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装饰主义影响下的文字图形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论“装饰主义”运动的独特性及其影响“装饰主义”是一种流行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艺术运动,是一种风格多样且充满装饰性的艺术运动。
这场运动对当时的艺术、建筑和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当今的许多艺术领域中留下了它的痕迹。
本文将就“装饰主义”运动的独特性及其影响进行探讨。
“装饰主义”运动的独特性体现在其多样的风格和强烈的装饰性上。
在19世纪末期的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世界各地文化和艺术的交流,这种文化接触促进了艺术的多元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装饰主义”运动崛起并迅速发展。
这场运动以装饰为核心,凸显了对形式和图案的热爱,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充满诗意和浪漫色彩的艺术品和建筑作品。
在“装饰主义”运动中,艺术家们追求在细节和装饰上的完美,倡导将艺术和生活融为一体。
“装饰主义”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在绘画领域,代表性的艺术家如古斯塔夫·莫罗和亨利·德·图卢兹-洛特列克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细腻的装饰风格成为了该运动的代表人物。
在建筑领域,“装饰主义”运动的建筑作品以其华丽的外观和独特的设计理念吸引了众多关注。
而在设计领域,“装饰主义”则体现为对家居、家具和服饰等物品的精心装饰和设计。
“装饰主义”运动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这场运动给了艺术家们更多的创作自由和想象空间,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热情。
这场运动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和设计的审美观念,开拓了人们对美的新认知。
在建筑领域,“装饰主义”运动的影响更是深远,许多建筑师在其设计作品中运用了“装饰主义”的理念,创造出了许多著名的建筑作品。
“装饰主义”也影响了当今的艺术和设计领域,许多设计师和艺术家在其作品中融入了“装饰主义”的元素,使其作品更加具有装饰性和表现力。
“装饰主义”运动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
在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欧洲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渴望享受生活,并对美的追求愈发突出。
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装饰性应用研究作者:刘彬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3期汉字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承载着几千年文明的深厚内涵,在受西方现代设计广泛影响的亚洲汉文化区域平面设计中,如何体现出东方文化的特有意韵,汉字的运用为我们提供了最佳的创意源泉,本文主要探讨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装饰性应用的内在规律性。
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化历史悠久,几千年来,汉字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装饰性运用。
因为汉字所具有的独特构字形式、古老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美学价值,使得汉字在承载文字的基本传达功能之外,广泛的运用于器物、出版、建筑等各门类的艺术形式之中,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意韵。
正因为它所具有形式和内涵的独特性,使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亦成为一种有着巨大生命力和文化特色的设计元素。
亚洲地区的设计先锋,当属日本平面设计最先得到国际承认,并带领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亚洲区域设计的新局面。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日本文字主要由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罗马字组成,汉字成为日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其中的平假名、片假名也是从汉字演化而来。
在日本平面设计中因为对日文文字的运用自然而然的体现出对汉字广泛而独特运用表现,在一批世界知名的主流设计师带领下,使得日本设计繁荣时代出现过一大批以汉字作为设计元素的经典作品。
