当的方式,使容器里的纸片成纤维状(建议至少需要15分钟的浸泡和搅拌以使芽孢能充分回收),充分混合制成均一的混悬液。
非纸质载体的生物指示剂取不少于4个最小单位的生物指示剂,将载体从初级包装中取出,置适量的稀释液中,可采用超声波(振荡器)反复振摇,或其他适宜的方法将载体上的芽孢充分分散于稀释液中。
热激活处理取上述制备的芽孢悬液10ml,置灭菌试管中,按照表1的要求进行热激活处理,时间达到后将芽孢悬液转移至0~4℃的冰水浴中迅速冷却至室温。
培养和计数取上述经热激活处理的芽孢悬液,用灭菌纯化水进行10倍系列稀释,采用倾注法或涂布法进行芽孢计数。
倾注法即取芽孢数在30~300cfu/ml稀释级的芽孢悬液1ml,置直径90mm的无菌平皿中,注入15~20ml温度不超过45℃融化的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混匀,凝固,倒置培养。
灭菌用生物指示剂指导原则(新增)生物指示剂是一种对特定灭菌程序有确定及稳定的耐受性的特殊微生物制成品,可用于灭菌设备的性能确认、特定物品的灭菌工艺研发及建立、产品灭菌程序的验证、生产过程灭菌效果的监控、灭菌程序的定期再验证、隔离器和无菌洁净室灭菌效果的验证评估等。
生物指示剂的分类生物指示剂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其特征需符合《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生物指示物》GB18281的要求。
(1)由微生物芽胞和载体经包装而成,载体可以是碟形或条状的滤纸、玻璃、塑料或其它材料。
载体和内层包装不得含有物理、化学或微生物的污染物,避免影响生物指示剂的性能和稳定性;不得被特定的灭菌工艺降解;能被灭菌介质(蒸汽、射线、化学试剂、过滤等)穿透并使灭菌介质与生物指示剂能充分接触。
载体和包装的设计应保证生物指示剂不受污染、并使其所含的微生物在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损失最小,且方便取样、转移和接种。
(2)芽胞悬液生物指示剂,该类生物指示剂是将芽胞混悬于液体中。
若用于液体物品灭菌,建议测定生物指示剂在灭菌液体物品中的芽胞数和、D值和Z 。
(3)自含式生物指示剂,该类生物指示剂是由芽孢和能够恢复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组成的系统。
系统中的培养基用于培养灭菌后的生物指示剂,应制定程序确认该培养基能保证残存微生物的生长。
自含式生物指示剂的耐受性是针对整个系统而言。
自含式系统所采用的材料不应该含有或在使用过程释放出抑制残存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该系统的设计应能够承受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影响,不发生破损,并使原始接种的微生物损失减少到最小。
生物指示剂用微生物的基本要求生物指示剂含有对灭菌模式有明确耐受性的一种或两种微生物。
除了电离辐射外,微生物芽孢较菌体有更强的耐受性。
一般认为含芽胞的细菌更适合用于制备生物指示剂。
不同灭菌工艺使用不同的生物指示剂,制备生物指示剂所选用的(1)菌种的耐受性应大于需灭菌物品中所有可能污染菌的耐受性。
(2)菌种应无致病性。
(3)菌株应稳定,存活期长,易于保存。
生物标志物分析生物标志物分析是一种通过检测和测量人体内的特定分子、基因或细胞来评估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的方法。
通过分析生物标志物,我们可以获取关于个体生物学过程、疾病发展和药物治疗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介绍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分类、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和分类生物标志物,也称生物指示物或生物标志,是指能够测量和评价生物学过程、特定疾病状态或药物反应的指标。
生物标志物可以是分子、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细胞类型等。
根据其来源和用途的不同,生物标志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诊断标志物:用于确定疾病的存在和类型。
例如,血液中的特定蛋白质水平可以用于早期癌症诊断。
2. 预后标志物:用于评估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例如,某些基因变异可以作为预测心脏疾病风险的指标。
3. 治疗标志物:用于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
例如,血液中的药物代谢产物可以判断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4. 监测标志物:用于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例如,血液中的病毒载量可以评估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效果。
二、生物标志物的应用生物标志物分析在临床医学和医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生物标志物应用案例:1. 早期癌症筛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可以实现早期癌症的筛查和诊断。
2. 心脑血管疾病评估: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胆固醇、脂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等标志物,可以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和预后。
3. 药物治疗监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药物代谢产物或血药浓度,可以监测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
4. 基因检测:通过检测个体基因变异,可以评估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和疾病的易感性。
5. 环境暴露评估:通过检测血液或尿液中的毒素代谢产物,可以评估个体的环境暴露水平。
三、生物标志物分析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生物技术和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生物标志物分析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越来越大。
以下是生物标志物分析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1. 个体化医学:通过结合个体基因组信息和生物标志物分析,实现针对个体的精确医学诊断和治疗。
大气污染植物指示物研究进展摘要生物指示物(Bioindicator)是指能通过典型症状或可衡量的反应来揭示大气污染物存在与否的生物体或生物反应。
许多对污染物敏感的植物和微生物都可以做为大气污染的生物指示物。
和传统的监测方法相比,利用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物是一种经济、简便而且可靠的方法.植物受到不同的大气污染物的危害会表现出不同的受害症状,根据这些受害症状可以判断出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并根据植物受害程度和污染时间来估测其质量浓度范围。
关键词植物;大气污染物;监测;受害症状1 引言生物指示物可以概括为3类:第1类是根据污染物对这个物种造成形态或生理伤害的程度判断污染状况;第2类根据某个敏感物种出现或消失的概率判断污染状况;第3类是动物或植物对污染物有生物累积作用,可以通过分析其内污染物的含量判断污染状况。
常用的生物指示物大多是植物,微生物也较多应用于指示大气污染。
运用植物学方法监测大气污染物,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即植物(主要指叶片)受害症状与大气污染物的种类、质量浓度和接触时间有相关性.根据植物群落受害种类和伤害症状来判断大气污染状况,尤其是用来监测大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并根据植物受害程度及污染时间,估测污染物的质量浓度.1.1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物的机理大气污染物从植物叶片的气孔进入植物体内,植物叶片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而大气污染物可以直接使叶片受害,植物受伤害的程度与污染大气从气孔进入与否,以及进入多少直接相关.从植物受伤害的症状,可以监测出有害气体的种类,并估测污染物的质量浓度.2植物指示物2·1敏感植物植物尤其是敏感植物,一旦遇到污染,可依照污染程度在群落、个体上,在细胞、组织和器官上,在细胞内酶系和生理生化反应等不同水平层面上做出应激反应。
不同植物在解剖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等诸多方面对污染物的抵抗能力是不一样的,这决定了其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