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中的心理学-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7.61 MB
- 文档页数:47
心理讲座_人际吸引与人际沟通人际交往系列讲座——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神奇的,交往中常常发生“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友人总是在一起却渐行渐远,而另一些人虽萍水相逢却很快成为亲密朋友,彼此间很快即发展起充分的信赖和良好的合作。
为什么有的人很容易吸引他人并受到欢迎呢,而另一些人却总是被人忽视并难于与人相处?人际吸引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一、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一)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1、自我价值感: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
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出现的那天起,就开始用一定的价值观来进行自我评判。
当自我价值得到确立时,人在主观上就会产生一种更加自信、高自尊和自我稳定的感受。
人生有价值,生活才会富有意义并使人充满生活的热情。
2、社会比较:人们通常对于自己的能力、性格与心理状态的评价,以及对人、对事、对物所持有的看法是不确定的,人们要想在这些方面做出明确的判断,必须通过将自身的状况与他人的状况进行比较,亦即通过社会比较的过程来实现,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选择的对象一般是与人们在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特征上相接近的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二)安全感确立的需要1、生物安全感没有人会怀疑,自我保存是人的最根本的原发性需要。
因此,人都需要自己所处的情境能够为其提供充分的安全感,而与人交往是获得安全感的最有效途径。
当人们面临危险情境而感到恐惧时,与别人在一起可以直接有效的减少人们的恐惧。
2、社会安全感(本质是人与人的情感联系)当人置身在自己不能把握或控制的社会情境时也会缺乏安全感,而与人交往并由此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依然是获得社会安全感最有效途径。
(三)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1、独处需要:人也需要内省的经验,有无拘无束、自由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需要有独处的时间,需要暂时远离和逃避他人,所以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注意给对方留有空间。
2、交往需要与独处需要的平衡二、人际吸引规则(一)熟悉效应效应熟悉不仅引起人们对事物的喜欢,也能引起人们对他人的喜欢。
心理学与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人际交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和沟通技巧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和沟通技巧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运用这些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一部分:心理学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1. 自我意识和自我了解在人际交往中,了解自己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学提供了各种工具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个性、价值观和需求。
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了解,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避免冲突和误解,并与他人建立更真实、更深入的连接。
2. 心理理论和洞察力心理理论和洞察力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人的思维和情感。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并透过其言行背后的意义。
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回应他人的需求,建立更深入、更有共鸣的关系。
第二部分:沟通技巧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1. 积极倾听积极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它要求我们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人,并非只是听到他们所说的话。
通过积极倾听,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感受,并以更合适的方式回应他们。
积极倾听还包括使用非语言表达,如眼神接触和身体姿势,以示尊重和关注。
2. 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基于尊重和同理心的沟通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它强调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时也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通过非暴力沟通,我们能够避免争吵和冲突,并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通过心理学和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 建立信任和理解信任和理解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
通过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沟通技巧,我们可以建立起与他人的信任和理解,从而打开心扉,分享意见和感受。
这种亲密的连接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并共同成长。
2. 解决冲突和处理分歧冲突和分歧是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通过运用心理学的解决冲突技巧和沟通技巧,我们能更好地处理和解决冲突,避免矛盾的升级,并找到双赢的解决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三)--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各位同学:你们好!作为小学生,我们每个人也都有着自己的烦恼。
今天我讲的主要内容是:我们怎么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关系?所谓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
我们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三类:朋友和同学、老师以及父母。
我们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有这样几点:1、友谊占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朋友之间的情谊为友谊,它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
研究表面,儿童时期情感上最依恋的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便逐步有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是在学生时期。
2、小团体现象突出。
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团体中。
这些小团体一般由3-9人组成,其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易与父母产生隔阂。
不少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
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间的心理隔阂。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小学生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有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娇骄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应该注意加以克服。
那么我们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到底该怎么与人交往呢?哪些人更受欢迎呢?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一个群体中的人交往的形式可以分出这么几个类型:⑴小团体,指二三个或四五个交往甚密、义气相投的同学,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指的就是不欢迎其他同学的参与,不大与其他同学接近。
⑵人缘型,就是在班级中最受欢迎的人⑶嫌弃型,就是班级中最不受欢迎的人⑷首领,是指在一些活动中自然涌现出的能担负领导这些活动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