日本设计师对汉字成功运用的诸多作品都具有十分精彩的创意,对汉文化区域的平面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赞誉,很好的体现出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香港和台湾地区因为较早的接受西方设计思潮的影响,在汉字的设计运用上也有很多成功的实践和借鉴意义。
日本、香港、台湾等先于我们对汉字的现代性运用研究和探索,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对象,对我们在设计中所追求的中西交融、传统性和现代性兼得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装饰性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点、线、面的装饰性造型表现点、线、面是平面设计最基本的元素和形式法则的经营对象,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离不开对点、线、面的细心经营,源自西方的现代主义设计,特别是构成主义对于几何结构的分析和运用,针对点、线、面的构成多来自对具体图形、图像的运用和英文字母的重构编排,以达到视觉传达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论“装饰主义”运动的独特性及其影响1. 引言1.1 装饰主义运动的定义装饰主义运动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场艺术运动,其主要特点是强调装饰和装饰性的重要性。
在装饰主义运动中,艺术家们倾向于将装饰视为艺术作品的核心,强调对形式、色彩和图案的独特处理。
这一运动主张装饰性应当被视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而非仅仅是在其他艺术形式中的附加物。
装饰主义运动的艺术作品通常以华丽、饱满的装饰细节和复杂的图案为特征,通过这些装饰元素来达到审美上的享受。
装饰主义运动对传统的审美标准进行了挑战,试图打破传统的限制,追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这一运动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装饰性和实用性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为后来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提供了启示和影响。
装饰主义运动的出现标志着艺术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对当时的艺术界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装饰主义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装饰主义运动起源于19世纪英国,随后传播到欧洲大陆和美国。
这一运动最早是由十九世纪初英国建筑师奥古斯特斯•威尔森(Augustus Welby Northmore Pugin)提出的,他强调建筑应当恢复中世纪的风格和纯粹性,主张建筑和装饰应当融为一体。
威尔森的观念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装饰主义运动在19世纪中期逐渐兴盛起来,并在艺术、设计、建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艺术领域,装饰主义运动与传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形成鲜明对比,提倡装饰性强、色彩丰富、线条优美的艺术作品。
在设计领域,装饰主义运动影响了家具、陶瓷、珠宝等制品的设计,使之更加注重装饰性和艺术性。
在建筑领域,装饰主义运动推动了建筑风格的变革,使得建筑更加注重装饰和细节。
装饰主义运动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融合了艺术、设计和建筑的运动,它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19世纪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2. 正文2.1 装饰主义运动的艺术特点装饰主义运动的艺术特点包括:追求独特性和个性化、注重装饰性和装饰元素的运用、强调色彩的丰富变化和对称平衡、喜欢运用植物和动物等自然元素作为装饰图案、倡导对材料的创新和运用、推崇手工艺制作和注重细节的处理等。
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及其成就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及其成就“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发展的一次影响面相当大的“装饰艺术”,一次内容很广泛的设计运动。
一、新艺术运动的源流及主要表现1、新艺术运动的源流。
新艺术名称源于萨姆尔?宾(Samuel Bing,1838—1905)于1895年12月26日在巴黎将他的“巴黎东方艺术店”改名为经营现代装饰艺术品的“新艺术画廊”。
“新艺术”之名便不胫而走,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国际设计运动的名称。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首先在法国展开,之后传播到其他国家,至1900年的巴黎博览会而登峰造极,延续至1910年前后,逐步为现代主义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取而代之。
