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透穴配合走罐治疗肩周炎58例
- 格式:pdf
- 大小:81.11 KB
- 文档页数:1
针罐结合治疗肩周炎100例【关键词】肩周炎肩周炎又名肩关节周围炎,又称:“漏肩风〞或“露肩风〞,因肩部活动明显受限,形同冻结而称“冻结肩〞[1]。
因该病多发于50岁以上患者而称“五十肩〞,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目前,单纯针灸治疗肩周炎存在疗程长、疗效差的缺陷。
2003年来在门诊用针罐结合治疗本病100例,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00例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45~65岁,平均55岁,疗程最短10天,最长1年。
1.2 诊断要点无外伤史患者,初时,肩周围微有疼痛,常不引起注意,1~2周后疼痛渐增,肩关节外展、外旋功能开场受限;检查肩部并不肿胀,肩前、肩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被动继续外展时,肩部随之高耸。
此时,一手触摸肩胛骨下角,一手将肩继续外展时,可感到肩胛骨随之向外上转动,说明肩关节已有粘连。
重型患者肩臂肌肉萎缩,尤以三角肌为明显,疼痛较重,夜间尤甚,外展及内旋、外旋均有严重限制,病程一般在1年以内。
1.3 治疗方法×25mm不锈钢毫针,取穴肩贞、肩髎、肩髃、臂臑、肩井、曲池等,并可配部分阿是穴,以单手进针快速刺入,施以补泻手法,使之感觉酸麻胀痛,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并部分加用TDP神灯照射30分钟,取针后在患侧颈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给予部分闪罐,至皮肤泛红,针眼渗血,8~10分钟出罐,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1.4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肩部疼痛及活动功能程度为观察指标。
痊愈:患侧肩关节活动度与健侧一样或根本一样,疼痛完全消失;好转:患侧肩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但与健侧有差距,疼痛减轻;无效:活动及疼痛改善不明显[2]。
2 结果本组痊愈42例,占42%;好转50例,占50%;无效8例,占8%;总有效率92%。
典型案例:患者,女,52岁,已婚,工人。
于2005年11月6日初诊。
半月前因受凉而引起左肩关节酸痛,痛引项背,夜间加重,肩关节外展、外旋、抬高均受限,曾服西药非普拉宗片及中药活血之品治疗,效果不佳。
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期肩周炎肩周炎即为肩关节周围的炎症病变。
引发肩周炎的原因与肩部原因和外部因素均有关,其中肩部因素主要与中老年人的肩部软组织退行病变和外部承受能力减弱、活动不当造成的慢性致伤、肩周组织继发萎缩和粘连有关,此外由于肩部急性损伤或者牵拉治疗不当等也属于引起肩周炎的原因。
肩外因素,如颈椎病、心肺疾病等引发的肩部牵涉疼痛,会造成肩部肌肉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变,从而转变为肩周炎。
其中急性肩周炎则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
1.中医治疗急性肩周炎的病因病机中医将肩周炎归属于“肩痹”、“肩凝”范畴,主要属于虚本标实之证。
肩周炎的病机为禀赋亏虚,肝肾不足,经脉不通、风寒湿邪侵袭所致,客于脉中,以至于气血瘀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所致。
根据“急则治其标”的治疗原则,急性期应该以“通”为用,并遵照散寒除湿、行气活血、通经止痛的医治原则进行治疗。
也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取血脉以散恶血”,以针刺和拔罐之法通血脉、祛恶血为法。
1.针刺疗法针刺疗法以反阿是穴为针刺穴位为例,具体的针刺疗法为先取穴,其中阿是穴的寻找位置在患者肩部疼痛部位的受损肌肉和疼痛部位上附着的肌肉,大概位置在肌肉的起止点和肌肤上找到反阿是穴。
或者在岗下肌肉的起点、肱二头肌等处也可以找到反阿是穴。
接着需要对患者实施常规酒精消毒,待针刺到一定深度后,采用提插和捻转相结合的手法,然后留针15--20秒,最后拔针如果患者还具有畏寒情况,则还可以同时实施温灸,将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待艾条燃尽后收针。
其中治则也可以依据辩证法进行治疗,如伴有肺肾两虚,可加以对肺俞、肾俞、关元,太溪等穴进行针刺;伴有气血不足者则可以对足三里、气海、三阴交、阴陵泉等穴进行针刺。
针刺疗法主要的治疗目的为活经舒络,活血祛瘀,疏通血脉。
3.刺络拔罐治疗法刺络拔罐治疗法的具体操作为:取患者的肩部疼痛部位,并对其进行消毒,并予以三棱针点刺,还需要对刺络部位放血5--10滴,然后使用拔火罐,出血量在5毫升即可,出血后需要以消毒酒精和棉球将相关部位擦拭干净。