新艺术运动直接起源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哥特式、罗可可式和日本艺术是新艺术运动的三大源泉。
2、“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之间的不同:“工艺美术”运动比较重视中世纪的哥特风格,把哥特风格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来源,而“新艺术”运动则完全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完全走向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强调自然中没有完全的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而装饰的动机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充分运用了植物、昆虫、女人体和象征主义;把感觉因素引入了设计,并经常尔大胆采用金属构造设计的方案一举中标。
塔高328米,由4根与地面成75度角的巨大支撑足支持着高耸入云的塔体,成抛物线形跃上蓝天。
全塔共用巨型梁架1500多根、铆钉250万颗,总重量达8000吨,这一建筑象征现代科学文明和机械威力,预示着纲铁时代和新设计时代的来临。
法国“新艺术”运动时期,在巴黎和南斯,不仅出现了三个设计组织——新艺术之家、现代之家和六人集团;而且涌现了一批著名的设计家。
新艺术之家由萨穆尔宾于1895年在巴黎普罗旺斯路22号开设称为新艺术之家的工作室与设计事务所而得名:“现代之家”由朱利斯迈耶一格拉斐(Julius Meier-Graefe)于1898年在巴黎开设称为“现代之家”的设计事务所和展览中心而得名。
当前,设计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新艺术运动在此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新艺术运动的起因从19世纪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科学技术不断创新。
在19世纪,英国的艺术和手工运动已经成为装饰艺术运动的典型代表,这表明艺术已经开始进行全面探索,进入更加独立的发展状态。
事实上,新艺术运动不仅是一种表面形式,而且是一种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社会生产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满足现实的发展需要。
对于艺术家和艺术设计师而言,艺术和生活密不可分,因此,艺术运动是艺术领域社会条件的再现。
对自然充满向往是人的天性,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试图在机械化中探寻自然的形式。
在新艺术运动中,自然主义主要运用多种不同的线条和植物、动物等形象进行设计,尤其是对于曲线的利用。
二、自然主义对新艺术运动的影响自然主义认为,艺术主要从自然中获得,自然可以为人们创造美丽的环境,人们以自然为学习对象。
自然界中的事物可以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稳定的基础,促使艺术家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
自然主义成为新艺术运动的作品最突出的风格。
在新艺术运动中,艺术家的情感得到良好的抒发,他们灵活运用多种线条,与中世纪装饰风格紧密融合,设计作品同时兼具浪漫和象征主义色彩。
新艺术运动中的自然主义,线条更加鲜明、自然。
受到自然主义的深刻影响,新艺术运动展现出更加唯美的形象,但是装饰有些过度。
在新艺术运动的背景下,艺术家不断加强实践,以抽象化的方式展现动、植物形象,并将其广泛应用于设计领域,这在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多个设计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装饰方面,女性主题较为常见,其以描绘女性的身体之美为主要内容,或者利用女性的形象影响社会,反映社会现象(图1、2、3)。
新艺术运动中,女性题材和动、植物装饰都是其主要题材,甚至很多艺术风格直接以植物命名,如百合风格。
随着现代化与工业化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家们也尝试着寻找一种新的装饰使产品形式符合现代生活特征。
1925年在巴黎举办了大型展览“装饰艺术展览”,该展览向人们展示了“新艺术”运动后的建筑与装饰风格,在思想与形式上是对“新艺术”运动的矫饰的反动,它反对古典主义与自然主义及单纯手工艺形态,而主张机械之美,从现代设计发展历程看,它是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的。
“装饰艺术”运动并非单纯的一种风格式样运动,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传统的设计运动。
即以新的装饰替代旧的装饰,其主要贡献是在造型与色彩上表现现代内容,显出时代特征。
无论是“新手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还是“装饰艺术”运动,它们都是从装饰出发去发展新的、合理的、完善的设计风格,也从而扩展了“装饰”的艺术价值。
这其中对装饰的肯定与发扬直接形成现代设计改革的动力因素。
二、现代主义设计对装饰的否定我们都知道,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是受到现代艺术运动以及“新建筑”运动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它具有一定的社会民主主义色彩,强调机械美、功能美、主张理性化的设计,主张简洁、实用,否定装饰的作用,把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对立起来,从而发展出与以前不同的设计风格。
早在1892年,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师沙利文便提出:“如果我们能在一段时期内完全放弃装饰,以使我们的思想敏锐地集中于形式完美的建筑和漂亮的裸体上,这对我们的审美情趣一定大有好处。
”⑷他提出的“形式服从功能”这一提法,成为功能主义的宣言和核心的思想。
“新艺术”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凡·德·威尔德于1894年在他的《为艺术清除障碍》一文中,提出“美的第一条件是,根据理性法则和合理结构造出来的符合功能的作品。
”⑸这些思想成为机械美学的先声。
奥地利建筑师阿道夫·卢斯极端主张功能的重要性。
他对装饰极为反感。
1898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只在形式中求美而不依靠装饰,这是整个人类希望达到的目标”。
⑹他还说“文明的进步等于从有用的东西上揭去装饰”。
论“装饰主义”运动的独特性及其影响装饰主义是一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和美国的艺术运动,其主要特点是强调装饰性和华丽感,这种风格的特征在建筑、家具、时装、摄影、绘画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装饰主义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和所谓的“实用主义”风格的反叛,试图通过美学的标准来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
该运动的独特性在以下几方面得以表现。
首先,装饰主义运动在美学和设计上赋予了新的意义,不再局限于实用和功能性方面,而是强调审美价值和艺术性。
装饰主义注重美感和造型,采用繁复的线条、华丽的图案和色彩,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它的艺术风格强调奢华、浪漫和感性,通过声势磅礴的装饰来表现出造物者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
其次,装饰主义运动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装饰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家居、建筑、设计等领域,它在当时风靡一时,影响甚至超过了欧洲和美国的地理范围。
特别是在欧洲,装饰主义迅速成为流行的主流风格,被实行它的国家和城市视为表达自己文化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以此来吸引更多游客和旅客。
再次,装饰主义运动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一种革新和反叛的艺术运动。
在20世纪初,欧美社会正处于文化和社会改革的阶段,而装饰主义则是一股新潮流,不屈从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趋势。
人们受够了过分实用和标准化的生活方式,开始寻求一种更为美学和情感的感受方式,这种情绪被装饰主义运动引导和鼓舞,成为时代精神的一个方面。
因此,装饰主义的独特性在于它追求自由、独立和创造性,反对对艺术的约束和规范。
最后,装饰主义运动的独特性在于它对后世的影响持久而广泛。
虽然在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开始拥抱功能主义和简约主义,但装饰主义的影响仍不可忽略。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装饰主义的精神在许多领域仍然被保留与弘扬,比如艺术品、室内设计、时尚等。
更具体地说,装饰主义的绘画艺术对20世纪欧洲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它承先启后,为前卫艺术作出宝贵贡献。
新装饰主义影响下的文字图形设计摘要:今天,在极少主义风行多年后,平面设计开始出现了更具有装饰性的繁复风格回溯,文字图形设计大幅度地频繁使用丰富的图案和色彩,充满了感性和曲线美。
这些都为笔者从新装饰主义角度探索文字图形设计指引了方向。
本文将通过新装饰主义的繁复性、合成性、奇幻性三个方面对文字图形设计问题的探讨,表达出年轻一代内心体验、对生活的感悟和新形式的视觉沟通方式。
关键词:新装饰主义,文字图形,文字设计20世纪初,奥地利建筑师阿道夫·鲁斯在主张经济性和历史元素对设计发展的影响,同时极力反对装饰性元素的存在。
在鲁斯的眼中,装饰只不过是那些大量批量生产的垃圾而已,由此产生了他著名的言论——装饰等于犯罪。
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风格,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
这种高度理性化、功能化、非人性化的设计方式,曾一度使装饰化风格抑制。
平面设计风格至国际主义风格盛行以来,一直以“硬朗”、“简化”的设计风格为代表,比如瑞士的国际主义平面设计以明快的无衬线字体为中心、形成高度功能化、理性化的平面设计方式,影响了世界各国。
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物资的丰富甚至是过剩,关切品质,更具有包容性与韧性的装饰主张又会抬头,方法上主要是把装饰性的、历史性的内容加到设计上,使之重新成为艺术设计的一个组成因素。