空心艾灸配合针刺\拔罐治疗肩周炎89例摘要目的:观察空心艾灸法配合针刺、拔罐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89例均以空心艾灸法配针刺、拔罐治疗。
结果:用空心艾灸法配合针刺、拔罐治疗肩周炎89例,总有效率97.7%。
关键词空心艾灸针刺拔罐肩关节周围炎资料与方法2006年收治肩周炎患者89例,男30例,女59例,年龄28~68岁,平均48岁;病程2周~16个月,平均9个月;发病部位:左肩31例,右肩48例,双肩10例。
纳入标准:符合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诊断,有1~3个月或以上肩痛病史,且进行性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少,上臂的前屈、外展、上举、内旋、旋后功能受限,且肩外展<70°,僵硬不适或伴三角肌不同程度的萎缩。
拍X线、风湿四项等检查均为阴性。
排除标准:70岁以上,治疗前X线检查有明显骨质疏松者,或伴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治疗方法:选穴肩三针、天宗、秉风、阿是穴,局部常规消毒,采用28号2寸毫针,针刺上述穴位,每隔10分钟,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1次,留针30分钟,并配合拔罐疗法,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采用自制的空心艾团,艾团底直径约7cm,中间空心直径约4cm,其形状类似民间所称的“窝窝头”,此法也称馒头灸。
与艾团配套的艾灸器具有:①毡垫:是一种特制的与艾团大小相配套的中空圆柱形的毡垫,应用时,置于艾灸器之下;②艾灸器:由6号钢筋圈制成,呈上大下小的勺状器具,应用时,置于毡垫之上。
一般选用最痛处的腧穴或阿是穴作为施灸部位,先用柔软的布条,将所选穴位围成如同馒头大小的圈状,然后,常规消毒,采用28号1.5寸毫针,针刺所选的穴位,同时放置有艾团的艾灸器及毡垫,在开始治疗时,将其点燃,随着温度的上升,操作者可将艾灸器端起,不断一层一层放置特制毡垫,使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一直处于一种温热舒适的感觉,直到艾团燃尽为止。
一个部位一般放置一柱,治疗时间40~50分钟,1周为1个疗程。
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开展康复功能锻炼,包括弯腰晃肩法,蝎子爬墙,体后拉手、外旋,双手颈后交叉,甩手锻炼等。
刺络拔罐联合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刺络拔罐联合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68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进行刺络拔罐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
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刺络拔罐联合针刺治疗肩周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刺络拔罐;针刺;肩周炎;临床效果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是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慢性无菌炎症,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由肩部外伤或长期劳损造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以对症治疗为主,严重时手术治疗,但效果一般,易反复发作。
中医刺络拔罐联合针刺治疗肩周炎,临床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诊治的68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
观察组男17例,女17例,年龄39~77岁,平均(57.34±3.26)岁,病程1个月至18年,平均(4.78±2.05)年;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34~72岁,平均(56.58±3.45)岁,病程2周至20年,平均(4.75±1.89)年。
入选标准:符合肩周炎的诊断标准,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上臂外展、上举、内旋等活动受限。
排除急性软组织损伤、肩关节骨折或脱位、臂丛神经疾病,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病变、肿瘤、感染性炎症者。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采取刺络拔罐联合针刺疗法。
刺络拔罐疗法:以肩关节间隙为中线划出直径约5cm的前、上、后3个圆形区域,医用酒精消毒,用梅花针连续叩击以上区域,以局部皮肤渗出血珠为度。
取中号玻璃罐,止血钳夹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2圈后退出,立即将罐扣在叩击区域,留罐15分钟,隔日1次。