新装饰主义影响下的文字图形设计,其特征是强调新装饰风格的元素对文字进行艺术整合的设计。
新装饰主义风格在精神内涵上这种装饰更具注重人性化。
这种人性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观者的人性关怀。
文字图形装饰更细致地分析和把握观者的情感、心理需求。
二是作者的个性表达。
作者本身的情感、文化观点生活体验更明显和自由地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新装饰主义风格在表现方式上较以往的装饰风格相比以富丽和新奇的现代感而著称,它实际指具有当代社会特征的一些元素所构成的,表现为其构图繁复、其色彩丰富而奢华,洋溢着梦幻、趣味、感性、摩登的平面设计风格。
论“装饰主义”运动的独特性及其影响“装饰主义”运动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场艺术运动,它以强调装饰性和细节为特点,对艺术、建筑、设计和时尚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装饰主义”运动的独特性及其影响。
我们来了解一下“装饰主义”运动的起源和特点。
20世纪初,欧洲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战争的冲击,人们渴望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这种背景下,“装饰主义”运动应运而生。
与19世纪贵族与富商喜欢的奢华装饰相比,“装饰主义”强调精致的手工艺以及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倡导用艺术装饰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艺术家们开始将画作、雕塑、建筑以及日常用品都视为装饰的对象,通过繁复的图案、色彩和纹理来强调艺术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装饰主义”运动的独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强调对材料和工艺的尊重。
在“装饰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艺术家们开始重视材料的选择和工艺的精湛,他们注重每个细节的处理,追求在日常用品、建筑或艺术作品中展现出华丽的装饰效果。
“装饰主义”运动注重装饰的功能性。
它不只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要通过装饰来传达情感、展示品味、塑造氛围,甚至改善生活环境。
“装饰主义”运动也是一场思想的革命。
它挑战了传统的审美标准,拒绝了工业化对美的唯物主义解释,强调人与艺术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生活的美学体验。
这使得“装饰主义”运动成为一场对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挑战和反思。
“装饰主义”运动对艺术、建筑、设计和时尚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影响了艺术领域的发展。
在“装饰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艺术家们开始注重细节处理和装饰效果的营造,艺术作品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表现出更加丰富的情感和生活氛围。
“装饰主义”运动对后世的印象主义、新艺术运动等艺术流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们吸收了“装饰主义”运动的表现手法,注重对色彩、形式和材料的处理,使艺术表现更加多样化和富有个性。
“装饰主义”运动对建筑领域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装饰主义”运动为建筑界带来了全新的设计理念。
新装饰主义影响下的文字图形设计
作者:张燕
来源:《科技资讯》2011年第20期
摘要:今天,在极少主义风行多年后,平面设计开始出现了更具有装饰性的繁复风格回溯,文
字图形设计大幅度地频繁使用丰富的图案和色彩,充满了感性和曲线美。
这些都为笔者从新装
饰主义角度探索文字图形设计指引了方向。
本文将通过新装饰主义的繁复性、合成性、奇幻性三个方面对文字图形设计问题的探讨,表达出年轻一代内心体验、对生活的感悟和新形式的视
觉沟通方式。
关键词:新装饰主义文字图形文字设计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7(b)-0246-01
20世纪初,奥地利建筑师阿道夫·鲁斯在主张经济性和历史元素对设计发展的影响,同时极力反对装饰性元素的存在。
在鲁斯的眼中,装饰只不过是那些大量批量生产的垃圾而已,由此产生了他著名的言论——装饰等于犯罪。
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风格,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
这种高度理性化、功能化、非人性化的设计方式,曾一度使装饰化风格抑制。
平面设计风格至国际主义风格盛行以来,一直以“硬朗”、“简化”的设计风格为代表,比如瑞士的国际主义平面设计以明快的无衬线字体为中心、形成高度功能化、
理性化的平面设计方式,影响了世界各国。
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物资的丰富甚至是过剩,关切品质,更具有包容性与韧性的装饰主张又会抬头,方法上主要是把装饰性的、历史性的内容加到设计上,使之重新成为艺术设计的一个组成因素。
新装饰主义影响下的文字图形设计,其特征是强调新装饰风格的元素对文字进行艺术整合
的设计。
新装饰主义风格在精神内涵上这种装饰更具注重人性化。
这种人性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观者的人性关怀。
文字图形装饰更细致地分析和把握观者的情感、心理需求。
二是作者的个性表达。
作者本身的情感、文化观点生活体验更明显和自由地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新装饰主义风格在表现方式上较以往的装饰风格相比以富丽和新奇的现代感而著称,它实际指具有当
代社会特征的一些元素所构成的,表现为其构图繁复、其色彩丰富而奢华,洋溢着梦幻、趣味、感性、摩登的平面设计风格。
新装饰主义风格在技术方面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多种艺术表现,
或是将电脑技术、印刷技术、视频技术、材料工艺、手工制作等手法综合运用,可以大规模复制。
新装饰主义影响下的文字图形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 繁复性
繁复性是对一个主题装饰元素进行重复安排,通过数量和形式上的重复,来达到图形的识别和视觉冲击力。
在重复时注意对重复元素的数量、大小、位置进行安排,使其重复但不呆板。
这是有着高精度细节和只能通过仔细观察才能感知的繁复性,画面层次丰富,有层进的感觉。
层进的感觉来源于人视觉的纵深感。
以空间纵深、大小纵深、色彩纵深、光线纵深、和纹理纵深等手法构成。
层进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层次感。
当复杂的装潢元素和色彩出现时把握层进关系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安排好各大部分的结构和层次关系是安排众多文字及其装饰元素的重要基础。
2002年英国《阿莎-张和强瑞》的唱片封面设计运用了繁复的日本花卉图案和日本片假名的图形,填充在字体内部。
画面内的每一个元素都是经过精心考虑的,通过片假名的重复排列与花卉图案设计出一种重叠、交错的、丰富的画面感。
香港阿麦书房曾建华,他喜欢让图案和文字融合,以版画绢印的方法制作墙纸,并于2005年在“G.OD”的居室陈列中和香港艺术中心内展出。
2 合成性
装饰风格的文字图形设计不仅是手头的书写,也不仅是电脑图形的生成,更不是一种简单的书法与电脑技术的合成。
单纯的依靠某一种中表现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文字图形设计的需要。
文字装饰化设计合成的类型是相当丰富和灵活的:把带有波普艺术风格的插图、年轻而前卫的涂鸦、动漫、摄影等等活跃在现代社会,为众多年轻人所喜爱的平面艺术形式被合成为新的视觉语言并将这些语言应用在文字图形的设计中。
靠电脑技术生成的位图,以汹涌的来势到来之后似乎又在短时间里走向了歧路:机械、冷漠、无创新……人们开始关注矢量图形的设计和应用。
大量的富有想象力的矢量图形和插图开始应运而生,可随意扩张和收缩的大小,图形总量小,随意增加和减少不破坏整体图形效果这些都使这种图形的应用更加灵活和广泛。
这些矢量图形摆脱了原有的生硬和呆板,越来越富有趣味、感性和创造力,鲜艳的色彩,便于大规模复制深得人喜爱。
此外强调手绘风格在电脑设计中的分量,也增加了电脑平面设计作品的原创造性、绘画性、和艺术性,将矢量图形和手绘风格加入到文字图形的设计中将产生出与众不同的效果。
3 奇幻性
新装饰主义影响下的文字图形化设计,以惊奇的视觉审视文字。
强调浓烈的色彩,特别是具有金属感和荧光色彩的应用,给画面营造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奇幻意味。
采用高装饰性的元素
加入到文字图形设计中。
这些装饰要素可以为汉字图形的装饰化设计提供参考。
在字饰图和图饰字的过程中加以植物、动物、代表图形符号,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的装饰风格。
也有的是将汉字本身进行重叠、造成独特的肌理效果来达到一种多层次的视觉效果。
4 结语
总之,文字图形的设计体现了浓烈的民族地域文化特征;从人文的角度上看,“装饰”这个词有深远的意味,它不仅包含有审美的形式,还包含着特定社会感情和文化意识。
它不仅从线条、形式、色彩等方面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而且从文化、理想、特征、象征、历史、等方面满足人们深层次的需要,因此装饰风格几经发展和演变,内涵更加丰富,生机蓬勃。
民族性与时代性两个重要的方面的结合,不应只是形式简单的嫁接,而是有机的融合,既吸收当代新装饰风格原理方式又体现文字文化内涵,使这种风格影响下的文字图形化设计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辉。
参考文献
[1] 龚鹏程.文化符号学导论(第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2] 曹芳.当代设计家的汉字艺术.(第1版)[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2001,12.
[3] 夏洛特·莱弗士.新唯美设计(第1版)[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5,6.
[4]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第1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